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内容提要: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好文本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解读文本 精心设计 灵活实施 提高效率。
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本把握的能力。”阅读教学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那么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好文本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解读文本时,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不能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教师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就会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有一次我听到一个老师在教学《乌塔》,让学生讨论“我们能不能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因为这太危险了,我们应该注意安全,不要让父母担心。这位教师不是正面引导学生去体会文本内涵,让学习乌塔独立的精神,让学生了解这一精神不是要在独自旅游的时候才能学到,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是也符合学生而言说:“是啊!现在的社会很复杂,我们不能学习乌塔独自去旅游,这样太危险了。”这就是教师在解文本时没有做准确,也就把文本内涵搞偏了。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就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计和筹划。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要从教材以外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二、注意教学过程要具有基本的框架—— “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扩展。三、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学问题应既开放新课程,又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能力。四、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并让学生多参与、体验和探究。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做到根据学生情况,教材特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做到既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照顾学生的个性需要;让学生既能掌握课文内容,又能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所在。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古诗教学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学法。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旅行家树》设计为两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感悟孔雀树的可爱,朗读,积累;第二板块,感悟旅行家树的可敬——一是给旅人以帮助,二是有很强的适应性,朗读,积累。《鼎湖山听泉》一课抓住白天听泉和入夜听泉两部分,注重聆听、辨识和品味,使学生入耳,入目,入心,读出情,悟得法,教学很有层次性。不少的课重视设计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的问题还是从学写的角度设计的。如,“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20世纪科技成就的?”“《花钟》的作者是怎么写出各种花的开放的?”
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备课,讲课中应根据班级实际,有梯度的开展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差别,一方面是先天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因素的作用。作为教师应承认这种差别,尽可能缩小这种差别,才是唯物、务实的。否则会陷入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机械论境地。对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硬作同一要求,显然就会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因而教师在备课、讲课、讨论、提问及平时练习中就应有意识的设计不同层级要求,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提示、点拔、启发,使每个层级的学生在日常中均有“成就感”,而不是他们作了极大努力仍不可企及。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对班级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归因处理,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档次。其次,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如背诵课文基本篇目,优等生和中等生则要求背诵并加理解运用;而后进生则需熟读即行。再次,及时给学生以鼓励,使后进生学习有冲劲,有动力。结果表明,后进生进步了。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
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古诗教学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学法。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猫》设计为两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感悟大猫性格的古怪,小猫的淘气可爱,朗读,积累;第二板块,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对猫的喜爱以及人和猫——人爱猫、猫亲人的思想感情。加强学习后的读写训练。《母鸡》一课抓住对母鸡的讨厌和不再讨厌两部分,注重朗读,聆听、辨识、感悟,使学生动口、入耳,入目,入心,读出情,悟得法,教学很有层次性。不少的课重视设计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的问题还是从学写的角度设计的。如,“作者为什么对母鸡从讨厌又不讨厌”“《飞向蓝天的恐龙》的作者是怎么写出恐龙飞上蓝天的,它属于什么样的文章?”
我认为作为教师在设计时,还要注意分析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设计中要注意让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认为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儿,也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阅读教学要摒弃单一模式的教学,提倡多元教学模式,“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教学双向性很强的艺术。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益,就必须从教与学这两个因素上下功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学”;“学”和谐的促进“教”。 而阅读教学也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使“读”紧扣“学”;“学”中提升“读”。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从而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内容提要: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好文本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解读文本 精心设计 灵活实施 提高效率。
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本把握的能力。”阅读教学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那么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好文本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解读文本时,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不能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教师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就会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有一次我听到一个老师在教学《乌塔》,让学生讨论“我们能不能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因为这太危险了,我们应该注意安全,不要让父母担心。这位教师不是正面引导学生去体会文本内涵,让学习乌塔独立的精神,让学生了解这一精神不是要在独自旅游的时候才能学到,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是也符合学生而言说:“是啊!现在的社会很复杂,我们不能学习乌塔独自去旅游,这样太危险了。”这就是教师在解文本时没有做准确,也就把文本内涵搞偏了。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就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计和筹划。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要从教材以外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二、注意教学过程要具有基本的框架—— “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扩展。三、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学问题应既开放新课程,又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能力。四、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并让学生多参与、体验和探究。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做到根据学生情况,教材特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做到既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照顾学生的个性需要;让学生既能掌握课文内容,又能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所在。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古诗教学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学法。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旅行家树》设计为两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感悟孔雀树的可爱,朗读,积累;第二板块,感悟旅行家树的可敬——一是给旅人以帮助,二是有很强的适应性,朗读,积累。《鼎湖山听泉》一课抓住白天听泉和入夜听泉两部分,注重聆听、辨识和品味,使学生入耳,入目,入心,读出情,悟得法,教学很有层次性。不少的课重视设计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的问题还是从学写的角度设计的。如,“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20世纪科技成就的?”“《花钟》的作者是怎么写出各种花的开放的?”
