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华武术精神?

中华武术定义,内容?... 中华武术定义,内容? 展开
 我来答
鬼小小2
2010-12-11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中华武术能够煅造这些精神气质,但不用担心人心尚武就会出事,制造出一批批莽夫。真正的武者,是不屑于鸡虫之争的,这也是中华武术精神的特质和倾向之一,她展现的是公义、公平、正义和大智大勇,而不是欺凌弱小,横行街市。汉家三杰之一的韩信,是一位文武兼修的武者,他身带佩剑,于街头要戏弄、侮辱他的不过是几个赤手空拳的痞棍,以他武力,只须仗剑向前,即可屠灭。但他没有这样做,是他胆怯,不勇悍吗?不是,他后来连下齐城七十二座,常冒锋镝,参加战斗,取上将之首,勇冠三军啊。他之所以忍让,乃是志向、气度使然,宁受跨下之辱也不予计较。这样的例子在近代武术家身上表现很多,许多武术家遇上无赖纠缠,只是拱手走避,不予计较。一个外地人,来到天津,为维护地方治安,却敢于单个人独抗强势,几经生死,终使地方平静,这就是津门张占魁;一个谦逊厚道的人,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战场上,却有着响当当的名号,这就是单刀李存义;一个貌似弱质书生的人,在东北却敢于在日寇坦克下救出小女孩,这就是南北大侠杜心武。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说明中华武术精神的公义性。为国民素质所必须,也为民族的振兴所必须。

中华武术精神还能外化为人的道德美追求。因为在内外兼修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变得纯净,写在纸上的道义内化成心灵的追求和行为的实践。试问修为深厚的武术家有谁因发迹而抛妻弃子?试问练武有成、深入武道的官员有谁因贪赃枉法而身陷牢狱?如有例子,请予反证。在今天,中华武术精神对培养人自强不息,建设和谐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应把武术发展为一种大众运动。

然而,遗憾的是,到了科学倡明的现在,部分无知之徒缺乏辩证,执偏成狂,其中有官、有民、有教育者、有理论家。一提武术,即视同于打打杀杀,流氓斗殴,社会不安定因素,以为习武便要打架,一味予以唾弃打压,使武术这一优秀的体育项目在一些地方难以开展,殊不知中华武术精神之所在、为何物(令人崇敬的周恩来总理也曾拜武术家姜容樵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难道以总理之智慧,还分不清好坏吗?以我人生之体验,我宁可相信总理对国对民温良恭俭让的美德乃自马列与武术精神中化生而来。——博文不同于规范论文,可以插科打诨,率意而行,哈哈)!却无良法、更无创意如何让人坚其心志,奋发图强。只能庸庸碌碌地眼看着青少年们吸毒自慰、追星丧志、骄奢淫逸、电脑迷踪、无所事事等等而手足无措,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固然一般人眼中的“武术界”稂莠不齐,其实真正的武术家绝大多数是实事求是、德艺双馨的。偏见的由来多是一些武术、气功骗子对武术的败坏,他们鼓吹隔山打牛、意念神通之类的胡扯,妖言惑众让武术蒙羞。还有的是攒眉怒目,专事劈砖打石,醉心狠辣招数,练得来心思狠毒,心态扭曲,几近魔道,在家打娘骂爷,在外横行乡里,也称是“武术”,玷污了武术的清誉;还有的是打着改革武术旗号,科学化武术的,屏弃千百年经验结晶,经他的创意,武术成了舞术,却远没有舞蹈的魅力,而这样的舞术失却修身养性和技击的功能,变得乏味,失去了其固有生命力。(至于电影电视剧中的视觉刺激类武术,那是谋生,为大众文化生活服务,不在我指责之列)。这些所谓“武术”,都背离了中华武术的武学本质。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清以上事实,不能用取消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小者显得弱智低能贻笑世人;大者则会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粹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使千百代智者心血付诸东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合适的环境。我们要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武术得以顺利传承并发扬光大,习武者同样也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探究武术的源起、功能及内涵,而最重要的是弄清和实践中华武术的精神,即“武之道”,正视听,知荣辱,求得武术生存和发展的合理空间。让大众的正确认识武术、看待武术,成为大众运动,做到既不追捧,也不轻鄙。轻鄙的偏见会让武术传承受阻,人才凋零而窒息,同时成为社会压力压制公民享受合法兴趣爱好的权利,不能人尽其才,为民主、法制社会之悲哀;追捧的狂热易使武术流于形式,失却武学本质,导致毒草从生,武德败坏,害人误已,最终演化成社会弊害,为公众所不齿,从而在公众中转为轻鄙,成为武术的终结者。总之是追捧之病大于轻鄙之害。而只要出现轻鄙的偏见和追捧的狂热,即为公民社会里公民与社会素质的悲哀。

综上所述,武术煅练不但能强效增强国民体质,更重要的是能熏陶人的毅志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形成公平正义的品格和坚贞不屈的情怀,即武术精神。让我们回朔以往,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无不把武术作为必修功课用心修习,史不绝书。荆柯、庄诸刺暴竞志,几近剑侠;李世民、赵匡义文武兼修,成一代霸业;岳飞、张所、韩世忠堪称一代武学宗师,抗金卫国,死而后已;文士中李白、陆游、辛弃疾诗剑风流;更有罗成、张宪、岳云、夏完淳等少年英雄璨若繁星,数不胜数,辉映后世,成为少艾心里忠臣良将之楷模;现代还有杜心武追随孙中山先生为苦难的中国而奔走效力,抗战时期的抗日将士、共和国建国功臣中也颇多习武有成之士。他们均崇文尚武,养浩然之气,成就清逸大勇之精神,最后为社会美理想奋争不遗余力,其气度风范,大智大勇,为后人所景仰。他们身上,无不凝聚着中华武魂,他们的尚武精神,为民族生存发展所必须,他们的尚武气韵,将流芳百世,光照后来。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华武术精神也将随着武术的传承而不断复活在新的修习者身上,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时尚衣柜2
2010-12-01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256万
展开全部
武术是什么?2009年7月9日~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河南登封召开的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研讨会,关于武术定义的研讨得出了初步答案,其具体表述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武术新定义的诞生,是武术事业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从古代战争中走来的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哺育之下,逐步由野蛮、血腥的搏杀格斗技术,演变为文明的体育文化形态。体育属性的凸现,为告别冷兵器时代的武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武术由技击到体育的转变,带来了人们认识上的革命。武术是什么,这一武术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伴随着人们对武术认识上的深化与武术发展实践的推进,面临着新一轮的嬗变与重新界定。

