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生平事迹
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她从小崇拜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
1904年夏,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1905年,秋瑾回国加入光复会。同年7月再赴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
1907年1月她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中国女报》,号召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
为有效组织武装起义的力量,秋瑾整顿光复会组织,联络会党势力,组织“光复军”。她将光复会会员分成16级,以“黄祸源溯浙江潮,为我中原汉族豪,不使满胡留片甲,轩辕依旧是天骄”这首七绝诗中的前16字分别作为16级的表记。
她还秘密编制《光复军军制》,将光复军全军分为8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8字分别作为各军的表记。
她与徐锡麟联系,制定了皖浙起义计划,“以安庆为重点,以绍兴为中枢”。大通学堂成为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
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烈士灵柩定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20世纪50年代迁葬杭州鸡笼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现西泠桥畔立有秋瑾烈士全身塑像,接受世人缅怀。
1912年12月孙中山莅临杭州亲往秋社致祭,题赠挽幛“巾帼英雄”。1939年周恩来巡视浙江,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
扩展资料:
秋瑾死后不久,《小说林》杂志就连续刊出了多种以秋瑾为题材的小说和戏曲。小说有包天笑的长篇连载《碧血幕》,吴梅、龙禅居士的杂剧《轩亭秋》、《碧血碑》、啸卢的传奇《轩亭血》等。
其他相关题材的小说有静观子的《六月霜》、尚武静观自得主人的《女铜象》、红叶的《十年游学记》、哀民的《轩亭恨》、无生的《轩亭复活记》(后改题《秋瑾再生记》);
戏曲有悲秋散人的杂剧《秋海棠》、伤时子、萧山湘灵子及古越嬴宗季女的的传奇《苍鹰击》、《轩亭冤》、《六月霜》。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进化团和春阳社两家文明戏剧团首先演出《秋瑾》,随后新民社、民鸣社、开阳社、启明社等剧团也相继上演。
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冬,夏衍写出了第一个话剧本《自由花》,后在40年代改名为《秋瑾传》。1940年“三八”妇女节时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话剧《秋瑾》。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国戏剧舞台更出现一阵“秋瑾热”:
北京京剧院二团的《风雨千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的《秋风秋雨》、浙江歌舞团的《秋瑾》、杭州话剧团的《秋瑾》、江苏省昆剧团的《鉴湖女侠》、天津市京剧三团的《鉴湖女侠》、安徽芜湖市梨黄戏剧团的《鉴湖碧血》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巾帼英雄”——秋瑾
1、秋瑾在北京最惊世骇俗之举是“上戏园子”。当时的宅门女性都是在家中听“ 堂会”,不可能抛头露面去戏园子。
戏园子也不卖“昆客”的票。秋瑾坐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听戏,开创了上层社会女性进戏院的先河。
2、在日本,秋瑾结识了不少进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组织起“共爱会”,参加反清秘密团体“三青会”,会晤了孙中山,和黄兴、喻培伦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会。
为救国救民而积极奔走。对于这些,王廷钧均有所闻,极力反对,两人思想的距离越来越远。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1906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 关系的理由。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
秋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离婚之事未成。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国,为联络光复会、洪江会以及策划平礼起义事宜,女扮男装,潜往长沙。
住在朋友家里,人们都称其“秋伯伯”。其时,她曾去王廷钧家看望子女。王家人以为她穷途归来,回心转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镜重圆。
但又暗中监视,不让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戏,从后门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与王家的诀别。
3、秋瑾受刑的过程中,吃尽苦头,然而她始终都是守口如瓶,坚持不向封建社会低头,在狱中秋瑾本可只需要低头就可以免收皮肉之苦的,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胆怯。
她宁死都不愿意屈服,都不愿意低头认罪,她在残酷的淫威和刑法之下任然坚守自己的革命精神,为良知和正义做出牺牲。
秋瑾受刑的过程无论多么惨痛,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革命事业,她情愿毅然而然的走上刑法场的断头台,用自己的热血唤醒民族的反抗意识。
