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科学第四单元物质的特性 能给我些复习资料 我还有点不懂 详细点 先30分好的再加 10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初一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测试题1
一.选择题:
1.在植物细胞结构中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结构( )
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壁;D.细胞核。
2.若要使位于视野右上角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 )
A.右上角;B.右下角;C.左上角;D.左下角。
3.在运动会的铁饼比赛中,裁判员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4.使用已调好的天平来称鸡蛋的质量时,若指针偏右,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在盘中加砝码; B.在盘中减砝码;
C.向右移动游码; D.向左调平衡螺母。
5.用显微镜观察,当光线过强时,应选用( )
A.大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凹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6.真菌在结构上与绿色植物的显著不同之处是( )
A.没有液泡; B.没有细胞壁;
C.没有叶绿体; D.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7.关于体温计与水银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可以测沸水的温度;
B.都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内径都有一弯曲处特别细;
D.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8.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B.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人体;
C.细胞、器官、系统、组织、人体;
D.细胞、系统、组织、器官、人体。
9.细胞中出现染色体,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分别属于( )
A.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 B.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C.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 D.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
10.酸奶是在牛奶中加入哪种微生物制成的( )
A.大肠杆菌; B.乳酸杆菌;
C.枯草杆菌; D.酵母菌。
1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无光斑,可能的原因是( )
A.未放置载玻片;
B.制作装片时,未使用染色剂;
C.物镜未对准通光孔;
D.未从口腔内刮取上皮细胞。
12.下列四种结构中,属于器官层次的是( )
A.血液; B.皮下组织; C.肌腱; D.血管。
13.用体温计测得小明的体温是37.3℃,若没有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又用它去测量小刚和王平的体温。如果小刚和王平的实际体温分别为37.1℃和37.8℃,那么两次测量结果应该是( )
A.37.1℃和37.8℃; B.37.3℃和37.8℃;
C.37.1℃和37.3℃; D.37.3℃和37.3℃。
14.用手表测得某学生脉搏一分钟跳了75次,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为( )
A.0.8秒;B.0.08秒;C.0.6秒;D.1.35秒。
15.人体内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器官是( )
A.口腔; B.食管; C.胃; D.小肠。
16.生物等级分类法所用单位从低到高排列的是( )
A.界门纲目科属种; B.界纲目门科属种;
C.种属科目纲门界; D.科种目纲门属界。
17.下列植物中没有根、茎、叶的是 ( )
A.蕨; B.葫芦藓; C.紫菜; D.仙人球。
18.生物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导致物种灭绝,这是因为生物体具有( )
A.生长特性; B.遗传特性;
C.繁殖特性; D.适应特性。
19.扬子鳄属于( )
A.哺乳类;B.爬行类;C.两栖类;D.鸟类。
20.有一种植物叫蜈蚣草,它有羽状复叶、地下茎、不定根、叶背面还有孢子囊。因此推测它可能属于( )
A.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21.某同学使用小刀时,不慎割伤皮肤流出了血,这一刀伤及皮肤的( )
A.表皮; B.真皮; C.皮下组织; D.脂肪层。
22.生活在海藻丛中的一种鱼,当它遇到敌害时,身体立即倒立不动,像一种植物,从而有效地躲避敌害,这种现象称为(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适应。
23.某人发现他的南侧是高纬度,北侧是中纬度,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此人可能位于 ( )
A.20°W ,60°S; B.160°E,60°N;
C.20°W,60°N; D.160°E,60°S。
二.填空题:
1.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______,视线应与________________相平。
2.刻度尺是测量______的工具,天平是测量 的工具,秒表是测量______的工具。
3.人体的正常体温是______,一升水的质量约是______,8×106纳米=______厘米。
4.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若指针指在
分度盘中心线的右侧,它表示横梁______端
下沉,为使天平平衡,应调节横梁右端的螺
母向______边移动。当天平平衡后进行称量,
左盘放待测物体,右盘内的砝码及游码位置
如图所示时,横梁再次平衡,则被测物体质量为______。
5.小明从市场买回了一袋草莓,发现到家时袋子的底部有些红色的汁,这些汁水是______,它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______。
6.有细胞核的都是______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__________。
7.国际上规定以________________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赤道的纬度为______,北极的纬度是______。
8.地图的三要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9.有一支温度计刻度数据不准确,将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为2℃,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读数为102℃。如果将它放在室内,测得气温为20℃,那么室内实际的气温是______。
10.在生物等级分类的单位中,植物共同特征最多的一项是______。
11.植物根据能否产生______,分为有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有种子植物又可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分为______植物和______植物。
12.在下列仪器中,用来加热的是______,取少量固体药品的是______,常用来搅拌的是______(填序号)①烧杯,②滴管,③玻璃棒,④酒精灯,⑤药匙,⑥试管。
13.右图为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请回答:
写出图中所指结构的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
(2)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______。
三.实验设计与探究:
1.直径只有1mm左右的油菜籽,放在天平上称不出质量,小刚同学想知道1粒油菜籽的质量,请你帮他设计一个方案称出1粒油菜籽的质量。
2.阅读短文后请你分析:
柳树叶打着卷儿,小花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1)小短文中提到的生物有哪些:__________;
(2)你能告诉大家它们为什么是生物吗?
