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 我爱桃花的主题意义是什么?

 我来答
百度网友b382f70fb
2010-12-03 · TA获得超过2.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77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07万
展开全部
我爱桃花》是一部很美的话剧。
伴随着悠然的音乐,戏开场了。垂下的竹帘后隐约闪现着白衣的两个人。于是,我以为这是一个绝美的爱情故事。
可是,我错了。桃花是美的,爱情是美的,可是人的本性却不一定是美的。当冯燕拿起那把寒光闪闪的刀时,在满眼冰冷的白光下,我似乎听到了一个纯真的童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可是人性原本真的是善良的吗?当那把刀落下去时,在一片殷红中,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即使外表再善良的人也有他阴暗的一面,冲动的一面。每个人心里都有邪恶的种子,只是有的人隐藏得很好,没有让它发芽成长。而一旦控制不住,就会让它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膨胀,当这邪念发泄了以后,人们往往又会后悔不已,这就是人性的软弱与无奈。所以很多人将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而以一辈子的悔恨为代价。于是冯燕后悔了。亲手杀了自己爱着的人是一种痛苦,而杀了跟自己无缘无仇的张婴更是痛苦。那就自己了结了吧,一死百了。可这只是戏啊,在真实的世界里,难道我们真的能以死面对一切吗?在某种时候,死无疑是一种解脱。可是当面对人们对情感的迷惘与无奈时,死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在唐朝与现代的交融中,桃花的美是不变的,爱情的真谛也是不变的,只有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一直在改变。这种改变让人心痛。听到冯燕对英子说:“你把那把刀抽出来的时候把什么都杀了,杀了我们的过去和将来。”我真的心碎了,怪只怪他们心无灵犀,怪只怪人们的感情越来越脆弱,怪只怪人们对真实的感情越来越麻木。
为什么要抽出那把刀呢?是它产生出了如此悲伤的结局。冯燕是哀痛的,他不舍杀英子,不愿杀张婴,不可能真的抛下一切刎颈自杀,所以刀只能插回刀鞘。可惜“插回去的刀比拿在手里的更伤人”,刀插回去的时候,一切都平静了,一切都好像从没发生过,可是心碎了,碎成了一片片怎么也粘不起来,即使拼好了,仍然会留下深深的裂痕。心已死,哀莫大于心死。冯燕和英子的眼神冷漠苍凉,语调平静麻木,表情哀伤无奈。从此他们将形同陌路,从此爱情将成为回忆。但这回忆之门也被永远的锁住了,钥匙丢在彼此深深的心海里,再也找不回来了。曾经相爱的人以及他们的爱情就像那纷飞的桃花瓣,一旦离开了枝头就在也回不来了。
其实我还是用唯美的眼光看这部戏的,只是太唯美只会让人更难过。曾经,我以为爱情真的像初绽的桃花,粉色的,温馨的,仿佛一朵朵都盛开着幸福,可是我看到的爱情却不是这样的。冯燕和英子是真的爱过。我不想从道德的角度上说这份感情的是是非非,我只想从爱情本身来说爱情。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能是快乐的,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才能说是幸福”的确,爱情里的两个人有着令人艳羡的幸福,就像开场时的冯燕与英子。那样的对白只适合深爱着的两个人,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对白本身,而是冯燕与英子说话时的表情与口吻。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又是如此幸福。 短昼当作长夜过,星转斗移就是一轮回,这真是长有长的好处,短有短的好处。长虽然尽情尽兴,倒难免挥霍浪费;短是局促了,却可去芜存精,以少胜多。他们也不再想夫妻名分的事,夫妻名分说到底是为了别人,他们却是为自己。他们爱的是自己,怨的是自己,别人是插不进嘴去的,是真正的两个人的世界,小虽小了些,孤单是孤单了些,可却是自由,爱是自由,怨是自由,别人主宰不了。这也是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大固然周转的开,但却难免掺进旁务,会产生杂念,不如小来的纯和真。”
可惜的是,这短暂的时光实在是太短暂了,这“小”实在太小了,即使幸福过也早就如烟一般飘散了。幸福是什么?我以为是“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以为是“惠而好我,与子同行”;我以为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是现实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粉碎我的想法。爱情变了,幸福变了,可是我没有变,所以我为冯燕和英子的曾经深爱到形同路人伤心,所以我不忍再看他们那种怀着深刻伤痛的表情。
现实中也许有无数的冯燕,英子,还有张婴,每个人也许都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局。只要你认为爱情值得你这么做就好,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善良的并固守这份善良就好,只要你爱他,就要让他幸福,和他一起得到幸福,成为他的幸福。
我爱桃花,我爱爱情,我爱幸福。
仅此而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