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盒子其实就是“十四年”式手枪,是日本军队配发的制式武器。当时日本侵华的关东军不适应东北严寒的气候,所以,日本军事生产部门在原来"十四年"式的基础上,作了两次改进:
一是扩大扳机护围,使关东军戴上棉手套也可以将手指伸入扳机护围;
二是手枪座上增加一个用钢皮做的弹簧卡住,以防止弹夹掉下来。因为"十四年式"手枪枪形很像在中国普遍使用的德国7.63毫米毛瑟驳壳枪,而后者因有一木盒装枪,人称“盒子枪”,这样一来,日本鬼子使用的、样子又像盒子枪的“十四年式”,中国军民便将之称为“王八盒子”。
扩展资料
“王八盒子”的造型布局,充分考虑了手枪射击时的指向性这一重要的人机工程问题。其握把与枪管轴线之间的夹角设计为120°,故在紧迫局面仓促出枪射击时,可以握枪手食指指向物体的习惯开枪,有效提高手枪的战斗反应时间和射击精度。
采用这种类似德国卢格P08手枪的造型布局,使“王八盒子”的质心基本上处于掌心位置上,而且使用的南部8mm手枪弹各种性能指标与通行欧美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9×17mm自卫手枪短弹相当,瞄准基线却长达200mm,虽威力不大,但精度较高。
特别是其细长的枪管,对瞄准的导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王八盒子”的射击精度,在当时世界各国的手枪中,算是比较优秀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八盒子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是日本军队配发的制式武器。当时日本侵华的关东军不适应东北严寒的气候,所以,日本军事生产部门在原来"十四年"式的基础上,作了两次改进:一是扩大扳机护围,使关东军戴上棉手套也可以将手指伸入扳机护围;二是手枪座上增加一个用钢皮做的弹簧卡住,以防止弹夹掉下来。至1945年止,共生产了28万把,为日军第二次大战中使用的主要手枪,也是二战中最差的手枪。由于其皮枪套有个圆形的盖子,民间俗称王八盒子。
南部九四式手枪由南部纪次郎于1929年设计,1934年投入生产。因1934年是日本神武纪元2594年,故命名为“九四式手枪”。该枪是专门为战车乘员,汽车兵,飞行员等重要非直接地面战斗人员所装备的自卫手枪。是二战中最丑陋的手枪,共生产了大约7万支。
南部26式9毫米转轮手枪
该枪于明治26年(1893年)研制成功。二战中由于日本军队缺乏武器,仍留用了相当数量的二六年式转轮手枪及其弹药,并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二六年式转轮手枪和枪弹性能虽不突出,但是由于早期日本枪械基本上都靠熟练技师以手工完成最后的精加工,所以做工相当精良。
“王八盒子”是日本为了解决当时日本军队没有统一制式军用手枪的问题,于大正天皇十四年(即公元1925年),在日本陆军大将南部麒次郎设计的南部陆式8mm半自动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在此之前,日军中的日造手枪主要是由南部设计的各式手枪和九四式手枪,这些手枪的口径均为8mm,因此日本军方要求新制式手枪的口径也定为8mm,并且枪弹与以前的各式8mm手枪通用。此外对这把新式的制式手枪的战术技术性能着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主要特点如下: (1)“王八盒子”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闭锁卡铁后端下落开锁,闭锁十分确实,其特征如德国毛瑟M1896半自动手枪(即通常所说的驳壳枪)以及瓦尔特P38半自动手枪的闭锁结构。 (2)“王八盒子”采用了类似勃朗宁手枪的那种空枪保险机构。当卸下弹匣之后,即使弹膛内仍顶着一发枪弹,并且没有装定手动保险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走火”事故。据说在当时的日军中,手枪发生“走火”事故的主要原因,多是由于误以为取出弹匣、枪就“安全”了的错觉。“王八盒子”的空枪保险机构,就是针对日本军人多有上述错觉,常常误操作“走火”而设置的。空枪保险机构的特点是,当弹匣向下抽出一点(约3~4mm)时,扣动扳机即无法击发。 (3)“王八盒子”的造型布局,充分考虑了手枪射击时的指向性这一重要的人机工程问题。其握把与枪管轴线之间的夹角设计为120°,故在紧迫局面仓促出枪射击时,可以握枪手食指指向物体的习惯开枪,有效提高手枪的战斗反应时间和射击精度。采用这种类似德国卢格P08手枪的造型布局,使“王八盒子”的质心基本上处于掌心位置上,而且使用的南部8mm手枪弹各种性能指标与通行欧美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9×17mm自卫手枪短弹相当,瞄准基线却长达200mm,虽威力不大,但精度较高。特别是其细长的枪管,对瞄准的导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王八盒子”的射击精度,在当时世界各国的手枪中,算是比较优秀的。 (4)“王八盒子”在整体结构设计上,比过去的日式手枪简化了很多,使手枪更为紧凑简单。究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简化加工工艺和便于大量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日后的战斗使用中,减少因结构复杂而造成的故障和给军械技术勤务与保障带来的麻烦。例如在设计上,“王八盒子”一反南部陆式手枪左置复进机和可调式照门的习惯结构,而采用了沿枪机两侧布置复进簧的紧凑设计和固定式照门,较大幅度地简化了全枪结构,减轻了全枪质量,减少了全枪宽度,特别是增强了全枪的对中性,避免了因复进机左置造成的偏转力矩。这一点,同样有助于提高枪的射击精度。 大正十五年(1926年)11月,日本名古屋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王八盒子”。同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去世,昭和天皇继位,12月31日,昭和元年始,但是“王八盒子”左面的铭文仍沿用“十四年式”。至此,“王八盒子”很快陆续投入日军使用。特别要说明的是,入侵我国东北,建立和控制所谓满洲国的日军,是最早装备“王八盒子”的日本侵略军。早期出品的“王八盒子”毛病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毛病是击针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在日常使用中经常发生击发无力和击针折断等致命问题,特别是在东北那样高寒气候中,由于击针上涂抹的润滑油粘稠度增加,问题更为严重。那时,每支手枪都随枪多配一根击针,放在枪套下面的备份弹盒中,以备更换。直到昭和七年(1932年),南部武器公司重新改进设计的击针才全部取代了早期的击针,当然也就不再随枪配备备份击针了。
1,26式左轮手枪
2,南部14式手枪(甲型,乙型,特型)
3,94式手枪
4,1式将佐手枪
5,南部16式手枪
16式性能较好。
就这几种了吧
性能都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