秋瑾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民主革命家,在秋瑾受刑前的唯一要求就是要给自己留下一点最后的尊严。
秋瑾受刑前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在自己死后不要剥光她的衣服,让她的遗体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她不怕流血牺牲,却怕自己死的毫无尊严。
在审讯秋瑾的公职人员之中,好在还有良心尚存的,他们为自己处置女侠的行为感到忏悔,秋瑾受刑的日子,成为了全国人民祭奠秋瑾的日子,她的事迹将会永远的流传下去。
4、秋瑾在湘乡荷叶塘和湘潭两地苦度了六七年时光,生下一儿一女。尽管王家生活优裕,但她与周围的人毫无共同语言,内心异常苦闷。
在感情方面,她极力排拒王廷钧,对其言行嗤之以鼻。后者屡遭冷落,又无力抗衡,便另寻温柔之乡,流连 秦楼楚馆,攀折倡条冶叶。
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评议同样一件事,人们所持的却往往是双重标准。王廷钧不是蔡松坡那样伟大的革命家,也不是苏曼殊那样潇洒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风流便成下流。
5、秋瑾嫉恶如仇,平日最看不惯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据 冯自由的《 革命逸史》所记,当年,湘人陈范家中饶有资财,携二妾湘芬和信芳远赴东瀛。
红袖添香读洋书,好不惬意,秋瑾哪能看得惯他这副德性?她认为陈范拥妾而骄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誉,便极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脱离了陈范的掌控,从此人格独立。
后来,陈范见利忘义,竟将女儿 陈撷芬许配给广东富商廖某为妾,又是秋瑾公开反对,使婚事泡了汤。另据徐自华的《秋瑾轶事》所记,有一次,她们同游上海张园。
小憩品茗时,秋瑾见一名留学生挟一名雏妓乘车而来,在这花娇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轻狂放浪之态,她忍无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语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那人还算识相,赶紧灰溜溜地走了。徐自华静观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横加干预是“真杀风景”。秋瑾则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秋瑾可以说是近代一个传奇女性,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永远为世人所尊敬。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七天后秋瑾不幸被。在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是近代的花木兰。但是秋瑾出身确实不错,官僚世家,可她毅然走向了革命的道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秋瑾,字竞雄,号鉴湖女侠。1875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她家是官宦世家,从她曾祖父起就开始做官,父亲也做到知州的位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她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从小就和哥哥们一起读私塾,加上母亲的教导,她有很深的传统文化根底。
秋瑾从小就十分喜欢看花木兰、梁红玉等女英雄的故事,这些巾帼女英雄的事迹对她影响相当深刻,也为她后来参加革命奠定了基础。
长大成人的秋瑾在家人的安排下,成亲了,她嫁的人当然也是官员了。秋瑾从一位管家大小姐成为了官太太,本可以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但是大环境对她产生了影响。
当时中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的国土被列强占领。我国百姓在列强面前根本没有丝毫的人权,这对秋瑾影响很大,她绝心通过另外一条路,改变中国。
1904年春,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秋瑾冲破夫家重重阻挠,毅然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只身漂洋过海,留学日本。秋瑾从东京到横滨,先是参加了旨在“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三合会”,接着组织了“唤醒国民,开化知识”的“演说练习会”,创办了“鼓吹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的文学杂志《白话》,又重组了“旨在反抗清廷,恢复中华,主张女子从军”的“实行共爱会”,提出“结二万万妇女同胞”的目标。
1905年3月,秋瑾加入到光复会,不久就见到了孙中山,秋瑾速记加入到了同盟会,而且还被选为浙江分会主盟人,自此开始轰轰烈烈的革命。
1905年底,秋瑾回国,旋即开始奔波于上海和绍兴之间,进行实际的、频繁的革命活动,她十分注重对革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并且设立了学务公所,将革命的宣传活动融入到教学之中去。在第二年9月秋瑾创办了宣扬革命和提倡女权运动的《中国女报》。
这是中国第一份为女子发声的报纸,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凡响,尽管这个报纸办了两期就因为资金问题而停办了,但是秋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确实令人佩服。
1907年2月,秋瑾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在当时,大通学堂是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在浙江的活动大本营,因为有官府认可的资质,对于革命力量的隐藏极其有利。自此,她“以浙事自任”,当任了浙江革命活动的实际领导者。
