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学生,老师让我们给同学推荐好的著名的书,可是我没时间上网找,作业很多哦。

希望大家给我推荐一本,附带此书的全面赏析。不需要你自己写,只要上网查,给我复制过来,分就是你的了书要偏一点,(如四大名著这种大家都知道的,就不要介绍了,给你个参考),我不... 希望大家给我推荐一本,附带此书的全面赏析。不需要你自己写,只要上网查,给我复制过来,分就是你的了
书要偏一点,(如四大名著这种大家都知道的,就不要介绍了,给你个参考),我不能和他们介绍重复的
展开
 我来答
冰酷晓晓
2010-12-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安妮日记 北方文艺出版社
《安妮日记》 就是在这幢楼的阁楼(也有版本说是在森林中河边的小木屋里)上写成的。 “1942年10月9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盖世太保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杀害…… “1944年2月3日,我已经到了无所谓生死的临界点,没有我地球照常运转…… “1944年7月15日,这真是一个奇迹,至今我还坚持我的信仰:尽管人们都有 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当安妮故居博物馆馆长汉斯?威斯特拉给记者打开《安妮日记》时,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躲藏生活的绝望和对世界天真的幻想,一点一滴地汇集成一幅真实而悲惨的历史画卷。 一如其他安妮故事的讲述者,汉斯把那段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来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同年7月6日,由于迫害犹太人的风声紧急,她的一家和朋友共8名犹太人藏到了她父亲公司的密室,从此开始了历时25个月的暗无天日的生活。 汉斯说:“安妮虽然躲在密室里,但她的日记中所记载的大都是外面发生的事情。”她描述了犹太人如何被德国纳粹残酷迫害和屠杀。她写到了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写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满了恐怖。 另一方面,《安妮日记》还向人们展示了小安妮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心路历程。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伴随着主人公的心境起伏,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因此能够深深打动和吸引世界上众多的读者。 汉斯介绍说,安妮创造了一个名叫吉蒂的虚拟的朋友。每天,安妮给吉蒂写信,叙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1944年3月,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这些日记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发表,安妮听到这条消息后决定整理和重写日记,幻想着有一天日记能够公开发表。 藏匿25个月之后,安妮一家于1944年8月被人出卖,8个藏匿着的犹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奥特幸免于难。战后,他看到安妮的日记写得如此优美,就决定把它翻译出来,给他在瑞士的母亲,也就是安妮的祖母阅读。奥特把日记的内容给朋友们看,朋友们认为它应该被发表出来。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日记在荷兰编辑成书出版,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安妮日记》。《安妮日记》随后在法国和美国相继出版,并在当地引起轰动。汉斯说,1955年,人们将《安妮日记》编成话剧公演。1959年,好莱坞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迄今为止,《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6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0多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版。 汉斯还向记者讲述了安妮故居的沉浮。二战结束后,安妮躲藏的密室已经人去楼空,破旧不堪。1955年,一家荷兰公司申请在此地修建办公大楼,阿姆斯特丹人听到这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们自发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并找到阿姆斯特丹市的市长。其中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还表示愿意出资建立一个基金会,把安妮密室遗址改建成一个博物馆。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馆成立。 汉斯说,安妮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小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开门的最初10年里,欧洲大陆极少有人去参观,主要的参观者来自英、美以及那些没有被纳粹占领过的国家。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大屠杀,他们希望通过《安妮日记》来了解一些过去的历史。 1974年,当汉斯来到博物馆工作时,每年的参观者约有20万。那时距二战结束已近30年。安妮博物馆的董事会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二战的兴趣会慢慢减小,于是,他们决定在10到15年之后,关闭安妮故居博物馆。 但奇迹发生了,人们并没有因为二战的远去而淡忘历史。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安妮博物馆因此免于被关闭的命运。汉斯说,仅2004年一年,参观者总数就达到93.6万人。今年到目前为止,参观者数量超过了去年同期。博物馆为了方便游客,不得不决定把每天的开放时间延长至12个小时,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 时至今日,安妮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标签”,她象征着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受害者,甚至已经成为宗教迫害和暴政统治下受害者的象征。