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歌之美
1、浅论郭沫若诗歌的壮阔雄奇之美2、浅论闻一多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3、浅论徐志摩诗歌的飞动飘逸之美3、浅论戴望舒诗歌的清丽幽婉之美5、浅论艾青诗歌的忧郁之美6、浅论艾青诗歌...
1、浅论郭沫若诗歌的壮阔雄奇之美
2、浅论闻一多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
3、浅论徐志摩诗歌的飞动飘逸之美
3、浅论戴望舒诗歌的清丽幽婉之美
5、浅论艾青诗歌的忧郁之美
6、浅论艾青诗歌的散文之美
以上六个任选一个,要求:文体是一篇有见解、有材料的论文而非抒情散文,不少于1700字. 展开
2、浅论闻一多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
3、浅论徐志摩诗歌的飞动飘逸之美
3、浅论戴望舒诗歌的清丽幽婉之美
5、浅论艾青诗歌的忧郁之美
6、浅论艾青诗歌的散文之美
以上六个任选一个,要求:文体是一篇有见解、有材料的论文而非抒情散文,不少于1700字.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菊斋连续发了一些学术讨论性质的帖子,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交流,促进诗歌研究的作用,但更大程度上成为唇枪舌剑的战斗,这不是我所希望的。此外,从很多人对碰虚等人的卫道般的热诚来看,我也修正了以前认为喜欢虚碰诗的人全是诗盲或跟风打手的想法,认为他们确实是在维护自己心目中的诗歌形象。这种现象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碰嘘等人的诗明明很差,在我来看简直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很多“诗人”、“学者”都赞誉有加呢?因此,在此间,我有意识地和一些对方战壕里的诗友在网上作了较深入的交流,目前对此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特不揣浅薄,发表出来以供众诗友参考。
诗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些诗友经常说:评诗是很感性的事,没道理可讲。这种说法既有一定道理,也不是完全合理。这种观点的致命错误在于,过分夸大了不同主体对诗歌的审美差异,而抹杀了诗歌客体本身之美的相对独立性。这种观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迷信“权威”,迷信“多数”,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以我看来,好诗总是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四。本文力图从理论层面,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给出我的粗浅想法。因为我对新诗了解很少,所以这里所提到的诗歌均指旧诗。
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区分好诗与坏诗的标准在于美不美。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雄浑是美,沉郁也是美,豪放是美,忧郁也是美,明朗开阔是美,凄楚也是美。本文不打算从哲学上分析美的本质,仅打算在对一些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诗歌审美的可操作性的观点。
一、 诗歌之美的来源:
诗歌的美,是整体的美,很难把各种来源割裂开来。但具体分析,诗歌之美绝大多数缘于以下几个部分:
1、 意象之美。以意象达情、表义是诗歌的常用手法。古往今来,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我们眼前展现了纷繁复杂、无穷远尽的意象。有雄壮的,“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有深沉开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以动感取胜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有以静取胜的,“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有意象纷呈的,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有朦胧深致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阴涩晦暗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有凄惨激越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以怪为美的,“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有主体鲜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幽怨悲苦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有纤细柔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意象多种多样,很难作出无所不包的统计。