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开国之君与亡国之主——汉高祖与汉献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终于打垮了西楚霸王项羽。在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推向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繁荣盛世。物极必反,大汉王朝的大业也象天上的太阳日中则昃,逐渐呈现出衰败迹象。汉献帝是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名字叫刘协,在汉室皇位落入曹氏父子手中之前,他一直都是一个傀儡皇帝。
开国之君小档案身份西汉开国君主姓名刘邦在位时间公元前202年前195年特长识人用人、驾驭良臣嗜好赌博、女色最大敌人项羽继位者汉惠帝刘盈谥号高皇帝开国因素人心所向、项羽自毁前程用人得失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称帝不久,在洛阳南宫宴会群臣时,他对群臣说: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二人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连韩信这样带兵多多益善之人也为之所禽。的确,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然而,刘邦能够将将,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知人善任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到知人善任这个词。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不拘一格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是刘邦的另一大优点,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刘邦的用人策略是正确的。
不计前嫌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不能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刘邦大悦之,并立即任命他做都尉。其实,一个领导者也应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坦诚相待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你是否坦诚以待别人,别人通常也会坦诚的对待你。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大王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了这样的问题,说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良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之所以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用人不疑古语有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要用一个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让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然而刘邦还是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当时,刘邦和项羽正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为了让陈平能够成功的实施反间计,刘邦拨款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并且不问出入,可以想见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论功行赏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有贡献就得奖励,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要多奖;做得一般地,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做到要赏罚分明。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的确,能用人,是刘邦成就帝业的重要原因。史家评论说,刘邦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知人纳谏,使刘邦扬长避短。他入秦宫贪财好色,经樊哙、张良劝谏后便改;他不懂治国,陆贾提醒他说,天下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乎!他便令陆贾总结古今成败的经验,学习文武并用的治国之术。他的很多关键时刻的重要决策,都是听从谋臣劝谏作出的。
关于刘邦的用人和纳谏,后人甚为称赞。梅福说:若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环,听言不求其能,举动不考其察。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阵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智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智,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如拾遗,此高祖所以无敌天下也。
。
其实,刘邦也具有高起、王陵所说的项羽的弱点。例如,他也不愿与天下同利,把攻占的地盘封人,只是迫于形势;他也忌贤妒能,得天下后便残害功臣,韩信、彭越、英布三员战功赫赫的大将相继死于非命;他也怀疑贤臣,曾将采取利民措施的萧何拘捕下狱。因此,刘邦得天下不只是能用人、纳谏,还在于他能随时克制自己的贪欲,审时度势,在不同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对人对事方针,甚至运用权术,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
亡国之主小档案身份东汉末代皇帝姓名刘协在位时间公元190年220年特长机智善于应变掘墓人曹丕死亡地点洛阳谥号献帝亡国因素前人作孽、大权旁落用人得失中国的末代皇帝有两大类,一类是有权有势,自己荒淫无度而亡国;一类是有名无实的傀儡,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他不过是个高级囚犯,待宰的羔羊,如东汉的刘协。
在东汉后期的几个皇帝中,汉献帝刘协的聪明睿智,是别的皇帝不能比的。他从小就失去母亲,由董太后养大,对宫廷中的刀光剑影、你争我夺,比别的皇子龙孙要懂得早,懂得多,自然也要出入头地一些。在逃难之中遇到大军阀董卓,能够从容应对,不失皇家威严,就显露了少年老成的性格,那时候他才9岁,难怪董卓引以为奇,觉得他才是真命天子。
14岁那年,长安闹饥荒,他下令开仓济民,官员假公济私,克扣救灾粮,他能够认真查找出真相,惩治贪官,使粮食真正发放到百姓手中,救活了不少人的命,不能不说是做了件好事。在这么小的年龄,能有如此作为,是很不简单的。