汉斯说:“人们聊起那段历史,就会谈到大屠杀,就会谈到安妮。” 二战前,大约有8万犹太人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被屠杀的命运。安妮博物馆已经成为阿姆斯特丹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曾有人质疑《安妮日记》的真实性。为了证明历史,荷兰政府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经过调查考证,委员会形成了一本数十万字的厚厚的调查报告。大量证据表明,《安妮日记》的真实性无可置疑。 汉斯对记者说,《安妮日记》对于荷兰小学生并非必读书,但在绝大部分荷兰小学,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讨论历史,讨论二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阅读历史书,阅读《安妮日记》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汉斯介绍说,在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他们举办了“安妮.弗兰克的历史和今天”的巡回展览,这个展览的内容被翻译成45种语言。 汉斯说,除荷兰外,有3个国家有专门的组织正在传播“安妮文化”,它们是美国、英国和德国。“他们承担了大量的日常工作,这样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在一些比较困难的地区进行宣传,如在乌克兰以及南美,去年我们在菲律宾、印度等国家举办了展览,我们还要到中国去。”汉斯说。 门前排成长龙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安妮之家”。《安妮日记》 就是在这幢楼的阁楼上写成的。 二、背景资料:纳粹为什么迫害犹太人 (来源:《环球时报》 2005年01月28日 第二十三版) 1.反犹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着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犹太人是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游牧民族,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由于不甘被奴役,数十万人民惨遭杀害,其余人口则被迫离开家园,四处迁徙,散居世界各地。 在中世纪的西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到处迁徙,只能靠经商维持生计。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2.宗教感情演化成普遍心态 犹太人在西欧遭到仇视还有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犹太人自称“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则领导了欧洲长达数世纪,德意志国王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的历代皇帝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稣、反犹的大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从中世纪到近代,一直在德国恶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发展阶段,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3.政治目的引发大屠杀 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政权的声浪。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 一次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成为必然。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德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口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二是利用早就深植于德国人民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希特勒将此理论蓄意“嫁接”后,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歧视了。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浩劫。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
编辑本段详细内容
一个15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日记》……” 1942年7月,13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从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以信件与日记做为例子。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依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安妮死于德国一个集中营,死因是那里爆发斑疹伤寒,于3月死亡。她的亲人中,只有父亲奥图·弗兰克活着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共享。他于1980年8月19日过世。 学术界编纂的《安妮日记:评注本》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是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奥图·法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就是这个版本。 奥图·法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拥有安妮日记的版权。后来,基金会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图·法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内容大约增加了30%,希望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自从安妮死后,她的日记已经被翻译成55种文字,销售2400万册,安妮的确以另一种方式完成她的梦想。这个最新披露的绝对版本对于已经认识安妮的人来说,提供一个重新发现安妮的机会;对于未识安妮的人而言,更是一个值得珍藏的版本。
