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小学德育工作
1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可以说,德育是学校的生命,加强德育工作,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体现。德育工作搞好了,其它教育工作也就解决了。因此抓好小学德育工作刻不容缓。
一、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为此,学校应提出 “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思想,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规”教育。各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对学生重点加强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两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形成德育合力。教师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升旗仪式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要植真正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资源每一要素都是育人的园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校园文化
1、学校对校园加强了“绿化、净化、美化”等工作,在重要地方设置宣传画,公共廊道张贴了伟人像、国学经典文化、师生的书画作品和一些重要标志。高标准,高要求师
生布置班级教师文化,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2、办好、利用好少先队活动橱窗,通过以展现师生的荣誉、队员的作品、教育活动等照片、进行宣传教育,陶冶学生情操,鼓励少先队员不断进取,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3、充分利用少先队广播台,礼仪风车、监督岗、今天我升旗的阵地作用宣传报道好人好事,增强了校园文化氛围,让孩子们在特有环境中受到良好教育。
4、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振兴,靠的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学经典还教导了我们许多人生道理: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三、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有的放矢 1、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备好课是基础,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2、紧跟时代步伐,搞好主题教育活动
(1)我校在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方面,针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淡薄,结合纪念抗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清明节展开“缅怀先烈,继承革命精神”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珍惜今天的好日子。通过实施健康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开展读好书、唱好歌、讲
好故事、做好游戏,寓教为乐的“四好活动”;实施读爱国主义图书、看爱国主义电影、唱爱国主义歌曲、了解爱国主义英雄、集爱国主义格言的“五爱工程”,举办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这些活动便于操作,实效性,无疑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针对“生活水平的提高,畸形消费的不良社会风气”,学校实施了勤俭节约、文明消费教育:组织小型的文明消费报告会;带领队员制定《正当花钱消费计划》和《健康消费规范》;开展了“当一日家”、“理一日财”等活动,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正确消费、自觉抵制在消费不攀比、不乱用的行为。
(3)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学校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组织了全体教师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认真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和学习表现,深入广泛地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一是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录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二是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随时传递和交流孩子思想、学习、活动等各方面的表现;三是利用节日开展特别活动。每年年中秋,学校都要组织开展“中秋十个一”主题活动,即画一画月饼,寄托对父母的思念。写一写心里话,表达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亲自演一演节目,表露自己的才华,享受节日的快乐。每年母亲节期间,少先队都要组织“感恩的心”系列活动:即要求每一位孩子给外出打工的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邀请父母参加班队亲情小舞台活动等,并结合“六·一”节举办了“关爱留守儿童”文艺演出汇报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扎实基础、更新观念、大胆创新
1、在德育工作中学校一向坚持“三关”、“三导”、“三主”的原则。“三关”:一是关爱,二是关注,三是关心,让“问题孩子”都能体验成功、体验表扬、体验温暖、体验微笑。为了彻底改变封闭式、固定式、单一式的教育模式,学校大胆倡导“三导”、“三主”的自主化教育模式,即对低年级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地位是“主体”,对中年级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的地位是“主人”,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的作用则是“辅导”,学生的地位是“主角”。这种新的教育思想,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更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事还要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
参与者,老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每学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全方位业务学习,法律法规的学习,举办各种各样的教育教研活动,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3、努力构建有效的三结合德育网络。
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学校的教育要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培养,并到社会上去印证与再现。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的链,缺了任何一环,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致命的打击。尤其是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因此在德育问题上,学校必须有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和互动。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立足于学生,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德育工作重要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紧跟时代步伐,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活动,切不可盲目地、无目的地随意开展。
参考资料:http://wenku.baidu.com/link?url=3NeihaIWSHWUtHGkX2mvZYPZRz_eg9Yb9yQ-bCPfWwn_z_XsZB6W4FqL_aZrWco1TQHN2BF0aljL8yPr-zJYUd92LrXabluRk71VQc-ocJq
一、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为此,学校应提出 “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思想,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规”教育。各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对学生重点加强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两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形成德育合力。教师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升旗仪式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要植真正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资源每一要素都是育人的园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校园文化
1、学校对校园加强了“绿化、净化、美化”等工作,在重要地方设置宣传画,公共廊道张贴了伟人像、国学经典文化、师生的书画作品和一些重要标志。高标准,高要求师
生布置班级教师文化,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2、办好、利用好少先队活动橱窗,通过以展现师生的荣誉、队员的作品、教育活动等照片、进行宣传教育,陶冶学生情操,鼓励少先队员不断进取,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3、充分利用少先队广播台,礼仪风车、监督岗、今天我升旗的阵地作用宣传报道好人好事,增强了校园文化氛围,让孩子们在特有环境中受到良好教育。
4、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振兴,靠的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学经典还教导了我们许多人生道理: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三、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有的放矢 1、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备好课是基础,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2、紧跟时代步伐,搞好主题教育活动
(1)我校在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方面,针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淡薄,结合纪念抗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清明节展开“缅怀先烈,继承革命精神”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珍惜今天的好日子。通过实施健康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开展读好书、唱好歌、讲
