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有哪些别名?急急急急急急急!!!!!!!!!!!!!!!!!!

 我来答
zhangtong139
2012-04-15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480
展开全部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地图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莲花落有哪些别名?急急急急急急急!!!!!!!!!!!!!!!!!! 2010-12-8 19:14 提问者: 43991399 | 浏览次数:884次
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选为满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参考资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取消
2010-12-8 19:58 满意回答 “莲花落”又名“莲花乐”、“莲花闹”。自宋代以来就在京、津、唐地区民间广泛流行。《清稗类钞》中具体记载了其表演情形:“乞丐截竹为两,以绳贯其两端,指捩之作声,歌乐和之,做乞怜及颂祷语,也有演故事者……”

只有这两个,真的。你全填了就对了。赞同24|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东村混混 来自团队 夜谈书香味 | 四级采纳率:23%

擅长领域: 文化/艺术 文学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谢谢!
相关内容
2006-5-13 莲花落(lao)是什么? 急急急 13 2011-1-12 杨梅有什么别名?????急急急! 4 2010-7-3 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别名 急急急,追加分。。。。。 2007-11-3 四大名著人物的别名。急急急急急急急! 29 2010-11-2 莲子的别名是什么?要三个,急急急。 8 莲花落:歌词 莲花落:意思 莲花落:潘海良 莲花落:下载 2012-2-9莲花落好运来发大财歌词2010-4-21谁能给个曹强老先生的莲花落歌词(就是关于太原街巷地名的那个)2009-9-19求莲花落 翠姐姐回娘家 完整版歌词 拜托了 完整版高分52010-5-30太原莲花落歌词52009-1-10我想找太原莲花落的歌词.比较经典的.谢谢2更多关于莲花落:歌词的问题>>
其他回答 共2条 2010-12-8 19:25 幽幽泪飞雪 | 二级
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能,在庐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江西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经省专家论证后上报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新干“莲花落”濒危,现代人知之甚少。 赞同0| 评论 2010-12-8 20:16 lhw0825 | 一级
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能,在庐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江西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经省专家论证后上报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新干“莲花落”濒危,现代人知之甚少。

目录

简介
表演形式
主要特征
艺术形式
代表作品
文学作品中的莲花落
历史印证
角色分工
主要唱腔
濒危现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表演形式
主要特征
艺术形式
代表作品
文学作品中的莲花落
历史印证
角色分工
主要唱腔濒危现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傅正生曾任江西省新干县文化馆副馆长,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江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谈起新干“莲花落”,这位从事文化工作达38年的老先生始终充满感情。 何“莲花落”,傅正生找来一根树枝,上面扎上一些红纸,一边摇动一边说,其实“莲花落”就是当地称的瞎子戏,历史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戏文,内容主要为劝世文,扬善惩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从善,而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盲人演唱时大都是两人一伍,一唱一帮,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为“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也称落离莲或摇钱树。