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教学
展开全部
让幼儿在游戏场景学数学,最贴合幼儿学习习惯,更生活化,趣味化、儿童化,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
1、不要仅仅让孩子停留在数数,计算刷题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上,孩子可能根本不理解,仅仅是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伤害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孩子数学学习也做不到提升。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孩子理解数、数量,将抽象的数学具象化,对照到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孩子可能记住3+2=5,反过来2+3却不知道, 家长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实物,通过游戏的方式做比较,如3块糖和2块糖合在一起,是加法,一共有5块糖,那么2块糖和3块糖合在一起呢,孩子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2、不要让孩子觉得数学只是一种学习,把它当成一种负担,引导孩子对数学感兴趣。观察孩子爱玩什么,将数学知识结合进去,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既不反感,又能提升孩子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孩子好动,可以和孩子玩跳格子,室内外都行,做好安全防护就行。认识数字的同时,也能学到加减法,还可以促进孩子的竞争意识。
3、家长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喜欢数学,首先要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思考,陪伴孩子,他会很愿意和你一起学习的 。
展开全部
幼儿园教学是幼儿步入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和启蒙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时打好基础会让幼儿对学习充满兴趣,也会对未来深入的学习抱有期待。尤其是对于数学来说,同其他学科相比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枯燥性,而幼儿的年龄较小,思维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数学学习中有较大困难,所以教师在开展日常数学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有效提问、生活场景、游戏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让数学学习变得易于接受和理解且更具有趣味性,让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让他们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能发挥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乐趣。”所以对于幼儿阶段的学习来说,其教学重点不应该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数学技能,而是通过基础的幼儿园数学学习,能够学会基本数学知识并对数学有一个较明确的认知;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产生对今后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具备初步的数学思维和意识,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情况尽可能多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代替枯燥的课堂讲解,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数学,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另一句话一样:“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心得,详细阐述一下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
一、及时对幼儿的数学水平进行评估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前提
现阶段,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革新,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课堂要教得好,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摆脱传统的死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灵活多变。所以要想在教学时每堂数学课都起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对幼儿的数学水平做到了如指掌,在制定教学活动时都能针对幼儿当前数学水平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和活动安排,以保证符合幼儿的数学认知水平,不会出现所教内容、所用方法与幼儿知识储备、数学能力脱节的现象。而想要在教学时做到对幼儿数学知识的详细了解,就必须及时对幼儿进行数学水平的评估,以便能够经常更新幼儿的数学学习情况,做到随时调整,更具有针对性。
首先,要对幼儿的数学水平进行定期检测。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甚至理解记忆方面都存在差异和不同之处,所以定期对幼儿进行检测,可以随时掌握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动态,对幼儿的数学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有依据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制定。其次,除了阶段性的大规模检测之外,教师还要随时对幼儿进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观察幼儿的学习表现和回答情况,随时随地掌握幼儿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以便明确教学目标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幼儿数学活动设计时,都是根据参考用书来安排教学目标,以教材内容为基本决定活动步骤和方式,不注重对幼儿实际情况和数学能力的分析,使教学效果有时并不尽如人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平时的检测结果和观察所得,对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情况进行细致分析,以便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流程才能更符合幼儿的学习水平和心理预知,这样幼儿就不会觉得教师的内容枯燥而不想学习,也不会因为教师的内容不符而出现数学学习畏难情绪,始终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幼儿在学习时就会一直保持较为饱满和高昂的兴致,使教学活动更加积极、顺利。
在学习数字的时候,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由于年龄过小还不具备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时候,应该据此制定较为简单的内容,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来看待,要尝试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什么内容的数学学习是当前幼儿能够合理接受的。基于此,教师应该明白小班幼儿只能对数字进行数数,有一个基本的多和少的概念,所以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应以反复练习和唱数字歌、做数字数数游戏为主。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学习情况则大为不同,虽然同是数字学习,但由于年龄和心理认知水平都有所提高,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应该更改,可以让大班的幼儿学会10以内的简单数字加减或者根据所看到的数量或要求说出相应的数字。
三、结合合理有效的提问辅助数学教学活动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来说,教学的主体是幼儿,而教学的引导者则是教师,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看作是一次平等的对话交流,而不是无声的学习。同时,就目前的幼儿教学来说,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占据了课堂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所以针对学习内容恰当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的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让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和成效。
1.通过陈述性提问进行课堂导入