(3)你能给它们分成哪两大类?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 感觉世界线。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
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 能
外 耳廓 收集声波
耳 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结构 功 能
鼓膜 产生振动
中
鼓室 与咽鼓管连通
耳:听小骨 骨性传导、放大振动
内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
耳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
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
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老花镜 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
U>2f f<v<2f 倒立实像缩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 /
f<u<2f v>2f 倒立实像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 无无无 /
U<f 正立虚象放大 放大镜
4.眼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眼睑 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附 睫毛 遮挡雨水、灰尘
属 泪腺、鼻泪管 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结构
眼肌 使眼球灵活转动
眼 眼球壁
外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膜 膜 巩膜 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内 脉络膜 给眼球提供营养
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睫状体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球
内容物 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5.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
动等。
2.能的多种形式。
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会判断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并知道它们的应用。
第二节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2.参照物。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
(2)平均速度。
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第三节力的存在
1.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3.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5.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重力。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第三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一胎儿一婴儿一幼儿一儿童一青春一中年一老年。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 .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完全变态发育)
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的起点。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第三节走向成熟
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
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②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两种主要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1)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2)无性生殖:不需两性生殖细胞,母体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
2.动物有性生殖的受精类型和胚胎发育方式。
(1)受精类型: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2)胚胎发育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3.动物无性生殖的类型。
分裂生殖;出芽生殖。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1)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 (2)标志:大脑停止活动(脑死亡)。
第五节植物的一生
1.种子。
(1)种子结构:种皮、胚(含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胚乳(某些种子在形成过程中消失)。
(2)种子分类:依据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或无胚乳种子;依据子叶数目可分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种子。
(3)种子萌发:
①条件: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和氧气、适宜的温度。
内在条件:饱满的活种子,完整胚,去休眠。
②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芽。
未发育的茎叶或花称为芽。
(1)芽的分类:依据将来发育成的结构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依据着生部位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腋芽)。
(2)叶芽的结构:生长点、叶原基(幼叶的雏形)、幼芽(幼叶)、芽轴、芽原基(芽的雏形)。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关系: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从顶芽开始,沿茎下行而逐渐减小,终至全部消失,两侧枝也随着顶端优势的逐渐消失而次第发展起来。侧枝上的顶芽也存在着对侧枝上侧芽的优势。切去顶芽,侧芽不受抑制,于是侧芽就发展起来了。
3.花、果实、种子的关系。
(1)花的结构: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
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和雄蕊,它们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2)传粉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4.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萌发一幼苗生长发育一成株开花结果一死亡
第六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植物的有性生殖。
(1)开花:萼片花瓣张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伸长柱头分泌黏液的过程。(2)传粉。
①定义: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②类型:自花传粉(接受同一朵花的花粉),异花传粉。
③异花传粉:按媒介(风、昆虫、水等)的不同可将花分类:
虫媒花:花冠芳香鲜艳(香气比颜色对昆虫有更大吸引力)、甘甜花蜜。
风媒花:花被小或退化,无香味和蜜腺;花粉多轻而干燥,柱头呈羽毛状或具分叉。
(3)双受精:两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分别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极核。这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现象。
2.植物的无性生殖。
(1)类型:孢子繁殖、营养繁殖、组织培养。
(2)营养繁殖:①定义: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②举例:马铃薯块茎、番薯块根、秋海棠的叶等。
③优点:可保持优良性状且繁殖快。
④常用方法: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
1. 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转。周期:约24小时(1天)。效应:昼夜更替现象;日月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周期:约365.2422天(1年)。效应: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日食月食现象
2. 晨昏线:晨线,黑夜到白昼的界线(日出线);昏线,白昼到黑夜的界线(日落线)。
3.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4. 时区:把全球分为24个地区,每一时区为150经度宽。
5. 区时: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本初子午线为中时区,1800经线为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日期不同。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一天的开始。
