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就成功的塑造了他的形象。有关他的故事,你

 我来答
bd939002551
2010-12-07 · 超过2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5万
展开全部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处位于今云南省沾益县。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 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 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获泣谢曰:“某子子孙孙皆感 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 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跳跃而去。后人有诗赞孔明曰:“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华容古道��

  公元208年,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马不停蹄,率领二十多万 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可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轻敌,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

  什么叫华容道呢?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当然是指华容县城。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 。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草。

  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再向西北折奔华容县城。这样就必须涉过大泽边上的一片沼泽地带。根据县志记载,曹操逃到太平桥时,人马陷入泥泞之中,不得不扔掉马鞭,下马步行,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险,坎坷难行”,曹军“遇泥泞,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芦苇、蒿草填路,“赢兵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经坐船经过这一带。他写道:“自是复无人居,两岸葭苇弥望,谓之百里荒”。舟人云:“自此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夫多为所害”。距曹操兵败960年之后,华容道一带尚且如此荒凉,曹军当时的艰辛狼狈之状,就可想而知了。
  华容道真正得到开发是从元代开始的。今日的华容道,已根本看不见昔日的荒凉,而是绿树成荫,道路两侧良田万顷。稻谷飘香,荷花吐艳。傍晚,袅袅炊烟腾空而起,呈现出一派平原水乡风光.

  奉节白帝城----刘备托孤、水八阵��

  三峡木石艺术馆座落在历史悠久、风光迤俪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口的白帝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为这里增添了无穷魅力。著名美学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朝闻为三峡木石艺术馆题写馆名。 三峡木石艺术馆陈列展出了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名誉馆长魏靖宇先生觅自然之美,饮造化之源,倾情创作和收藏的近百件三峡阴沉木雕和三峡奇石艺术作品,徜徉在其中,您或许可以感悟到自然与人生的真谛。

  白帝高为三峡镇!又是杜诗,把位于夔门北侧,扼川鄂咽喉的白帝城之形胜一语道出。继后有清代诗人名句:“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边荆楚压群山”,也另有一种磅礴气度。 作为军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宽,年代久远。那是公元一世纪(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在此筑城设防,死后在白帝山头留下一座纪念性庙宇,这就是我们现在去游览的白帝庙。 距公孙述两百年后,另一位历史名人——三国时的蜀汉皇帝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宫。临终前无限悲壮地将国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儿在世)一并托付丞相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刘备托孤”。

  现存的白帝庙系清代建筑,明良殿、武候祠、托孤堂、观星亭等,多侧面地宣扬着与“托孤”有关的历史名人。东西碑林里,会集了隋至清代的七十余帧珍贵石刻。诗史堂里陈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当代书画名家的墨宝。文物室以大溪文化为源流,按通史顺序展现了这一带出土文物的丰盛。山腰的西阁则是纪念杜甫的地方,杜甫在奉节客住不到两年,却留下佳构四百余首,占今存杜诗的七分之二。恁窗眺望,我们看到的正是他吟唱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伟景象,蓦然间也涌上了昂扬的激情。

  水八阵

  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约六里的长江北岸,据说诸葛亮曾在坝上垒石而成八阵图,俗称“水八阵”。阵图上,石垒纵横八行,行垒间相距两丈,共六十四垒。

