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善的故事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成都的慈善故事
点评:来自广州的老两口为旱灾捐款,并责问工作人员512捐款后为什么没看到公示他们俩的名字。笔者觉得这是成熟的捐赠人应尽的义务。捐款可以带来心理宽慰,但慈善不全是一个让人找回心理宽慰的渠道,所以我们应该关心自己的钱去哪儿了,怎么花的,花的效果如何。而公示捐赠者名单可以极大提高慈善部门的财务透明度,只有不断有人鞭策慈善部门的完善,慈善事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相信这也是每个捐赠人的初衷。
“钱不多,但我衣服都是捡到我女儿的在穿。”
点评:慈善日记的作用,除了让我们记住那些可爱的人还有可爱的事,其另一个作用就是提醒我们过去的灾难。总说中国人很健忘,每一年那么多灾难你能罗列出几件?这是常被提出的问题。实际上,现代生活压力太大,人们需要关心的事情太多,所以,即使记不住也不能说明什么。只要有材料能够帮助我们在空下来的时候回想一下这些事情就好。而推动这些材料形成的,正是“捡女儿衣服穿还要捐款”这样的大姐,慈善真的包括很多事,如果我们真的愿意做一个成熟的捐赠者,那么就不要只是关注每次大灾后谁捐了多少钱,你甚至可以经常性地围观一下壹基金的生存情况。
“4年来不知道给他们开了多少张收据了。”
点评:一个人不厌其烦地做同一件事,坚持不懈地帮助他人,这是“急之国”难得见到的现象。就笔者的理解,一个人某个时候做慈善,不是因为他从始至终就是这样,只是因为他在那个时候善念顿生,而且做完之后心情舒畅。但是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做这样一件事,那么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坎坷、困难、当然还有自己惰性的不断阻拦,这时候做慈善,捐款已经不能让他心情舒畅,他还能一直坚持下去吗?笔者不怂恿任何人这样做,同样也不提倡没理由地随意施善、给钱,慈善的终极目标不是要筹集多少钱,而是要让人生活得更好,如果这位傅艳女士的行为能让一些人开始懂得坚持得重要,那么由此改变的这群人已经在为慈善添砖加瓦。
“朋友结婚不肯收礼金,于是我就以她的名义来捐款。”
点评: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就是送红包,怕太近的朋友不愿收,怕太远的朋友发请帖,司空见惯。我们不管捐赠、慈善动机是什么、针对什么人,只要是他在用这种方式真心祝福某个人,想通过这种方式在物质上或者精神上让某个人更好,那么它就是慈善,笔者表示支持。
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钱有点少,真不好意思。”
点评:这句话笔者听到很多人说过,当年去募捐衣物,就有大娘抱着一大捆衣服跟我说“不好意思哈,衣服都不是好好,但是很干净。”我为他们做慈善的那种诚意鼓掌,朴实和真诚比打在捐赠账户上的数字更加可贵,慈善可以离开后者但是绝对离不开前者。
“我们感同身受。”
点评: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里说过,同情不是给予,而是对他人身处的痛苦能够感同身受。对于成都人来说,最大的伤痛无不是512留给我们的记忆,同时,最大的感动也无不是512留给我们的记忆,而玉树地震的景象,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太过熟悉,因为有512的记忆,我们能够理解玉树灾民的痛苦,胡先生的捐款也许不能给玉树带来很大变化,但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在远方感同身受地为玉树祈祷,让玉树人知道在远方有人能够陪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其结果就是两方对同情和怜悯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笔钱是妈妈的积蓄,现在她过世了,我是来还愿的。”
“这些钱用于旱灾,捐款是为了纪念祖先。”
点评:其实用捐赠来移情的事例有很多,按照笔者理解,这种情况在平常的捐款中发生的概率会在50%以上。在很多公开募捐场合你都能看到很多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捐款,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要善良。当然会有人表示异议,对于老太太捐款为纪念祖先的做法,对于捐款为妈妈还愿的做法,同样如此,笔者支持这样的异议,但是笔者个人觉得我们在慈善上没必要追求纯净,甚至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有洁癖,因为这种洁癖会让你排斥很多东西,对这些东西产生怨念,实际上这会让你违背慈善的初衷。
点评:来自广州的老两口为旱灾捐款,并责问工作人员512捐款后为什么没看到公示他们俩的名字。笔者觉得这是成熟的捐赠人应尽的义务。捐款可以带来心理宽慰,但慈善不全是一个让人找回心理宽慰的渠道,所以我们应该关心自己的钱去哪儿了,怎么花的,花的效果如何。而公示捐赠者名单可以极大提高慈善部门的财务透明度,只有不断有人鞭策慈善部门的完善,慈善事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相信这也是每个捐赠人的初衷。
“钱不多,但我衣服都是捡到我女儿的在穿。”
点评:慈善日记的作用,除了让我们记住那些可爱的人还有可爱的事,其另一个作用就是提醒我们过去的灾难。总说中国人很健忘,每一年那么多灾难你能罗列出几件?这是常被提出的问题。实际上,现代生活压力太大,人们需要关心的事情太多,所以,即使记不住也不能说明什么。只要有材料能够帮助我们在空下来的时候回想一下这些事情就好。而推动这些材料形成的,正是“捡女儿衣服穿还要捐款”这样的大姐,慈善真的包括很多事,如果我们真的愿意做一个成熟的捐赠者,那么就不要只是关注每次大灾后谁捐了多少钱,你甚至可以经常性地围观一下壹基金的生存情况。