注意: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一般都是区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北京的时间”为1160E的地方时;东西十二区以1800经线为中央经线,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区时的计算:东加西减 日期的计算:东减西加
6.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
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地球公转
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一.选择题:
1.在植物细胞结构中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结构( )
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壁;D.细胞核。
2.若要使位于视野右上角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 )
A.右上角;B.右下角;C.左上角;D.左下角。
3.在运动会的铁饼比赛中,裁判员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4.使用已调好的天平来称鸡蛋的质量时,若指针偏右,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在盘中加砝码; B.在盘中减砝码;
C.向右移动游码; D.向左调平衡螺母。
5.用显微镜观察,当光线过强时,应选用( )
A.大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凹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6.真菌在结构上与绿色植物的显著不同之处是( )
A.没有液泡; B.没有细胞壁;
C.没有叶绿体; D.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7.关于体温计与水银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可以测沸水的温度;
B.都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内径都有一弯曲处特别细;
D.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8.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B.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人体;
C.细胞、器官、系统、组织、人体;
D.细胞、系统、组织、器官、人体。
9.细胞中出现染色体,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分别属于( )
A.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 B.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C.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 D.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
10.酸奶是在牛奶中加入哪种微生物制成的( )
A.大肠杆菌; B.乳酸杆菌;
C.枯草杆菌; D.酵母菌。
1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无光斑,可能的原因是( )
A.未放置载玻片;
B.制作装片时,未使用染色剂;
C.物镜未对准通光孔;
D.未从口腔内刮取上皮细胞。
12.下列四种结构中,属于器官层次的是( )
A.血液; B.皮下组织; C.肌腱; D.血管。
13.用体温计测得小明的体温是37.3℃,若没有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又用它去测量小刚和王平的体温。如果小刚和王平的实际体温分别为37.1℃和37.8℃,那么两次测量结果应该是( )
A.37.1℃和37.8℃; B.37.3℃和37.8℃;
C.37.1℃和37.3℃; D.37.3℃和37.3℃。
14.用手表测得某学生脉搏一分钟跳了75次,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为( )
A.0.8秒;B.0.08秒;C.0.6秒;D.1.35秒。
15.人体内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器官是( )
A.口腔; B.食管; C.胃; D.小肠。
16.生物等级分类法所用单位从低到高排列的是( )
A.界门纲目科属种; B.界纲目门科属种;
C.种属科目纲门界; D.科种目纲门属界。
17.下列植物中没有根、茎、叶的是 ( )
A.蕨; B.葫芦藓; C.紫菜; D.仙人球。
18.生物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导致物种灭绝,这是因为生物体具有( )
A.生长特性; B.遗传特性;
C.繁殖特性; D.适应特性。
19.扬子鳄属于( )
A.哺乳类;B.爬行类;C.两栖类;D.鸟类。
20.有一种植物叫蜈蚣草,它有羽状复叶、地下茎、不定根、叶背面还有孢子囊。因此推测它可能属于( )
A.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21.某同学使用小刀时,不慎割伤皮肤流出了血,这一刀伤及皮肤的( )
A.表皮; B.真皮; C.皮下组织; D.脂肪层。
22.生活在海藻丛中的一种鱼,当它遇到敌害时,身体立即倒立不动,像一种植物,从而有效地躲避敌害,这种现象称为(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适应。
23.某人发现他的南侧是高纬度,北侧是中纬度,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此人可能位于 ( )
A.20°W ,60°S; B.160°E,60°N;
C.20°W,60°N; D.160°E,60°S。
二.填空题:
1.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______,视线应与________________相平。
2.刻度尺是测量______的工具,天平是测量 的工具,秒表是测量______的工具。
3.人体的正常体温是______,一升水的质量约是______,8×106纳米=______厘米。
4.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若指针指在
分度盘中心线的右侧,它表示横梁______端
下沉,为使天平平衡,应调节横梁右端的螺
母向______边移动。当天平平衡后进行称量,
左盘放待测物体,右盘内的砝码及游码位置
如图所示时,横梁再次平衡,则被测物体质量为______。
5.小明从市场买回了一袋草莓,发现到家时袋子的底部有些红色的汁,这些汁水是______,它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______。
6.有细胞核的都是______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__________。
7.国际上规定以________________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赤道的纬度为______,北极的纬度是______。
8.地图的三要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9.有一支温度计刻度数据不准确,将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为2℃,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读数为102℃。如果将它放在室内,测得气温为20℃,那么室内实际的气温是______。
10.在生物等级分类的单位中,植物共同特征最多的一项是______。
11.植物根据能否产生______,分为有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有种子植物又可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分为______植物和______植物。
12.在下列仪器中,用来加热的是______,取少量固体药品的是______,常用来搅拌的是______(填序号)①烧杯,②滴管,③玻璃棒,④酒精灯,⑤药匙,⑥试管。
13.右图为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请回答:
写出图中所指结构的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
(2)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______。
三.实验设计与探究:
1.直径只有1mm左右的油菜籽,放在天平上称不出质量,小刚同学想知道1粒油菜籽的质量,请你帮他设计一个方案称出1粒油菜籽的质量。
2.阅读短文后请你分析:
柳树叶打着卷儿,小花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1)小短文中提到的生物有哪些:__________;
(2)你能告诉大家它们为什么是生物吗?
(3)你能给它们分成哪两大类?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 感觉世界线。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
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 能
外 耳廓 收集声波
耳 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结构 功 能
鼓膜 产生振动
中
鼓室 与咽鼓管连通
耳:听小骨 骨性传导、放大振动
内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
耳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
