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踏雪寻梅,是历代文人画家最喜选用的题材之一,如同“松风高士”、“驴背吟诗”、“浓阴独钓”一样,突出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吴伟《踏雪寻梅图》的半角构景,结合三远视觉法,巧妙地展示了山川重叠多变的地形和辽阔渺杳的空间。
老笔纷披,率意放写,在突现气象凝寒野趣山水的同时,一位高士头戴笠帽,身着红衣,拽杖寻梅,幼童抱琴相随。流露出画家匆匆不耐人间喧嚣、向往返璞归真的逃逸心态。右上款署“江夏吴小仙”,一方印章模糊不辨。
扩展资料
《踏雪寻梅图》是中国明代画家戴进的国画作品。该画为立轴,现流落于美国民间。《踏雪寻梅图》绘高士踏雪访梅之雅事。整幅构图师郭熙景式,枯树画法也仿郭熙的蟹爪。
踏雪寻梅,是历代文人画家最喜选用的题材之一,如同“松风高士”、“驴背吟诗”、“浓阴独钓”一样,突出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踏雪寻梅
展开全部
怡然自得的情绪和高雅的意境
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
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
中国人看花,大多都比较随意,惟独对梅花是个例外,不但看,还要赏,还要探,还要寻。雪中探梅,踏雪寻梅,自古而然。而且,对观梅、赏梅的环境氛围还极其讲究。明人张钅兹《梅品》中一共列出二十六条“花宜称”:清溪小桥,篱边松下,绿苔铺地,明窗对花;花下或有珍禽为伴,仙鹤为侣,远离尘嚣,别有清境,等等,等等。
人们对梅这般另眼看待,自然跟梅花独自开放在万花纷谢一时稀的隆冬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梅那斗雪凌霜、香清寒艳、淡雅圣洁的高标逸韵,历来为世人所歆慕。其实,梅花何处没有?而爱梅者,尤其是心境淡泊的文人雅士却偏偏舍近求远,以至踏雪履霜去寻,去探。个中原因,不言自喻 。那些进入宫苑园林的梅树,纵然是欹曲疏美的天姿国色,个性棱角却被磨灭了,自在的清气销匿了,而且沾染了太多的富贵气、匠气,远不是那些兀立荒村幽水的江梅、寺梅、野梅所具有的天然神韵。陆诏珩说: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宦海浮沉。宋绍圣元年因上书哲宗皇帝,再次贬谪岭南。一日,来到罗浮山中,想到隋开皇年间贬官赵师雄在荒郊松林间月下巧遇梅仙的故事,不觉神思恍惚,写下了著名的咏梅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这里,既赞美了梅花的冰清玉洁、清丽温婉的品格,也道出了诗人日暮天寒独对参星时的落寂与凄凉。苏东坡为什么对罗浮山的梅情有独钟?不正是因为罗浮山野梅那种凌寒独自开的清韵高格触动了他心灵深处的那根弦,诗情才会这么喷薄而出!
由此可见,探梅,寻梅,最佳去处是远山幽水,荒村古寺。在旷远静寂的冰天雪地之中,一树寒梅,傲然兀立,既显出梅的千般风韵,万种精神,同时,映照出那些身处逆境却守志如玉的儒生的情怀。
然而,同是探梅,寻梅,常常因人的秉性、心境不同,却大异其趣。比如那位林和靖先生,长年隐居西湖孤山下,二十年足不入闹市,终生不仕不娶,以养鹤植梅为乐,人称“梅妻鹤子”。他的探梅,寻梅,喜欢“临水看幽姿”。不信,读读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一字字,一行行,无不荡漾着盈盈水气。月光照耀着寒梅浅溪,清澈的溪水倒映出疏淡的梅影,似有若无的幽香飘浮在昏黄的月夜,那疏朗的梅姿,那清清的溪水,那朦胧的月色,那淡淡的清香,一起构成了静谧的境界。在这境界中,寒梅是那样的高洁端庄,又是那样幽雅超逸。有了冷月寒水的陪衬,梅的风姿神韵出来了,而寻梅、观梅人那孤高圣洁的节操,淡泊超逸的情怀,不也荡漾其间了吗?扬州八怪头号人物金农,似乎也是倾心江梅的。他画江梅极强调“清瘦”二字。他说,瘦处要“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而清呢,则“清到十分寒满把,始知明月是前身”。他画的梅花,主干粗茁,细枝斜逸,花蕊点点,满纸古拙狂怪之意,笔笔放浪不羁之情,写尽了画家胸中百折不磨的傲气,铮骨凌霜的坚贞与豪迈。
当然,探梅,寻梅,最多的应在皑皑白雪之中。“寒梅雪斗新”“梅花色白雪中明”“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雪与梅,梅与雪,仿佛天造地设的一对。雪飞花舞,花雪交融,晶莹明媚,洁白无瑕,酿造出一幅凄美冷艳而又生机盎然的天景天趣!
