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

 我来答
carolinewuyan
2016-12-27 · TA获得超过5.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万
采纳率:4%
帮助的人:1.6亿
展开全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一位优秀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总是先预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质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如果学生学习兴趣强烈,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所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的疑问能激发起学生心中那种想学的欲望,真正地将“要学生学”变成学生“我要学”,从而帮助学生学好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这是巧设疑问的结果,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能贯穿全课、又能对学生学习本节课有巨大帮助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而又准确地解决的,如有相当多的学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需要交流讨论,或三五成群,或左右为伴,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既起到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的作用,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我国现代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多媒体的普及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以更佳的状态迎接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起到一个助燃器的作用。同时更便于教师创设更有趣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传输量大,教学效率高。在单位时间里,能向学习者提供大容量的语言材料,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最大限度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解题技巧和解题的速度。
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
对于一堂课的知识点,由于教师精妙地设计了疑问,使学生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目的都是为了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同样这种最佳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出来的,而一旦学生通过研究探讨,仍然找不到最佳答案,而又得不到教师的帮助的话,他们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接下来恐怕就只有“窃窃私语”了。教师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察言观色”的能力,一旦发现学生中间有人欲放弃时,教师就应该“从天而降”,进行适当地点拨,帮助学生恢复信心,并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难关。
鼓励学生自提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每一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再精心再巧妙,他们的问题也不可能覆盖本节课的所有内容,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同时由于基础、智商、生活经验等的不同,不同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可以在每一节课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提问题。自提问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有的可以直接帮助解决,有的还可以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有的还可以请其他的学生帮助解决。但无论教师采用哪种解决方式,都应该给学生一个完整准确的答案。
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无论是文科课堂还是理科课堂,无论是习题课堂还是新授课堂,虽然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什么课都必须尽最大的能力进行课堂总结。”一般说来,课堂总结有3点:1)把本节课的知识点由点到线到面,按自己的知识思维方式构建一个知识系统结构;2)找出本节课的规律,以便触类旁通地解决相似的问题;3)在本节课的基础上,努力探求下节课的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既能有助于教师发现本节课讲授知识的不足之处,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并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强化。
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新时期课改的要求,是适应新时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需要教师注意2方面的问题:1)应以鼓励为主,只要是学生研究出来的结果,即使是错误的,也不可以批评;2)切不可学生在下面研究讨论,而教师则在一旁昏昏欲睡,或者在一旁遐想联翩,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巡视,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点拨。
数学教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嘴、动笔来进行整体性的学习,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动”中求发展,从而达到要学、乐学、想学、会学的阶段,真正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