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的故事

 我来答
资深锦衣卫
高粉答主

2019-05-02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4万
展开全部

1、《陈元方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政事第三》之《互不相师》。

《互不相师》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2、译文:

在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他:“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扩展资料:

《互不相师》赏析:

本文赞扬了陈元芳诙谐的应对技巧。作为官僚家庭的孩子,陈元芳从小就见证了父亲的言行,没有老师。他全面考虑了客人提出的问题,并在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处理。

他判断他父亲在十一岁时的方式 - 将强大有权的人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并利用仁慈来安抚他们并让他们解决他们的立场。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自然地尊重他。当袁公说他一开始就做同样的事情,问他是“你父亲是我学习我,还是我学过你的父亲”时,他出现在与周公和孔子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行为却完全一样。根据结论得出结论: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没有学习周公。 ”

很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互不相师

940144824
2010-12-03 · TA获得超过55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3
采纳率:37%
帮助的人:115万
展开全部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对于故事结尾,你如何看待? 解答:故事结尾有争议,可以自由解答。 观点一(元方不失礼):是因为友人既对元方的父亲失信,又对元方的父亲失礼(骂了他父亲),实在是该受到惩罚。 而且元方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观点二(元方失礼):是因为友人当时以觉惭愧,要下车拉他表示友好,既然他能知错就改,我们也应当宽宏大量。
编辑本段文章鉴赏
该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Lí),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yuè),如何能走呢?”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又一个启示是要有时间观念。《淮南子·原道训》写道:“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是生命的尺度。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自己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是速度和效率的要素之一。[2] 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道理: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内容】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君子。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guo87214
高赞答主

推荐于2017-11-23 · 大脑停止不了思考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529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5022万
展开全部
故事如下:
一,
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即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我的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二,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正午过了太丘的朋友没来,陈太丘不再等候便离开了,陈太丘走后,(友人)他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游戏。客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朋友便发怒骂道:“不是君子的行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守诚信;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巧克力张张包_v
2010-12-03 · TA获得超过197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6万
展开全部
一,
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即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我的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1-11-02
展开全部
故事如下:
一,
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即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我的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