编辑本段精彩书摘
1940年5月以后,好日子很少,而且相隔很久……我们的自由被一连串的反犹太命令严格限制:命令犹太人身上要佩一颗黄星;……犹太人禁止搭电车;……犹太人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才能买东西;…… 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可是日子还是过下来了。贾桂琳常常对我说:“我现在什么事都不敢做,怕做到不准做的事情。” 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这个嘛,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这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不过这并不表示我讨厌它。我们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度假。 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 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编辑本段电视剧简介
如果说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最沉重的一笔。在针对犹太人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中,数以万计的犹太人被成批杀害的唯一的理由,就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在犹太人巨大的抗争诉求中,美若仙童的安妮·弗兰克就是这其中的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战前的安妮拥有田园般的梦幻童年,豆蔻青春的她宛若一朵盛开的花蕾,然而盛开的花蕾在纳粹的牢狱里倍受催萎。取材于安妮·弗兰克的本片,用一个青春少女的日记记录犹太人在集中营里横遭虐待,最终被送进冒着浓浓黑烟的焚尸炉的地狱生活和悲惨命运。 荷兰KRO电视台访谈: 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真实经历的《安妮日记》早已享誉世界。这部日记的作者、德国犹太姑娘安妮·弗兰克去世快62周年了,她生前曾渴望成为一名荷兰公民。 为实现她的遗愿,荷兰KRO电视台日前把她列入200名荷兰伟人候选者名单,以此方式要求荷兰政府追授她荷兰国籍。但荷兰司法部4日明确表示,虽然司法部同情请愿者们的苦心,但荷兰法律不允许死后追授国籍。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秘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目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后来盖世太保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当时距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女儿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她避难的房子已被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KRO电视台将于下周公布10大荷兰伟人评选结果。除安妮外,其他著名候选人还包括画家伦勃朗、梵高,足球明星克鲁伊夫、古利特以及“喜力”啤酒公司创始人弗雷迪·海内肯等。
编辑本段相关文章
安妮故居发人深省 人民网驻比利时记者 章念生 荷兰阿姆斯特丹。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一支由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人群组成的队伍沿着街角向后蜿蜒。五颜六色的伞下,稚气未脱的孩子依偎着父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静静伫立,充满活力的小伙子姑娘们则干脆在雨中挺立。他们在等着参观《安妮日记》中的主人公安妮·弗兰克躲藏了两年零两个月的阁楼。 《安妮日记》是荷兰籍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部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后不久。这个不到16岁就被纳粹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今天,由65种语言出版的《安妮日记》已售出3000万册。安妮故居也成为各国游客访问阿姆斯特丹时必去的地方之一。2004年,共有93.6万人参观了安妮小屋,平均每天2564人。今年前3个月,参观人数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1万人。 5月2 日,记者随着人群进入安妮小屋,走进那扇书架后的暗门,爬上那狭窄楼梯,来到安妮与3位家人及另外4位犹太人当年蛰居的密室。幽暗的屋子里没有家具,没有日用品。在一片静穆的气氛中,每位参观者都在仔细地端详一幅幅相片,观看一段段电视录像,阅读墙上的安妮日记的一个个片断。记者发现每一个参观者都神情庄重,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已被深深打动。 安妮的父亲奥托当年曾说过,“我们的目的是要教育人们,让悲剧不再重演。”“没错,我们的确是在实现奥托的夙愿。设立博物馆的长期目标也正是教育”,安妮·弗兰克故居管理委员会总经理汉斯·威斯特拉先生一语道出了安妮故居的努力目标。他说,40多年前,欧洲到处都是战争遗迹和幸存者,幸存者们还可以用亲身的经历向孩子们讲述战争的故事。但现在年轻一代的父母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关于战争的记忆正在渐渐淡去,因此关于二战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是威斯特拉和他的120名同事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我们时常接到从世界各地打来的电话,要求举办安妮·弗兰克展览。有一点我们会始终坚持,那就是布展理念一定要由安妮故居的人主导。”威斯特拉说,除了阿姆斯特丹,全世界每年还有150多个城市举办为期约4周的安妮·弗兰克展,以便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安妮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故事。