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论文怎么写?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类对于理想聚居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自古有
之。在自然经济时代,人类与山水相依,与大自然共
生,过着天然纯朴的聚居生活。然而,近代不断推进
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也加速
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当人们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
术成果(技术、设备、材料等)大规模、大范围地建设
现代化聚居环境,为生活带来了方便和舒适的同时,
也导致沙漠化等各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
研究人居环境的生态化问题对于人类构建现代生态
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现实的意
义。本文试就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相关问题作一
探讨。
一
、
城市环境生态化的内涵与任务
城市人居环境是由英文HumanSetdements转
译而来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一个由人、建筑及
其周围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是人对自然环境进行
改造后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
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
自然环境即城市公民生活周围的自然因素,如
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声音、动物、植物、水体、大
地、自然景观等。人工环境是人工构成的部分,主要
包括由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造而产生的建筑、交通、
城镇、风景等物体、景观或空间。社会环境是人与
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适应群体生活
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即政治、经济、文化、
宗教等等。心理环境是自然、人工及社会环境的综
合反映,它更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随居民个体主观
感觉而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复杂属性,是对各种居民
群体及个体主观精神、心理感觉产生影响的外部综
合性氛围…。
城市人居环境应是人、建筑、环境、自然与社会
之间处于可持续性的和谐状态的生态化人居环境。
它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同时融入了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是人类生存的理想模式。其应具备以下
特点:
1.崇尚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尊重
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
变动。
2.经济高效。对能源和资源实行充分利用、循
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体现4R原则,即减
少使用(Reduce)、回收(Recover)、重复使用(Reuse)
和循环使用(Recycle)。
3.乡土特色。体现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充分
利用当地原料、地域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
4.生态安全。居民日常生活安全和环境安全
得到充分保证。
5.生活方便。便利与先进的内外交通、内外系
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务方式。
6.环境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
静无噪音、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7.适应发展。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人居环
境系统,来同步适应对总体环境的变化。
8.人本关怀。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对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居住区环境的个性美能赋予居民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
彩和趣味。
将不符合生态要求的人居环境建成理想的生态
人居环境,这一追求和建设的过程本文称之为“人居
环境生态化”过程。
“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任务是通过对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生态建设,不断将
人居环境改善为符合生态要求的安全、健康、舒适、
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
二、人居环境生态化应秉持的理念与原则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生态位”和
“发展位”共提升的原则。传统发展观以强调经济增
长为主,其虽然给经济带来极大的繁荣,但由于忽视
对环境的生态保护,造成了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
境污染、生态恶化、文化趋同、区域差距拉大、贫富严
重两极分化等问题,阻碍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发展经济都
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
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佳物
质环境和精神家园,才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不变目标。
基于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
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近年
来得到广泛的认同。它要求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
设一方面应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应既满足当
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人需求的能力构成
威胁[2l。
因此,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过程中,要做到不单纯
为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也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
而将保护环境与快速发展作为一体化目标,谋求二
者的高度统一和互动性的良性循环。通过区域“生
态位”的优化来支持区域“发展位”的升级,通过区域
“发展位”的强化来促进区域“生态位”的优化,做到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由被动防治转向主动发展.坚持生态保护、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生态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面
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种种后果,人们最初的反应是
保护环境,防止进一步的破坏,继而加强对污染源和
危害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以期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减
少到最低程度。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
规政策,希望通过管制、处理和改善,纠正传统工业
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给自然、人居环境和社会带来
的负外部性,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可持续性发展
的轨道。但是,防治仅仅是生态化的基础性活动,是
初级层次的生态化。生态创新则包括生态经济系统
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
统生态化,以增加生态系统运转化效率,提高生态系
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供给能力及其对现代经济社
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生态创新是环境治理的更高级
替代形式[3l。
实现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要求我们突破“先污染
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模式,由被动防治
转向主动发展,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延伸,在环
境治理的基础上推动生态建设,以生态创新提高环
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有效性,实行环境保护、治理与