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
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老花镜 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
U>2f f<v<2f 倒立实像缩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 /
f<u<2f v>2f 倒立实像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 无无无 /
U<f 正立虚象放大 放大镜
4.眼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眼睑 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附 睫毛 遮挡雨水、灰尘
属 泪腺、鼻泪管 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结构
眼肌 使眼球灵活转动
眼 眼球壁
外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膜 膜 巩膜 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内 脉络膜 给眼球提供营养
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睫状体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球
内容物 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5.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
动等。
2.能的多种形式。
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会判断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并知道它们的应用。
第二节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2.参照物。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
(2)平均速度。
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第三节力的存在
1.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3.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5.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重力。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第三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一胎儿一婴儿一幼儿一儿童一青春一中年一老年。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 .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完全变态发育)
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的起点。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第三节走向成熟
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
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②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两种主要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1)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2)无性生殖:不需两性生殖细胞,母体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
2.动物有性生殖的受精类型和胚胎发育方式。
(1)受精类型: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2)胚胎发育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3.动物无性生殖的类型。
分裂生殖;出芽生殖。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1)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 (2)标志:大脑停止活动(脑死亡)。
第五节植物的一生
1.种子。
(1)种子结构:种皮、胚(含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胚乳(某些种子在形成过程中消失)。
(2)种子分类:依据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或无胚乳种子;依据子叶数目可分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种子。
(3)种子萌发:
①条件: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和氧气、适宜的温度。
内在条件:饱满的活种子,完整胚,去休眠。
②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芽。
未发育的茎叶或花称为芽。
(1)芽的分类:依据将来发育成的结构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依据着生部位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腋芽)。
(2)叶芽的结构:生长点、叶原基(幼叶的雏形)、幼芽(幼叶)、芽轴、芽原基(芽的雏形)。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关系: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从顶芽开始,沿茎下行而逐渐减小,终至全部消失,两侧枝也随着顶端优势的逐渐消失而次第发展起来。侧枝上的顶芽也存在着对侧枝上侧芽的优势。切去顶芽,侧芽不受抑制,于是侧芽就发展起来了。
3.花、果实、种子的关系。
(1)花的结构: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
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和雄蕊,它们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2)传粉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4.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萌发一幼苗生长发育一成株开花结果一死亡
第六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植物的有性生殖。
(1)开花:萼片花瓣张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伸长柱头分泌黏液的过程。(2)传粉。
①定义: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②类型:自花传粉(接受同一朵花的花粉),异花传粉。
③异花传粉:按媒介(风、昆虫、水等)的不同可将花分类:
虫媒花:花冠芳香鲜艳(香气比颜色对昆虫有更大吸引力)、甘甜花蜜。
风媒花:花被小或退化,无香味和蜜腺;花粉多轻而干燥,柱头呈羽毛状或具分叉。
(3)双受精:两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分别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极核。这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现象。
2.植物的无性生殖。
(1)类型:孢子繁殖、营养繁殖、组织培养。
(2)营养繁殖:①定义: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②举例:马铃薯块茎、番薯块根、秋海棠的叶等。
③优点:可保持优良性状且繁殖快。
④常用方法: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
1. 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转。周期:约24小时(1天)。效应:昼夜更替现象;日月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周期:约365.2422天(1年)。效应: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日食月食现象
2. 晨昏线:晨线,黑夜到白昼的界线(日出线);昏线,白昼到黑夜的界线(日落线)。
3.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4. 时区:把全球分为24个地区,每一时区为150经度宽。
5. 区时: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本初子午线为中时区,1800经线为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日期不同。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一天的开始。
注意: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一般都是区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北京的时间”为1160E的地方时;东西十二区以1800经线为中央经线,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区时的计算:东加西减 日期的计算:东减西加
6.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
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地球公转