久而久之,人们只晓得瞎子戏而忘了曲种原名“莲花落”。为忌讳瞎子,斯文一点的人就改称为光子戏,因此,“莲花落”又有“光子戏”之名。 “竹龙又替水龙船,斗巧争奇色色鲜,笑煞城东王老爷,听人齐唱落离莲。”傅正生翻开清代同治版《新淦县志》,朗读这首诗后告诉记者,诗里的“落离莲”即“莲花落”。县志还记载了新干“莲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傅正生说,其实“莲花落”自古就在全国流传,北方的“二人传”就是从“莲花落”演变过来的。江西“莲花落”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主要分布在赣南、吉安、新干、万安、萍乡、宜春、鄱阳、九江、鹰潭、景德镇、抚州等地,尤以新干为典型代表。 新干“莲花落”从清末开始广为流传,出现了专门从事唱戏文的叙事性“莲花落”的职业盲艺人,演唱民间故事。其形式也在原来单曲清唱或两人对唱的基础上,变走唱为坐唱,由“耍花棍”发展成有胡琴、板鼓伴奏,兼容“说书”的一种演艺形式。这些盲艺人不仅走村穿巷,而且步入了县城的茶楼、酒楼卖艺演唱,并逐步形成了盲人曲艺组织——“行会”。以“八仙挂图”作为祖师供奉,订规立矩,收徒传艺,相继出现了金川镇水磨上朝村帅有辉、瓦桥翠湖村张道龙(小名张生根仔)、神政桥乡罗家坊易坑村熊继生和界埠乡黄家村黄宝荪等“名角”。此外,神政桥乡松溪村陈连添(又名陈蠢子)等20多个主要盲艺人也十分活跃,演技甚佳。 莲花落《三根扁担》
新干“莲花落”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曲牌,同时吸收了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唱腔婉转、流畅,善于叙事,宜于抒情,且用方言说唱,加之拍击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引人入胜,特别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传统曲目有《天宝图》、《丝带记》、《罗帕宝》等。建国后创作并演唱的主要曲目有《老虎村》、《刘二娃》、《血泪仇》等。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 至于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 莲花落表演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等。 时下的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 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而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 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 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编辑本段艺术形式
莲花落有绰号称“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自家乡“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来绍兴卖唱,并在此定 绍兴莲花落
居,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呤嗄调及宣卷调之影响,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演出内容多为反映农村家庭生活短篇唱词,俗称“节诗”,如《娘家节诗》、《养媳妇节诗》、《分家节诗》、《看相节诗》、《百虫节诗》、《劝夫节诗》等,不过十余篇。后演唱艺人深感接调演唱费力、单调,又不便演唱长本书目,遂开始以四胡伴奏,并加用笃鼓、竹板、三翘板击节。演唱时,一人拉四胡,一人击鼓打板,演唱者手持三翘板,随音乐过门灵活打击,一直沿用至今。 建国前,绍兴莲花落多演出于农村或城区茶馆。观众多为农民及锡箔工人,被视为低级庸俗。建国后,有关部门为艺人组织队伍,帮助整理书目,使莲花落日趋繁荣。1959年,艺人王金夫首次以绍兴莲花落参加浙江省曲艺调演,演出传统书目《闹稽山》中“诉苦”一段,被评为一等奖。1964年艺人丁水堂亦以现代节目《两只羊》参加浙江省现代戏调演,获得好评。 近年来,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还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其书目亦日益丰富,由绍剧改编之《血泪荡》录音,已成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保留节目。由《娘家节诗》整理改编之《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国曲艺(南方片)会演中演出,获创作、音乐、演出三个一等奖。