  诸葛亮空城计的合理性��

  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赌博,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与事后的变化不多考虑,断章取义仅凭焚香弹琴的从容悠情,以管窥天或坐井观天,见识有如瞎人摸象,难以得见全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前后文仔细端详,把时间背景及细节过程娓娓道来,方可探知究竟,事实胜于雄辩,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觉应该如何。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可惜总有人错认为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对抗司马懿,或是讹言成毫无准备之下被迫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冒汗走险」等方面猜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死,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冲三事,谈论诸葛亮空城计。
  裴松之已经就空城计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攻守形势及礼节尊卑不分等加以驳斥,所以郭冲所言并非事实。光是司马懿人仍为荆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辈当不到的职位),人在宛城,没空北上街亭与诸葛亮对阵,时空已经不符。 郭冲说司马懿带兵二十万,诸葛亮仅留蜀兵万人,其它余军则交给魏延,司马懿以二十比一的优势,根本不用惧怕。而《三国演义》却说魏军仅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初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蜀兵北伐军当初还能惊动魏明帝亲征,军队的规模及实力仍不容小觑。
  按《汉晋春秋》诸葛亮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南蛮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 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被迫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死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限制,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如郭冲所称,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而且郭冲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蜀兵诸将的存在,司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诸将的所在,面对只剩诸葛亮一人的军队,除非司马懿目中无人,看不见魏延、高翔、赵云及王平等蜀将。否则司马懿则应推敲这些蜀兵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诸葛亮在后来善用诱兵斩杀张合及王双等人,更证明魏兵冒进的下场,自食轻敌的恶果,恐将遭身死败亡之途。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不是出现于明清以后的《三国演义》,反而出现于来自于正史陈寿所著《三国志》的附注(郭冲三事),而且后者还比前者不合理。这很讽刺,来自正史的附注不可信,反而虚构的演义面面俱到。
  此外,诸葛亮的发明,如:孔明灯、木牛牛马等。还有与他老婆的故事,如:诸葛巾、鹅毛扇等

  还有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 死后斩魏延 木像退仲达等等... ...不胜枚举
A伟大的心A
2010-12-08 · TA获得超过79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2万
展开全部
吃瓜留子的故事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的故事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八卦衣的故事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鹅毛扇的故事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孔明冲撞恩师的故事
诸葛亮在水镜先生那学了3年。先生说明天考试。许多学生都去背东东.就诸葛亮不背.第二天。先生说谁要是经过允许出了水镜庄,就可出师了。许多学生都傻了。诸葛亮却在睡觉。考试快结束了。诸葛亮一把抓住了水镜先生的衣角,并说你这老书呆子出歪题为难我们,快还3年学费来。于是司马徽就把他赶出去了。他拿了木棍跑到老师那,跪倒地上说,方才为了考试不得已冲撞恩师,罪该万死,弟子愿受重罚.水镜先生把他扶起后,说你可以出师了。

诸葛亮尊敬教师的故事
葛亮去拜访黄承言做老师时,先生不收他,有一天,诸葛亮应一些东西不懂去问先生,可正赶上先生睡觉,诸葛亮就在烈日炎炎下等待,他突然想先生不盖被子容易受凉,就去给他盖被子,并跪下把先生的鞋子脱下来时,先生醒了,并收下了他.

诸葛亮教子的故事
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他为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门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处位于今云南省沾益县。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

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 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 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获泣谢曰:“某子子孙孙皆感 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 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跳跃而去。后人有诗赞孔明曰:“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诸葛亮华容古道
公元208年,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马不停蹄,率领二十多万 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可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轻敌,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

什么叫华容道呢?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当然是指华容县城。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 。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草。

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再向西北折奔华容县城。这样就必须涉过大泽边上的一片沼泽地带。根据县志记载,曹操逃到太平桥时,人马陷入泥泞之中,不得不扔掉马鞭,下马步行,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险,坎坷难行”,曹军“遇泥泞,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芦苇、蒿草填路,“赢兵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经坐船经过这一带。他写道:“自是复无人居,两岸葭苇弥望,谓之百里荒”。舟人云:“自此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夫多为所害”。距曹操兵败960年之后,华容道一带尚且如此荒凉,曹军当时的艰辛狼狈之状,就可想而知了。

华容道真正得到开发是从元代开始的。今日的华容道,已根本看不见昔日的荒凉,而是绿树成荫,道路两侧良田万顷。稻谷飘香,荷花吐艳。傍晚,袅袅炊烟腾空而起,呈现出一派平原水乡风光。

诸葛亮奉节白帝城托孤
三峡木石艺术馆座落在历史悠久、风光迤俪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口的白帝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为这里增添了无穷魅力。著名美学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朝闻为三峡木石艺术馆题写馆名。 三峡木石艺术馆陈列展出了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名誉馆长魏靖宇先生觅自然之美,饮造化之源,倾情创作和收藏的近百件三峡阴沉木雕和三峡奇石艺术作品,徜徉在其中,您或许可以感悟到自然与人生的真谛。

