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集中注意力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通常称“专心”。小孩子在听广播、看电视卡通片时,会聚精会神,而对周围的人和事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就是注意力。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应该在学龄前就开始。这是因为,学前期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一些学习活动为孩子的正规学习准备条件。良好的注意力,就是必备条件之一,能够使孩子上学后学习专心。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学龄前学了多少字、画了多少画,而忽视了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致使这些孩子上小学后,很难适应正规学习,表现在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最初应从生活习惯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的方式也不是疾风暴雨,而是从小事把握。比如要求孩子准时就寝、起床;按时饮食,吃饭碗里不留饭;玩具用过就还原;做事要认真做好,否则重来……离开了细节就没有教育。但也不是所有的小事都要管,而是选择那些对孩子的成长、品质的形成具有本质意义的“小事”。 孩子从未见过、听过的事物,都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孩子的注意。因此,应把孩子带入大自然观看奇花异草和造型奇特的建筑,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观察、专心的动力。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为儿童喜欢东张西望,目的性不强,抓不住要领,因而得不到收获。因此,家长应有意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和目的,告知方法,引导孩子抓住本质,从浅入深,专心致志。 在幼儿学习中遇到困难和干扰,或碰到不感兴趣的内容,仅靠注意力是不够的,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使注意力服从于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一件事,如绘画、练琴、练书法等等,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不要一会儿叫做这事,一会儿又叫做那事。训练最好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以便形成一种心理活动的定向。 孩子对某事物的兴趣越浓,越容易形成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家长不要整天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习,要鼓励他们从事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及兴趣,并借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作息不定时、生活无规律是孩子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学习是脑力劳动,要消耗大量的脑内氧气,若望子成龙心切,整天强迫孩子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学习活动,必然造成孩子大脑疲劳而精神分散。心理实验证明:3岁幼儿注意力可维持3~5分钟,4岁孩子10分钟,5~6岁儿童也只有15分钟。因此,合理制定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明确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什么时候必须专心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 同时,要创造安静的家庭学习气氛,要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首先要自己安静,不要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如看电视、大声议论或哈哈大笑等。家长也可认真看书学习,以模范行为让孩子效仿。在孩子学习时,不要过度关心地唠叨,问这问那,更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房间接待客人,干扰孩子,使他无法集中注意力。 据调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使许多父母头痛的问题,要矫正此毛病,可从孩子的健康情况、个性及家庭环境入手。 研究显示,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两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七分钟;四岁为十二分钟,五岁为十四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懂得将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渐增加专注的时间。因此,判断孩子是否专心,应依据其年龄的专心时间长度,而非依据家长的主观感觉。 孩子不专心,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注意力飘浮不定,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其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梦而忘记眼前的事情,后者其实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将注意放错。只要家长用心纠正,使他们将心事转移到主要事情上去,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和成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甚多,在生理方面,孩子若身体不适,警力或知觉发展不良,天生好动,以及神经系统或大脑微功能发生问题时,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些情况都必须由医生检查和治疗。 此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过分依赖、缺乏耐心或情绪困扰,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这些情况大多数是教育方式和成长的环境所造成的。 除了解决生理上的问题外,家长应该认识到,专心其实是一种可以训练、学习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埋怨孩子不专心的同时,亦要反省自己有无不对之处。 例如,孩子玩游戏时全身投入,正是在培养聚精会神的习惯,此时家长切不可任意打扰、干涉和打断。平时家长可以将游戏时间与日常生活配合恰当,并指定一个固定的玩游戏的角落,将环境安排得有条不紊,以减少孩子分心的外界事物。家长亦切勿要求孩子做不感兴趣或超过能力所及的事。以免他们借着不断变换活动来逃避大人的责备。 此外,家中的气氛亦必须稳定,避免经常搬家及家中太多的人出入。亦切忌同时买太多的玩具及图书给孩子;使他们左顾右盼,不知所措,而无从培养仔细、有耐心、反复和专注一件物件的习惯。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表现出专心、坚持和耐心的榜样。一但发现孩子有专心的表现,更应加以鼓励和称赞。 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可从说一则故事开始,不断地增加数量来加以训练。