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备课,讲课中应根据班级实际,有梯度的开展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差别,一方面是先天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因素的作用。作为教师应承认这种差别,尽可能缩小这种差别,才是唯物、务实的。否则会陷入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机械论境地。对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硬作同一要求,显然就会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因而教师在备课、讲课、讨论、提问及平时练习中就应有意识的设计不同层级要求,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提示、点拔、启发,使每个层级的学生在日常中均有“成就感”,而不是他们作了极大努力仍不可企及。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对班级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归因处理,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档次。其次,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如背诵课文基本篇目,优等生和中等生则要求背诵并加理解运用;而后进生则需熟读即行。再次,及时给学生以鼓励,使后进生学习有冲劲,有动力。结果表明,后进生进步了。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
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古诗教学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学法。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猫》设计为两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感悟大猫性格的古怪,小猫的淘气可爱,朗读,积累;第二板块,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对猫的喜爱以及人和猫——人爱猫、猫亲人的思想感情。加强学习后的读写训练。《母鸡》一课抓住对母鸡的讨厌和不再讨厌两部分,注重朗读,聆听、辨识、感悟,使学生动口、入耳,入目,入心,读出情,悟得法,教学很有层次性。不少的课重视设计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的问题还是从学写的角度设计的。如,“作者为什么对母鸡从讨厌又不讨厌”“《飞向蓝天的恐龙》的作者是怎么写出恐龙飞上蓝天的,它属于什么样的文章?”
我认为作为教师在设计时,还要注意分析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设计中要注意让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认为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儿,也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阅读教学要摒弃单一模式的教学,提倡多元教学模式,“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教学双向性很强的艺术。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益,就必须从教与学这两个因素上下功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学”;“学”和谐的促进“教”。 而阅读教学也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使“读”紧扣“学”;“学”中提升“读”。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从而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全部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应该成为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作一些探讨,可以从研读文本、精心设计、品味语言、读写结合等方面入手。
: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效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不断的发生改变。因此,当今的课堂学生动手操作的多了,发挥交流的多了,表现展示的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可是在我们教学后却经常、也应当反思一个问题:在这40分钟里,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用另一句话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提出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要构筑有效的语文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文本 ,把握主题
深入研读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崔峦指出对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苏教版第八册语文教材《“番茄太阳”》 叙述了“我”与盲童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文章中的“我”显然就是作者的艺术化身,现实生活的艰难让“我的心情灰暗无比”,是盲童明明的笑声感染了“我”,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的心“温暖”起来。对于文本的解读、“番茄太阳”的内涵、“明明的笑声”的理解是多元的,网络上争议也是较多的:绝大部分老师都把小女孩的“笑”解读为“坚强”,把结尾的“许诺捐腿”升华为“高尚的奉献精神”。但经过反复研读课文,我认为盲童快乐欢笑与“坚强”的性格无关,而是因为她的父母努力给了明明和正常孩子一样甚至更多的爱和关注。亲情关怀使得身残的小女孩同样享受到正常儿童应有的快乐,这才是课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我”的情绪由灰暗逐渐好起来的原因,实际就是融融亲情关怀下的小女孩“咯咯笑声”的感染。我还认为结尾的“许诺捐腿” 本是小女孩无心的天真之语,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小女孩懂得了去爱,而不是注重“捐腿”结果的牺牲性“奉献”!