后又被选为全国优秀曲目之一,参加文化部组织之演出团,至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1986年,在浙江省新曲(书)目比赛中,倪齐全演出之《疯姑娘》,获得创作、表演、作曲、伴奏四个一等奖。自1985年以来,绍兴还连续举办3次全省绍兴莲花落调演。全县现有莲花落专业演员30余人,业余演员50余人。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代表作品有:《闹稽山》、《百花台》、《珍珠塔》、《 娘家节诗》、《养媳妇节诗》、《分家节诗》、《看相节诗》、《百虫节诗》、《劝夫节诗》等; 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 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等。
编辑本段文学作品中的莲花落
《续金瓶梅》(清)丁耀亢著第十六回 沈乞儿故园归梦 翟员外少女迷魂 到了长街,一时肉痒难熬,只得把金砖高举,打个 《莲花落》为乐,看官听着他道:东京有个黄表三,也会吃来也会穿。 一生好放官例债,不消半年连本三。巢窝里放债现过手,他管接客俺使钱。线上放 债没赊帐,他管杀人俺管担。积的黄金拄北斗,临了没个大黄边。莲花落,莲花落。 看看爷娘不是亲,有钱且去敬别人。三年乳哺成何用,娶了媳妇就要分。好酒好肉 老婆吃,不怕爷娘饿断筋。生前不曾见碗米,死后谁人来上坟?莲花落,莲花落。 看看兄弟不是亲,三窝两块说不均。同胞也要分彼此,争多争少要理论。有酒只和 旁人吃,自家骨肉作仇人。莲花落,莲花落。 看看老婆不是亲,三媒六证结婚姻。嫌贫爱富窦家女,半路辞了朱买臣。墙西有个 刘寡妇,守到五十还嫁人。夫妻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莲花落,莲花落。 看看朋友不是亲,吃酒吃肉乱纷纷。口里说话甜如蜜,骗了钱去不上门。一朝没有 钱和势,反面无情就变心。孙庞斗智刳了足,那有桃园结义人?莲花落,莲花落。 沈三员外唱罢多时,那街上的闲人也有叹的,也有笑的。叹的道:“这等一家米烂 陈仓、财高北斗的人家,如今乞食为生,无有立锥之地。”那笑的道:“黄表沈三这个 光棍,钱眼里翻身,终日钻衙门、拿讹头,倚官害民,纵贼窝盗,今日天不杀他,父子 双瞎,使他活受,给人现眼!”大约畅快的多些。
编辑本段历史印证
光绪廿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期,西什库教堂受围事件,被后人编写了一个莲花落唱段《房国梁观阵》。”“打起竹板儿(把)莲花落唱,莲花落离不开唐宋元明清。“据此可见,莲花落的题材内容相当广泛。起源能否推溯到唐朝,不得而知。但可断定,莲花落的起源绝对久远,否则内容不会很丰富。而且,健在的老人皆知道莲花落早就有了,也曾经很红火过。 民间流传有一种说法,莲花落起源于求乞讨要饭(昆曲《绣襦记》中的郑元和始创莲花落)。此说也不无道理。又一说,莲花落是乞丐要钱时所唱的歌曲,宋朝时就有了。《五灯会光》: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大悟。莲花乐即莲花落,"乐"与"落"音近,故可通用。 莲花落最兴盛时期是清朝(特别是晚清)。在京城地区演唱莲花落的老前辈是"髽髻赵(赵奎垣)"。他曾进皇宫给西太后唱过。此人的拢蔓儿不是叫"群英共乐"就是叫"群贤共乐"。此外,基本属于同代或稍晚者有"人参核儿"、"奎弟老"、"双月峰"、"白玉山(髽髻赵的徒弟)"等人。西直门内北沟沿地区、小地名儿叫红桥的地方,有位德俊峰先生也擅长此艺。(德先生也是前辈八角鼓名家擅长联珠快书,详见《八角鼓讯》第十四期章学楷撰《快书浅论》) 莲花落组织称"天平会",又有"天平老会"与"天平圣会"之别。 所谓“老会”,当然是资格老,多数进过皇宫。当年,北峰窝地区曾经有个“益寿歌词·天平老会”,即称“老会”。反之,所谓“圣会”,就是资格较浅。徐老先生当年投师学艺的拢蔓儿就是“圣会”,把儿头是徐子彬先生。主要成员有董氏三兄弟(董国璧、董国梁、董国栋)及其他一些人。莲花落界投师学艺,不是拜师,而称师傅为教师。通过边学边演,艺成之后,同门也好,不同门也好;老也好,少也好,彼此之间并不严格计较辈分。这与其他"圈?quot;很计较师徒辈分不太一样。 徐老先生回忆,同期或稍晚的还有缸瓦市地区的“群萃同乐·天平圣会”,把儿头是刘世荣先生。还有白纸坊地区的“子弟同乐·天平圣会”,把儿头是高长庆先生。稍后,还有位常远清(也叫关远清)先生,成立个“八角鼓·莲花落票房”,堂号是长远堂。由这位常先生掌管,家什齐全,出赁拢子。这先生还会弹弦,当年与金小山、荣剑尘先生皆有往来。据说,常先生的"拢子"后来转让给关春山了。 当年,徐俊杰先生投拜的教师是董国梁先生。常与董氏三兄弟一起走局的有:卢长海、刘广泰、尚金茂、王连青、刘世贵("群萃同乐"的老三)等人。 边学边演的那个年代正处于日本侵华时期。撂地卖艺糊口的莲花落艺人有:马骡子、白金荣、孟秀峰(也参加"为道统学"的活动)、张福祥(是白玉山先生的徒弟)。 “为道统学·天平圣会”于1950年解散。 “群萃同乐·天平圣会”“子弟同乐·天平圣会”皆于1960年解散。 1980年,莲花落老票友刘长连先生出面,组织成立了“老年同乐·天平圣会”。每个星期六上午,在宣武艺园聚会,人员最多时有20几位。如今徐老先生家还保留着一面“老年同乐·天平圣会”红底黄字的锦旗(会蔓儿),可以算是莲花落最后一个圣会的纪念物了。徐老先生睹物思人,不仅是“廉颇老矣”,而是“多已去矣”。因为刘长连先生于四五年前辞世,“老年同乐·天平圣会”也随之解散了。其余之人,董国璧先生辞世6年了;刘广泰先生辞世5年了。西铁匠营有位霍文清先生,已经年届90岁高龄。尚金茂先生已经迁居密云,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原是“子弟同乐”的成员,近况不详。 莲花落的组织为什么称“天平圣会” 早年演唱莲花落常常与"什不闲"合演。文武场中,打单皮者是指挥。这位鼓佬面前有一个架子,形似"天平",即两根立柱,下有横牚儿固定;上有横梁,两头出翘,且有龙头、绣球作为装饰物。这就是有"天平老会"或"天平圣会"之称的缘由。光是打七块竹板演唱叫做莲花落,不打竹板演唱叫"什不闲"。莲花落与什不闲分家,单独演唱,应该说是艺人为了挣钱糊口,不得已而为之,致使逐渐流传。