塑造意象第一贵鲜明,即写物能抓住其关键特点,作到传神而生动,写人物能抓住其最典型的神态,直入其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如写猪“明日钢刀犹未扰,今朝锦梦莫相违”,写猴“褐尾方藏双股下,红臀已跃从人前”,写女孩的娇嗔“巧嗔忽来风打水,雷霆乍去鸟依人”,写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第二贵深遂,即深沉博大,或意境开阔,或引人深思,或体现作者深层情感,古人这方面的句子很多,不举例了;第三贵自然,即使意象繁复,也应举重若轻。写意象有几戒,一戒为写意象而写意象,如李贺,以《箜篌引》为例,同是写音乐,与乐天的《琵琶行》题裁相同,也多用意象,而李贺的全是纯空乱想,故与乐天相差甚远。前人讥之为诗鬼,盖其多说鬼话之故。与其相仿的是韩愈。因此,诗至韩愈李贺,诗格已近卑下。二戒敷衍,才力不济,一句诗容不下好多意象,可以少写一些,而不要勉强对付,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细柳织金梭”之类。第三戒意象为于单薄,如“月渡露中,照见小瓶色淡红”之类,有些妖气,除了这点妖气就什么也没有了,有人论之为有灵气,推为上作,此不知诗者也。第四戒为意象不自然,如嘘堂的几首咏雨诗,人再无聊也不会用镜子照雨。再如碰壁的“偶然忆及中肠事,正握杯时手一斜”也是如此,不典型。
2、 字面之美。诗歌是语言艺术,文字美形式美也是一个主要的美感来源。字面之美主要包括:
(1) 文字的雅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对于诗歌尤其如此。打油诗也有意义深遂,内容充实的,但终不入大雅之堂者,文字太不雅致了。需要着重指出的,有几种文字是应避免的:第一是文白混杂,如碰壁的“倩谁来收拾汝冰凉骨”,虚堂的“遥远欧伦巴,善护尔之首”,不伦不类,不象个样子;第二是生造词汇,胡乱搭配,如碰壁的“古蟋”“纤鲤”;第三是晦涩不通,如虚堂的“夜灯白欲腐”;第四是故作恶心语,如虚堂的“如肮脏内衣”;第五类是粗豪,如“大将出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地动三山铁臂摇”“乌蒙磅礴走泥丸”“野夫路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之类;第六类是为用典而用典,这类太多了,不举例了;第七类是炼字太过或才力不够,使个别字与前后文极不协调,如碰壁的“一朝莲落霜来飞”的来字显得象儿歌了,“饱有红情谁问者”的饱字显得怪怪的,“白莲花胜撮云轻”的撮字。。。太多了。碰壁的语言功底确实太差,对诗而言,婴儿初学语而矣。这里说一下炼字的原则,炼字绝不是找到一个出众的字,使得其在全诗或全句中鹤立鸡群,抢人眼球,而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字,能完成其在全诗或全句中的使命,又与前后文协调一致。如果炼到了让人一眼就看到这个字的与众不同,那就是失败了。这与炼句不同。
文字是诗歌的基础,其他的所有美感,内容之美,形式之美,意义之美等都是首先用文字来体现的,如果文字不通或有严重缺陷,那么其他的都无从谈起。以上几种应尽力避免的情况,以晦涩不通及生造为首恶,因为文白混杂可笑,作怪语恶心,粗豪不美,但不失为人言,而不通及生造,则不符合人的基本语言规则了。
(2) 文字的形式之美。旧体诗本身就有形式美,尤其是格律诗,严整本身就是一种美。这里着重提出的就是诗歌的“巧”。第一,于难工处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第二,工而不觉其工,细品方知其工,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第三,字面工而奇,但奇得有理,“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第四,特殊句式,包括故意颠倒一般的语法顺序,故意打破一般的节奏,重字等等,“塞上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香谷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在此,也提出几戒。一戒易工宜工处不工,如落花风雨的“知君厌看跳梁丑,愧我难留草木稀”光顾骂人了,对仗不工了。二戒为求工而害意,如落草堂主的“花递余香秋色淡,月移竹影夜声哀”为了和秋相对,用了夜字,夜声所指不明了(顺便说一句,堂主的七律不错,但颈联每每酸气太重)三戒用了特殊句式而气势及深意不相符,如孟依依的“病未向人难处减,诗缘何故感时稀”(请比较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红颜心共老,白发酒同多”的差别)。