白帝高为三峡镇!又是杜诗,把位于夔门北侧,扼川鄂咽喉的白帝城之形胜一语道出。继后有清代诗人名句:“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边荆楚压群山”,也另有一种磅礴气度。 作为军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宽,年代久远。那是公元一世纪(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在此筑城设防,死后在白帝山头留下一座纪念性庙宇,这就是我们现在去游览的白帝庙。 距公孙述两百年后,另一位历史名人——三国时的蜀汉皇帝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宫。临终前无限悲壮地将国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儿在世)一并托付丞相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刘备托孤”。

现存的白帝庙系清代建筑,明良殿、武候祠、托孤堂、观星亭等,多侧面地宣扬着与“托孤”有关的历史名人。东西碑林里,会集了隋至清代的七十余帧珍贵石刻。诗史堂里陈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当代书画名家的墨宝。文物室以大溪文化为源流,按通史顺序展现了这一带出土文物的丰盛。山腰的西阁则是纪念杜甫的地方,杜甫在奉节客住不到两年,却留下佳构四百余首,占今存杜诗的七分之二。恁窗眺望,我们看到的正是他吟唱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伟景象,蓦然间也涌上了昂扬的激情。

诸葛亮水八阵
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约六里的长江北岸,据说诸葛亮曾在坝上垒石而成八阵图,俗称“水八阵”。阵图上,石垒纵横八行,行垒间相距两丈,共六十四垒。

诸葛亮空城计
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赌博,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与事后的变化不多考虑,断章取义仅凭焚香弹琴的从容悠情,以管窥天或坐井观天,见识有如瞎人摸象,难以得见全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前后文仔细端详,把时间背景及细节过程娓娓道来,方可探知究竟,事实胜于雄辩,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觉应该如何。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可惜总有人错认为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对抗司马懿,或是讹言成毫无准备之下被迫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冒汗走险」等方面猜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死,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冲三事,谈论诸葛亮空城计。 裴松之已经就空城计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攻守形势及礼节尊卑不分等加以驳斥,所以郭冲所言并非事实。光是司马懿人仍为荆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辈当不到的职位),人在宛城,没空北上街亭与诸葛亮对阵,时空已经不符。 郭冲说司马懿带兵二十万,诸葛亮仅留蜀兵万人,其它余军则交给魏延,司马懿以二十比一的优势,根本不用惧怕。而《三国演义》却说魏军仅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初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蜀兵北伐军当初还能惊动魏明帝亲征,军队的规模及实力仍不容小觑。

按《汉晋春秋》诸葛亮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南蛮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 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被迫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死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限制,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如郭冲所称,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而且郭冲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蜀兵诸将的存在,司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诸将的所在,面对只剩诸葛亮一人的军队,除非司马懿目中无人,看不见魏延、高翔、赵云及王平等蜀将。否则司马懿则应推敲这些蜀兵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诸葛亮在后来善用诱兵斩杀张合及王双等人,更证明魏兵冒进的下场,自食轻敌的恶果,恐将遭身死败亡之途。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不是出现于明清以后的《三国演义》,反而出现于来自于正史陈寿所著《三国志》的附注(郭冲三事),而且后者还比前者不合理。这很讽刺,来自正史的附注不可信,反而虚构的演义面面俱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7596644055
2010-12-07 · TA获得超过235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1万
展开全部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c9e2316
2010-12-07 · TA获得超过35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空城计:是吕布攻曹操时,曹操用的。
草船借箭:是讲孙权孤身探曹营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彦同118
2010-12-09 · TA获得超过171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89万
展开全部
这个人是(诸葛亮 ),这部作品是( 三国演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tfb5551
2010-12-07 · TA获得超过35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6万
展开全部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处位于今云南省沾益县。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 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 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获泣谢曰:“某子子孙孙皆感 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 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跳跃而去。后人有诗赞孔明曰:“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