编辑本段角色分工
演唱莲花落共分三种角色:扮演坤角叫“包头”也叫“打里儿”;扮演男角叫“画面儿”;扮演老太太叫"画底儿"。 演出阵容大小有"行话":单底儿、单面儿,至少四个人;双底儿、双面儿,至少八个人。就实质而言,人多人少都可以演。相对而言,人多方便于多演节目。 另外说明一点:"子弟票房里"没有女士玩票,专业艺人班子有女演员。 莲花落的表演方式是边舞边唱,走8字、笸箩圈儿、编黄瓜架……演员化妆是"漫画"风格,因而活泼、风趣。
编辑本段主要唱腔
学唱莲花落的基本功是"三节一板"。开始先由小段儿练起,多由"三节一板"加"垛板"组成。 徐老先生当年学的启蒙小段叫"小酒楼",内容近似背菜谱,唱腔即是"三节一板"加"垛板"。 莲花落的唱腔细分起来也类似单弦,有不同的牌子。常用的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调"、"路长断"、"哭腔"、"耍孩儿"、"叠断桥"、"靠山调"……其中的"五更调"可以说跟单弦的"湖广调"一样。可以这样推测,单弦吸收了莲花落的唱法。 另外,据说(也是事实)评戏由"蹦蹦"发展而成,而"蹦蹦"又是脱胎于莲花落。就连东北的"二人转"也是因为莲花落传入东北,促成了“二人转”的产生。 莲花落舞台表演
莲花落常演的曲目有:《锯大缸》(属于什不闲唱法)、《王小赶脚》、《老妈上京》、《小化缘儿》(杨二舍化缘)、《韩湘子三度林英》(打老道)、《丁香割肉》、《老妈赴善会》、《穷富姑奶奶拜年》、《姑存(谐音字、原字不详)打鸟》等。 徐俊杰先生是"瓦匠名门"的弟子,他的师傅是张永龙老人(赛鲁班张德的高徒)。据徐先生讲"姑存"是什么?一般的瓦匠都不一定知道。实际上"姑存"也叫"闽王"(相当一国之君、皇帝之类)。"姑?quot;在什么地方哪?凡是大庙的大殿顶上、房脊两头有"吞脊兽",从"吞脊兽"往下斜伸,是一条斜脊,从这条斜脊的最前头(房檐角之上)顺序往后,斜着往上排队,除去第一名之外,顺序雕塑十种禽兽。而第一名(站着的)那位就是"姑存",。顺序是:头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狻猊、七押鱼、八獬豸、九斗牛、行什似猴,为压尾兽,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 城里人唱莲花落,行话称"井子里",城外的人称"井子外"。"井子外"唱腔比较粗犷、野一点。 另外,票友第一句开口,习惯唱:"言的是……"而专业艺人习惯唱:"唱的是……"
编辑本段濒危现状
莲 莲花落
花落濒于失传,就北京曲坛而言,真正能够演唱者,可称是凤毛麟角了。 算得上玩票多年了。参加了德顺兴餐厅举办的票房活动,有幸结识莲花落老票友徐俊杰先生。据徐老先生讲:京味茶馆在琉璃厂东街立排时,曾经去唱过不少次。很遗憾,因去的次数太少,错过了相识的机缘。 将徐俊杰老先生称之为硕果仅存的莲花落演唱者并不过分。 对莲花落很感兴趣,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在1954年,曾在护国寺庙会上听过几次莲花落。我的印象是莲花落有风趣,唱腔也具有独特的韵味儿。二是因为我既然喜欢曲艺,因而也就很自然地关心曲艺界的事。 徐俊杰先生(现已年过古稀)在当年学艺时期,莲花落很盛行。在幼年(八九岁时),常到白塔寺庙会听莲花落前辈白玉山先生的演唱。越听越上瘾。通过找门路,经“为道统学”的董国璧先生介绍,进入了"为道统学·天平圣会",跟随教师董国梁先生学习,边学边演,经常走局。 莲花落怎么走向衰落了,有一个关键人物,因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论不能说很确切,但关系极大也是事实)。此公就是当年天桥“八大怪”之一“赛活驴”关德俊。这位关先生带领关金凤、关银凤、金凤池表演莲花落。来了个出奇制胜,扮演“活驴”,活灵活现,他们把“活驴”莲花落唱火了。可是“活驴”尥蹶子,把其他莲花落艺人的饭碗踢碎了。光顾其他莲花落艺人场子的观众越来越少。其他艺人们挣不出养家糊口的钱,还能守着一棵树“吊死”,隐退的、改行的,各人想个人的招儿。直至北京解放前后,除去“活驴莲花落”之外,其他莲花落艺人也就随之销声匿迹了。偌大京城,只剩有两三个莲花落票房还在支撑着这个民间说唱艺术的局面。 1954年,突然有位老艺人出山,在庙会上卖艺。后来,又添了一位女士同场表演。据说,可能是贾玉山先生和贾玉娟女士。买卖好也罢,不好也罢,总算是莲花落还有"余音"。 文革动乱,10年浩劫的横扫,莲花落在市面上彻底绝迹。 1980年,刘长连老先生复出,组织成立了老年同乐·天平圣会。莲花落才像出土文物一样,展示了几年。由于没有接班人,老票友虽然居多长寿,但终归也得走西行之路。这个老年同乐可称是莲花落界的最后一个圣会。因老票友的"西行",解散已有六七年之久了。 挖掘某种民族艺术,关键是看有无利用价值。莲花落的表演风格极似东北的二人转。人家东北人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莲花落的衰落不等于没有利用价值了。 莲花落的表演是边歌边舞,动感强,可视性当然强。莲花落的彩唱、化妆表演,趣味性强,具有独到之处。 挖掘莲化落,难度的确很大。首先是学习或说是继承。幸有徐老先生健在,尚属求师有门,但需下苦功无疑。不知有否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甘愿一搏。再有是创新,这一步更难。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不进则退,“进”就是要创新。人家“赛活驴”就属于敢想、敢干、敢创新,所以他能红极一时,独占鳌头