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人们才会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对那些气节高坚的人来说,踏雪寻梅,与其是寻找梅花,不如说是寻找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一生颠沛流离的陆游,他极爱梅花,共写了一百多首咏梅的诗词,恨不得自己化作亿万棵梅花树,并以驿外断桥边的梅花自许,宁可“零落成泥碾作尘”,也决不向权贵卑躬屈膝。元代画家王冕,常将一怀清高之气,愤世之情寄托于画卷,融贯于墨梅。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王冕独辟蹊径,易以繁花,往往千丛万簇,风姿绰约,以表达清贞孤傲的气概,凛然高洁的操守。“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的墨梅正是画家自己。梅的品格,人的精神,融汇贯通,升华为一种高雅清纯之气,弥漫天地,飘溢古今。
踏雪寻梅,固然是雅事,却也不乏艰辛。想那远山幽水,荒村野谷,几多盘山险道,危崖绝壁,那些达官显宦、富贾豪绅,自然是不肯去冒那个险、吃那个苦的。而山民樵夫、寻常百姓以及酸穷的文人墨客,往往冒着纷飞的雪花,手执竹杖,顶多骑一头瘦骨嶙峋的毛驴,踏着昏黄的初月,一颤一拐地步入幽谷深涧。当他们历尽了千辛万苦,望见雪中昂首怒放的寒梅时,又怎能不感到格外亲切和欢欣鼓舞呢!元代乔吉一首题为《寻梅》的小令这样写道:“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诗人历经冬前冬后,走遍溪北溪南,沾满两脚的霜雪。遍寻树头树底,大有寻不着梅花死不罢休的坚毅与执着,而一旦寻着了梅花,无限的惊喜也就不言而喻了。
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有了寒士踏雪寻梅,雪与梅就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梅、雪、人三者齐备,展示出天地间何等动人的奇观。真可谓:有雪无梅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诗分春。(
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
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
中国人看花,大多都比较随意,惟独对梅花是个例外,不但看,还要赏,还要探,还要寻。雪中探梅,踏雪寻梅,自古而然。而且,对观梅、赏梅的环境氛围还极其讲究。明人张钅兹《梅品》中一共列出二十六条“花宜称”:清溪小桥,篱边松下,绿苔铺地,明窗对花;花下或有珍禽为伴,仙鹤为侣,远离尘嚣,别有清境,等等,等等。
人们对梅这般另眼看待,自然跟梅花独自开放在万花纷谢一时稀的隆冬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梅那斗雪凌霜、香清寒艳、淡雅圣洁的高标逸韵,历来为世人所歆慕。其实,梅花何处没有?而爱梅者,尤其是心境淡泊的文人雅士却偏偏舍近求远,以至踏雪履霜去寻,去探。个中原因,不言自喻 。那些进入宫苑园林的梅树,纵然是欹曲疏美的天姿国色,个性棱角却被磨灭了,自在的清气销匿了,而且沾染了太多的富贵气、匠气,远不是那些兀立荒村幽水的江梅、寺梅、野梅所具有的天然神韵。陆诏珩说: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宦海浮沉。宋绍圣元年因上书哲宗皇帝,再次贬谪岭南。一日,来到罗浮山中,想到隋开皇年间贬官赵师雄在荒郊松林间月下巧遇梅仙的故事,不觉神思恍惚,写下了著名的咏梅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这里,既赞美了梅花的冰清玉洁、清丽温婉的品格,也道出了诗人日暮天寒独对参星时的落寂与凄凉。苏东坡为什么对罗浮山的梅情有独钟?不正是因为罗浮山野梅那种凌寒独自开的清韵高格触动了他心灵深处的那根弦,诗情才会这么喷薄而出!