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展开全部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一、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
液态和气态。物质状态的变化一般伴随着热量的
变化——吸热和放热。固体熔化、液体汽化、固体
升华都需要吸热,液体凝固、气体液化、气体凝华
都需要放热。
1、熔化和凝固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
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熔化一凝固图象的纵
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实验经过的时间。下
图甲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
升温阶段;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要吸 三态的相互转化
热,但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这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
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升温阶段。下图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图中没有相对水平的一段(即温度不变的部分),随着加热的进行其温度不断上升,直至全部变为液态。用图形记录物理变化的过程是科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
法。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作出图象,找出图象
的变化规律,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观察能
力的深化。凝固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在熔
化图象的基础上推理,画出晶体的凝固图象,
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汽化和液化 熔化一凝固的图象
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
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两者有以下四点区别:(1)蒸
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蒸发
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当温度达到沸点才进行;(3)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沸腾与液面气压高低相关;(4)蒸发时会从液体内部吸热,具有致冷效果;沸腾时需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
在水沸腾实验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每组一个小烧杯,内装
大约100克的温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盖
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人水中。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水沸腾后,继续记录温度,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情况。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在坐标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水沸腾时,一方面注意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另一方面观察水中气泡的生成情况。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刚加热时烧杯底与侧壁会产生大量细小的附壁气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当温度达到沸点时,上升的气泡越变越大,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蒸汽,水内及表面受大量气泡的冲撞而剧烈振荡起来。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厉害得多。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液化成的小水珠。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大面积“白气”形成的。
3、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升华需要吸热,凝华会放热。冬天衣服冻于是升华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凝华的结果。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升华成杀虫的气体,初冬季节水蒸气会凝华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
如何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雾、霜的形成了首先应明确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演变成的;其次应知道它们是由小水珠还是小冰晶构成的,再寻找其相关的物态变化过程。例如:露是小水珠,它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试试看:
1、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2、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一、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
液态和气态。物质状态的变化一般伴随着热量的
变化——吸热和放热。固体熔化、液体汽化、固体
升华都需要吸热,液体凝固、气体液化、气体凝华
都需要放热。
1、熔化和凝固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
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熔化一凝固图象的纵
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实验经过的时间。下
图甲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
升温阶段;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要吸 三态的相互转化
热,但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这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
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升温阶段。下图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图中没有相对水平的一段(即温度不变的部分),随着加热的进行其温度不断上升,直至全部变为液态。用图形记录物理变化的过程是科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
法。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作出图象,找出图象
的变化规律,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观察能
力的深化。凝固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在熔
化图象的基础上推理,画出晶体的凝固图象,
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汽化和液化 熔化一凝固的图象
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
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两者有以下四点区别:(1)蒸
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蒸发
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当温度达到沸点才进行;(3)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沸腾与液面气压高低相关;(4)蒸发时会从液体内部吸热,具有致冷效果;沸腾时需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
在水沸腾实验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每组一个小烧杯,内装
大约100克的温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盖