3、 内含之美。这里指字面含义的美感。不同内容的诗所要求的内含美有不同偏重。大体而言,从诗歌的功能上看,无外乎抒情,写景,议论,叙事而已,当然这几方面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但从单独句子上看,基本上可划为以上的几类之一。下面就不同类别说一下各自的偏重点:
(1) 情贵在真挚,可以含蓄,也可以直抒胸臆。比如“不知心恨谁”“见落花时知此日,有明月处是吾乡”等等,含蓄隽永,意味无穷。“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直抒胸臆,畅快淋漓。抒情的两种风格各自的要求是不同的。含蓄的风格要求必须有深意,能引人联想,及要求较高的外含之美,而真率的风格要求声韵必须与之相配,有气势在。写情一戒假,也许作者的情是真的,但才力达不到,声韵意象都没组织好,显得情感来得很突然了,如天吴的很多诗。二忌啰嗦,生怕意思没表达清,卿卿我我个没完。如坛子里大多数古诗。三忌太狭,只顾表白自己的感情,不注意章法及意象声韵的配合,因而显得过于单薄,诗格也上不去,如孟依依的大部分闺情诗。四忌太酸,自高而无势谓之酸,诗、书、块垒、老、鬓成丝之类的话,如果没有文字的气势就显得酸。这样的太多了,几乎凡是出了点名的网络“诗人”都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故作老成,而才力又不够。五忌太过,不该用力的时候偏要用大力,显得莫名其妙的傻气和倔气,如“妾心古井水,波澜誓不起”之类(比较一下“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故入罗帷”就知道了),面目可憎,前人之轻郊岛,盖缘于此。顺便说一句,我认为诗整体水平不如郊岛者,就不足言诗了。而当代胜过郊岛者,数人而已。
(2) 写景基本就是前面所说的塑造意象,就不再重复了。
(3) 议论贵在精警,出奇,准确,辛辣,风趣,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满屏哪见兴观怨,唯有骚人聚一群”“骈胁重瞳终一梦,由来无赖是君王”“黎民频战死,犹曰吊黎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等等。议论一戒平庸,既无观点也无情调也无感情,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里的大多数议论诗。二戒过分求新而精炼不够,如荆公的“当时枉杀毛延寿”等等。就议论而言,书生霸王可算出类拔萃。
(4) 叙事。叙事无出白居易之右者,琵琶长恨二篇,真可傲视千古矣。屈原的离骚当然也可算叙事诗,但用语习惯已与现在大不相同。李杜诸公也有极佳的叙事诗,但深意、通俗、风韵相比白的两篇均感尚有不及。圆圆曲也是著句叙事诗,但不如白诗的从容自如,收发有致。叙事贵在从容不迫,夹叙夹义,有情有景,有张有弛,时有警句。书生霸王的暗娼行等数篇已得叙事之旨,而风致未至。殊同的也不错,但过粗。对当代网络“诗人”而言,叙事应首戒章法过平,平铺直叙,了无起伏,如陈尸死水,如苏无名的寓言诗。二戒语法过平,了无文采,自以为古拙,实则无趣,如碰壁的叙事古诗。三戒总是放不下自己,尔尔汝汝妾妾吾吾太多,有损诗格,令人生厌,如碰壁的叙事古诗。
4、 外含之美。指在诗的文字之外,靠联想和体会而引发的美感。这种美感对诗来说太重要了。遗憾的是,大部分当代的“诗人”都对此没什么体会。古人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我就举我自己的诗句为例。“月近中秋圆似泪,路经桑梓乱如纹”。字面已经很好了,而字面外的意思还有多少?为何圆月似泪,实际上是在说心中垂泪。为什么路近桑梓如纹,一是说自己衰老了,二是说心乱。仔细体会,辛酸沧桑之感无穷无尽。这就是字外之义。再如“见落花时知此日,有明月处是吾乡”,后一句一般人都知道好了,而前一句见到落花才知道到了今天,字面意思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见到落花才知道今天呢?知道今天什么了?细细品味,余味远穷,尽在言外。认为此句不如对句者,真不知诗也。
外含之美在文字之外,贵在用最少的文字引发最丰富的联想。但这要求读者的水平。
真正的好诗,不是用拗涩险怪的文字表达出简单的含义,而是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含义;不是去塑造别人都想不到的意象或感情,而是去表达别人也能想得到,却写不出的意象或感情;不是要面面俱到,生怕别人想不到,而是要用最少的文字留给读者最大的想像空间;不是要故意突出主体,而是要似首不经意地使主体形象兀现于读者眼前。可惜现在能体会到这些至理的人太少了。
5、 声韵之美。无韵不成诗。写诗而没有韵律美,则不是好诗。需要指出的是,格律并不足以构成声韵美,也不是声韵美的必要条件。两者的关系是:按格律来写格律诗,更有可能实现声韵美,仅此而已。有人误认为只要按着格律写诗,声韵就没问题了,这真是大错特错。格律一个星期就能学熟,而声韵之美,要靠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和领悟。我上网久矣,除我之外,似乎没见到一个能对声韵美有深刻领悟的人。
