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这句话出自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冯骥才,意思是指岁月逝去悄无声息,只有岩画记载了曾经的历史。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道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危机。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在岁月流逝的历史长河中。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抒发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我们的民族精神在经受着精神价值的淡漠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依然坚守民族的特性,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这充分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
扩展资料
坚守文化遗产独特性,固守民族情感归依之根。所谓文化独特性,概指文化内涵应具有的个性及特色。文化遗产独特性正体现在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中。因此,只有保护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才能坚守民族特性。
保护文化遗产多样性,延续民族血脉传承之根。所谓文化多样性,概指文化所具有的不同表现方式、精神内涵等,包含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等。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解读,为我们连接了过去和现在、今天和未来。这是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桥梁,更是一个民族血脉延续的精神食粮。
中华文化遗产,一份历史留给华夏子孙的瑰宝,用她厚重的积淀支撑华夏民族的独特魅力;用她宽广的胸怀包容56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凝练,是民族生命力的拓展。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站在贺兰山下的感慨之言。这里的“石”是指文化遗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光阴荏苒,岁月无声,只有文化遗产才能够告诉我们鲜活的历史。文化遗产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承载的是一种记忆,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同时文化遗产的存在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满足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文化遗产之所以“能言”,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文化遗产承载的是一种历史记忆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一种是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我们历史记忆与文化的载体。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莫高窟等,它们虽岿然不动,但却在细细诉说着过去烽火连天的战争历史以及精彩绝伦的佛教文化。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如社戏、皮影戏、剪纸、刺绣、年画、秧歌等,它们虽然很难以固定的形式定格在某个地方或某个瞬间,但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了过去集市和乡村热闹的生活场景与文化气息,栩栩如生,亲切自然。正是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它们才能够告诉现代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为连接昨天、今天和明天搭建桥梁。
文化遗产也承载着民族精神,是我们炎黄子孙精神的归属,是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同质化是大势所趋,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甚至提出了“世界是平的”观念,在这种情景之下,只有文化遗产才能标识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份,才能让我们铭记华夏民族注重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畏艰难、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形成民族凝聚力,助力民族复兴,国家崛起。
从更高的视野来看,文化遗产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满足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这是因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各不相同,而人类出于好奇心的驱动,便会四处旅游和探险,接触世界各地文化遗产,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便得到了传播与发扬,正所谓“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一切;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阻挡”。
在历史的这条长河中,岁月本身不会诉说,能够诉说的只有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但在当前,文化遗产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对文化遗产进行全民保护、科学保护,批判继承、去粗取精实属当务之急。
寓意是什么?
岁月无法告诉人们什么,唯有现实的事物能让我们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