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人水中。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水沸腾后,继续记录温度,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情况。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在坐标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水沸腾时,一方面注意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另一方面观察水中气泡的生成情况。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刚加热时烧杯底与侧壁会产生大量细小的附壁气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当温度达到沸点时,上升的气泡越变越大,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蒸汽,水内及表面受大量气泡的冲撞而剧烈振荡起来。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厉害得多。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液化成的小水珠。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大面积“白气”形成的。
3、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升华需要吸热,凝华会放热。冬天衣服冻于是升华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凝华的结果。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升华成杀虫的气体,初冬季节水蒸气会凝华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
如何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雾、霜的形成了首先应明确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演变成的;其次应知道它们是由小水珠还是小冰晶构成的,再寻找其相关的物态变化过程。例如:露是小水珠,它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试试看:
1、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2、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 感觉世界线。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
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 能
外 耳廓 收集声波
耳 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结构 功 能
鼓膜 产生振动
中
鼓室 与咽鼓管连通
耳:听小骨 骨性传导、放大振动
内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
耳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
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
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老花镜 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
U>2f f<v<2f 倒立实像缩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 /
f<u<2f v>2f 倒立实像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 无无无 /
U<f 正立虚象放大 放大镜
4.眼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眼睑 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附 睫毛 遮挡雨水、灰尘
属 泪腺、鼻泪管 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结构
眼肌 使眼球灵活转动
眼 眼球壁
外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膜 膜 巩膜 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内 脉络膜 给眼球提供营养
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睫状体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球
内容物 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5.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
动等。
2.能的多种形式。
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会判断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并知道它们的应用。
第二节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2.参照物。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
(2)平均速度。
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第三节力的存在
1.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3.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5.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重力。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第三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一胎儿一婴儿一幼儿一儿童一青春一中年一老年。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 .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完全变态发育)
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的起点。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第三节走向成熟
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
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②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两种主要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1)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2)无性生殖:不需两性生殖细胞,母体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
2.动物有性生殖的受精类型和胚胎发育方式。
(1)受精类型: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2)胚胎发育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3.动物无性生殖的类型。
分裂生殖;出芽生殖。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1)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 (2)标志:大脑停止活动(脑死亡)。
第五节植物的一生
1.种子。
(1)种子结构:种皮、胚(含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胚乳(某些种子在形成过程中消失)。
(2)种子分类:依据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或无胚乳种子;依据子叶数目可分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种子。
(3)种子萌发:
①条件: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和氧气、适宜的温度。
内在条件:饱满的活种子,完整胚,去休眠。
②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芽。
未发育的茎叶或花称为芽。
(1)芽的分类:依据将来发育成的结构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依据着生部位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腋芽)。
(2)叶芽的结构:生长点、叶原基(幼叶的雏形)、幼芽(幼叶)、芽轴、芽原基(芽的雏形)。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关系: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从顶芽开始,沿茎下行而逐渐减小,终至全部消失,两侧枝也随着顶端优势的逐渐消失而次第发展起来。侧枝上的顶芽也存在着对侧枝上侧芽的优势。切去顶芽,侧芽不受抑制,于是侧芽就发展起来了。
3.花、果实、种子的关系。
(1)花的结构: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
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和雄蕊,它们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2)传粉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4.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萌发一幼苗生长发育一成株开花结果一死亡
第六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植物的有性生殖。
(1)开花:萼片花瓣张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伸长柱头分泌黏液的过程。(2)传粉。
①定义: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②类型:自花传粉(接受同一朵花的花粉),异花传粉。