后来他走上逃亡之路,被李催、郭汜追赶,有人建议他脱离大部队单独跑,他却说百官无罪,不能丢下他们只顾自己,也显示出了仁君的风范。
经过几年的颠沛流离,刘协似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皇帝,就算是有名无实,但却始终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既然有那么多人在打自己的主意,那自己也要好好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不再重蹈覆辙,完成作为一个皇帝所要完成的职责。因此,刘协看中了曹操,立即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准备借助曹操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这其间,刘协少年睿智的名声,也逐渐为当时众人所公认。建安元年,孙策写给劝谏袁术的书信中就提到刘协明智聪敏,有夙成之德,虽说是溢美之词,但也证明刘协的确是很聪颖的。后汉书荀悦传中也记载:献帝颇好文学,悦与_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
不过一代奸雄曹操所需要的却不是这些。老奸巨猾的曹操根本就没有想过如何帮助刘协光复汉室,只是想利用他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随着曹操地盘的不断扩大、权力的不断稳定,曹操逐渐开始铲除异己,集权于一身。对此,刘协是有所察觉的,也是不甘心的,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反抗行动。刘协曾气愤地对曹操说:你若要辅助我,就要宽厚一些;否则,你就开恩把我抛开罢。
说得曹操大惊失色,匆匆告辞,从此不再朝见献帝。建安四年,刘协任命自己的岳父董承为车骑将军,借以牵制曹操。刘协又秘密写下衣带诏赐给董承,要董承联络忠于汉室的大臣、诸侯,共同铲除曹操。刘协的这一次冒险,反映出他还是很有头脑和见地的。不幸的是,刘协的种种努力都因为计划泄露而告失败。刘协的失败,宣告了自己恢复皇权愿望的彻底破灭。曹操借此加强了对刘协的控制,左右侍卫莫非曹氏之人者。这时的汉献帝刘协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一个傀儡。
终其一生,汉献帝刘协始终是个悲剧人物,虽少年睿智,但一生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无法施展。虽有心回天,但先人留给他的实在是个烂摊子,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车轮。
大隋帝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隋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隋朝结束了自西晋以来270年的分裂,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朝开设了科举制度,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方式提供了一个蓝本。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短短三十几年中,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的相互交流。在东亚,隋与新罗、百济、日本的使者来往频繁,使隋代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增强。为后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隋朝国家对物资财富丰盈的积累,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带来了隋之后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文化。
开国之君小档案身份西汉开国君主姓名刘邦在位时间公元前202年前195年特长识人用人、驾驭良臣嗜好赌博、女色最大敌人项羽继位者汉惠帝刘盈谥号高皇帝开国因素人心所向、项羽自毁前程用人得失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称帝不久,在洛阳南宫宴会群臣时,他对群臣说: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二人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连韩信这样带兵多多益善之人也为之所禽。的确,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然而,刘邦能够将将,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知人善任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到知人善任这个词。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不拘一格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是刘邦的另一大优点,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刘邦的用人策略是正确的。
不计前嫌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不能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刘邦大悦之,并立即任命他做都尉。其实,一个领导者也应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坦诚相待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你是否坦诚以待别人,别人通常也会坦诚的对待你。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大王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了这样的问题,说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良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之所以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用人不疑古语有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要用一个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让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然而刘邦还是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当时,刘邦和项羽正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为了让陈平能够成功的实施反间计,刘邦拨款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并且不问出入,可以想见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论功行赏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有贡献就得奖励,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要多奖;做得一般地,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做到要赏罚分明。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的确,能用人,是刘邦成就帝业的重要原因。史家评论说,刘邦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知人纳谏,使刘邦扬长避短。他入秦宫贪财好色,经樊哙、张良劝谏后便改;他不懂治国,陆贾提醒他说,天下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乎!他便令陆贾总结古今成败的经验,学习文武并用的治国之术。他的很多关键时刻的重要决策,都是听从谋臣劝谏作出的。