为筹备皖浙起义,秋瑾一方面利用学堂,训练浙江各地的会党首领和骨干,培训他们成为光复军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在杭州的新军和军事学校中发展会员,为起义准备军事干部;同时,积极响应萍浏醴等地的武装起义,做好联络工作。另外,她亲自拟定了光复军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起义路线。
因种种原因,7月6日,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失败。10日,尽管已知自己可能被捕,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的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3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雨秋风愁煞人”以对。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此后的辛亥革命中,出现了女子敢死队决死队,而秋瑾也被称之为辛亥三杰之一,是杰出的华夏先烈和女英雄
她本出身名门望族,但是为了中国的前途,她毅然抛弃优越的生活,走向革命的道理,宁死不屈,这是伟大的歌名女性。
从大家闺秀,到缔结婚姻,最后走向革命,秋瑾何以如此?我以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从小家庭培养起的豪爽性格,使她有强悍的一面。秋瑾出生于官宦世家,母家也是江浙望族,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秋家对女儿的教育,却不像传统那么刻板,不仅让她读书识字,还由其跟人骑马射箭。相当开明。这样的家风,使得女子的视野较一般妇女大得多。
二,婚姻生活的隔阂,使秋瑾进一步将眼光投向外界。秋瑾21岁结婚,起初,与王子芳感情还好,后来,两人相处就不大如意了。经常会有一些争吵。王子芳可能按传统妇德要求秋瑾,秋瑾从小受独立教育长大的人,当然不会受制于条条框框。
比较著名的是,秋瑾夫妇北京就职时,秋瑾就有过坐车看戏的壮举。当年轰动全城。彼时,女人还是不能抛头露面那一套,秋瑾更是上层妇女,要引为表率的,却公然坐车看大戏,其胆气豪情可见。然而在当时,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加之王子芳花天酒地,甚至有时彻夜不归,秋瑾更加失望了。
三,亲见八国联军侵华,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红毛人(洋人)这样厉害,中国人成了它的奴隶。”秋瑾看得明白,字字清醒且锥心。而当时孙中山革命已经吹响,大时代下,秋瑾面对这样激荡的浪潮,只差迈步出去了。
四,结识吴芝瑛,毅然出走日本,就此坚定走向革命道路。是年,秋瑾29岁。临行前,丈夫王廷钧还将秋瑾的财物行囊藏起来,以期阻止自己心意已决的妻子。同为女杰的吴芝瑛资助了秋瑾。
包括秋瑾留日,也与吴芝瑛有关。秋瑾很多新思想的接触,对日本的了解,都来自吴芝瑛和她的丈夫。他们助推秋瑾走上了海阔天空的人生世界。
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七先生祠)另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清浩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抚一半子麒为嗣。女,桂芳。”
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1896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个孩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
革命生涯
1904年7月,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 秋瑾除在校学习外,还广交留学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此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在日本主编《白话》月刊过程中,孙中山建议她可“依据此特长,利用宣传工具,报告时事,解决实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秋瑾一贯以提倡女权为己任,她说“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 “仿欧美新闻纸之例,以俚俗语为文,……以为妇人孺子之先导”。她以“鉴湖女侠”等笔名,在杂志上发表了《演说的好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制度丑恶,宣传女权主义,号召救国。她写道:“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总要求己为是。当初那些腐儒说什么“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这些胡说,我们女子要是有志气的,就应当号召同志与它反对。”“但是从此以后,我还望我们姐妹们,把从前的事情,一概搁开,把以后的事情,尽力去做,……我们自己要不振作,到国亡的时候,那就迟了”。字里行间,充满了女权解放的激情。 秋,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组织的三合会。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1905年,秋瑾归国,春夏间,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革命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
从容就义
旋因母丧回绍兴,秋瑾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1907年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