lhw0825
2010-12-08 · TA获得超过891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9万
展开全部
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能,在庐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江西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经省专家论证后上报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新干“莲花落”濒危,现代人知之甚少。

目录

简介
表演形式
主要特征
艺术形式
代表作品
文学作品中的莲花落
历史印证
角色分工
主要唱腔
濒危现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表演形式
主要特征
艺术形式
代表作品
文学作品中的莲花落
历史印证
角色分工
主要唱腔濒危现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傅正生曾任江西省新干县文化馆副馆长,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江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谈起新干“莲花落”,这位从事文化工作达38年的老先生始终充满感情。 何“莲花落”,傅正生找来一根树枝,上面扎上一些红纸,一边摇动一边说,其实“莲花落”就是当地称的瞎子戏,历史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戏文,内容主要为劝世文,扬善惩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从善,而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盲人演唱时大都是两人一伍,一唱一帮,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为“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也称落离莲或摇钱树。久而久之,人们只晓得瞎子戏而忘了曲种原名“莲花落”。为忌讳瞎子,斯文一点的人就改称为光子戏,因此,“莲花落”又有“光子戏”之名。 “竹龙又替水龙船,斗巧争奇色色鲜,笑煞城东王老爷,听人齐唱落离莲。”傅正生翻开清代同治版《新淦县志》,朗读这首诗后告诉记者,诗里的“落离莲”即“莲花落”。县志还记载了新干“莲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傅正生说,其实“莲花落”自古就在全国流传,北方的“二人传”就是从“莲花落”演变过来的。江西“莲花落”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主要分布在赣南、吉安、新干、万安、萍乡、宜春、鄱阳、九江、鹰潭、景德镇、抚州等地,尤以新干为典型代表。 新干“莲花落”从清末开始广为流传,出现了专门从事唱戏文的叙事性“莲花落”的职业盲艺人,演唱民间故事。其形式也在原来单曲清唱或两人对唱的基础上,变走唱为坐唱,由“耍花棍”发展成有胡琴、板鼓伴奏,兼容“说书”的一种演艺形式。这些盲艺人不仅走村穿巷,而且步入了县城的茶楼、酒楼卖艺演唱,并逐步形成了盲人曲艺组织——“行会”。以“八仙挂图”作为祖师供奉,订规立矩,收徒传艺,相继出现了金川镇水磨上朝村帅有辉、瓦桥翠湖村张道龙(小名张生根仔)、神政桥乡罗家坊易坑村熊继生和界埠乡黄家村黄宝荪等“名角”。此外,神政桥乡松溪村陈连添(又名陈蠢子)等20多个主要盲艺人也十分活跃,演技甚佳。 莲花落《三根扁担》
