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例1、例2及第78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
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
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教学例2
(出示24支铅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每6支装一盒(教师可以示范装一盒),
可以装几盒? 教师板书:246。
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
教师:观察分的结果,是平均分吗?你认为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吗?请试着写出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看着除法算式学着用3句话把分的过程说清楚,把多少支铅笔平均分?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把24支铅笔平均分,每6支分一盒,分成4盒。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
(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
(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5)看算式编故事。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自己编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用18÷3=6编一个平均分的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最精彩。编好故事后,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讲,其余同学进行评价,根据表现分别评为三、二、一。
四、课堂小节,自我反思
教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6页的例1、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卡通动画演示)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桃子吃,正巧碰上七仙女们摘回8个仙桃,猪八戒上前讨要,仙女们要八戒分别按下面的要求分完桃才能吃:把这些桃平均分成4盘。猪八戒受大家的启发,正确地分完了桃(课件演示)。正准备吃桃,仙女又想考考它:如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这些桃就全归你。八戒一听,急忙说:2×4=8,仙女们直摇头,八戒没办法,急得直流口水,只好求同学们。
教师:大家能帮八戒的忙吗?
学生:能。
教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索一种新的运算,一定能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除法)
二、经历学习过程,理解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1
教师:这里就有8个桃,要把它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大家用学具摆一摆。教师:“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把这个分的过程连起来该怎么说?
学生: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中,每盘2个。
教师:刚才的操作中,要分的总数是几?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板书:842)
教师:大家认为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1:用8/4=2。学生2:8→4=2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给予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所表达的式子根据学生姓名命名为××发现。
教师:为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很早以前的数学家就进行了探讨。1631年,英国的数学家威廉•奥特雷提出了用“∶”表示平均分;后来瑞士数学家认为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现在我们就采用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 (板书:8÷4=2)
教师:8÷4=2表示什么意思?谁给我们这位新朋友“÷”取个名?
学生:……(根据学生的命名,及时给予肯定。)
教师:数学家们最早也给“÷”取过这些名字,后来为了统一,把“÷”叫除号,把这样的算式叫做除法算式。
教师:怎么写除号呢?先写一短横,再写上面一小圆点,然后对下来写下面一小圆点,请大家用手指在桌上练习写一个“÷”。
教师:怎么读这个算式?试着像读乘法算式那样读一读。
教师:读除法算式时,“÷”读作除以。大家跟着老师试读:8除以4等于2。
教师:谁能结合分东西的过程,结合8÷4=2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如果不是分桃,8÷4=2还可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先写要分的总数,然后写除号,接着写平均分的份数和等号,最后写每份是多少。
教师:除法有用吗?(有)还想学吗?(想)我们继续学习,请看屏幕。
2.教学例2
(课件展示:24支铅笔,每6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教师:“每6支装一盒”是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把24支铅笔怎样分组?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
(1)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代替铅笔,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24”,“6”,“4”分别表示什么。
三、课堂活动(略)
四、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78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五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学具:12根跳绳,15枝花,3个花瓶(可用杯子代替)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3
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个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
学生:12÷3。
教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
教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
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它们的商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教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
2.教学例4
(出示15枝花,3个花瓶)教师: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可能根据每瓶花大致的多少猜测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也可能把15和3结合起来,想3个几合起来是15。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
[点评:进一步感受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体验猜测、操作的学习方法,加深对除法的认识。]
三、巩固运用
(1)教科书第80页第3,4题,第81页第5题。
(2)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页例3、例4。
【教学过程】
1.教学例3
(课件展示:“体育委员安排12个小朋友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几组?”的场景。)教师:“每3人一组”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把12人怎样分组?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
(1) 学生在小组内用学具代替学生,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
(2)全班交流:在12÷3=4中,除了“÷”和“=”外,“12”,“3”,“4”分别叫什么名字?
学生:12叫被除数,3叫除数,4叫做商。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上看到的)看书、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获取知识。
教师: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12”,“3”,“4”分别表示什么。算式12÷3=4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在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要分的总数叫做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数叫做除数。
教师:如果大家想了解除法的更多奥秘,可以翻看书114页的《除号的来历》。学生阅读。
教师:除了书上介绍的,也可在网上查阅《数学符号的来历》。
2.教学例4
(课件演示)猴老师要求小马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的情境。
教师:能用你的语言说一说猴老师的要求吗?
学生: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朵?
教师:根据这个过程怎么写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5÷3。
教师:你能猜出每个花瓶插几朵花吗?
学生猜后,再6人一组用15支铅笔代替15朵花分一分,验证你的猜想对不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在图上(课件演示15朵花)怎么表示这种分法?请大家在教师提供的图上圈一圈。
出示第78页课堂活动第3题。
教师:老师这里有24朵小红花,小马虎在分的时候忘了用铅笔圈出分的方法,只列了一个式子“ 24÷8=3”,你能在图中圈一圈,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吗?
