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什么要铡展昭、张龙和赵虎?
我反复看宋史也没看到过这段记载,直到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电视剧
题主问的应该就是1993版《包青天》里,青龙珠单元的剧情,案情经过如下:
聂小红为救父,入宫盗取青龙珠,正好太后身中奇毒也需要青龙珠,就让侍卫统领王干去抓捕。同时,展昭也奉命追回青龙珠,王干凭借皇上的御赐金牌屡次命令展昭以聂家性命相威胁,让聂小红交出青龙珠,展昭不愿杀害无辜百姓,带领张龙赵虎多次抗旨,从而被告以欺君之罪,包拯在庞太师的咄咄逼人下不得不判处展昭铡刑,最后在展昭被压上虎头铡的时候正好圣旨到,赦免了其罪。
在中国古代,抗旨不遵,那么撤职,问斩,抄家,甚至株连九族都可能发生。
王干拥有皇帝的令牌印信,代表的就是皇帝本人,展昭等人不遵从王干的命令,不论事情对或错,王干都有充足的理由将展昭治罪,因为这就是违背法律,而展昭等人并非是士大夫阶层,只是武人(宋太祖立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代文人地位为中国历代巅峰,武人地位极低)因而包拯也不得不痛下铡首的命令。
虽然故事的最后,皇帝赦免了展昭、张龙、赵虎的罪名,但故事只是故事,在封建时代,违抗皇帝的权威,其危险指数足以致死。
庆历元年(1040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包拯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岁币),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挑选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完成了使命。回朝后,包拯根据自己在辽朝的观察,上疏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此后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于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东路(治今河南商丘)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调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转运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辽朝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他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徵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当时,张贵妃(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被任命为淮康军(治今河南汝南)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认为应追夺对张尧佐的任命,或者选择宣徽、节度中的一个授予。最终,张尧佐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