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的历史起源

 我来答
百度网友53105ad
2016-05-15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396
展开全部

作者:ja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71892/answer/8431158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凤阳花鼓起源于明朝初年,当年,洪武初年,朱元璋刚刚统一天下,不知该在哪里定都,而且他本人有浓厚的思想情绪,当时拟定他的家乡凤阳为“中都”,凤阳鼓楼就是那个时候修建中都留下来的,可是凤阳自古贫穷,没有基础,所以朱元璋就想移民来带动家乡凤阳的经济发展,移民分为四种人:

1. 工匠,此乃第一批移民,因为首先要修建中都,其次要修建大量民居,所以这种技术移民是必不可少的
2.士兵,一般都是给朱元璋当兵的,有天令无法抗拒。前两种移民大都很无奈,都是谈不上怨恨.
3.江淮一带的富人,在元朝末年,江浙一带主要是由一个叫张士诚的人所占据的,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出生,为人很讲义气,对当地很有威望,受人民拥戴。后来朱元璋每次攻打江浙地区都受不到当地人民拥护,很是气恼,后来张士诚兵败,朱元璋为了惩罚这些富户,就把他们移民到凤阳的偏远地区(ps:当时朱元璋为了光大祖籍,把凤阳设为二十四个县,相当于一个省,而且设有巡抚),这些人非常怨恨朱元璋。而且朱元璋下令这些人不得回家,可是富人大多思念家乡,所以想了一个方法,富人扮成乞丐,在冬天回到家乡,大多是为了祭祖等行为,等到春天再回去凤阳种地。(ps:当时出远路要有路条-相当于介绍信,如果没有,就会被当地的官府抓住,所以很多人出去讨饭,但是不得不回来,所以那时一到冬天(农闲)就会有乞丐成群的奇异景象)
4.罪犯,为了弥补劳力的不足,所以让罪犯到凤阳来弥补劳力,但是这些都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这么一大帮人到了凤阳,可是凤阳自古土地贫瘠,所以这么多人到了凤阳反而什么干不了,而且后来朱元璋决定建都应天(南京),中都反而停止了修建,于是很多人家道中落,沦为乞丐.
这是一种普遍的认为凤阳乞丐形成的一种解释,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朱元璋登基时,很多凤阳老乡前去祝贺,席间大家都很开心,朱元璋就说了:等你们回去的时候,什么活也别干了,你们以后就唱着过日子吧。”,很多人一听,好日子啊,结果回家就把东西全挥霍完了(真是群实诚孩子),结果朱元璋愣是没动静,所以很多人家道中落,沦为了乞丐。不过他们倒也真是唱着过日子了,不过是拿着花鼓到处行乞了,这也是叫花子的形成。

————————————————
以上为凤阳乞丐的形成原因,接着咱们就说那凤阳花鼓了。



从本文章结尾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凤阳花鼓的鼓条形似筷子,鼓形似碗状,其实就是当年凤阳乞丐们行乞的工具逐渐演变过来的,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凤阳花鼓是清朝时才逐渐形成的,我们可以从歌词里看出来这一点“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麦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惟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我们不难认为明朝人是不敢唱这些词的。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凤阳花鼓的鼓条形似筷子,鼓形似碗状,其实就是当年凤阳乞丐们行乞的工具逐渐演变过来的,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凤阳花鼓是清朝时才逐渐形成的,我们可以从歌词里看出来这一点“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麦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惟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我们不难认为明朝人是不敢唱这些词的。
不过凤阳花鼓确实是在明朝就有的,当时有个对于我们现在的凤阳花鼓来说改了调换了词的曲儿,叫秧歌行,词是这样的‘‘凤阳妇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背面吹雪沙扑面,咚咚腰鼓自婆婆,南来北往如飞燕,如此艰辛实可怜。”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乞丐们吃尽了苦,受尽了累,但是依然不敢骂人啊

桦南pv2
2016-05-13 · 超过5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8万
展开全部

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原系凤阳民间社事活动中娱神歌舞的片段,后来发生分流,下层社会用来作为逃荒乞讨的谋生手段,而统治者则用以歌颂圣明。明朝中后期,凤阳花鼓流传到江浙一带。明朝末年,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满清康熙年间,凤阳花鼓被改了曲词名,流传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山西平阳观看了凤阳花鼓表演,即席赋诗赞道:“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断路人肠”。
清乾隆年间,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被改编为6到8人、甚至更多人表演的凤阳花鼓歌舞。乾隆年间,凤阳花鼓开始在宫廷中表演,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百代”、“大中华”、“胜利”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唱片,使凤阳花鼓广为流传。1935年,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凤阳花鼓——《新凤阳歌》作为电影《大路》的插曲,首次在银幕上出现。此后,许多电影对凤阳花鼓都有所表现,如《拉郎配》和《鼓乡春晓》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继润time
2016-05-22 · 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7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071万
展开全部
  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原系凤阳民间社事活动中娱神歌舞的片段,后来发生分流,下层社会用来作为逃荒乞讨的谋生手段,而统治者则用以歌颂圣明。明朝中后期,凤阳花鼓流传到江浙一带。明朝末年,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满清康熙年间,凤阳花鼓被改了曲词名,流传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山西平阳观看了凤阳花鼓表演,即席赋诗赞道:“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断路人肠”。
  清乾隆年间,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被改编为6到8人、甚至更多人表演的凤阳花鼓歌舞。乾隆年间,凤阳花鼓开始在宫廷中表演,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百代”、“大中华”、“胜利”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唱片,使凤阳花鼓广为流传。1935年,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凤阳花鼓——《新凤阳歌》作为电影《大路》的插曲,首次在银幕上出现。此后,许多电影对凤阳花鼓都有所表现,如《拉郎配》和《鼓乡春晓》等。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花鼓小锣、打花鼓等。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凤阳花鼓与花鼓灯、凤阳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起源于元末,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如今凤阳花鼓发展成为六人八人或者多人的群舞表演形式。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孙凤城、陆中和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超能茄子
2016-05-22 · 超过1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8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4万
展开全部
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原系凤阳民间社事活动中娱神歌舞的片段,后来发生
凤阳花鼓
分流,下层社会用来作为逃荒乞讨的谋生手段,而统治者则用以歌颂圣明。明朝中后期,凤阳花鼓流传到江浙一带。明朝末年,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满清康熙年间,凤阳花鼓被改了曲词名,流传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山西平阳观看了凤阳花鼓表演,即席赋诗赞道:“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断路人肠”。
清乾隆年间,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被改编为6到8人、甚至更多人表演的凤阳花鼓歌舞。乾隆年间,凤阳花鼓开始在宫廷中表演,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百代”、“大中华”、“胜利”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唱片,使凤阳花鼓广为流传。1935年,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凤阳花鼓——《新凤阳歌》作为电影《大路》的插曲,首次在银幕上出现。此后,许多电影对凤阳花鼓都有所表现,如《拉郎配》和《鼓乡春晓》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