③异花传粉:按媒介(风、昆虫、水等)的不同可将花分类:
虫媒花:花冠芳香鲜艳(香气比颜色对昆虫有更大吸引力)、甘甜花蜜。
风媒花:花被小或退化,无香味和蜜腺;花粉多轻而干燥,柱头呈羽毛状或具分叉。
(3)双受精:两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分别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极核。这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现象。
2.植物的无性生殖。
(1)类型:孢子繁殖、营养繁殖、组织培养。
(2)营养繁殖:①定义: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②举例:马铃薯块茎、番薯块根、秋海棠的叶等。
③优点:可保持优良性状且繁殖快。
④常用方法: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
1. 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转。周期:约24小时(1天)。效应:昼夜更替现象;日月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周期:约365.2422天(1年)。效应: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日食月食现象
2. 晨昏线:晨线,黑夜到白昼的界线(日出线);昏线,白昼到黑夜的界线(日落线)。
3.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4. 时区:把全球分为24个地区,每一时区为150经度宽。
5. 区时: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本初子午线为中时区,1800经线为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日期不同。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一天的开始。
注意: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一般都是区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北京的时间”为1160E的地方时;东西十二区以1800经线为中央经线,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区时的计算:东加西减 日期的计算:东减西加
6.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
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地球公转
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7. 节气的划分依据(北半球):四季更替周期
春分(3月21日): 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6月22日): 北回归线23.50N, 昼长夜短(白昼最长),
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N以北地区)极昼
秋分(9月23日): 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12月22日): 南回归线23.50S, 昼长夜短(黑夜最长),
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S以南地区)极昼
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在哪半球就白昼长)
8. 根据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从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个热量带:
北寒带:(66.50N—900N)——有极昼、极夜 热量最少
北温带:(23.50N—66.50N)
热 带:(23.50N—23.50S)——太阳直射 热量最多
南温带:(23.50S—66.50S)
南寒带:(66.50S—900S)——有极昼、极夜 热量最少
9. 历法: 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阳历(最常用):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
——公历(年、月、日、星期):400年中插入97个闰年(366天,多2月29日)
阴阳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并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
——农历(年、月、日、节气):19年中插入7个闰月。
10.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其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脉(分界线),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
11.陆地表面地形由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构成,是内力(火山、地震)和外力(风、流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起主要作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使地面变得平坦。
人们用等高线把它们表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12.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岩浆通道组成。
火山喷发物:气体、火山灰、熔岩流组成。
火山的坏处:毁坏交通、淹没农田、引发火灾、危及人类生命;
火山的好处:火山灰能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火山口富集大量的矿产,提供温泉等
第一节 感觉世界线。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
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 能
外 耳廓 收集声波
耳 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结构 功 能
鼓膜 产生振动
中
鼓室 与咽鼓管连通
耳:听小骨 骨性传导、放大振动
内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
耳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
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
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老花镜 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
U>2f f<v<2f 倒立实像缩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 /
f<u<2f v>2f 倒立实像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 无无无 /
U<f 正立虚象放大 放大镜
4.眼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眼睑 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附 睫毛 遮挡雨水、灰尘
属 泪腺、鼻泪管 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结构
眼肌 使眼球灵活转动
眼 眼球壁
外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膜 膜 巩膜 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内 脉络膜 给眼球提供营养
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睫状体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球
内容物 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5.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
动等。
2.能的多种形式。
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会判断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并知道它们的应用。
第二节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2.参照物。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
(2)平均速度。
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第三节力的存在
1.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3.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5.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重力。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第三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一胎儿一婴儿一幼儿一儿童一青春一中年一老年。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 .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完全变态发育)
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的起点。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第三节走向成熟