新干“莲花落”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曲牌,同时吸收了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唱腔婉转、流畅,善于叙事,宜于抒情,且用方言说唱,加之拍击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引人入胜,特别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传统曲目有《天宝图》、《丝带记》、《罗帕宝》等。建国后创作并演唱的主要曲目有《老虎村》、《刘二娃》、《血泪仇》等。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 至于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 莲花落表演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等。 时下的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 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而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 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 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编辑本段艺术形式
莲花落有绰号称“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自家乡“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来绍兴卖唱,并在此定 绍兴莲花落
居,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呤嗄调及宣卷调之影响,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演出内容多为反映农村家庭生活短篇唱词,俗称“节诗”,如《娘家节诗》、《养媳妇节诗》、《分家节诗》、《看相节诗》、《百虫节诗》、《劝夫节诗》等,不过十余篇。后演唱艺人深感接调演唱费力、单调,又不便演唱长本书目,遂开始以四胡伴奏,并加用笃鼓、竹板、三翘板击节。演唱时,一人拉四胡,一人击鼓打板,演唱者手持三翘板,随音乐过门灵活打击,一直沿用至今。 建国前,绍兴莲花落多演出于农村或城区茶馆。观众多为农民及锡箔工人,被视为低级庸俗。建国后,有关部门为艺人组织队伍,帮助整理书目,使莲花落日趋繁荣。1959年,艺人王金夫首次以绍兴莲花落参加浙江省曲艺调演,演出传统书目《闹稽山》中“诉苦”一段,被评为一等奖。1964年艺人丁水堂亦以现代节目《两只羊》参加浙江省现代戏调演,获得好评。 近年来,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还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其书目亦日益丰富,由绍剧改编之《血泪荡》录音,已成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保留节目。由《娘家节诗》整理改编之《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国曲艺(南方片)会演中演出,获创作、音乐、演出三个一等奖。后又被选为全国优秀曲目之一,参加文化部组织之演出团,至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1986年,在浙江省新曲(书)目比赛中,倪齐全演出之《疯姑娘》,获得创作、表演、作曲、伴奏四个一等奖。自1985年以来,绍兴还连续举办3次全省绍兴莲花落调演。全县现有莲花落专业演员30余人,业余演员50余人。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代表作品有:《闹稽山》、《百花台》、《珍珠塔》、《 娘家节诗》、《养媳妇节诗》、《分家节诗》、《看相节诗》、《百虫节诗》、《劝夫节诗》等; 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 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等。
编辑本段文学作品中的莲花落
《续金瓶梅》(清)丁耀亢著第十六回 沈乞儿故园归梦 翟员外少女迷魂 到了长街,一时肉痒难熬,只得把金砖高举,打个 《莲花落》为乐,看官听着他道:东京有个黄表三,也会吃来也会穿。 一生好放官例债,不消半年连本三。巢窝里放债现过手,他管接客俺使钱。线上放 债没赊帐,他管杀人俺管担。积的黄金拄北斗,临了没个大黄边。莲花落,莲花落。 看看爷娘不是亲,有钱且去敬别人。三年乳哺成何用,娶了媳妇就要分。好酒好肉 老婆吃,不怕爷娘饿断筋。生前不曾见碗米,死后谁人来上坟?莲花落,莲花落。 看看兄弟不是亲,三窝两块说不均。同胞也要分彼此,争多争少要理论。有酒只和 旁人吃,自家骨肉作仇人。莲花落,莲花落。 看看老婆不是亲,三媒六证结婚姻。嫌贫爱富窦家女,半路辞了朱买臣。墙西有个 刘寡妇,守到五十还嫁人。夫妻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莲花落,莲花落。 看看朋友不是亲,吃酒吃肉乱纷纷。口里说话甜如蜜,骗了钱去不上门。一朝没有 钱和势,反面无情就变心。孙庞斗智刳了足,那有桃园结义人?莲花落,莲花落。 沈三员外唱罢多时,那街上的闲人也有叹的,也有笑的。叹的道:“这等一家米烂 陈仓、财高北斗的人家,如今乞食为生,无有立锥之地。”那笑的道:“黄表沈三这个 光棍,钱眼里翻身,终日钻衙门、拿讹头,倚官害民,纵贼窝盗,今日天不杀他,父子 双瞎,使他活受,给人现眼!”大约畅快的多些。
编辑本段历史印证