生态建设和生态创新的有机结合。
3.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
坚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
开发。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人居环境是一个大系
统,以各种不同视角来分析,该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有
机组合而成。引入生态学的观念,则人居环境是一
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符合生态学揭示的所有生态规
律。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这个动态过程中,必须重视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质、动态代谢功能、物质能量转换
等规律,尊重生态学所阐明的各种原则,包括:反作
用原则、优势原则、易变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原则、保
证多方面安全的原则、边缘效应原则、功能上的一体
化原则,等等。
落实到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不同层面,我们要坚
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开
发。培育一种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融传统文化
与现代科技意识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孵化一批经济
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技术,建造一
片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建
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快乐、健康、高尚的生态
社区,使它们得到共同发展,整体优化。
三、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对策
在从事区域的经济和生态规划时,以着眼范畴
和重点策略的不同,人居环境可以有乡镇人居环境
和城市人居环境之别。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
城市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城市人居环境也成为人
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生态
化的主要对策如下:
1.建设生态社区。零点调查公司曾在全国做
了一次市场调查,题目是“你最想拥有什么?”,结果
超过7096的被访者首先选择了“健康”[4】。可见社区(communivty)的功能不应停留在解决住的问题,
还应为居民创造健康、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
环境。建设生态社区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做出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典
型范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将社区的生态化建设
列为自己首当其冲的任职目标。
生态社区由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
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
系统和环境管理系统所构成,是满足居民方便、舒
适、卫生、安全和景观环境优美要求的生态文明社
区。建设生态社区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设
计方法,将自然因素融入社区环境中,在经济性的基
础上构建人、社会与自然完整和谐的系统。创造包
括住区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居民活
动空间多样性的居住空间环境。
2.发展绿色空间。扩大绿色空间不但有益于
居民的身心健康,使居民心理上产生舒适愉悦感,提
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的
整体形象和区位竞争力、发展力。近年来,我国上海
市下大力气发展绿色空间的有益做法已取得了令人
信服的效应。因此,要改变人们“寸土寸金”的传统
思维方式,避免将所有可资利用的空间都用于建设
经济用途的人工环境的短视做法;要认识到发展绿
色空间直接有利于吸收外来投资和吸引人才,在一
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改善社会环境。
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旁
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公建庭园、住区外围防护
隔离绿地、道路绿化等,它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利用其
观赏特性进行美化装扮和创造丰富的文化、感情氛围,
最为重要的还是它对人居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J
发展绿色空间应着重考虑绿化面积及绿化物
种。在确定绿地面积时。应从碳平衡和氧平衡的绿
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角度进行总量设计和规划布
局。在规划和开发绿色空间的过程中,应摆脱传统
园林绿化观念的局限。强调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对
绿色空间的功能进行全面强化,为此需遵守如下原
则:(1)营造舒适环境的原则;(2)保护和改善环境的
原则;(3)选用适生物种的原则;(4)合理的群落组配
原则;(5)适当提高生物多样性原则。
3.人居环境设计采用生态技术。人居环境生
态设计的目的是使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
原理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高
度和谐。生态设计是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环境工
程、能源工程等工程设计与生态学结合的综合性环
境设计,以满足居民的个体需求和生态保育的要求。
在建设生态人居环境中。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
节约、绿化建设均应尽可能应用先进适宜的生态技
术,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住宅产业化
技术、建筑用钢技术、化学建材技术、新型建筑结构
与施工技术、水工业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地基基础
与地下空间技术等。
4.发展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亦称为绿色建筑、
可持续建筑,是按照生态平衡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
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
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生态建筑注重提高自然资源
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不仅创造了
舒适的小环境,也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
目前德国已建成了400多座生态建筑,均选用
清一色的天然建筑材料,并经过反复检验处理,以确
保无毒无害。为加速生态住宅的发展,世界上第一
所专门培养生态住宅设计与建筑人才的高等学府
——
生态住宅建筑学院,已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建成
招生[6]。
5.交通系统生态化。加大交通系统建设和管
理的力度,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化进程促
进了道路交通系统的不断建设发展,为居民出行提
供便捷;同时道路交通系统的扩展及汽车的普及又
不可避免地导致空气污染,并进而影响居民的健康、
舒适。这一矛盾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困扰着城市的人
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基础上,
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系统工程
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
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
理系统。它是充分发挥现有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
全,缓解交通拥挤的有力措施。
6.水资源系统生态化。水资源系统包括了生
活用水的供给、污水、雨水、景观用水等。【7】水资源
生态化的目标是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合理和有效的
使用。它要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
约、保护过程中,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
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我国城市污水
再生工作大多尚处起步阶段。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和工程建设规模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式很不