每一次展出,都会有大量的小学生前往参观。他们在来之前,已看过了半小时的短片。回校之后,老师还要请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这种行之有效的做法,正是安妮故居工作人员培训的结果。他们还结合实际,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例如在有些国家利用文学作品,在另外一些国家则通过精致的卡通画来讲述安妮以及二战的故事。又如先培训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请他们给小学生作展览向导,这叫做“让孩子帮助孩子”。 安妮故居还善于利用现代科技。例如,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让孩子们管理网页,在网上制作节目与游戏,让安妮以及二战的故事更加适合孩子的口味。目前,安妮故居的网页上已有荷、英、德、法、西、意6种语言。5月9日,安妮故居还将在网上开通“安妮导游”栏目,介绍欧洲各国的二战历史。5月2日,安妮故居监事会主席、荷兰前首相科克向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捷克6个国家的元首发去了亲笔信,希望他们予以支持。 参观完毕,记者在安妮博物馆的留言簿上读到了这样几句话:“难以想象这种事情真的会发生。我希望不会再有人过这种生活。”“这是一段非常打动人心的经历,应该永远铭记,永远延伸。”记者留心数了一下,在博物馆开馆4小时内,共有55条用各种文字书写的留言。就在记者翻看留言簿的几十秒钟内,后面又有好几个年轻人悄无声息地加入了参观的队伍。
1707701717000
2010-12-02 · TA获得超过42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6万
展开全部
卷一成长篇第一章少年初长雄心勃勃已不凡/3 比尔·盖茨绝不能说具有天才级的智商。那种认 为天才代代相传的血统论论调,在盖茨家族中是站 不住脚的。 “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火灾’,一 个人所能去做、也必须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在 这场‘火灾’中去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 “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 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 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 从我身边路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 亿万富翁。”第二章退学哈佛敢为大浪领潮儿/15 盖茨大多数时候都逃课,期末才玩命突击。在 “宏观经济学”的期末考试中,他虽然从未上过一堂 课,却得了99的高分。 但是,举世皆知的是:他退学了。 在学校期间,他做了三件事:办了一个公司,写了 一个程序,交了一个朋友。但是这三件事却件件惊天动 地——他创办的那个公司最后成了叱咤风云的软件帝 国;他写的程序成了微型电脑的第一个操作软件;他交 的那个朋友也成长为微软帝国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卷二 创业篇第一章困境创业自古硕勋百战多/31 盖茨在创业的道路上从来都没有失去过耐心。 对盖茨来说,坚持就是创业的主动力。美国3M公司 有一句关于创业的“至理名言”:为了发现王子,你 必须与无数只青蛙接吻。对于创业家来说,必须有勇 气直面困境,敢于与困难“接吻”。 对创业者来说,注重塑造领袖精神,远比积累财 富更重要,因为财富可在瞬间赢得或失去,但领袖 精神永远是赢得未来的无形资本。第二章舍我其谁该出手时就出手/45 盖茨的父亲老盖茨谈及儿子最令人骄傲的第一 点就是:盖茨是个很自信的人。 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能感染他人的强烈自信。 可以说,强烈的自信或许比其他任何品质更能充当 通向重大成就和极大快乐的门户。 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他那堪与蒙娜丽莎媲关的笑 脸。这张笑脸代表的是自信,也是对对手施加精神 压力的武器,也是微软的一块金字招牌……第三章匠心独运予取予合我把握/51 盖茨的身价超过600亿关元,与乔布斯相比足足 超过了六十多倍。几乎位于同一起跑线上,为何身 价会有如此大的差距?难道盖茨比乔布斯聪明65倍 吗?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盖茨对信息资讯梳理把 握的能力比乔布斯更好。乔布斯虽然掌握了个人电 脑的趋势,但盖茨了解控制电脑硬件的是软件! 善于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审时度势,把握机遇, 是微软成功的法宝。谁最先把握住了信息,就意味着 谁最先获取了胜利的法宝。第四章非常直觉嗅觉敏锐谁能比/69 硅谷称盖茨为“软件业里的撒旦”。word Per— fcct公司前主管甚至称他为“带你过河。然后吃掉你 的狐狸”。莲花软件创办人卡波尔说得比较中肯: “盖茨代表我们最好或最坏的一面。”究竞盖茨是魔 鬼还是天使,微软是新科技的缔造者,还是商业规 则的破坏者,现在还没有谁能下一个公正的结论。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盖茨不是靠幸运取得成功 的,微软也不是建立在偶然的基础上的软件帝国。卷三 经营篇第一章超常卓越拈起一花成世界/81 作为微软的创始人和领航人物,盖茨是一个非 常耐人寻味值得研究的商业奇才。其孩子般笑容的 背后,隐藏着一种让人难以琢磨的商业眼光。其卓 越的经营智慧让其名噪天下。在这个技术知识和创 意成为资产的年代里,盖茨将他们和精明的商业头 脑以及争强好胜的个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尽情渲染 出了一片财富的天空。第二章抢占市场大手笔倾城倾国/97 如今已再也没有人敢轻视盖茨和微软的能量了。 有人戏言,盖茨一拍脑袋,就连上帝也会紧张。作为 产业的领导企业,微软前面没有人指引方向,而后面 却有人在不停地追赶。在领跑当中,微软如何判断自 己该跑向何方,盖茨和微软时时刻刻都在遭遇这样的 拷问。作为一个软件巨人微软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困 惑。但是微软始终将市场作为产品的验金石,用市场 来衡量产品的得失利弊。第三章钱自有归每分皆有大用处门10 “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 的方式来使用它。” “哪怕只是很少的几元钱甚至几分钱也要让每一 分钱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个人只有当他用好了他 的每一分钱,他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我不是在为钱而工作,钱让我感到很累。”