“4年来不知道给他们开了多少张收据了。”
点评:一个人不厌其烦地做同一件事,坚持不懈地帮助他人,这是“急之国”难得见到的现象。就笔者的理解,一个人某个时候做慈善,不是因为他从始至终就是这样,只是因为他在那个时候善念顿生,而且做完之后心情舒畅。但是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做这样一件事,那么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坎坷、困难、当然还有自己惰性的不断阻拦,这时候做慈善,捐款已经不能让他心情舒畅,他还能一直坚持下去吗?笔者不怂恿任何人这样做,同样也不提倡没理由地随意施善、给钱,慈善的终极目标不是要筹集多少钱,而是要让人生活得更好,如果这位傅艳女士的行为能让一些人开始懂得坚持得重要,那么由此改变的这群人已经在为慈善添砖加瓦。
“朋友结婚不肯收礼金,于是我就以她的名义来捐款。”
点评: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就是送红包,怕太近的朋友不愿收,怕太远的朋友发请帖,司空见惯。我们不管捐赠、慈善动机是什么、针对什么人,只要是他在用这种方式真心祝福某个人,想通过这种方式在物质上或者精神上让某个人更好,那么它就是慈善,笔者表示支持。
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钱有点少,真不好意思。”
点评:这句话笔者听到很多人说过,当年去募捐衣物,就有大娘抱着一大捆衣服跟我说“不好意思哈,衣服都不是好好,但是很干净。”我为他们做慈善的那种诚意鼓掌,朴实和真诚比打在捐赠账户上的数字更加可贵,慈善可以离开后者但是绝对离不开前者。
“我们感同身受。”
点评: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里说过,同情不是给予,而是对他人身处的痛苦能够感同身受。对于成都人来说,最大的伤痛无不是512留给我们的记忆,同时,最大的感动也无不是512留给我们的记忆,而玉树地震的景象,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太过熟悉,因为有512的记忆,我们能够理解玉树灾民的痛苦,胡先生的捐款也许不能给玉树带来很大变化,但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在远方感同身受地为玉树祈祷,让玉树人知道在远方有人能够陪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其结果就是两方对同情和怜悯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笔钱是妈妈的积蓄,现在她过世了,我是来还愿的。”
“这些钱用于旱灾,捐款是为了纪念祖先。”
点评:其实用捐赠来移情的事例有很多,按照笔者理解,这种情况在平常的捐款中发生的概率会在50%以上。在很多公开募捐场合你都能看到很多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捐款,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要善良。当然会有人表示异议,对于老太太捐款为纪念祖先的做法,对于捐款为妈妈还愿的做法,同样如此,笔者支持这样的异议,但是笔者个人觉得我们在慈善上没必要追求纯净,甚至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有洁癖,因为这种洁癖会让你排斥很多东西,对这些东西产生怨念,实际上这会让你违背慈善的初衷。
展开全部
李静:善心不只对陌生人
十年前,李静就已经开始利用自己的媒体资源做善事了。当时她是电视栏目《心连心》的主持人兼导演,她会在每一期节目里说服一家企业为一个贫困地区捐赠十万元建立一所希望小学。每一期,她都会亲自先到贫困地区视察当地状况,然后抓住一切机会动员她所遇见的企业人士,并把他们带到贫困地区“受教育”。所有被李静游说捐资助学的人,最终都
会热泪盈眶地慷慨解囊。在李静的努力下,为期三年的电视栏目已在全国十多个贫困地区捐赠了希望小学。
由于自己曾亲身发起和经历了这么多慈善助学活动,李静从来不拒绝慈善活动的邀请。但她近年来不再组织有形式感的慈善活动了,而是把慈善作为日常的生活习惯,关心和帮助所有的弱者,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身边人。李静认为:“慈善的心和行为不能仅仅针对贫困的陌生人,如果仅在捐款活动上对陌生人慷慨而对自己身边的人吝啬的话,那根本不能算真正的慈善。”
十年前,李静就已经开始利用自己的媒体资源做善事了。当时她是电视栏目《心连心》的主持人兼导演,她会在每一期节目里说服一家企业为一个贫困地区捐赠十万元建立一所希望小学。每一期,她都会亲自先到贫困地区视察当地状况,然后抓住一切机会动员她所遇见的企业人士,并把他们带到贫困地区“受教育”。所有被李静游说捐资助学的人,最终都
会热泪盈眶地慷慨解囊。在李静的努力下,为期三年的电视栏目已在全国十多个贫困地区捐赠了希望小学。
由于自己曾亲身发起和经历了这么多慈善助学活动,李静从来不拒绝慈善活动的邀请。但她近年来不再组织有形式感的慈善活动了,而是把慈善作为日常的生活习惯,关心和帮助所有的弱者,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身边人。李静认为:“慈善的心和行为不能仅仅针对贫困的陌生人,如果仅在捐款活动上对陌生人慷慨而对自己身边的人吝啬的话,那根本不能算真正的慈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