诗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些诗友经常说:评诗是很感性的事,没道理可讲。这种说法既有一定道理,也不是完全合理。这种观点的致命错误在于,过分夸大了不同主体对诗歌的审美差异,而抹杀了诗歌客体本身之美的相对独立性。这种观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迷信“权威”,迷信“多数”,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以我看来,好诗总是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四。本文力图从理论层面,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给出我的粗浅想法。因为我对新诗了解很少,所以这里所提到的诗歌均指旧诗。
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区分好诗与坏诗的标准在于美不美。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雄浑是美,沉郁也是美,豪放是美,忧郁也是美,明朗开阔是美,凄楚也是美。本文不打算从哲学上分析美的本质,仅打算在对一些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诗歌审美的可操作性的观点。
一、 诗歌之美的来源:
诗歌的美,是整体的美,很难把各种来源割裂开来。但具体分析,诗歌之美绝大多数缘于以下几个部分:
1、 意象之美。以意象达情、表义是诗歌的常用手法。古往今来,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我们眼前展现了纷繁复杂、无穷远尽的意象。有雄壮的,“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有深沉开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以动感取胜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有以静取胜的,“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有意象纷呈的,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有朦胧深致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阴涩晦暗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有凄惨激越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以怪为美的,“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有主体鲜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幽怨悲苦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有纤细柔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意象多种多样,很难作出无所不包的统计。塑造意象第一贵鲜明,即写物能抓住其关键特点,作到传神而生动,写人物能抓住其最典型的神态,直入其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如写猪“明日钢刀犹未扰,今朝锦梦莫相违”,写猴“褐尾方藏双股下,红臀已跃从人前”,写女孩的娇嗔“巧嗔忽来风打水,雷霆乍去鸟依人”,写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第二贵深遂,即深沉博大,或意境开阔,或引人深思,或体现作者深层情感,古人这方面的句子很多,不举例了;第三贵自然,即使意象繁复,也应举重若轻。写意象有几戒,一戒为写意象而写意象,如李贺,以《箜篌引》为例,同是写音乐,与乐天的《琵琶行》题裁相同,也多用意象,而李贺的全是纯空乱想,故与乐天相差甚远。前人讥之为诗鬼,盖其多说鬼话之故。与其相仿的是韩愈。因此,诗至韩愈李贺,诗格已近卑下。二戒敷衍,才力不济,一句诗容不下好多意象,可以少写一些,而不要勉强对付,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细柳织金梭”之类。第三戒意象为于单薄,如“月渡露中,照见小瓶色淡红”之类,有些妖气,除了这点妖气就什么也没有了,有人论之为有灵气,推为上作,此不知诗者也。第四戒为意象不自然,如嘘堂的几首咏雨诗,人再无聊也不会用镜子照雨。再如碰壁的“偶然忆及中肠事,正握杯时手一斜”也是如此,不典型。
2、 字面之美。诗歌是语言艺术,文字美形式美也是一个主要的美感来源。字面之美主要包括:
(1) 文字的雅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对于诗歌尤其如此。打油诗也有意义深遂,内容充实的,但终不入大雅之堂者,文字太不雅致了。需要着重指出的,有几种文字是应避免的:第一是文白混杂,如碰壁的“倩谁来收拾汝冰凉骨”,虚堂的“遥远欧伦巴,善护尔之首”,不伦不类,不象个样子;第二是生造词汇,胡乱搭配,如碰壁的“古蟋”“纤鲤”;第三是晦涩不通,如虚堂的“夜灯白欲腐”;第四是故作恶心语,如虚堂的“如肮脏内衣”;第五类是粗豪,如“大将出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地动三山铁臂摇”“乌蒙磅礴走泥丸”“野夫路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之类;第六类是为用典而用典,这类太多了,不举例了;第七类是炼字太过或才力不够,使个别字与前后文极不协调,如碰壁的“一朝莲落霜来飞”的来字显得象儿歌了,“饱有红情谁问者”的饱字显得怪怪的,“白莲花胜撮云轻”的撮字。。。太多了。碰壁的语言功底确实太差,对诗而言,婴儿初学语而矣。这里说一下炼字的原则,炼字绝不是找到一个出众的字,使得其在全诗或全句中鹤立鸡群,抢人眼球,而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字,能完成其在全诗或全句中的使命,又与前后文协调一致。如果炼到了让人一眼就看到这个字的与众不同,那就是失败了。这与炼句不同。
文字是诗歌的基础,其他的所有美感,内容之美,形式之美,意义之美等都是首先用文字来体现的,如果文字不通或有严重缺陷,那么其他的都无从谈起。以上几种应尽力避免的情况,以晦涩不通及生造为首恶,因为文白混杂可笑,作怪语恶心,粗豪不美,但不失为人言,而不通及生造,则不符合人的基本语言规则了。
(2) 文字的形式之美。旧体诗本身就有形式美,尤其是格律诗,严整本身就是一种美。这里着重提出的就是诗歌的“巧”。第一,于难工处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第二,工而不觉其工,细品方知其工,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第三,字面工而奇,但奇得有理,“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第四,特殊句式,包括故意颠倒一般的语法顺序,故意打破一般的节奏,重字等等,“塞上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香谷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在此,也提出几戒。一戒易工宜工处不工,如落花风雨的“知君厌看跳梁丑,愧我难留草木稀”光顾骂人了,对仗不工了。二戒为求工而害意,如落草堂主的“花递余香秋色淡,月移竹影夜声哀”为了和秋相对,用了夜字,夜声所指不明了(顺便说一句,堂主的七律不错,但颈联每每酸气太重)三戒用了特殊句式而气势及深意不相符,如孟依依的“病未向人难处减,诗缘何故感时稀”(请比较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红颜心共老,白发酒同多”的差别)。
3、 内含之美。这里指字面含义的美感。不同内容的诗所要求的内含美有不同偏重。大体而言,从诗歌的功能上看,无外乎抒情,写景,议论,叙事而已,当然这几方面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但从单独句子上看,基本上可划为以上的几类之一。下面就不同类别说一下各自的偏重点:
(1) 情贵在真挚,可以含蓄,也可以直抒胸臆。比如“不知心恨谁”“见落花时知此日,有明月处是吾乡”等等,含蓄隽永,意味无穷。“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直抒胸臆,畅快淋漓。抒情的两种风格各自的要求是不同的。含蓄的风格要求必须有深意,能引人联想,及要求较高的外含之美,而真率的风格要求声韵必须与之相配,有气势在。写情一戒假,也许作者的情是真的,但才力达不到,声韵意象都没组织好,显得情感来得很突然了,如天吴的很多诗。二忌啰嗦,生怕意思没表达清,卿卿我我个没完。如坛子里大多数古诗。三忌太狭,只顾表白自己的感情,不注意章法及意象声韵的配合,因而显得过于单薄,诗格也上不去,如孟依依的大部分闺情诗。四忌太酸,自高而无势谓之酸,诗、书、块垒、老、鬓成丝之类的话,如果没有文字的气势就显得酸。这样的太多了,几乎凡是出了点名的网络“诗人”都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故作老成,而才力又不够。五忌太过,不该用力的时候偏要用大力,显得莫名其妙的傻气和倔气,如“妾心古井水,波澜誓不起”之类(比较一下“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故入罗帷”就知道了),面目可憎,前人之轻郊岛,盖缘于此。顺便说一句,我认为诗整体水平不如郊岛者,就不足言诗了。而当代胜过郊岛者,数人而已。
(2) 写景基本就是前面所说的塑造意象,就不再重复了。
(3) 议论贵在精警,出奇,准确,辛辣,风趣,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满屏哪见兴观怨,唯有骚人聚一群”“骈胁重瞳终一梦,由来无赖是君王”“黎民频战死,犹曰吊黎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等等。议论一戒平庸,既无观点也无情调也无感情,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里的大多数议论诗。二戒过分求新而精炼不够,如荆公的“当时枉杀毛延寿”等等。就议论而言,书生霸王可算出类拔萃。