相称8l。
7.城市垃圾处理生态化。城市经济的快速发
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将带来城市垃圾产生量的持续增长,对城市文明和人居环境质量带来巨大的
威胁和压力。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垃圾
排放、处理回收利用的管理;必须统筹规划,引进、开
发和推广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先进处理
技术;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
培育垃圾处理产业L9J。
8.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以绿
色、自然、和谐、健康为主题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环
境和资源保护的一种现代消费模式。它倡导在追求
科学、文明、健康、舒适的生活同时,注重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消费”
之。在自然经济时代,人类与山水相依,与大自然共
生,过着天然纯朴的聚居生活。然而,近代不断推进
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也加速
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当人们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
术成果(技术、设备、材料等)大规模、大范围地建设
现代化聚居环境,为生活带来了方便和舒适的同时,
也导致沙漠化等各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
研究人居环境的生态化问题对于人类构建现代生态
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现实的意
义。本文试就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相关问题作一
探讨。
一
、
城市环境生态化的内涵与任务
城市人居环境是由英文HumanSetdements转
译而来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一个由人、建筑及
其周围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是人对自然环境进行
改造后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
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
自然环境即城市公民生活周围的自然因素,如
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声音、动物、植物、水体、大
地、自然景观等。人工环境是人工构成的部分,主要
包括由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造而产生的建筑、交通、
城镇、风景等物体、景观或空间。社会环境是人与
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适应群体生活
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即政治、经济、文化、
宗教等等。心理环境是自然、人工及社会环境的综
合反映,它更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随居民个体主观
感觉而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复杂属性,是对各种居民
群体及个体主观精神、心理感觉产生影响的外部综
合性氛围…。
城市人居环境应是人、建筑、环境、自然与社会
之间处于可持续性的和谐状态的生态化人居环境。
它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同时融入了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是人类生存的理想模式。其应具备以下
特点:
1.崇尚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尊重
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
变动。
2.经济高效。对能源和资源实行充分利用、循
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体现4R原则,即减
少使用(Reduce)、回收(Recover)、重复使用(Reuse)
和循环使用(Recycle)。
3.乡土特色。体现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充分
利用当地原料、地域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
4.生态安全。居民日常生活安全和环境安全
得到充分保证。
5.生活方便。便利与先进的内外交通、内外系
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务方式。
6.环境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
静无噪音、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7.适应发展。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人居环
境系统,来同步适应对总体环境的变化。
8.人本关怀。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对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居住区环境的个性美能赋予居民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
彩和趣味。
将不符合生态要求的人居环境建成理想的生态
人居环境,这一追求和建设的过程本文称之为“人居
环境生态化”过程。
“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任务是通过对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生态建设,不断将
人居环境改善为符合生态要求的安全、健康、舒适、
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
二、人居环境生态化应秉持的理念与原则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生态位”和
“发展位”共提升的原则。传统发展观以强调经济增
长为主,其虽然给经济带来极大的繁荣,但由于忽视
对环境的生态保护,造成了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
境污染、生态恶化、文化趋同、区域差距拉大、贫富严
重两极分化等问题,阻碍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发展经济都
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
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佳物
质环境和精神家园,才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不变目标。
基于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
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近年
来得到广泛的认同。它要求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
设一方面应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应既满足当
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人需求的能力构成
威胁[2l。
因此,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过程中,要做到不单纯
为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也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
而将保护环境与快速发展作为一体化目标,谋求二
者的高度统一和互动性的良性循环。通过区域“生
态位”的优化来支持区域“发展位”的升级,通过区域
“发展位”的强化来促进区域“生态位”的优化,做到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由被动防治转向主动发展.坚持生态保护、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生态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面
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种种后果,人们最初的反应是
保护环境,防止进一步的破坏,继而加强对污染源和
危害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以期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减
少到最低程度。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
规政策,希望通过管制、处理和改善,纠正传统工业
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给自然、人居环境和社会带来
的负外部性,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可持续性发展
的轨道。但是,防治仅仅是生态化的基础性活动,是
初级层次的生态化。生态创新则包括生态经济系统
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