至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做有兴趣和可胜任的工作,并且做完一件以后再开始做另外一件,投入的时间逐渐增加。除了要他们自已提醒自已不分心以外,家长亦要表现和善的态度。只要采取这些方法,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即可改善。 培养孩子注意力六大金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田。 注意力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入学后学业成绩的高低。 孩子注意力的形成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为他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孩子出生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与能力。 (一)营造安静、简单的环境 幼儿注意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异刺激而转移,这是学前期幼儿的普遍特点。因此,父母应根据这一特点,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为孩子创造安静、简朴的物质环境。 例如,孩子玩安静游戏或看图书的地方应远离过道,避免他人的来回走动影响孩子的活动;墙面布置不应过于花哨;电视、糖果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应摆放在较远的位置。 父母还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适时地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例如,当孩子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时,成人不应随意地去打扰孩子。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着插塑或搭积木,爸爸走过来问一问吃饱了吗,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让孩子去喝果汁,又一会儿,妈妈又叫他帮忙去拿样东西。孩子短短几分钟的活动被大人们打断数次,时间一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孩子专心做事时,家长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孩子。 (二)有规律的生活 孩子一日生活的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 让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孩子一个过渡准备。 例如,孩子在户外跑来跑去,心跳加速,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进到户内后,孩子很难立刻进入到绘画或读书等安静活动中。一些家长却要求孩子立刻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孩子的身体器官的运作规律的。 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宜太长。研究表明,大班末期的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因此,家长在安排孩子的活动时,应当注意调整时间,切忌一天到晚强迫孩子坐着一动不动。 (三)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力 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但孩子却很难做到。因此,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 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规则。 例如,与孩子一起玩“指挥交通”的游戏,让孩子扮演交通警察,事先约定每班交通警察要站3分钟的岗,时间到后才能换岗。在游戏中,对注意力持续时间的要求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慢慢地将外在的游戏规则内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 有意识地增加干扰因素来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比如,家长可以偶尔在孩子做事时,假装无意地把他感兴趣的玩具、图书或糖果等放在他旁边。当孩子表现出要放弃当前的活动去选择新的诱惑时,家长应及时地明确提出要求,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四)培养孩子注意事物的广度 幼儿注意力差的另一表现是不能同时注意多个事物。为此,家长应当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广度。 “猜物游戏” 先在孩子面前摆放上汽车、小球、铅笔等多种物品,让孩子观察几秒种,然后让他闭上眼睛,趁机悄悄拿走几样物品,然后让他说出哪些东西不见了。这个游戏要求孩子在观察时,能快速地注意到几个物品,从而锻炼了孩子的注意广度。 注意事项 家长应当注意幼儿的年龄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呈现的物品的数量多少、拿走的物品的多少以及观察时间的长短等都应当适当。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呈现的物品可以多一些,观察的时间可以短一些。 (五)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与需要是孩子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是直接影响孩子注意力的情感系统。为维持孩子对某一活动的持续兴趣,父母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孩子的水平,既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 如果活动内容与孩子的先前经验无关,孩子没有充分的经验准备和能力准备,活动任务超出了其驾驭的范围,即使形式再活泼有趣,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对孩子来说没有一点挑战,孩子也不会感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 (六)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注意是为任务服务的,任务越明确,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就越能集中和持久。要想使孩子的注意持久,成人不能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 因此,在活动之前,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应当及时提醒孩子,使其注意力始终指向某个方向。 例如,家长和孩子种一颗豆放在窗台上。最初几天,孩子可能出于好奇而经常来看一看。但时间久了,兴趣趋于淡化,自然不会来光顾了。 如果家长能在种豆之前对孩子说:“这颗豆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发芽了,就赶紧来告诉妈妈”。这样就交给孩子一个任务,为了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他就必须经常注意它。 小提示 家长向孩子提出活动目的和要求时,应当注意要求一定要具体,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笼统模糊的要求对于孩子维持注意并没有太多的积极作用,因为孩子并不明白应当如何去关注,什么时候去关注以及去关注什么。 