关于刘邦的用人和纳谏,后人甚为称赞。梅福说:若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环,听言不求其能,举动不考其察。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阵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智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智,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如拾遗,此高祖所以无敌天下也。
。
其实,刘邦也具有高起、王陵所说的项羽的弱点。例如,他也不愿与天下同利,把攻占的地盘封人,只是迫于形势;他也忌贤妒能,得天下后便残害功臣,韩信、彭越、英布三员战功赫赫的大将相继死于非命;他也怀疑贤臣,曾将采取利民措施的萧何拘捕下狱。因此,刘邦得天下不只是能用人、纳谏,还在于他能随时克制自己的贪欲,审时度势,在不同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对人对事方针,甚至运用权术,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
亡国之主小档案身份东汉末代皇帝姓名刘协在位时间公元190年220年特长机智善于应变掘墓人曹丕死亡地点洛阳谥号献帝亡国因素前人作孽、大权旁落用人得失中国的末代皇帝有两大类,一类是有权有势,自己荒淫无度而亡国;一类是有名无实的傀儡,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他不过是个高级囚犯,待宰的羔羊,如东汉的刘协。
在东汉后期的几个皇帝中,汉献帝刘协的聪明睿智,是别的皇帝不能比的。他从小就失去母亲,由董太后养大,对宫廷中的刀光剑影、你争我夺,比别的皇子龙孙要懂得早,懂得多,自然也要出入头地一些。在逃难之中遇到大军阀董卓,能够从容应对,不失皇家威严,就显露了少年老成的性格,那时候他才9岁,难怪董卓引以为奇,觉得他才是真命天子。
14岁那年,长安闹饥荒,他下令开仓济民,官员假公济私,克扣救灾粮,他能够认真查找出真相,惩治贪官,使粮食真正发放到百姓手中,救活了不少人的命,不能不说是做了件好事。在这么小的年龄,能有如此作为,是很不简单的。
后来他走上逃亡之路,被李催、郭汜追赶,有人建议他脱离大部队单独跑,他却说百官无罪,不能丢下他们只顾自己,也显示出了仁君的风范。
经过几年的颠沛流离,刘协似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皇帝,就算是有名无实,但却始终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既然有那么多人在打自己的主意,那自己也要好好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不再重蹈覆辙,完成作为一个皇帝所要完成的职责。因此,刘协看中了曹操,立即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准备借助曹操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这其间,刘协少年睿智的名声,也逐渐为当时众人所公认。建安元年,孙策写给劝谏袁术的书信中就提到刘协明智聪敏,有夙成之德,虽说是溢美之词,但也证明刘协的确是很聪颖的。后汉书荀悦传中也记载:献帝颇好文学,悦与_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
不过一代奸雄曹操所需要的却不是这些。老奸巨猾的曹操根本就没有想过如何帮助刘协光复汉室,只是想利用他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随着曹操地盘的不断扩大、权力的不断稳定,曹操逐渐开始铲除异己,集权于一身。对此,刘协是有所察觉的,也是不甘心的,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反抗行动。刘协曾气愤地对曹操说:你若要辅助我,就要宽厚一些;否则,你就开恩把我抛开罢。
说得曹操大惊失色,匆匆告辞,从此不再朝见献帝。建安四年,刘协任命自己的岳父董承为车骑将军,借以牵制曹操。刘协又秘密写下衣带诏赐给董承,要董承联络忠于汉室的大臣、诸侯,共同铲除曹操。刘协的这一次冒险,反映出他还是很有头脑和见地的。不幸的是,刘协的种种努力都因为计划泄露而告失败。刘协的失败,宣告了自己恢复皇权愿望的彻底破灭。曹操借此加强了对刘协的控制,左右侍卫莫非曹氏之人者。这时的汉献帝刘协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一个傀儡。
终其一生,汉献帝刘协始终是个悲剧人物,虽少年睿智,但一生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无法施展。虽有心回天,但先人留给他的实在是个烂摊子,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车轮。
大隋帝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隋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隋朝结束了自西晋以来270年的分裂,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朝开设了科举制度,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方式提供了一个蓝本。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短短三十几年中,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的相互交流。在东亚,隋与新罗、百济、日本的使者来往频繁,使隋代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增强。为后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隋朝国家对物资财富丰盈的积累,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带来了隋之后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文化。
详情
-
官方服务
- 预约搬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