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主人公是什么?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答:抒情主人公就是指诗词曲所形成的意境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他往往包含了作者本人创作之时的思想感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或许就是作者本人。
作者将自己创作时的欣喜、悲痛、无奈、忧伤、寂寞、昂扬……种种思想情感融入进去,或许这些情感是因某景、某物、某人、某事而引发出来的,故不能永留,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却可以将此情感变为永恒,定格下来,令后读者无限感慨,或者主人公心中太多郁结无法排遣,故借作品中的主人公来排遣。
当然,并不是每首诗词曲都有此形象,没有的那些诗词曲,其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本身,因情感太过厚重,便直接抒发了。 抒情主人公、每首诗词曲都不一样,顶多相似。像思念丈夫的思妇、流落他乡的游子、已是暮年的忠臣、落寞的亡国君主、杀敌报国的士兵、怀才不遇的志士、厌世疾俗的隐士……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 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作者将自己创作时的欣喜、悲痛、无奈、忧伤、寂寞、昂扬……种种思想情感融入进去,或许这些情感是因某景、某物、某人、某事而引发出来的,故不能永留,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却可以将此情感变为永恒,定格下来,令后读者无限感慨,或者主人公心中太多郁结无法排遣,故借作品中的主人公来排遣。
当然,并不是每首诗词曲都有此形象,没有的那些诗词曲,其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本身,因情感太过厚重,便直接抒发了。 抒情主人公、每首诗词曲都不一样,顶多相似。像思念丈夫的思妇、流落他乡的游子、已是暮年的忠臣、落寞的亡国君主、杀敌报国的士兵、怀才不遇的志士、厌世疾俗的隐士……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 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展开全部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主人公(通常被误认为是主角)是小说、戏剧、影视作品和ACGN作品中故事的第一主要角色, 在小说中,主人公可分为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在电影及相关奖项中,主人公则被分为男主角和女主角。
个人认为这个具体要看你所阅读的文章是用什么人称来抒情,如果是用“我”,那么就是该篇文章中的主角。
主人公(通常被误认为是主角)是小说、戏剧、影视作品和ACGN作品中故事的第一主要角色, 在小说中,主人公可分为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在电影及相关奖项中,主人公则被分为男主角和女主角。
个人认为这个具体要看你所阅读的文章是用什么人称来抒情,如果是用“我”,那么就是该篇文章中的主角。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