光绪廿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期,西什库教堂受围事件,被后人编写了一个莲花落唱段《房国梁观阵》。”“打起竹板儿(把)莲花落唱,莲花落离不开唐宋元明清。“据此可见,莲花落的题材内容相当广泛。起源能否推溯到唐朝,不得而知。但可断定,莲花落的起源绝对久远,否则内容不会很丰富。而且,健在的老人皆知道莲花落早就有了,也曾经很红火过。 民间流传有一种说法,莲花落起源于求乞讨要饭(昆曲《绣襦记》中的郑元和始创莲花落)。此说也不无道理。又一说,莲花落是乞丐要钱时所唱的歌曲,宋朝时就有了。《五灯会光》: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大悟。莲花乐即莲花落,"乐"与"落"音近,故可通用。 莲花落最兴盛时期是清朝(特别是晚清)。在京城地区演唱莲花落的老前辈是"髽髻赵(赵奎垣)"。他曾进皇宫给西太后唱过。此人的拢蔓儿不是叫"群英共乐"就是叫"群贤共乐"。此外,基本属于同代或稍晚者有"人参核儿"、"奎弟老"、"双月峰"、"白玉山(髽髻赵的徒弟)"等人。西直门内北沟沿地区、小地名儿叫红桥的地方,有位德俊峰先生也擅长此艺。(德先生也是前辈八角鼓名家擅长联珠快书,详见《八角鼓讯》第十四期章学楷撰《快书浅论》) 莲花落组织称"天平会",又有"天平老会"与"天平圣会"之别。 所谓“老会”,当然是资格老,多数进过皇宫。当年,北峰窝地区曾经有个“益寿歌词·天平老会”,即称“老会”。反之,所谓“圣会”,就是资格较浅。徐老先生当年投师学艺的拢蔓儿就是“圣会”,把儿头是徐子彬先生。主要成员有董氏三兄弟(董国璧、董国梁、董国栋)及其他一些人。莲花落界投师学艺,不是拜师,而称师傅为教师。通过边学边演,艺成之后,同门也好,不同门也好;老也好,少也好,彼此之间并不严格计较辈分。这与其他"圈?quot;很计较师徒辈分不太一样。 徐老先生回忆,同期或稍晚的还有缸瓦市地区的“群萃同乐·天平圣会”,把儿头是刘世荣先生。还有白纸坊地区的“子弟同乐·天平圣会”,把儿头是高长庆先生。稍后,还有位常远清(也叫关远清)先生,成立个“八角鼓·莲花落票房”,堂号是长远堂。由这位常先生掌管,家什齐全,出赁拢子。这先生还会弹弦,当年与金小山、荣剑尘先生皆有往来。据说,常先生的"拢子"后来转让给关春山了。 当年,徐俊杰先生投拜的教师是董国梁先生。常与董氏三兄弟一起走局的有:卢长海、刘广泰、尚金茂、王连青、刘世贵("群萃同乐"的老三)等人。 边学边演的那个年代正处于日本侵华时期。撂地卖艺糊口的莲花落艺人有:马骡子、白金荣、孟秀峰(也参加"为道统学"的活动)、张福祥(是白玉山先生的徒弟)。 “为道统学·天平圣会”于1950年解散。 “群萃同乐·天平圣会”“子弟同乐·天平圣会”皆于1960年解散。 1980年,莲花落老票友刘长连先生出面,组织成立了“老年同乐·天平圣会”。每个星期六上午,在宣武艺园聚会,人员最多时有20几位。如今徐老先生家还保留着一面“老年同乐·天平圣会”红底黄字的锦旗(会蔓儿),可以算是莲花落最后一个圣会的纪念物了。徐老先生睹物思人,不仅是“廉颇老矣”,而是“多已去矣”。因为刘长连先生于四五年前辞世,“老年同乐·天平圣会”也随之解散了。其余之人,董国璧先生辞世6年了;刘广泰先生辞世5年了。西铁匠营有位霍文清先生,已经年届90岁高龄。尚金茂先生已经迁居密云,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原是“子弟同乐”的成员,近况不详。 莲花落的组织为什么称“天平圣会” 早年演唱莲花落常常与"什不闲"合演。文武场中,打单皮者是指挥。这位鼓佬面前有一个架子,形似"天平",即两根立柱,下有横牚儿固定;上有横梁,两头出翘,且有龙头、绣球作为装饰物。这就是有"天平老会"或"天平圣会"之称的缘由。光是打七块竹板演唱叫做莲花落,不打竹板演唱叫"什不闲"。莲花落与什不闲分家,单独演唱,应该说是艺人为了挣钱糊口,不得已而为之,致使逐渐流传。
编辑本段角色分工
演唱莲花落共分三种角色:扮演坤角叫“包头”也叫“打里儿”;扮演男角叫“画面儿”;扮演老太太叫"画底儿"。 演出阵容大小有"行话":单底儿、单面儿,至少四个人;双底儿、双面儿,至少八个人。就实质而言,人多人少都可以演。相对而言,人多方便于多演节目。 另外说明一点:"子弟票房里"没有女士玩票,专业艺人班子有女演员。 莲花落的表演方式是边舞边唱,走8字、笸箩圈儿、编黄瓜架……演员化妆是"漫画"风格,因而活泼、风趣。
编辑本段主要唱腔
学唱莲花落的基本功是"三节一板"。开始先由小段儿练起,多由"三节一板"加"垛板"组成。 徐老先生当年学的启蒙小段叫"小酒楼",内容近似背菜谱,唱腔即是"三节一板"加"垛板"。 莲花落的唱腔细分起来也类似单弦,有不同的牌子。常用的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调"、"路长断"、"哭腔"、"耍孩儿"、"叠断桥"、"靠山调"……其中的"五更调"可以说跟单弦的"湖广调"一样。可以这样推测,单弦吸收了莲花落的唱法。 另外,据说(也是事实)评戏由"蹦蹦"发展而成,而"蹦蹦"又是脱胎于莲花落。就连东北的"二人转"也是因为莲花落传入东北,促成了“二人转”的产生。 莲花落舞台表演