很多时候,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不是那么简单的。有的课文主题思想明显,有的蕴含在字里行间,要认真钻研,多读些参考书,从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上,从作者的其它作品中,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老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苏教版第六册《剪枝的学问》,揭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绿线内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在积累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三是弄懂剪枝的学问,并掌握用人物对话来揭示事物所蕴含的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步骤的安排,第一课时完成三项任务:学会9个生字,认识绿线内2个生字;理解和运用词语;读熟课文、感知内容。第二课时完成三项任务:读好课文,揭示道理,学习并掌握表达方法。这样的设计,没有繁复的框架,清水芙蓉般的质朴,使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类型和能力模型完全显现出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最俭省也是最有效的家常做法。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学作品,语言规范,而且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吸收、积累。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读懂词句,好的片段、课文要朗读、背诵。
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总之,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要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是这样处理“冒”这个字的: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
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关键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发挥语言的魅力。王崧舟老师仅凭对一个“冒”字的解读就引导学生品出了荷花的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讲得非常清楚了。他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 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要发挥语言的魅力。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就是由读迁移到听、说和写,可以是内容的迁移,也可以是语言形式的迁移。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苏教版第八册《三顾茅庐》一文中“隆中景色”这一片断景色美、方法妙,很有典型性。我要求学生用上“来到……只见……”写一处景色,要求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适当创新。这是写作方法和语言形式上的迁移。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在阅读课文第3、4段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地震中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无私付出,在朗读之后,安排这样的写话练习:“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骨髓,此时此刻正涓涓地流入小钱的体内,小钱终于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又怎能平静呢?让我们的心紧紧地贴着小钱的心,将他内心的感受也涓涓地流入你的笔端。”这是内容上的迁移。这个小练笔的设计,非常有意义,不但练习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说明只有学生真正有了感受,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阅读一篇文章,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如果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如果学到一点写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辞发”,这就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吴小蓉;《情感语文——对比中寻真谛》;《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年第7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建议汇总报告
我可以帮助你,你先设置我最佳答案后,我百度Hii教你。
: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应该成为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作一些探讨,可以从研读文本、精心设计、品味语言、读写结合等方面入手。
: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效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不断的发生改变。因此,当今的课堂学生动手操作的多了,发挥交流的多了,表现展示的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可是在我们教学后却经常、也应当反思一个问题:在这40分钟里,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用另一句话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提出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要构筑有效的语文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文本 ,把握主题
深入研读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崔峦指出对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苏教版第八册语文教材《“番茄太阳”》 叙述了“我”与盲童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文章中的“我”显然就是作者的艺术化身,现实生活的艰难让“我的心情灰暗无比”,是盲童明明的笑声感染了“我”,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的心“温暖”起来。对于文本的解读、“番茄太阳”的内涵、“明明的笑声”的理解是多元的,网络上争议也是较多的:绝大部分老师都把小女孩的“笑”解读为“坚强”,把结尾的“许诺捐腿”升华为“高尚的奉献精神”。但经过反复研读课文,我认为盲童快乐欢笑与“坚强”的性格无关,而是因为她的父母努力给了明明和正常孩子一样甚至更多的爱和关注。亲情关怀使得身残的小女孩同样享受到正常儿童应有的快乐,这才是课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我”的情绪由灰暗逐渐好起来的原因,实际就是融融亲情关怀下的小女孩“咯咯笑声”的感染。我还认为结尾的“许诺捐腿” 本是小女孩无心的天真之语,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小女孩懂得了去爱,而不是注重“捐腿”结果的牺牲性“奉献”!
很多时候,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不是那么简单的。有的课文主题思想明显,有的蕴含在字里行间,要认真钻研,多读些参考书,从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上,从作者的其它作品中,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老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苏教版第六册《剪枝的学问》,揭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绿线内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在积累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三是弄懂剪枝的学问,并掌握用人物对话来揭示事物所蕴含的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步骤的安排,第一课时完成三项任务:学会9个生字,认识绿线内2个生字;理解和运用词语;读熟课文、感知内容。第二课时完成三项任务:读好课文,揭示道理,学习并掌握表达方法。这样的设计,没有繁复的框架,清水芙蓉般的质朴,使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类型和能力模型完全显现出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最俭省也是最有效的家常做法。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学作品,语言规范,而且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吸收、积累。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读懂词句,好的片段、课文要朗读、背诵。
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总之,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要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是这样处理“冒”这个字的: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
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关键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发挥语言的魅力。王崧舟老师仅凭对一个“冒”字的解读就引导学生品出了荷花的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讲得非常清楚了。他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 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要发挥语言的魅力。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就是由读迁移到听、说和写,可以是内容的迁移,也可以是语言形式的迁移。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苏教版第八册《三顾茅庐》一文中“隆中景色”这一片断景色美、方法妙,很有典型性。我要求学生用上“来到……只见……”写一处景色,要求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适当创新。这是写作方法和语言形式上的迁移。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在阅读课文第3、4段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地震中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无私付出,在朗读之后,安排这样的写话练习:“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骨髓,此时此刻正涓涓地流入小钱的体内,小钱终于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又怎能平静呢?让我们的心紧紧地贴着小钱的心,将他内心的感受也涓涓地流入你的笔端。”这是内容上的迁移。这个小练笔的设计,非常有意义,不但练习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说明只有学生真正有了感受,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阅读一篇文章,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如果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如果学到一点写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辞发”,这就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吴小蓉;《情感语文——对比中寻真谛》;《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年第7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建议汇总报告
我可以帮助你,你先设置我最佳答案后,我百度Hii教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阅读水平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多读书形成语感。如果急功近利,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
如何增添实效性,我想最重要的是多做一些实际的练习。比如口语交际的扩展,或者仿句扩句的练习。至于五六年级,可以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和模式,毕竟太早的让孩子思维模式化不太好。
如何增添实效性,我想最重要的是多做一些实际的练习。比如口语交际的扩展,或者仿句扩句的练习。至于五六年级,可以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和模式,毕竟太早的让孩子思维模式化不太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多看书,多做阅读练习题。是最有效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小学?培养一下学生的阅读感觉! 毕竟小学不适合大量做阅读,老师应当以讲阅读为主,教给学生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把握中心的方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