(4) 叙事。叙事无出白居易之右者,琵琶长恨二篇,真可傲视千古矣。屈原的离骚当然也可算叙事诗,但用语习惯已与现在大不相同。李杜诸公也有极佳的叙事诗,但深意、通俗、风韵相比白的两篇均感尚有不及。圆圆曲也是著句叙事诗,但不如白诗的从容自如,收发有致。叙事贵在从容不迫,夹叙夹义,有情有景,有张有弛,时有警句。书生霸王的暗娼行等数篇已得叙事之旨,而风致未至。殊同的也不错,但过粗。对当代网络“诗人”而言,叙事应首戒章法过平,平铺直叙,了无起伏,如陈尸死水,如苏无名的寓言诗。二戒语法过平,了无文采,自以为古拙,实则无趣,如碰壁的叙事古诗。三戒总是放不下自己,尔尔汝汝妾妾吾吾太多,有损诗格,令人生厌,如碰壁的叙事古诗。
4、 外含之美。指在诗的文字之外,靠联想和体会而引发的美感。这种美感对诗来说太重要了。遗憾的是,大部分当代的“诗人”都对此没什么体会。古人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我就举我自己的诗句为例。“月近中秋圆似泪,路经桑梓乱如纹”。字面已经很好了,而字面外的意思还有多少?为何圆月似泪,实际上是在说心中垂泪。为什么路近桑梓如纹,一是说自己衰老了,二是说心乱。仔细体会,辛酸沧桑之感无穷无尽。这就是字外之义。再如“见落花时知此日,有明月处是吾乡”,后一句一般人都知道好了,而前一句见到落花才知道到了今天,字面意思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见到落花才知道今天呢?知道今天什么了?细细品味,余味远穷,尽在言外。认为此句不如对句者,真不知诗也。
外含之美在文字之外,贵在用最少的文字引发最丰富的联想。但这要求读者的水平。
真正的好诗,不是用拗涩险怪的文字表达出简单的含义,而是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含义;不是去塑造别人都想不到的意象或感情,而是去表达别人也能想得到,却写不出的意象或感情;不是要面面俱到,生怕别人想不到,而是要用最少的文字留给读者最大的想像空间;不是要故意突出主体,而是要似首不经意地使主体形象兀现于读者眼前。可惜现在能体会到这些至理的人太少了。
5、 声韵之美。无韵不成诗。写诗而没有韵律美,则不是好诗。需要指出的是,格律并不足以构成声韵美,也不是声韵美的必要条件。两者的关系是:按格律来写格律诗,更有可能实现声韵美,仅此而已。有人误认为只要按着格律写诗,声韵就没问题了,这真是大错特错。格律一个星期就能学熟,而声韵之美,要靠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和领悟。我上网久矣,除我之外,似乎没见到一个能对声韵美有深刻领悟的人。
展开全部
给个例文\
不过是我自己写的\
虽然没有1700字\
可是你可以根据这首诗自己添加,修改\
祖国,我的母亲
在世界的东方
有一条巨龙
那就是中国
我们引以为荣的母亲
中国,
炎黄子孙共同的母亲
她用甘甜的乳汁哺乳着我们
她用慈祥的目光鼓舞着我们
她用顽强不屈的精神告诉我们
要做一个堂堂正正、脚踏实地的中国人!
在几百年前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多大的耻辱
我们的祖先生活得多么艰苦
而后来
有了毛泽东爷爷在贫脊的土地上支撑着中华民族
邓小平爷爷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
我们的祖先才从风雨中走过
如果你问我这是为什么
那我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你
因我们有一个坚强的后盾
那就是祖国!
中国经过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
终于富强起来了
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当掌声把中国的旗帜送上蓝天
那时
我为有中国这个伟大的母亲而骄傲!
我们是21世纪的青少年
我们更是龙的传人
那么
就让我们把一颗颗赤子之心献给祖国
我相信
中国这条巨龙
将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不过是我自己写的\
虽然没有1700字\
可是你可以根据这首诗自己添加,修改\
祖国,我的母亲
在世界的东方
有一条巨龙
那就是中国
我们引以为荣的母亲
中国,
炎黄子孙共同的母亲
她用甘甜的乳汁哺乳着我们
她用慈祥的目光鼓舞着我们
她用顽强不屈的精神告诉我们
要做一个堂堂正正、脚踏实地的中国人!
在几百年前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多大的耻辱
我们的祖先生活得多么艰苦
而后来
有了毛泽东爷爷在贫脊的土地上支撑着中华民族
邓小平爷爷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
我们的祖先才从风雨中走过
如果你问我这是为什么
那我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你
因我们有一个坚强的后盾
那就是祖国!
中国经过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
终于富强起来了
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当掌声把中国的旗帜送上蓝天
那时
我为有中国这个伟大的母亲而骄傲!
