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的纺车图
《纺车图》乃大书画家王居正所绘。布局手段很是巧妙,他把地位让给了二条飘摇着的细线。环绕二线,画面出现了众多人物。右边一村妇坐在小凳上,怀抱婴儿哺乳,身旁放置一架纺车,左手正摇轮。哺乳理应身向后靠,而村妇由于身兼二事,只能身向前俯,并微微拔腰。作者在处理这一形像时表现出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前面一老媪,双手引着线团,脸上体现出体量和爱抚。在这个主题展示的同时,作者又引入了另一情节。村妇身后有一个席地而坐的儿童,手中拿着木杆,牵着一只蟾蜍,似乎等着婴儿下地玩耍。此图勾线细劲,纺车等都据实描绘,体现了北宋风俗画的较高水准。
【纺车】fǎngchē[名词]手工纺纱、线、细麻绳、线绳、毛线、毛绳等用的木制工具。
纺车由轮子、摇柄、锭杆儿、支架、底座等构成。木方制成的纺车底座长70厘米左右,呈“工”字形。“工”的上横处有一小支架安锭杆儿;“工”的下横处有两根方立柱(大支架),柱距50厘米左右,柱上端有安主动轮轴的圆孔,距底座35厘米左右。轴的一端有摇柄。主动轮的辐条是中间带圆孔的条状薄板,长55-65厘米,中间宽约8厘米,两端宽6厘米左右,共六片,轴两端各穿三片。线绳固定的辐条间隔60度,呈张开的伞骨状。轴的两“肩”卡住轴两边的两组辐条,使其不能会合。线绳把两组辐条呈“之”字形相间张紧,辐条略向内弯曲。张紧的“之”字形的线绳是轮的“辋(wǎng)”,辋上挂着传动绳。锭杆儿是长30厘米,直径0.5厘米,两端尖锐的钢线。直径2厘米的木传动轮套在锭杆儿中间固定。主动轮与锭杆轮之间由张紧的线绳传动。轴部加少量润滑油。(上述纺车结构常见于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数据仅供参考)
纺线时,一手(左手)持两股纱把端头蘸水粘在锭杆上,一手(右手)摇动摇柄,主动轮带动锭杆迅速旋转,持纱手(左手)的高度与锭杆一平时就把两股纱纺在了一起,一边放纱一边向后移动,纺好的线达到最长时将手抬高,把线贮(缠)在锭杆上。然后,持纱手降回到与锭杆一平的高度纺下一段线……。这样的操作要反复地进行才能纺完一条线。
纺车在产棉区大量用于纺线,为织布提供原料。由于纺车结构复杂,要木工才能制造,所以,非产棉区很少见,远不如纺锤流行。
八路军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纺车曾为解决穿衣问题立下过汗马功劳。歌中唱道:“太阳出来磨呀么磨盘大,你我都来纺呀么纺棉花,手里握紧棉花卷,根根线条往外拉。”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军民使用纺车纺线的热烈劳动场面。
曹雪芹《红楼梦》十五回中有村姑二丫头为贾宝玉演示用房车纺线的描写。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电动纺纱机械应用,手工纺车基本被淘汰。(黄久明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