莲花落常演的曲目有:《锯大缸》(属于什不闲唱法)、《王小赶脚》、《老妈上京》、《小化缘儿》(杨二舍化缘)、《韩湘子三度林英》(打老道)、《丁香割肉》、《老妈赴善会》、《穷富姑奶奶拜年》、《姑存(谐音字、原字不详)打鸟》等。 徐俊杰先生是"瓦匠名门"的弟子,他的师傅是张永龙老人(赛鲁班张德的高徒)。据徐先生讲"姑存"是什么?一般的瓦匠都不一定知道。实际上"姑存"也叫"闽王"(相当一国之君、皇帝之类)。"姑?quot;在什么地方哪?凡是大庙的大殿顶上、房脊两头有"吞脊兽",从"吞脊兽"往下斜伸,是一条斜脊,从这条斜脊的最前头(房檐角之上)顺序往后,斜着往上排队,除去第一名之外,顺序雕塑十种禽兽。而第一名(站着的)那位就是"姑存",。顺序是:头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狻猊、七押鱼、八獬豸、九斗牛、行什似猴,为压尾兽,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 城里人唱莲花落,行话称"井子里",城外的人称"井子外"。"井子外"唱腔比较粗犷、野一点。 另外,票友第一句开口,习惯唱:"言的是……"而专业艺人习惯唱:"唱的是……"
编辑本段濒危现状
莲 莲花落
花落濒于失传,就北京曲坛而言,真正能够演唱者,可称是凤毛麟角了。 算得上玩票多年了。参加了德顺兴餐厅举办的票房活动,有幸结识莲花落老票友徐俊杰先生。据徐老先生讲:京味茶馆在琉璃厂东街立排时,曾经去唱过不少次。很遗憾,因去的次数太少,错过了相识的机缘。 将徐俊杰老先生称之为硕果仅存的莲花落演唱者并不过分。 对莲花落很感兴趣,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在1954年,曾在护国寺庙会上听过几次莲花落。我的印象是莲花落有风趣,唱腔也具有独特的韵味儿。二是因为我既然喜欢曲艺,因而也就很自然地关心曲艺界的事。 徐俊杰先生(现已年过古稀)在当年学艺时期,莲花落很盛行。在幼年(八九岁时),常到白塔寺庙会听莲花落前辈白玉山先生的演唱。越听越上瘾。通过找门路,经“为道统学”的董国璧先生介绍,进入了"为道统学·天平圣会",跟随教师董国梁先生学习,边学边演,经常走局。 莲花落怎么走向衰落了,有一个关键人物,因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论不能说很确切,但关系极大也是事实)。此公就是当年天桥“八大怪”之一“赛活驴”关德俊。这位关先生带领关金凤、关银凤、金凤池表演莲花落。来了个出奇制胜,扮演“活驴”,活灵活现,他们把“活驴”莲花落唱火了。可是“活驴”尥蹶子,把其他莲花落艺人的饭碗踢碎了。光顾其他莲花落艺人场子的观众越来越少。其他艺人们挣不出养家糊口的钱,还能守着一棵树“吊死”,隐退的、改行的,各人想个人的招儿。直至北京解放前后,除去“活驴莲花落”之外,其他莲花落艺人也就随之销声匿迹了。偌大京城,只剩有两三个莲花落票房还在支撑着这个民间说唱艺术的局面。 1954年,突然有位老艺人出山,在庙会上卖艺。后来,又添了一位女士同场表演。据说,可能是贾玉山先生和贾玉娟女士。买卖好也罢,不好也罢,总算是莲花落还有"余音"。 文革动乱,10年浩劫的横扫,莲花落在市面上彻底绝迹。 1980年,刘长连老先生复出,组织成立了老年同乐·天平圣会。莲花落才像出土文物一样,展示了几年。由于没有接班人,老票友虽然居多长寿,但终归也得走西行之路。这个老年同乐可称是莲花落界的最后一个圣会。因老票友的"西行",解散已有六七年之久了。 挖掘某种民族艺术,关键是看有无利用价值。莲花落的表演风格极似东北的二人转。人家东北人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莲花落的衰落不等于没有利用价值了。 莲花落的表演是边歌边舞,动感强,可视性当然强。莲花落的彩唱、化妆表演,趣味性强,具有独到之处。 挖掘莲化落,难度的确很大。首先是学习或说是继承。幸有徐老先生健在,尚属求师有门,但需下苦功无疑。不知有否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甘愿一搏。再有是创新,这一步更难。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不进则退,“进”就是要创新。人家“赛活驴”就属于敢想、敢干、敢创新,所以他能红极一时,独占鳌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幽幽泪飞雪
2010-12-08 · TA获得超过32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5万
展开全部
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能,在庐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江西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经省专家论证后上报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新干“莲花落”濒危,现代人知之甚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心活依0u
2010-12-08 · TA获得超过3.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0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26万
展开全部
“莲花落”又名“莲花乐”、“莲花闹”。自宋代以来就在京、津、唐地区民间广泛流行。《清稗类钞》中具体记载了其表演情形:“乞丐截竹为两,以绳贯其两端,指捩之作声,歌乐和之,做乞怜及颂祷语,也有演故事者……”

只有这两个,真的。你全填了就对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