这就 是比尔对金钱最真实的看法。他经常告诉那些向他 求经的朋友:“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 白钱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第四章和气生财雄悍今作绕指柔门1, 在长达30年的发展历程中,微软公司已经给人 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在市场上以大欺小、在法庭 上争强好斗。但是从2002年开始,它在公众的心目 中,形象逐渐好转起来,在法庭上的形象也开始柔 和起来,它一直在积极地寻求和解尚未了结的官司, 并为此掏出了五十多亿关元。 虽然一再遭遇诉讼,但微软却能一一化解;而且 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在微软合作思想的导引下和其 变成了朋友。卷四 用人篇第一章彰显个性微软精英享自由/131 微软员工的办公室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学的集 体宿舍,在这里员工可以尽情地彰显自己的个性。 他们可以在墙壁上涂鸦,可以悬挂各种照片,可以 有各种个性化物品装饰,还可以把自己的臭袜子放 在桌上,把电脑扔在地上…… 在微软,你有决定自己工作方式的自由。说得夸 张点,微软甚至为你提供了足够的绞绳。不过你可 以自己决定要不要上吊。第二章竞争管理人人都全力以赴/151 在大多数的公司里,某项成功可能可以让你轻 松个10年。但在微软,这样的成功只代表你下个工 作可能会做得更好,微软绝不会让人员停留在过去 的成就上。在微软,今天的绩效不代表一切,任何 人想要停留在原地就会被别人超。因此,在这种环 境下,人人都要全力以赴,任何人都不许找理由或 藉口。 “能者上,浑水摸鱼者走人。”这是微软的用人原 则。不断地裁掉最差的员工,是微软的一贯做法。卷五决策篇第一章决策高明所向无敌人叹服门71 盖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一直只是将软件作为自 己主攻的方向。无论外界的诱惑如何.盖茨始终没有偏 离这个方向。 微软在每个领域都是第二个进入者。一次又一次. 每个竞争者都是首先犯了错误,然后为微软的发展敞 开了大门。第二章见机即动后发制人亦全胜/1 84 比尔‘盖茨从来都不是专业技术的领先者,但是 最终是他成为了世界首富,而并非其他的技术专家。 微软长期以来一直被持反对意见的人叫做贪得无 厌的剽窃者,但这也正是盖茨伟大所在。盖茨从来不 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商机。 在微软自己出的百科全书《英卡塔》中,对盖茨 这一词条的解释是:“盖茨的大部分成就,在于他有能 力将科技的远景转化为市场策略,把对科技的敏锐和 创造性融合在一起。”第三章强势进入占据市场惯肉搏,1 95 有人把微软比作全世界最大的脑力压榨机。在这 座知识工厂里,盖茨是全球知识精英的超级工头。在 其带领下,员工的心血智慧结晶为众多畅销软件。使 微软成为有史以来最具价值的知识创造型企业。对盖 茨和微软来说,他们的信条永远是:市场,市场,还 是市场。卷六创新篇第一章创新雄杰经济英雄成偶像/207 “盖茨总是想着如何让公司的产品更成功,更具 市场竞争力。如果换一个人回到当初那个年代,我 真不知道他是否会拥有同盖茨一样的远见卓识。” 只有盖茨才配得上过去75年最伟大创新者这一 称号,因为除他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Pc发展历 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第二章日新又新永不知足方不败/221 盖茨和微软一直都是这个时代的标志。30年过 后,盖茨依然是这个行业的翘楚,始终没有淹没在 这个浩瀚的大海中。 当人们打开电脑时,无论是兴奋还是痛苦.无论 是情愿还是不愿,都会发现微软和盖茨的影子。这 个有着狡诈的目光、不羁的穿着、不可一世的腔调 和富可敌国的身价的中年男子已经凭借紧随时代的 步伐而把触角伸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章雄心无界盖茨商道无止境/238 常言道,酒香也怕巷子深,但是盖茨并不惧怕这 一点。他对于自己的产品有着独特的情感。为了这 些软件,他常常不惜血本在大众面前推广。别出心 裁的花样配合完美实用的产品,每一次的推广活动 都是一场盛大的晚会,永远都让人值得去期待,去 分享、去回味。卷外篇慧眼识她商界王者有贤妻/253 一天,盖茨来到了美琳达的办公室,鼓足勇气对她说:“请你永远为我点亮这盏灯!”从此,他们的关系亲密了起来,而办公室就是他们约会的地方。 多年来,盖茨与美琳达的分工相当明确:丈夫挣钱,妻子捐钱。 美琳达的容忍和苦心换来了家庭的完整和谐。附录 比尔·盖茨想和什么样的人合作/2 5 8 比尔·盖茨的十大优秀员工准则/2 5 9 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9个人生哲理/2 6 1 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 2个行动准则/2 6 2 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 1条准则/2 6 2
20岁开始领导微软,3l岁成为有史以来山最年轻的亿万富翁:37岁成为美国首富并获得国家科技奖章:39岁身价一举超越华尔街股市大亨沃伦·巴菲特而成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曾经和我们一样不名一文,但他知道如何利自身的优势去抓住身边的机遇,于是,他成功了。在比尔·盖茨的财富后面,还隐藏着一种更为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让他成名或致富的秘密;让他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经验教训:他经年累月与人与物周旋所摸索出来的黄金法则;他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精神支持……正是靠着这些,盖茨走到了让我们无比钦羡的人生巅峰。

