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怎么读
呈的读音是chéng。
资料扩展:
呈(拼音:ché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一说见于商代甲骨文。
呈的基本义是向首领或上级禀报任务的完成情况,又指现出、显露,又用作敬辞,表示恭敬地把东西送给别人。“呈”又指下级对上级使用的一种文书形式,作名词用。
呈,具有(某种形式);显现(某种颜色、状态),出自《列子‧天瑞》:“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龙图献礼,龟书呈貌。”清·王慧《山阴道中三首》诗其二:“纷纷红复碧,相引呈异姿。”
呈,恭敬地送上;出自《周书‧宗懔传》:“使制《龙川庙碑》,一夜便就,诘朝呈上。”,王西彦《一个小人物的愤怒》:“虽说续假的签呈又给代呈上去了,能不能够被批准,还是一件不可预料的事情。”
呈字的构意尚不明确。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呈”是一个形声字,上部以“口”为形旁,下部以“𡈼”(tǐng,不是“壬”)为声旁,并解释“平也”。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𡈼”有挺立的意思,所以许慎训“呈”为“平也”。
但是许慎和段玉裁都没有解释为什么“从口”。西周金文中用作偏旁的“呈”等形,单独使用字例见于战国文字。从金文和战国文字字形来看,“呈”不从𡈼而从土。𡈼可能是声化的结果。
《说文解字》解释“呈”为“平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中说:“他书皆无此训,盖许君以呈为程之古文也。”程即度量衡的总称,为衡量事物的标准。
汉《樊安碑》:“作呈作式”,汉《冀州从事郭君碑》:“自古皆死,先民有呈。”均以呈为程。这大概是“呈”最初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