我们是21世纪的青少年
我们更是龙的传人
那么
就让我们把一颗颗赤子之心献给祖国
我相信
中国这条巨龙
将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诗歌是创作的灵感,它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乐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评析艾青有关诗的“散文美”的主张
艾青离开他最热爱的祖国太匆忙了一些。他还有许多诗没有写,还有许多诗论没发表。特别是作为他的诗歌美学为主体的“散文美”思想,还未能充分阐明,令人深感遗憾。因为这是艾青在诗歌美学上的创造性发现,可以被视作艾青研究的突破口。
艾青在1939年流亡桂林时,发表了《诗的散文美》一文,要求诗要摆脱脚韵的羁绊。他说:“我们嫌恶诗里面有那种丑陋的散文,不管它是有韵与否;我们却酷爱诗里面的那种美好的散文,而它常是首先就离弃了韵的羁绊的。”“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绝不会由于它有好音韵。”这既是艾青从诗歌美学上对诗的散文美和怎样算好诗所作的说明和所下的定义,同时也表明了他的诗其所以可读性强、耐读性久的决定性原因。有些读者未加深思,却误以为写诗只要不押韵,便算是散文美。这就把“散文美”等同于“散文化”了。殊不知,艾青是以诗的散文美批判诗的散文化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虽不押韵,却以自然的韵律见长,从而显示一种散文美。可见诗的散文美或散文化和诗的是否押韵并无因果关系,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诗中是否含蕴着令读者爱不忍释的艺术形象。
早在“五四”之后,诗就因其不押韵出现过泛滥的散文化现象。新月诗派之所以崛起,就是为了克服当时新诗的散文化倾向。叶圣陶先生其所以把戴望舒的《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19卷第8号上,并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就是因为它对诗的散文化倾向是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但是戴望舒并没有因为受到叶圣陶的表扬而继续写作《雨巷》之类的音韵铿锵的新诗,而是恰恰相反,他接受了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在1929年写了摆脱音乐成分的《我底记忆》一诗,而在1930年后,又公开宣布新诗要排除外在的韵律,彻底摆脱了他早期所受新月诗派的影响。他在1932年5月创刊的《现代》文学月刊上发表的《诗论零札》,可以看作他要废除诗的音韵的宣言。到1936年10月,他创办《新诗》月刊,更加强化了以诗的内在情绪的起伏变化取代诗的外在形式的音乐成分的主张。艾青自称曾受《我底记忆》的影响,与戴望舒声气相通,写诗也力避音乐的成分。一时之间形成一股诗风,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派。但他在抗战后的桂林提倡诗的散文美,却只是表示他个人的诗观。尽管他在桂林与戴望舒合编过一期《顶点》诗刊,但他的散文美的主张,与所谓现代派无关,而是因他主持桂林《南方日报》副刊时,发觉投来的新诗多不押韵,似分行的散文,而又并非好散文,虽有一星半点的诗意,却被“散文化”得一干二净;而来稿中的押韵诗,语言干瘪,节奏板滞,虽有一些鲜活的形象,也被脚韵捆绑得没有生机。他正是针对抗战初期的新诗“无韵则散,有韵则死”的不良倾向,而提出“诗的散文美”,批判诗的散文化的。他当时出版的专著《诗论》便把《诗的散文美》一文作为重点文章收入其中。他一直坚持这一主张。在解放初期他虽一度抽掉,后来仍然收入。他虽然从一个不平常的春天起停止歌唱达二十二年之久,使得某些读者以为他放弃了他的主张。其实不然,他在“归来”之后,继续强调“诗的散文美”。正如他自己所说:“就是为了把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主张以现代的日常所用的鲜活的口语,表达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赋予诗以新的生机。”(《诗论》新版《前言》)这可以看作艾青晚年对“诗的散文美”所作的最后而又最新的阐释。他在1981年5月对专访他的《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从欣赏有韵到欣赏无韵,在诗歌美学上是一大进步。没有韵的诗比较难写,它必须切实地都是真货色。有些诗,去掉韵脚,就是一篇散文,这就不好。好的诗即使不押韵,也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表现。”这就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散文美”的理论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方面的形式问题,而是一个如何通过形象思维处理好诗的内容的问题。写诗如果脱离形象思维,不论押韵与否,都可能流于散文化。他指出,诗的“散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创作过程排除了形象思维”。他晚年的作品《归来的歌》虽押了自然的韵脚,但因突出了形象思维,仍然显示着散文美。这就表明,艾青的诗从早期到晚年、从无韵到有韵,都一以贯之地坚持散文美。这是艾青的诗在艺术风格上最突出、也最稳定的个性化的特征,是他所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