每一节课开始前,教师进行简单的复习和导入可以让幼儿加深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记忆并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而这时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提问活动,就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幼儿对之前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根据幼儿的语言反馈知道他们是否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兴趣,若兴趣不佳或幼儿还未进入状态,则可以快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流程,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说,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提问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情况,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习图形与空间的相关内容时,有一节是“听指令做动作”,教师在教新内容前就可以对幼儿进行陈述性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图形,经过一晚上的睡眠,大家有没有将知识交给月亮姐姐啊,还记不记得我们学过的内容呢?”当幼儿回答后教师就可以通过肢体活动复习图形名称,来加深幼儿对图形的记忆,并进一步体验空间关系。
2.通过趣味提问,增强幼儿数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幼儿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很多时候教师都是通过游戏、户外活动、唱歌、看动画视频的形式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但是这些方法都比较浪费时间,且需要交叉进行、轮流采用才会起到好效果,一般一节课穿插一种形式即可,可若是想要让教学活动大多数时间都具有一定趣味,则可以运用趣味性提问来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连接课堂活动步骤,这样就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教学与趣味玩耍两不误。
在学习完数字之后,单纯的数数训练肯定会让幼儿觉得枯燥无趣,这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寻找数字”的方式提问,用趣味性的话题询问幼儿:“桌子有四条腿,那就是数字4,生活中有很多数字陪伴着我们,小朋友们可不可以找一找,发现身边的数字呢?”这时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就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有的说教室有一个黑板是1,有的说幼儿园里有28棵树是数字28,还有的说我有三支铅笔等等,不同的回答瞬间就调动起了幼儿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问:“你有几本书”“你喜欢吃几种水果”“班级里有谁穿了白色的衣服”等这类问题,通过趣味提问让幼儿去观察、寻找,进而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有趣的回答中实现数字的训练。
四、结合生活实际设置生活化的数学活动
1.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幼儿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原因,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要远远超过虚拟的想象理解,幼儿通过观看、操作比聆听、想象更能记住所学的数学知识,而数学的学习往往具有抽象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这些物品幼儿经常接触,所以印象深刻,在学习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过渡辅助作用,帮助幼儿理解抽象难懂的数学内容。学习“年月日”的时候,教学目标要求幼儿通过学习记住一年有几天、一个月有几天、一年有多少个月,这些内容不是幼儿强行记忆就可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可以借用幼儿常玩的玩具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大小不一的玩具人偶代表不同的月份。用大玩偶代表大月份,小玩偶代表小月份,最小的一个小玩偶是二月,然后在每个玩偶上贴当月的日历,配合《年妈妈一家》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并懂得年、月、日的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图形西饼店》这一课让幼儿运用橡皮泥制作出不同形状的饼干,加深幼儿对图形的理解,通过折纸的方式理解“二等分”的概念等。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增强幼儿学习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和要求也愈发提高,哪怕是幼儿教育也要求教师不能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将概念知识强加给幼儿或者让幼儿死记硬背,而是要结合生活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就如教育家杜威说的:“教育即生活。”同样,在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尽可能融入生活,让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幼儿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近些年,在幼儿教学中大力提倡开展主题活动的方式,由于主题活动可以较好地结合生活实际,所以对于幼儿的教学有着较大帮助,尤其在数学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只有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概念,那么就能让幼儿更好地去感知数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开展“管分类计数小能手”的主题活动时,就可以让幼儿将今天中午午餐的食物进行分类,看看中午主食有几种、水果有几种、蔬菜又有几种,其中水果里面的香蕉有几个、苹果和橘子各几个,再将选出的苹果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大苹果几个、小苹果几个。从宏观到细微,在生活化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分类和计数,在有趣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训练。
总之,幼儿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数学活动教学时要充分结合幼儿的情况,选择生动有趣、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尽可能快乐、容易学会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让他们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能发挥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乐趣。”所以对于幼儿阶段的学习来说,其教学重点不应该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数学技能,而是通过基础的幼儿园数学学习,能够学会基本数学知识并对数学有一个较明确的认知;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产生对今后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具备初步的数学思维和意识,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情况尽可能多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代替枯燥的课堂讲解,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数学,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另一句话一样:“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心得,详细阐述一下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
一、及时对幼儿的数学水平进行评估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前提
现阶段,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革新,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课堂要教得好,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摆脱传统的死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灵活多变。所以要想在教学时每堂数学课都起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对幼儿的数学水平做到了如指掌,在制定教学活动时都能针对幼儿当前数学水平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和活动安排,以保证符合幼儿的数学认知水平,不会出现所教内容、所用方法与幼儿知识储备、数学能力脱节的现象。而想要在教学时做到对幼儿数学知识的详细了解,就必须及时对幼儿进行数学水平的评估,以便能够经常更新幼儿的数学学习情况,做到随时调整,更具有针对性。
首先,要对幼儿的数学水平进行定期检测。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甚至理解记忆方面都存在差异和不同之处,所以定期对幼儿进行检测,可以随时掌握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动态,对幼儿的数学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有依据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制定。其次,除了阶段性的大规模检测之外,教师还要随时对幼儿进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观察幼儿的学习表现和回答情况,随时随地掌握幼儿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以便明确教学目标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幼儿数学活动设计时,都是根据参考用书来安排教学目标,以教材内容为基本决定活动步骤和方式,不注重对幼儿实际情况和数学能力的分析,使教学效果有时并不尽如人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平时的检测结果和观察所得,对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情况进行细致分析,以便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流程才能更符合幼儿的学习水平和心理预知,这样幼儿就不会觉得教师的内容枯燥而不想学习,也不会因为教师的内容不符而出现数学学习畏难情绪,始终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幼儿在学习时就会一直保持较为饱满和高昂的兴致,使教学活动更加积极、顺利。