如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家长仅仅说“你要注意它的变化”,孩子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对观察的兴趣,不能持久注意。这时就要求家长能明确地提出具体要求,将孩子的注意指向具体的某物。所以,如果家长能说出“有没有长出绿色的叶子”,或“看一看它的叶子有什么变化”,效果会更好一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培养孩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照不进来。注意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的智力发展和对知识的吸收。智力好、各方面心理素质均衡发展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一般都养成了专心做每一件事情的习惯。 如何帮孩子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是否集中,并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和训练得来的。,对于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家长多采取讲道理和批评教育的方式,但是收效甚微,“因为这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烦躁不安的情绪,不能提高孩子的行为计划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当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时,家长不妨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建议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帮孩子培养广泛和稳定的兴趣,当孩子对某项学科或活动发生兴趣时,家长要支持和帮助;其次,要加强对孩子意志的锻炼,表扬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行为;当孩子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健康活动时,家长尽量不要干预。 不少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如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看图书时,一会儿爸爸要他看电视,一会儿妈妈拉他去洗澡,长此以往,便“帮助”孩子养成恶习。 家长最好在孩子两三岁时,就给他们一张固定的小桌、小椅子,离成人交谈场合远一些,离电视、厨房也远一点,总之干扰愈少愈好。孩子一旦坐下来看收,玩玩具,就尽可能让他维持长一些时间专注,来了客人也不一定非要打断孩子要他表示礼貌。家长讲故事也要专心地讲,尽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时间长一点,不要讲几句又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不要随便中断。即使孩子捏泥人、做手工,也是大脑连续的活动,家长最好不去干扰他们的思路,这样就能使孩子逐渐养成沉浸于内心活动的习惯,不容易分心。 孩子入学以后,家长就要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孩子完成作业,除了固定桌椅外,与学习无关的摆设(如画片、小玩意等)一律撤除。孩子坐下来写作业看书以前,要求孩子准备好笔、墨水、橡皮等学习用具,喝水、上厕所等琐事也最好不要坐下写作业以后才想起,这样目的是让孩子一坐下来就很快进入思考状态。坚持一段时间,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思维的流畅灵敏。 有的家长疼爱孩子不得法,坐在孩子旁边削铅笔,递水喂点心,这是完全错误、完全失策的。甚至有的孩子被家长宠得作业习惯坏透了,一边作业一边“呼风唤雨”,一会要家长这,一会支使家长那,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威胁家长“我不做作业了”,哪里还谈得上注意力集中!有的孩子虽不起身东走西走,但连续用脑和书写的持续性差,一个问题不能在脑子里待多久,思路很容易中断。有的家长坐在孩子一旁督促孩子专心,可孩子刚写一会儿,家长看见孩子的手脏,就说:“你看你的手哟,怎么这样脏呢?”一会儿又说:“头发也长了,该理发了。”有的家长则“远距离干扰”,自己在厨房、书房忙活儿,想起一件事就随便打断孩子。比如:“今天带去的钱交给老师了吗?”孩子不得不分散注意来回答。每天都有许多可以发问的事情,孩子不得不分散注意来回答。每天都有许多可以发问的事情,孩子也就得到这种反复的分心“训练”,结果也就形成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坏毛病,这实在是家长之过。 那么如果孩子的注意力已经比较涣散怎么办呢?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纠正起来比较困难,也容易反复。但是说要下决心去纠正不了的毛病,只是家长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来纠正,要有足够的耐心。循序渐进的做法是,开始家长给孩子定一个起点,起点相对要低。比如孩子可以持续5分钟不分心,那么起点定在4分钟左右。孩子持续专心了这个标准以上,家长就给予表扬,及时的表扬,哪怕多一秒钟也行。这样鼓起孩子的信心和兴趣,争取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加。一般说,小学的孩子能够持续用脑15---30分钟,达到这个标准,也就不算注意立体集中了。 还有一点必须得提醒家长:孩子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注意力逐渐集中,作业完成比较迅速,家长切切不能说:“还剩这么多时间,再做一点题。”又给孩子加练习,其结果就是暗示孩子:作业做慢一点反而不加练习,又把孩子推回到拖沓状态。孩子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业,精力就集中,注意力也才集中,这种状态非常宝贵,家长不要破坏掉。 孩子注意力的提高和加强,不但需要家长的指导,作为老师我们也将注意孩子注意力的提升,共同努力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以我的经验而言,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首先看孩子在玩游戏、看动画片等方面是否注意力集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的注意力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如果在这些方面孩子不能集中,那么说明孩子可能有些多动或者缺锌,多铅等,要去医院做下检查。 如果孩子在游戏时能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说明孩子本身没有毛病,只是没有形成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听记,家长读故事,让孩子听,然后随机提出问题。 2、游戏,在报纸上找字,一个人说,一个人找,然后交换。 3、培养孩子自学,培养孩子的独力性。 4、在日常生活,鼓励孩子独力思考解决问题。 切忌,在孩子学习时,不能打扰,不能看到孩子写错,写不好,就马上指出,总是打断孩子的思维,打扰孩子思考,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了依赖心理,不能独力学习。 注意力的培养,是个难点。不是光靠叮嘱就可以解决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让孩子经常地做些事,让孩子集中精力,时间长了就注意力就集中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