统生态化,以增加生态系统运转化效率,提高生态系
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供给能力及其对现代经济社
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生态创新是环境治理的更高级
替代形式[3l。
实现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要求我们突破“先污染
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模式,由被动防治
转向主动发展,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延伸,在环
境治理的基础上推动生态建设,以生态创新提高环
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有效性,实行环境保护、治理与
生态建设和生态创新的有机结合。
3.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
坚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
开发。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人居环境是一个大系
统,以各种不同视角来分析,该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有
机组合而成。引入生态学的观念,则人居环境是一
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符合生态学揭示的所有生态规
律。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这个动态过程中,必须重视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质、动态代谢功能、物质能量转换
等规律,尊重生态学所阐明的各种原则,包括:反作
用原则、优势原则、易变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原则、保
证多方面安全的原则、边缘效应原则、功能上的一体
化原则,等等。
落实到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不同层面,我们要坚
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开
发。培育一种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融传统文化
与现代科技意识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孵化一批经济
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技术,建造一
片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建
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快乐、健康、高尚的生态
社区,使它们得到共同发展,整体优化。
三、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对策
在从事区域的经济和生态规划时,以着眼范畴
和重点策略的不同,人居环境可以有乡镇人居环境
和城市人居环境之别。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
城市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城市人居环境也成为人
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生态
化的主要对策如下:
1.建设生态社区。零点调查公司曾在全国做
了一次市场调查,题目是“你最想拥有什么?”,结果
超过7096的被访者首先选择了“健康”[4】。可见社区(communivty)的功能不应停留在解决住的问题,
还应为居民创造健康、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
环境。建设生态社区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做出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典
型范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将社区的生态化建设
列为自己首当其冲的任职目标。
生态社区由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
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
系统和环境管理系统所构成,是满足居民方便、舒
适、卫生、安全和景观环境优美要求的生态文明社
区。建设生态社区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设
计方法,将自然因素融入社区环境中,在经济性的基
础上构建人、社会与自然完整和谐的系统。创造包
括住区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居民活
动空间多样性的居住空间环境。
2.发展绿色空间。扩大绿色空间不但有益于
居民的身心健康,使居民心理上产生舒适愉悦感,提
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的
整体形象和区位竞争力、发展力。近年来,我国上海
市下大力气发展绿色空间的有益做法已取得了令人
信服的效应。因此,要改变人们“寸土寸金”的传统
思维方式,避免将所有可资利用的空间都用于建设
经济用途的人工环境的短视做法;要认识到发展绿
色空间直接有利于吸收外来投资和吸引人才,在一
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改善社会环境。
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旁
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公建庭园、住区外围防护
隔离绿地、道路绿化等,它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利用其
观赏特性进行美化装扮和创造丰富的文化、感情氛围,
最为重要的还是它对人居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J
发展绿色空间应着重考虑绿化面积及绿化物
种。在确定绿地面积时。应从碳平衡和氧平衡的绿
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角度进行总量设计和规划布
局。在规划和开发绿色空间的过程中,应摆脱传统
园林绿化观念的局限。强调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对
绿色空间的功能进行全面强化,为此需遵守如下原
则:(1)营造舒适环境的原则;(2)保护和改善环境的
原则;(3)选用适生物种的原则;(4)合理的群落组配
原则;(5)适当提高生物多样性原则。
3.人居环境设计采用生态技术。人居环境生
态设计的目的是使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
原理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高
度和谐。生态设计是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环境工
程、能源工程等工程设计与生态学结合的综合性环
境设计,以满足居民的个体需求和生态保育的要求。
在建设生态人居环境中。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
节约、绿化建设均应尽可能应用先进适宜的生态技
术,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住宅产业化
技术、建筑用钢技术、化学建材技术、新型建筑结构
与施工技术、水工业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地基基础
与地下空间技术等。
4.发展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亦称为绿色建筑、
可持续建筑,是按照生态平衡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
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
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生态建筑注重提高自然资源
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不仅创造了
舒适的小环境,也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
目前德国已建成了400多座生态建筑,均选用
清一色的天然建筑材料,并经过反复检验处理,以确
保无毒无害。为加速生态住宅的发展,世界上第一
所专门培养生态住宅设计与建筑人才的高等学府
——
生态住宅建筑学院,已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建成
招生[6]。
5.交通系统生态化。加大交通系统建设和管
理的力度,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化进程促
进了道路交通系统的不断建设发展,为居民出行提
供便捷;同时道路交通系统的扩展及汽车的普及又
不可避免地导致空气污染,并进而影响居民的健康、
舒适。这一矛盾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困扰着城市的人
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基础上,
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系统工程
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
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
理系统。它是充分发挥现有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
