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3个回答
2018-07-3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很关键的时刻,是为学好高年级数学知识打基础的时候。那么,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体会:
一、 讲清算理、理清算理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老师必须先让学生讲清楚算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课堂上让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讲算理,很浪费时间,但这时间是值得花,花得有价值。
一定要学生学会讲它们的区别,即算理。可以用编故事来说算理,当然,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不容忽视。只要他们说的符合,都值得鼓励。如图1,可以引导他们说:学校买来19个篮球,借出去3个,还剩下几个没借?并知道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是:剩下几个没借?就是从原来的总数19个减去借出去的3个,是用减法计算。如图2,当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部分学生都会表达出图意,都会用双手表示把两边的乌龟数量合起来,是用加法计算。学生还会编故事:有4只乌龟在赛跑,后来又有3只参加,一共有多少只乌龟?就是把它们(4和3)加起来。如果学生不懂算理,面对这样的题目,简直无从下手,只能靠猜,靠蒙了。如果让他们慢慢学着讲算理,理清算理,课堂上多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都很愿意用编故事的形式说,这就是讲算理,理清算理的一个过程。他们看到同类的题目,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准确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二、 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强化口算
口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花时少,速度快,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考试的时候,通常会有十分钟的口算题,这就要求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必须要快,同时又要求了准确率。所以平时对学生的口算训练也变的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这样的方法: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听写本”(其实就是单行本),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我会说口算题,如:15-6=、12-7=、9+4=……他们就在“听写本”写上所听到的口算题,并写出得数。当然这对个别学生是有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他们是会有进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相应地把题目改变一下形式,即适当增加难度。例如:17-()=8、15-()=7、12-()=5……学生也可以充当老师的角色,同桌(最好就是有“一帮一”搭配那样)之间可以出题目“听写”,然后互相评价。现在刚好学到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我就会出有关这类型的题目给他们“听写”,并鼓励他们自己出题考自己或同学。这过程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督促,而且在他们出题目的过程又是一个新的思考过程,慢慢地他们的数感会增强,口算能力会得到提升。
三、 训练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情,特别愿意去做,而且做得也不错。学习也一样,学生有兴趣,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的,就会学得特别认真,特别配合。人们都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先从他们的兴趣入手,使学生感到计算是很有趣的,是一种数字游戏,可以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解决问题和困难。所以设计的情境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数学情境生活化、儿童化、趣味化。具我了解到,很多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玩一种叫“陀螺”的玩具,我在上课时就会设计一些有关这“陀螺”的情境:今天,老师在商场看到了一些非常漂亮、战斗力特别强的“陀螺”,红色有12个,蓝色20个,白色7个,你们能根据老师的话,提一些有关(加法的)数学的问题,并解决它吗?学生一听到是他们喜欢的“陀螺”,脑筋就转得特别快,也就对数学计算提起了兴趣,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解决,并动脑筋编一些自己有兴趣的题目来练习和巩固,使计算能力有所提高。另外,“开火车”、“找朋友”、“邮递员叔叔送信”、“送小动物回家”等形式的练习也可以用到课堂上,视算、听算相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计算能力的提高有了保证。
另外,我觉得题目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应该要有针对性地训练,重点部分重点练,经常出错的经常练。并掌握其中的计算技巧和方法。对个别的学生有特别的辅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个别的学生对写字很马虎,经常会把“0”写得象“6”,“4”写得象“9”,这也影响了计算准确性,所以严格要求他们的书写习惯也很重要。
以上只是我在计算教学方面的一点点体会,当然,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所谓“欲速则不达”,老师要有恒心、耐心,才能有所收获
一、 讲清算理、理清算理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老师必须先让学生讲清楚算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课堂上让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讲算理,很浪费时间,但这时间是值得花,花得有价值。
一定要学生学会讲它们的区别,即算理。可以用编故事来说算理,当然,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不容忽视。只要他们说的符合,都值得鼓励。如图1,可以引导他们说:学校买来19个篮球,借出去3个,还剩下几个没借?并知道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是:剩下几个没借?就是从原来的总数19个减去借出去的3个,是用减法计算。如图2,当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部分学生都会表达出图意,都会用双手表示把两边的乌龟数量合起来,是用加法计算。学生还会编故事:有4只乌龟在赛跑,后来又有3只参加,一共有多少只乌龟?就是把它们(4和3)加起来。如果学生不懂算理,面对这样的题目,简直无从下手,只能靠猜,靠蒙了。如果让他们慢慢学着讲算理,理清算理,课堂上多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都很愿意用编故事的形式说,这就是讲算理,理清算理的一个过程。他们看到同类的题目,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准确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二、 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强化口算