在国外中国武术被叫作功夫,民国时期将武术称为国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武术工作,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并作出了挖掘整理提高的指示,同时对武术理论研究也更加重视。如何界定武术,给武术一个恰当、明了的定义,关系到武术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律、主要任务,对整个运动项目的提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专家们对中国武术的定义非常重视也非常慎重,在此之前先后进行了三次修正。

1961年首次出版的体育院系武术教材,对武术是这样定义的:“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体育形式。它具有强健筋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该定义仅强调了武术的锻炼价值,对武术的技击属性未曾提及,强调了武术的民族性,而把武术中史学部分的内容与基本理论的内容相混淆,在武术本质特征问题的界定上存在着盲点。

1978年第二版本的武术教材正式问世,该教材对武术定义重新做出了界定: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动静疾徐、攻守进退、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转换的规律进行格斗或编排的徒手与器械套路的演练”。整个定义是对武术产权、素材、规律和形式的认识的总和,是对武术特征和形式的一般说明。两次定义相比较,1978年版本中的定义具有文字冗长、内涵空洞、规律庞大的特点,该定义一直延续使用了10年。

1988年中国武术研究院曾将武术确定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此定义言简意赅,突出了武术的民族传统和内外兼修,因此采用至今。

武术定义为何会有这样三次层层递进的改革呢?这就要追溯到武术由技击术向体育的变迁,以及武术技击本质的回归两个方面。

武术萌生于原始人类的生产、社会和宗教活动。在狩猎、战争和祭祀过程中,以我们祖先创造锋刃工具的能动性、使用工具方法的主动性、运用格斗技术的自觉性为标志,人们将一些有效的攻防格斗技术进行总结、传授和演练,使之由本能的自卫活动转变为有意识的技击技术,便形成武术的萌芽。在人与人的搏杀格斗中,大量磨制锋刃的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术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人们把在战争中比较成功的搏击方法加以总结,反复模仿、习练,传授给下一代。

中国古代虽无“体育”一词,却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类活动。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有许多体育项目都是从实战搏杀的技击术逐渐演变来的,中国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同样遵循了这一规律。1961年、1978年对武术的定义,就体现了武术的体育化进程。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认识事物都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规律。在人们认识武术的体育属性之后,便随之深入探寻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本质差异,即技击本质。1983年出版的体育系统用教材《武术》写道:“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动静疾徐、攻守进退、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的徒手与器械的各种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规则,两人斗志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识、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至1988年武术的概念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化:“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不是一个单一的运动项目,它的性质、形态、分类等都可以表现出武术的博大精深,由此可以将武术概念进行延伸,由武术的多元性延伸进行不同方面的划分,而这种多方面的划分也同样促进了武术定义的发展。20多年来,对于“什么是武术”的疑问,武术界人士往往各有各的看法,更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在本次研讨会中,来自30多所高校体育或武术院系的专家学者60余人,通过讨论、争辩、建议,综合意见后,初步给武术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简明的定义,对于今后武术明确发展方向、把握发展规律、确定主要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此会议对以往的武术定义进行了修改与完善,修正后的武术定义突出了文化性、技击性和传统性,将“技击动作”改为“技击方法”,在运动形式中增加了“功法”,最重要的是增加了“以中华文化理论为基础”的界定,将“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改为“传统体育”。

中国武协秘书长康戈武说,新定义告诉人们,武术不仅仅是一个体育项目,这就突破了原定义的局限性。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主席胡锦涛2月在访问毛里求斯时对当地习武者说,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武术的新定义与这三种功能是完全契合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武术也不断走出国门一展风采,在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发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它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压迫或强暴时可成为人们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由此得出的“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的新定义,更贴切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jwving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11-23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5.3万
采纳率:3%
帮助的人:2.3亿
展开全部
概括来说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武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等内涵。 所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份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效。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重点。 中国文化讲究,就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武术所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极高超的境界了。武术中,讲人为本。人之一身分为头部,身躯,腿足,为天地人三盘。上盘吸收天然空气,下盘择取地理灵气,中盘保存人初元气,是天地人一气贯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 中国武道讲求的并不是武技的高超,一个好勇嗜杀的人充其量只是个打手,并不被人认为是一个武人;身为一个武人除了武艺的追求,武德的培养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何谓武德?其实就是长抱一颗「仁者之心」;出手是保护自己,而不是伤害别人,出手中拿捏分寸,屈人之兵而非取人生命。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ixizzy
2010-12-10 · TA获得超过11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中华武术,你可以认为它的精神是天人合一,或者侠义精神,或者仁者无敌,但其最本质的还是一个搏击,国术只杀人,不表演!只有还站着的人才是武功好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与天争锋hjx
2010-12-05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挨打是忍耐,打人是勇敢。一击必杀是把握时机,持久搏杀是坚韧不拔。这便是中华武术所传诵的精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