在学习数字的时候,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由于年龄过小还不具备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时候,应该据此制定较为简单的内容,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来看待,要尝试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什么内容的数学学习是当前幼儿能够合理接受的。基于此,教师应该明白小班幼儿只能对数字进行数数,有一个基本的多和少的概念,所以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应以反复练习和唱数字歌、做数字数数游戏为主。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学习情况则大为不同,虽然同是数字学习,但由于年龄和心理认知水平都有所提高,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应该更改,可以让大班的幼儿学会10以内的简单数字加减或者根据所看到的数量或要求说出相应的数字。
三、结合合理有效的提问辅助数学教学活动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来说,教学的主体是幼儿,而教学的引导者则是教师,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看作是一次平等的对话交流,而不是无声的学习。同时,就目前的幼儿教学来说,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占据了课堂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所以针对学习内容恰当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的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让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和成效。
1.通过陈述性提问进行课堂导入
每一节课开始前,教师进行简单的复习和导入可以让幼儿加深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记忆并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而这时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提问活动,就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幼儿对之前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根据幼儿的语言反馈知道他们是否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兴趣,若兴趣不佳或幼儿还未进入状态,则可以快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流程,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说,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提问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情况,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习图形与空间的相关内容时,有一节是“听指令做动作”,教师在教新内容前就可以对幼儿进行陈述性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图形,经过一晚上的睡眠,大家有没有将知识交给月亮姐姐啊,还记不记得我们学过的内容呢?”当幼儿回答后教师就可以通过肢体活动复习图形名称,来加深幼儿对图形的记忆,并进一步体验空间关系。
2.通过趣味提问,增强幼儿数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幼儿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很多时候教师都是通过游戏、户外活动、唱歌、看动画视频的形式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但是这些方法都比较浪费时间,且需要交叉进行、轮流采用才会起到好效果,一般一节课穿插一种形式即可,可若是想要让教学活动大多数时间都具有一定趣味,则可以运用趣味性提问来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连接课堂活动步骤,这样就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教学与趣味玩耍两不误。
在学习完数字之后,单纯的数数训练肯定会让幼儿觉得枯燥无趣,这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寻找数字”的方式提问,用趣味性的话题询问幼儿:“桌子有四条腿,那就是数字4,生活中有很多数字陪伴着我们,小朋友们可不可以找一找,发现身边的数字呢?”这时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就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有的说教室有一个黑板是1,有的说幼儿园里有28棵树是数字28,还有的说我有三支铅笔等等,不同的回答瞬间就调动起了幼儿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问:“你有几本书”“你喜欢吃几种水果”“班级里有谁穿了白色的衣服”等这类问题,通过趣味提问让幼儿去观察、寻找,进而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有趣的回答中实现数字的训练。
四、结合生活实际设置生活化的数学活动
1.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幼儿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原因,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要远远超过虚拟的想象理解,幼儿通过观看、操作比聆听、想象更能记住所学的数学知识,而数学的学习往往具有抽象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这些物品幼儿经常接触,所以印象深刻,在学习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过渡辅助作用,帮助幼儿理解抽象难懂的数学内容。学习“年月日”的时候,教学目标要求幼儿通过学习记住一年有几天、一个月有几天、一年有多少个月,这些内容不是幼儿强行记忆就可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可以借用幼儿常玩的玩具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大小不一的玩具人偶代表不同的月份。用大玩偶代表大月份,小玩偶代表小月份,最小的一个小玩偶是二月,然后在每个玩偶上贴当月的日历,配合《年妈妈一家》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并懂得年、月、日的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图形西饼店》这一课让幼儿运用橡皮泥制作出不同形状的饼干,加深幼儿对图形的理解,通过折纸的方式理解“二等分”的概念等。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增强幼儿学习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和要求也愈发提高,哪怕是幼儿教育也要求教师不能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将概念知识强加给幼儿或者让幼儿死记硬背,而是要结合生活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就如教育家杜威说的:“教育即生活。”同样,在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尽可能融入生活,让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幼儿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近些年,在幼儿教学中大力提倡开展主题活动的方式,由于主题活动可以较好地结合生活实际,所以对于幼儿的教学有着较大帮助,尤其在数学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只有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概念,那么就能让幼儿更好地去感知数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开展“管分类计数小能手”的主题活动时,就可以让幼儿将今天中午午餐的食物进行分类,看看中午主食有几种、水果有几种、蔬菜又有几种,其中水果里面的香蕉有几个、苹果和橘子各几个,再将选出的苹果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大苹果几个、小苹果几个。从宏观到细微,在生活化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分类和计数,在有趣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训练。
总之,幼儿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数学活动教学时要充分结合幼儿的情况,选择生动有趣、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尽可能快乐、容易学会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