口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花时少,速度快,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考试的时候,通常会有十分钟的口算题,这就要求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必须要快,同时又要求了准确率。所以平时对学生的口算训练也变的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这样的方法: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听写本”(其实就是单行本),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我会说口算题,如:15-6=、12-7=、9+4=……他们就在“听写本”写上所听到的口算题,并写出得数。当然这对个别学生是有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他们是会有进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相应地把题目改变一下形式,即适当增加难度。例如:17-()=8、15-()=7、12-()=5……学生也可以充当老师的角色,同桌(最好就是有“一帮一”搭配那样)之间可以出题目“听写”,然后互相评价。现在刚好学到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我就会出有关这类型的题目给他们“听写”,并鼓励他们自己出题考自己或同学。这过程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督促,而且在他们出题目的过程又是一个新的思考过程,慢慢地他们的数感会增强,口算能力会得到提升。
三、 训练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情,特别愿意去做,而且做得也不错。学习也一样,学生有兴趣,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的,就会学得特别认真,特别配合。人们都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先从他们的兴趣入手,使学生感到计算是很有趣的,是一种数字游戏,可以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解决问题和困难。所以设计的情境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数学情境生活化、儿童化、趣味化。具我了解到,很多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玩一种叫“陀螺”的玩具,我在上课时就会设计一些有关这“陀螺”的情境:今天,老师在商场看到了一些非常漂亮、战斗力特别强的“陀螺”,红色有12个,蓝色20个,白色7个,你们能根据老师的话,提一些有关(加法的)数学的问题,并解决它吗?学生一听到是他们喜欢的“陀螺”,脑筋就转得特别快,也就对数学计算提起了兴趣,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解决,并动脑筋编一些自己有兴趣的题目来练习和巩固,使计算能力有所提高。另外,“开火车”、“找朋友”、“邮递员叔叔送信”、“送小动物回家”等形式的练习也可以用到课堂上,视算、听算相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计算能力的提高有了保证。
另外,我觉得题目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应该要有针对性地训练,重点部分重点练,经常出错的经常练。并掌握其中的计算技巧和方法。对个别的学生有特别的辅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个别的学生对写字很马虎,经常会把“0”写得象“6”,“4”写得象“9”,这也影响了计算准确性,所以严格要求他们的书写习惯也很重要。
以上只是我在计算教学方面的一点点体会,当然,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所谓“欲速则不达”,老师要有恒心、耐心,才能有所收获
2017-09-04
展开全部
《提高一年级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口算也称心算,是不借助计算工具,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都有一定的作用。口算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是学习其他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差,势必会影响到估算、笔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影响计算技能的形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部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抓起。大连教育学院的领导非常重视口算,提出要求加强口算训练,而我校,一直以口算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来抓,并确立课题进行专项研究。在这个口算研究的大背景下,我对口算教学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方法。当学校对口算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把课题分解出一系列子课题时,恰好我接手一年级的新班,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计算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我下决心从我这个班着手进行研究,分析学生口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导,提高一年级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二、研究目标1、使一年级小学生掌握口算基本方法以及口算技巧;2、实现口算到笔算的过渡,提高一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速度及正确率,提高数学学习成绩。3、让一年级的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情趣,培养坚强的意志。4、培养一年级学生口算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习惯、思考习惯、检查习惯、改错习惯等等)。三、研究过程:第一步: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口算实际情况并分析原因。1、以本班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提问形式调查学生对口算题的喜好。2、测试学生的实际口算能力,同时了解学生做口算题的方法。3、具体分析学生口算中差异的原因。第二步:培养兴趣,对症下药,探究方法。1、利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及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2、借助学具、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算理,初步渗透数学思想。