艾青离开他最热爱的祖国太匆忙了一些。他还有许多诗没有写,还有许多诗论没发表。特别是作为他的诗歌美学为主体的“散文美”思想,还未能充分阐明,令人深感遗憾。因为这是艾青在诗歌美学上的创造性发现,可以被视作艾青研究的突破口。
艾青在1939年流亡桂林时,发表了《诗的散文美》一文,要求诗要摆脱脚韵的羁绊。他说:“我们嫌恶诗里面有那种丑陋的散文,不管它是有韵与否;我们却酷爱诗里面的那种美好的散文,而它常是首先就离弃了韵的羁绊的。”“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绝不会由于它有好音韵。”这既是艾青从诗歌美学上对诗的散文美和怎样算好诗所作的说明和所下的定义,同时也表明了他的诗其所以可读性强、耐读性久的决定性原因。有些读者未加深思,却误以为写诗只要不押韵,便算是散文美。这就把“散文美”等同于“散文化”了。殊不知,艾青是以诗的散文美批判诗的散文化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虽不押韵,却以自然的韵律见长,从而显示一种散文美。可见诗的散文美或散文化和诗的是否押韵并无因果关系,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诗中是否含蕴着令读者爱不忍释的艺术形象。
早在“五四”之后,诗就因其不押韵出现过泛滥的散文化现象。新月诗派之所以崛起,就是为了克服当时新诗的散文化倾向。叶圣陶先生其所以把戴望舒的《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19卷第8号上,并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就是因为它对诗的散文化倾向是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但是戴望舒并没有因为受到叶圣陶的表扬而继续写作《雨巷》之类的音韵铿锵的新诗,而是恰恰相反,他接受了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在1929年写了摆脱音乐成分的《我底记忆》一诗,而在1930年后,又公开宣布新诗要排除外在的韵律,彻底摆脱了他早期所受新月诗派的影响。他在1932年5月创刊的《现代》文学月刊上发表的《诗论零札》,可以看作他要废除诗的音韵的宣言。到1936年10月,他创办《新诗》月刊,更加强化了以诗的内在情绪的起伏变化取代诗的外在形式的音乐成分的主张。艾青自称曾受《我底记忆》的影响,与戴望舒声气相通,写诗也力避音乐的成分。一时之间形成一股诗风,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派。但他在抗战后的桂林提倡诗的散文美,却只是表示他个人的诗观。尽管他在桂林与戴望舒合编过一期《顶点》诗刊,但他的散文美的主张,与所谓现代派无关,而是因他主持桂林《南方日报》副刊时,发觉投来的新诗多不押韵,似分行的散文,而又并非好散文,虽有一星半点的诗意,却被“散文化”得一干二净;而来稿中的押韵诗,语言干瘪,节奏板滞,虽有一些鲜活的形象,也被脚韵捆绑得没有生机。他正是针对抗战初期的新诗“无韵则散,有韵则死”的不良倾向,而提出“诗的散文美”,批判诗的散文化的。他当时出版的专著《诗论》便把《诗的散文美》一文作为重点文章收入其中。他一直坚持这一主张。在解放初期他虽一度抽掉,后来仍然收入。他虽然从一个不平常的春天起停止歌唱达二十二年之久,使得某些读者以为他放弃了他的主张。其实不然,他在“归来”之后,继续强调“诗的散文美”。正如他自己所说:“就是为了把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主张以现代的日常所用的鲜活的口语,表达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赋予诗以新的生机。”(《诗论》新版《前言》)这可以看作艾青晚年对“诗的散文美”所作的最后而又最新的阐释。他在1981年5月对专访他的《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从欣赏有韵到欣赏无韵,在诗歌美学上是一大进步。没有韵的诗比较难写,它必须切实地都是真货色。有些诗,去掉韵脚,就是一篇散文,这就不好。好的诗即使不押韵,也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表现。”这就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散文美”的理论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方面的形式问题,而是一个如何通过形象思维处理好诗的内容的问题。写诗如果脱离形象思维,不论押韵与否,都可能流于散文化。他指出,诗的“散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创作过程排除了形象思维”。他晚年的作品《归来的歌》虽押了自然的韵脚,但因突出了形象思维,仍然显示着散文美。这就表明,艾青的诗从早期到晚年、从无韵到有韵,都一以贯之地坚持散文美。这是艾青的诗在艺术风格上最突出、也最稳定的个性化的特征,是他所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
参考资料: 百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