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
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②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两种主要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1)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2)无性生殖:不需两性生殖细胞,母体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
2.动物有性生殖的受精类型和胚胎发育方式。
(1)受精类型: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2)胚胎发育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3.动物无性生殖的类型。
分裂生殖;出芽生殖。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1)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 (2)标志:大脑停止活动(脑死亡)。
第五节植物的一生
1.种子。
(1)种子结构:种皮、胚(含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胚乳(某些种子在形成过程中消失)。
(2)种子分类:依据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或无胚乳种子;依据子叶数目可分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种子。
(3)种子萌发:
①条件: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和氧气、适宜的温度。
内在条件:饱满的活种子,完整胚,去休眠。
②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芽。
未发育的茎叶或花称为芽。
(1)芽的分类:依据将来发育成的结构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依据着生部位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腋芽)。
(2)叶芽的结构:生长点、叶原基(幼叶的雏形)、幼芽(幼叶)、芽轴、芽原基(芽的雏形)。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关系: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从顶芽开始,沿茎下行而逐渐减小,终至全部消失,两侧枝也随着顶端优势的逐渐消失而次第发展起来。侧枝上的顶芽也存在着对侧枝上侧芽的优势。切去顶芽,侧芽不受抑制,于是侧芽就发展起来了。
3.花、果实、种子的关系。
(1)花的结构: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
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和雄蕊,它们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2)传粉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4.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萌发一幼苗生长发育一成株开花结果一死亡
第六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植物的有性生殖。
(1)开花:萼片花瓣张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伸长柱头分泌黏液的过程。(2)传粉。
①定义: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②类型:自花传粉(接受同一朵花的花粉),异花传粉。
③异花传粉:按媒介(风、昆虫、水等)的不同可将花分类:
虫媒花:花冠芳香鲜艳(香气比颜色对昆虫有更大吸引力)、甘甜花蜜。
风媒花:花被小或退化,无香味和蜜腺;花粉多轻而干燥,柱头呈羽毛状或具分叉。
(3)双受精:两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分别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极核。这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现象。
2.植物的无性生殖。
(1)类型:孢子繁殖、营养繁殖、组织培养。
(2)营养繁殖:①定义: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②举例:马铃薯块茎、番薯块根、秋海棠的叶等。
③优点:可保持优良性状且繁殖快。
④常用方法: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
1. 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转。周期:约24小时(1天)。效应:昼夜更替现象;日月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周期:约365.2422天(1年)。效应: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日食月食现象
2. 晨昏线:晨线,黑夜到白昼的界线(日出线);昏线,白昼到黑夜的界线(日落线)。
3.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4. 时区:把全球分为24个地区,每一时区为150经度宽。
5. 区时: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本初子午线为中时区,1800经线为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日期不同。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一天的开始。
注意: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一般都是区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北京的时间”为1160E的地方时;东西十二区以1800经线为中央经线,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区时的计算:东加西减 日期的计算:东减西加
6.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
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地球公转
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7. 节气的划分依据(北半球):四季更替周期
春分(3月21日): 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6月22日): 北回归线23.50N, 昼长夜短(白昼最长),
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N以北地区)极昼
秋分(9月23日): 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12月22日): 南回归线23.50S, 昼长夜短(黑夜最长),
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S以南地区)极昼
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在哪半球就白昼长)
8. 根据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从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个热量带:
北寒带:(66.50N—900N)——有极昼、极夜 热量最少
北温带:(23.50N—66.50N)
热 带:(23.50N—23.50S)——太阳直射 热量最多
南温带:(23.50S—66.50S)
南寒带:(66.50S—900S)——有极昼、极夜 热量最少
9. 历法: 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阳历(最常用):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
——公历(年、月、日、星期):400年中插入97个闰年(366天,多2月29日)
阴阳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并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
——农历(年、月、日、节气):19年中插入7个闰月。
10.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其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脉(分界线),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
11.陆地表面地形由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构成,是内力(火山、地震)和外力(风、流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起主要作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使地面变得平坦。
人们用等高线把它们表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12.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岩浆通道组成。
火山喷发物:气体、火山灰、熔岩流组成。
火山的坏处:毁坏交通、淹没农田、引发火灾、危及人类生命;
火山的好处:火山灰能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火山口富集大量的矿产,提供温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