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熟练口算的方法。4、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第三步:有效训练,提高能力。利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扎实有效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第四步:经验总结。四、研究方法1、调查法: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口算情况和差异原因。2、案例分析法:每一环节实施后,细致地进行阶段性分析。3、经验总结法:每一个阶段都要不断总结经验,同时广泛与教研员及同事交流,获取更有效的方法。五、研究成果一小学生口算错误产生的原因:1、心理方面的原因:小学生感知事件是比较笼统的,不够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独立的事物,不能觉察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及特征,因而缺乏对事物间的整体认识。有时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有些学生还没看清数或运算符号,就将答案脱口而出了。比如将算式中的“0”看成“6”,“45”看成“54”,“+”当成“-”等,从而导致口算错误。。另外,学生在计算一些算式接龙等这样外形比较繁杂的题型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不细心计算,这样一道题错了,后面的题就全错。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年级学生太小,不能认识正确口算的重要性。本身对口算缺乏兴趣,加上机械重复的训练更是嫌烦,便不加思索的信口乱说。并且此时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计算时边做边玩,不能集中思想进行口算;书写时不规范、字写得很马虎、算后又不安心检查,都是造成错误的原因。3、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上没有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算法,只是记忆性的接受,再加上容易混淆的口算对比练习不够,就导致错误的发生了。再次,在口算练习和比赛时,由于有规定时间,有的学生就不管答案的正确与否,只图快,此时,教师再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学生的口算能力势必得不到提高。另外,练习的形式单调,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缺乏教师的个别指导也是口算错误的原因。(二)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口算速度快的,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反之,口算速度慢的,笔算速度也慢,正确率也低。口算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懂理、会算、熟练、灵活的过程。懂理,就是使学生懂得口算的算理;会算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口算的方法;熟练就是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对基本口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灵活就是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⑴探索口算规律,渗透函数思想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规律,让学生明白算理。在一年级上学期,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口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只要将20以内的口算掌握得非常熟练,那么更难一些的口算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主要用的方法是用“凑十法”,也就是“看大数,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的方法。如学习“9+几”的加法后,我和学生一起把9加几的加法题有序地排列出来: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我先和学生一起归纳算法,“凑十法”。然后引导学生找出“9加几”这类题的规律:一个加数都是9,另一个加数越来越大,和也就越来越大;和个位上的数比另一个加数少1。抓住这个关键的“1”我追问学生:“少的1哪去里了?”学生马上明白,少的这个“1”和9凑成了10。这样的融会贯通起到了两个作用:①更深刻地理解了“凑十法”;②使学生形成了对知识的迁移。通过对“9加几”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学生在学习8、7、6加几时,很容易的就想到了“凑十法”,并且在归纳8加几的方法时,自然就能归纳出“和个位上的数比另一个加数小2了”……这样通过寻找口算中的规律,既巩固了口算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⑵坚持长期训练,形式与趣味并重口算需要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它不同于解决问题,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枯燥单一,因而很难吸引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单做些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口算练习时,形式多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口算练习,例如:视算、听算、开火车、对口令、夺红旗等数学游戏,还有如一分钟口算、口算大王、最佳搭档、抢答案等口算竞赛,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口算练习的内容一般选用质量较高、形式活泼的典型材料,如:教材中“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巧填数”、“夺红旗”、“找朋友”“摘桃子”等题型,最常用的还有我们学校自己编制的校本教材《口算训练达标题》。在同一时间内,力争让全体学生当堂演练,讲究速度及正确率,并且及时反馈,当堂校对、当堂评价。当堂练习口算,既能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调动学生口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视算,利用教材、卡片、投影、课件等出示算式,学生看算式说出得数,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视觉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细心的习惯。这种训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仅可以给个别学生采用,更适用和全班学生共同训练,可最大范围内尽可能提高训练效率。通常几分钟时间的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听算,顾名思义,口头说出算式,学生直接说出或写出算式。这种口算形式优点是训练面广、范围大、机动灵活,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课下进行,甚至是下课在操场上两个人也可以进行。