由此可见,探梅,寻梅,最佳去处是远山幽水,荒村古寺。在旷远静寂的冰天雪地之中,一树寒梅,傲然兀立,既显出梅的千般风韵,万种精神,同时,映照出那些身处逆境却守志如玉的儒生的情怀。
然而,同是探梅,寻梅,常常因人的秉性、心境不同,却大异其趣。比如那位林和靖先生,长年隐居西湖孤山下,二十年足不入闹市,终生不仕不娶,以养鹤植梅为乐,人称“梅妻鹤子”。他的探梅,寻梅,喜欢“临水看幽姿”。不信,读读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一字字,一行行,无不荡漾着盈盈水气。月光照耀着寒梅浅溪,清澈的溪水倒映出疏淡的梅影,似有若无的幽香飘浮在昏黄的月夜,那疏朗的梅姿,那清清的溪水,那朦胧的月色,那淡淡的清香,一起构成了静谧的境界。在这境界中,寒梅是那样的高洁端庄,又是那样幽雅超逸。有了冷月寒水的陪衬,梅的风姿神韵出来了,而寻梅、观梅人那孤高圣洁的节操,淡泊超逸的情怀,不也荡漾其间了吗?扬州八怪头号人物金农,似乎也是倾心江梅的。他画江梅极强调“清瘦”二字。他说,瘦处要“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而清呢,则“清到十分寒满把,始知明月是前身”。他画的梅花,主干粗茁,细枝斜逸,花蕊点点,满纸古拙狂怪之意,笔笔放浪不羁之情,写尽了画家胸中百折不磨的傲气,铮骨凌霜的坚贞与豪迈。
当然,探梅,寻梅,最多的应在皑皑白雪之中。“寒梅雪斗新”“梅花色白雪中明”“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雪与梅,梅与雪,仿佛天造地设的一对。雪飞花舞,花雪交融,晶莹明媚,洁白无瑕,酿造出一幅凄美冷艳而又生机盎然的天景天趣!
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人们才会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对那些气节高坚的人来说,踏雪寻梅,与其是寻找梅花,不如说是寻找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一生颠沛流离的陆游,他极爱梅花,共写了一百多首咏梅的诗词,恨不得自己化作亿万棵梅花树,并以驿外断桥边的梅花自许,宁可“零落成泥碾作尘”,也决不向权贵卑躬屈膝。元代画家王冕,常将一怀清高之气,愤世之情寄托于画卷,融贯于墨梅。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王冕独辟蹊径,易以繁花,往往千丛万簇,风姿绰约,以表达清贞孤傲的气概,凛然高洁的操守。“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的墨梅正是画家自己。梅的品格,人的精神,融汇贯通,升华为一种高雅清纯之气,弥漫天地,飘溢古今。
踏雪寻梅,固然是雅事,却也不乏艰辛。想那远山幽水,荒村野谷,几多盘山险道,危崖绝壁,那些达官显宦、富贾豪绅,自然是不肯去冒那个险、吃那个苦的。而山民樵夫、寻常百姓以及酸穷的文人墨客,往往冒着纷飞的雪花,手执竹杖,顶多骑一头瘦骨嶙峋的毛驴,踏着昏黄的初月,一颤一拐地步入幽谷深涧。当他们历尽了千辛万苦,望见雪中昂首怒放的寒梅时,又怎能不感到格外亲切和欢欣鼓舞呢!元代乔吉一首题为《寻梅》的小令这样写道:“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诗人历经冬前冬后,走遍溪北溪南,沾满两脚的霜雪。遍寻树头树底,大有寻不着梅花死不罢休的坚毅与执着,而一旦寻着了梅花,无限的惊喜也就不言而喻了。
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有了寒士踏雪寻梅,雪与梅就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梅、雪、人三者齐备,展示出天地间何等动人的奇观。真可谓:有雪无梅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诗分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