全,缓解交通拥挤的有力措施。
6.水资源系统生态化。水资源系统包括了生
活用水的供给、污水、雨水、景观用水等。【7】水资源
生态化的目标是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合理和有效的
使用。它要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
约、保护过程中,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
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我国城市污水
再生工作大多尚处起步阶段。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和工程建设规模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式很不
相称8l。
7.城市垃圾处理生态化。城市经济的快速发
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将带来城市垃圾产生量的持续增长,对城市文明和人居环境质量带来巨大的
威胁和压力。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垃圾
排放、处理回收利用的管理;必须统筹规划,引进、开
发和推广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先进处理
技术;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
培育垃圾处理产业L9J。
8.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以绿
色、自然、和谐、健康为主题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环
境和资源保护的一种现代消费模式。它倡导在追求
科学、文明、健康、舒适的生活同时,注重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消费”
泰硕安诚
2024-09-05 广告
2024-09-05 广告
我做过环评,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法律确定项目应该属于哪种评价级别,然后编写环评大纲(阐明要评价的内容),交审核,然后批准后自己编写正式的环评报告(有的不是报告,这要看工作级别)主要内容是依据法律,方法(一般有分类的国家标准和环评技术导则)根据这...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泰硕安诚提供
展开全部
中国环境污染造成了1875亿元损失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对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估算却仍然是一个新鲜话题。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公开发表的一份关于“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的报告给予了公众一个参考。根据估算,199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1,875亿元,占当年GNP值的3.27%。该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是大头
报告认为,他们计算得来的1875亿元经济损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大气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三是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这三部分中,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最为庞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考虑因地球物理原因形成的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仅仅计算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和排放的废弃物进入自然界水体所造成的水体污染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数目就达到了1428.9亿元,占环境污染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值的76.20%。
其中,工业污染性缺水是各项损失中最严重的一项。1995年,全国工业污染性缺水就造成直接工业经济损失750亿元,占了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的一半以上。
另外,报告指出,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包括南方水网地区和北方农村地区)、水污染对渔业的损失、水污染对农业的损失、水污染对旅游业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损失组成项目。大气污染损失也不可轻视
除了水污染之外,大气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也不可轻视。报告指出,大气污染已对我国经济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等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损害尤其大,1995年全国因为大气 TSP(和SO2)污染影响导致的人体健康损失估算达到171亿元。
另外,酸雨也是一个“大杀手”。酸雨不仅对农作物和森林损害极大,而且酸雨对于建筑材料也有极其大的腐蚀作用,从而对建筑物造成危害。报告估算,1995年,我国因为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30亿元。
损失还来自多方面
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已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固体废弃物和其它因素的损失也日渐增多。这多方面组成的第三大部分损失已达145.2亿元。
该报告所计算出来的损失1875亿元虽然已是数目庞大,骇人听闻,然而,撰写该报告的专家指出,我国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远远不止此数目,该数字只是部分可以计算的环境损失。由此看来,我国保护环境的任务还任重道远。
报告认为,他们计算得来的1875亿元经济损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大气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三是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这三部分中,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最为庞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考虑因地球物理原因形成的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仅仅计算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和排放的废弃物进入自然界水体所造成的水体污染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数目就达到了1428.9亿元,占环境污染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值的76.20%。
其中,工业污染性缺水是各项损失中最严重的一项。1995年,全国工业污染性缺水就造成直接工业经济损失750亿元,占了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的一半以上。
另外,报告指出,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包括南方水网地区和北方农村地区)、水污染对渔业的损失、水污染对农业的损失、水污染对旅游业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损失组成项目。大气污染损失也不可轻视
除了水污染之外,大气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也不可轻视。报告指出,大气污染已对我国经济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等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损害尤其大,1995年全国因为大气 TSP(和SO2)污染影响导致的人体健康损失估算达到171亿元。
另外,酸雨也是一个“大杀手”。酸雨不仅对农作物和森林损害极大,而且酸雨对于建筑材料也有极其大的腐蚀作用,从而对建筑物造成危害。报告估算,1995年,我国因为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30亿元。
损失还来自多方面
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已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固体废弃物和其它因素的损失也日渐增多。这多方面组成的第三大部分损失已达145.2亿元。
该报告所计算出来的损失1875亿元虽然已是数目庞大,骇人听闻,然而,撰写该报告的专家指出,我国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远远不止此数目,该数字只是部分可以计算的环境损失。由此看来,我国保护环境的任务还任重道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9-08-14
展开全部
可以看下(世界生态学)这样的期刊呗~写论文前多看看文献~总能找到自己的论文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