·盖茨给青少年的1 2个行动准则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令人寡目相看的成功者?也许,你会找至恪种不同的答案,例如好性格、好心态、好习惯等。但这些在比尔·盖茨看来,都是行动的副产品,因为最重要的成功法则乃是始于行动准则。他是这样说的:“最可靠的成功不是等待别人送来什么良机,而是要靠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究竟能够做出多大的事。因此,我的一生信仰是一一不说任何空话,而是相信行动!” 1行动方案:找到自己一生的指针 2.行动计划:给自己的目标排兵布阵 3.行动态度:清理成与败的因果关系 4.行动心态:最长远的成功始于做人 5.行动时机:策划“零超越”的手段 6.行动突破:打开高效工作的通道 7.行动力量:敢于克己,才能赢得胜局 8.行动策略:操作加工理想中的“奶酪术” 9.行动性格:用能力证明自己是强者 10.行动挑战:尝试风险是最大成功之始 1 1.行动关系:善于交往就不能失去人心 1 2.行动快乐:做领导自己的主人>>>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 1条准则 第1条准则:适应生活。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2条准则:成功是你的人格资本。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成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成功可以改变你的人格和尊严,自负是愚蠢的。 第3条准则:别希望不劳而获。高中刚毕业的你不会一年挣4万美元。你不会成为一个公司的副总裁,并拥有一部装有电话的汽车,直到你将此职位和汽车电话都挣到手。成功不会自动降临,成功来自积极的努力,要分解目标,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第4条准则:习惯律己。如果你认为你的老板严厉,等你有了老板再这样想。老板可是没有任期限制的。好习惯源于自我培养。 第5条准则:不要忽视小事。烙牛肉饼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烙牛肉饼可有不同的定义,他们称它为机遇。平凡成就大事业。 第6条准则: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要从中吸取教训。 第7条准则:事事需自己动手。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听你大谈你是如何的酷。所以,如果你想消灭你父母那一辈中的“寄生虫”来拯救雨林的话,还是先去清除你房间衣柜里的虫子吧。不要总靠别人活着,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前进。 第8条准则:你往往只有一次机会。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做出类似区分。在某些学校已经废除不及格分,只要你想找到正确答案,学校就会给你无数的机会。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没有一点相似之处。机遇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机遇往往就那么一次,也许你“没有机会”,但可以创造。 第9条准则:时间,在你手中。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你发现自我。自己找时间做吧,决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 第10条准则:做该做的事。电视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上得离开咖啡屋去干自己的工作。 第11条准则:善待身边的所有人。善待乏味的人。有可能到头来你会为一个乏味的人工作。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要用赞扬代替批评并主动适应对方.

有点长,别介意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4ec33f4
2010-12-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介绍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 《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截止到1995年5月,该书德文版的销售已达120万册的天文数字。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作者: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各界评论
  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德意志星期日汇报》 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美国《新闻周刊》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卓尔不群,同时有多年担任哲学教师的经历,《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著名作家与评论家 马德兰·蓝格尔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会陷于心灵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本书广受欢迎的原因吧?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哲学教授 傅佩荣 《苏菲的世界》可以当做哲学启蒙书来阅读。它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则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要义吗?——知名作家 南方朔 长评: 是谁的哲学史 这真是一本出版商梦寐以求的书。由一个毫无知名度的北欧高中教师所写作的这本西方哲学史,打破了学术话题不受欢迎的传统,让哲学走出阴暗的象牙塔,成为最热门的卖点。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这本书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来看。全书虽非学术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菲力·詹森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e8c386d
2010-12-02 · 超过1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4万
展开全部
《老人与海》。
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手机用户03920
2010-12-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朝花夕拾》 《格列佛游记》 《汤姆叔叔的小屋》 《海底两万里》 暂时只能想出来这些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