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叙事角度分析三国演义?
展开全部
叙事角度分析历史著作对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与阉宦势力的斗争是一个大事件,但小说将何进描述为刚愎自用的颟顸角色,整个过程也只作为引出董卓的铺垫性情节。可是从《后汉书》本传看,何进决意革除“天下所疾”,很有一番摧陷廓清的抱负,他与太后百般周旋,甚至不惜站到自己家族的对立面。作为一个励志进取的失败者,小说却没有把他写成悲剧人物,为什么?因为在小说语境中何进的外戚身份跟十常侍一样令人厌憎,这里不能忽视叙述者的情感与立场。其实,当初的情势跟后人的认识不一样,汉末自党锢之狱以来,外戚与士族结盟已形成一种政治传统,如当年窦武、陈蕃便是。
小说与史传对同一人物或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往往包含不同的伦理认识。如,《三国志》叙说刘备战场上屡屡抛妻弃孥,让人一眼看出嘲讽之意——其未能整齐阃内,有违风教之旨,何论“治国平天下”?小说家却藉其家室屡经丧乱的史实,刻画刘备对女色不甚用心,更于忧患中苦其心志、动心忍性的大人之风。史家着眼于修身齐家,小说家却道“妻子如衣服”,似乎置于截然不同的历史语境。再如,曹操杀吕伯奢之事,《三国志》的隐匿态度与《三国演义》之精彩描述恰成对照。此事见诸裴注所引王沈《魏书》、郭颁《世语》和孙盛《杂记》,并非后世小说家之结撰,陈寿撰史不取此节,自有掩饰回护之意。《三国志》记述曹操行事往往托于目标与纲领之大义,顾不得些许“不仁”之事。曹操杀吕之际尚为国家奔命,小说里陈宫碍于曹操刺卓之义,未能下手除去这“狼心之徒”,却想:“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京剧《捉放曹》便是抓住陈宫这句话大做文章,戏中一迭声的“悔不该”,实是纠结于心的“仁”“义”之辨。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与阉宦势力的斗争是一个大事件,但小说将何进描述为刚愎自用的颟顸角色,整个过程也只作为引出董卓的铺垫性情节。可是从《后汉书》本传看,何进决意革除“天下所疾”,很有一番摧陷廓清的抱负,他与太后百般周旋,甚至不惜站到自己家族的对立面。作为一个励志进取的失败者,小说却没有把他写成悲剧人物,为什么?因为在小说语境中何进的外戚身份跟十常侍一样令人厌憎,这里不能忽视叙述者的情感与立场。其实,当初的情势跟后人的认识不一样,汉末自党锢之狱以来,外戚与士族结盟已形成一种政治传统,如当年窦武、陈蕃便是。
小说与史传对同一人物或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往往包含不同的伦理认识。如,《三国志》叙说刘备战场上屡屡抛妻弃孥,让人一眼看出嘲讽之意——其未能整齐阃内,有违风教之旨,何论“治国平天下”?小说家却藉其家室屡经丧乱的史实,刻画刘备对女色不甚用心,更于忧患中苦其心志、动心忍性的大人之风。史家着眼于修身齐家,小说家却道“妻子如衣服”,似乎置于截然不同的历史语境。再如,曹操杀吕伯奢之事,《三国志》的隐匿态度与《三国演义》之精彩描述恰成对照。此事见诸裴注所引王沈《魏书》、郭颁《世语》和孙盛《杂记》,并非后世小说家之结撰,陈寿撰史不取此节,自有掩饰回护之意。《三国志》记述曹操行事往往托于目标与纲领之大义,顾不得些许“不仁”之事。曹操杀吕之际尚为国家奔命,小说里陈宫碍于曹操刺卓之义,未能下手除去这“狼心之徒”,却想:“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京剧《捉放曹》便是抓住陈宫这句话大做文章,戏中一迭声的“悔不该”,实是纠结于心的“仁”“义”之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