听算有利于学生听力、记忆力、口算能力的培养,但是听算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在熟练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本班的情况确定出题的速度,让学生都能听清算式,以便于正确口算。长期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树立口算的自信心。开火车是我每天课堂口算训练的保留环节,它的特点是速度快,通常三四分钟就完成;涵盖面广,全班人人参与;反馈及时,一个人计算其他人一起判断,谁有错误一直到改对了才继续往下进行。但是在开火车的训练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因为车头离自己较远或是自己刚开过而导致精神放松懈怠,影响开火车训练的有效性。怎样能避免这些问题呢?我经过反复捉摸,把开火车加以改进,变成火车会转弯,就是在火车行进中我点到谁谁就接着开。而我在学生开火车时,往往点到的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督促他认真口算。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不知道火车会拐到谁那里,这就使得人人全身心投入到口算训练中来。此外,除了在课堂上的练习口算之外,我还建议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比如: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等,让父母帮助把20以内的加减全部做成卡片,每天练习,这样就不会感到口算枯燥了。口算要做到正确熟练,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做到天天练,课课练。避免口算练习的随意性和题海战术,要把握训练的质和量,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机会均等,做到扎扎实实,持之以恒。我的做法是每天早自习拿出5分钟时间练习口算。每节数学课,课前课中课后都要练习口算。课前练,一般是对学过内容的复习,不但注重口算方法的训练,还应注重口算速度的训练。课中练,是对当天新课的巩固,注重口算的正确。课后练,一般是综合内容,强调口算的合理与灵活。坚持不懈的练习,让口算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口算能力逐步提高。⑶开展竞赛机制,鼓励学生练习口算在我们班,每次口算训练,都是一次小竞赛。开火车是小队竞赛,每次开火车,我都会统计各小队的错误率,评出优胜小队,优胜小队奖励一颗星,够五颗星就奖一个笑脸。每天的口算大王通过一分钟口算评出,一分钟口算操作也很简单,相同的内容,计时一分钟,做对题目最多的是当天的口算大王。根据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一分钟达标的题数,一分钟口算不达标的记录下来,找到原因,指导练习。通常每次公布优胜小队和口算大王比赛结果时,都会有学生不服气,要求我再赛一次。各小队也自觉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口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迎头赶上,在下次的口算训练中不拖小队后腿。针对部分思维慢、接受能力弱,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我利用课后时间,不厌其烦地教会他口算方法,再让他们与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口算比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口算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指导这些学生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和退位减法表整理贴在家里、床前,写在黑板边上等抬头可见的地方,让他们在睡前、早起时,课余都能抽出几分种,读一读、记一记。把他们泡在口算的海洋里,再配合适当的奖励,这样持续一段时间,这部分学生口算的速度、正确率也会得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因为每次训练有评比,全班的口算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每到口算训练时间,学生就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枯燥的口算训练充满了乐趣与挑战,训练效果自然不同。⑷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口算的正确性口算中出现的错误,不少是孩子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然而这些好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有目的地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知道养成良好口算习惯的重要性。口算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看、想、算、检四个环节,即“看清题目、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看:小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看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看错题目,这是正确口算的前提。想:确定运算步骤。算:学生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及时纠错,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口算正确率。六、研究成效长期的口算训练,学生爱上了口算,口算成绩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到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加减混合运算题(包括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全班64人开火车的最好成绩是2分37秒。班级的口算大王也是全校的口算大王,一分钟口算43道题。全班口算百题抽测平均分达到98.5分。因为我的班级在口算训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去年在我校举的小学口算教学现场会上,我执教了《有几瓶牛奶》(关于9加几的口算)的观摩课,又在现场会上专门做了口算成果展示汇报,赢得与会领导老师的称赞。大连教育学院的王冬军老师、市进修学校的领导、教研员也多次看我的口算训练指导课和口算成果展示课。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对小学的数学教学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逐步改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责任感。七、研究反思凡是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虽然我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肯定还有一些不足,这都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继续进一步的完善。总之,虽然我的课题研究马上就要结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我要做的就是把口算训练进行到底,把口算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口算热情,提高口算能力,为我们的计算教学以及整个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