(课件演示24朵小红花)学生小组讨论,在老师提供的图上圈一圈,并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例1、例2及第78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
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
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教学例2
(出示24支铅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每6支装一盒(教师可以示范装一盒),
可以装几盒? 教师板书:246。
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
教师:观察分的结果,是平均分吗?你认为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吗?请试着写出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看着除法算式学着用3句话把分的过程说清楚,把多少支铅笔平均分?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把24支铅笔平均分,每6支分一盒,分成4盒。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
(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
(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5)看算式编故事。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自己编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用18÷3=6编一个平均分的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最精彩。编好故事后,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讲,其余同学进行评价,根据表现分别评为三、二、一。
四、课堂小节,自我反思
教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6页的例1、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卡通动画演示)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桃子吃,正巧碰上七仙女们摘回8个仙桃,猪八戒上前讨要,仙女们要八戒分别按下面的要求分完桃才能吃:把这些桃平均分成4盘。猪八戒受大家的启发,正确地分完了桃(课件演示)。正准备吃桃,仙女又想考考它:如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这些桃就全归你。八戒一听,急忙说:2×4=8,仙女们直摇头,八戒没办法,急得直流口水,只好求同学们。
教师:大家能帮八戒的忙吗?
学生:能。
教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索一种新的运算,一定能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除法)
二、经历学习过程,理解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1
教师:这里就有8个桃,要把它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大家用学具摆一摆。教师:“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把这个分的过程连起来该怎么说?
学生: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中,每盘2个。
教师:刚才的操作中,要分的总数是几?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板书:842)
教师:大家认为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1:用8/4=2。学生2:8→4=2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给予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所表达的式子根据学生姓名命名为××发现。
教师:为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很早以前的数学家就进行了探讨。1631年,英国的数学家威廉•奥特雷提出了用“∶”表示平均分;后来瑞士数学家认为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现在我们就采用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 (板书:8÷4=2)
教师:8÷4=2表示什么意思?谁给我们这位新朋友“÷”取个名?
学生:……(根据学生的命名,及时给予肯定。)
教师:数学家们最早也给“÷”取过这些名字,后来为了统一,把“÷”叫除号,把这样的算式叫做除法算式。
教师:怎么写除号呢?先写一短横,再写上面一小圆点,然后对下来写下面一小圆点,请大家用手指在桌上练习写一个“÷”。
教师:怎么读这个算式?试着像读乘法算式那样读一读。
教师:读除法算式时,“÷”读作除以。大家跟着老师试读:8除以4等于2。
教师:谁能结合分东西的过程,结合8÷4=2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如果不是分桃,8÷4=2还可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先写要分的总数,然后写除号,接着写平均分的份数和等号,最后写每份是多少。
教师:除法有用吗?(有)还想学吗?(想)我们继续学习,请看屏幕。
2.教学例2
(课件展示:24支铅笔,每6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教师:“每6支装一盒”是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把24支铅笔怎样分组?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
(1)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代替铅笔,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24”,“6”,“4”分别表示什么。
三、课堂活动(略)
四、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78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五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学具:12根跳绳,15枝花,3个花瓶(可用杯子代替)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3
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个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
学生:12÷3。
教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
教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
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它们的商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教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
2.教学例4
(出示15枝花,3个花瓶)教师: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可能根据每瓶花大致的多少猜测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也可能把15和3结合起来,想3个几合起来是15。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
[点评:进一步感受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体验猜测、操作的学习方法,加深对除法的认识。]
三、巩固运用
(1)教科书第80页第3,4题,第81页第5题。
(2)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页例3、例4。
【教学过程】
1.教学例3
(课件展示:“体育委员安排12个小朋友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几组?”的场景。)教师:“每3人一组”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把12人怎样分组?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
(1) 学生在小组内用学具代替学生,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
(2)全班交流:在12÷3=4中,除了“÷”和“=”外,“12”,“3”,“4”分别叫什么名字?
学生:12叫被除数,3叫除数,4叫做商。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上看到的)看书、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获取知识。
教师: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12”,“3”,“4”分别表示什么。算式12÷3=4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在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要分的总数叫做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数叫做除数。
教师:如果大家想了解除法的更多奥秘,可以翻看书114页的《除号的来历》。学生阅读。
教师:除了书上介绍的,也可在网上查阅《数学符号的来历》。
2.教学例4
(课件演示)猴老师要求小马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的情境。
教师:能用你的语言说一说猴老师的要求吗?
学生: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朵?
教师:根据这个过程怎么写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5÷3。
教师:你能猜出每个花瓶插几朵花吗?
学生猜后,再6人一组用15支铅笔代替15朵花分一分,验证你的猜想对不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在图上(课件演示15朵花)怎么表示这种分法?请大家在教师提供的图上圈一圈。
出示第78页课堂活动第3题。
教师:老师这里有24朵小红花,小马虎在分的时候忘了用铅笔圈出分的方法,只列了一个式子“ 24÷8=3”,你能在图中圈一圈,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吗?
(课件演示24朵小红花)学生小组讨论,在老师提供的图上圈一圈,并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