好故事、做好游戏,寓教为乐的“四好活动”;实施读爱国主义图书、看爱国主义电影、唱爱国主义歌曲、了解爱国主义英雄、集爱国主义格言的“五爱工程”,举办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这些活动便于操作,实效性,无疑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针对“生活水平的提高,畸形消费的不良社会风气”,学校实施了勤俭节约、文明消费教育:组织小型的文明消费报告会;带领队员制定《正当花钱消费计划》和《健康消费规范》;开展了“当一日家”、“理一日财”等活动,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正确消费、自觉抵制在消费不攀比、不乱用的行为。
(3)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学校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组织了全体教师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认真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和学习表现,深入广泛地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一是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录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二是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随时传递和交流孩子思想、学习、活动等各方面的表现;三是利用节日开展特别活动。每年年中秋,学校都要组织开展“中秋十个一”主题活动,即画一画月饼,寄托对父母的思念。写一写心里话,表达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亲自演一演节目,表露自己的才华,享受节日的快乐。每年母亲节期间,少先队都要组织“感恩的心”系列活动:即要求每一位孩子给外出打工的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邀请父母参加班队亲情小舞台活动等,并结合“六·一”节举办了“关爱留守儿童”文艺演出汇报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扎实基础、更新观念、大胆创新
1、在德育工作中学校一向坚持“三关”、“三导”、“三主”的原则。“三关”:一是关爱,二是关注,三是关心,让“问题孩子”都能体验成功、体验表扬、体验温暖、体验微笑。为了彻底改变封闭式、固定式、单一式的教育模式,学校大胆倡导“三导”、“三主”的自主化教育模式,即对低年级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地位是“主体”,对中年级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的地位是“主人”,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的作用则是“辅导”,学生的地位是“主角”。这种新的教育思想,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更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事还要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
参与者,老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每学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全方位业务学习,法律法规的学习,举办各种各样的教育教研活动,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3、努力构建有效的三结合德育网络。
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学校的教育要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培养,并到社会上去印证与再现。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的链,缺了任何一环,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致命的打击。尤其是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因此在德育问题上,学校必须有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和互动。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立足于学生,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德育工作重要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紧跟时代步伐,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活动,切不可盲目地、无目的地随意开展。
参考资料:http://wenku.baidu.com/link?url=3NeihaIWSHWUtHGkX2mvZYPZRz_eg9Yb9yQ-bCPfWwn_z_XsZB6W4FqL_aZrWco1TQHN2BF0aljL8yPr-zJYUd92LrXabluRk71VQc-ocJq
北京冰河世界
2024-10-30 广告
2024-10-30 广告
找北京冰河世界科技有限公司,国内专业的虚拟现实内容制作、技术服务、产品研发的国家高新科技企业。公司专注VR教育、科技红色教育领域,通过VR等高科技传承精神,弘扬文化。公司专注VR培训场景提供整套解决方案。公司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目前研发完成...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北京冰河世界提供
展开全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可从以下手: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小学生的心理常常是他喜欢的人,就很认真的听他的话。而要做的这些,教师必须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以前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促使学生思想进行斗争、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自身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不止一次的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如在班会上,我常常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看作是这个家中的一分子。"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在运动会上班上的运动员们都努力为班级争光。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有时候我也故意给我的学生戴戴高帽子子,比如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我常告诉他其实他很能干,在老师眼里你很棒,只是偶尔犯小糊涂,老师希望他减少犯糊涂的时候,孩子听后触动很大。
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教师是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任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
尤其是小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在教育学生中不难发现那些感觉老师给予厚望在他身上的孩子,对于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更加在乎,也更愿意听老师的教导。
二、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来影响学生。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有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主题班队会活动,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收获,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地步。
少先队不仅是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
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一定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可以从孩子喜欢听的故事入手,《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同样可以注意运用学生之间的榜样的作用,记得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对于课前准备的训练我采用了表扬准备充分的孩子,激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的方式进行的!
三、 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自身认识。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小主人翁也为家人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习《失物招领》一文时让学生找找自己平时有没有也丢什么,课后找回这些东西,并提醒他们以后别丢了……
这样既明理,又导行,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小学生的心理常常是他喜欢的人,就很认真的听他的话。而要做的这些,教师必须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以前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促使学生思想进行斗争、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自身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不止一次的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如在班会上,我常常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看作是这个家中的一分子。"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在运动会上班上的运动员们都努力为班级争光。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有时候我也故意给我的学生戴戴高帽子子,比如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我常告诉他其实他很能干,在老师眼里你很棒,只是偶尔犯小糊涂,老师希望他减少犯糊涂的时候,孩子听后触动很大。
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教师是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任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
尤其是小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在教育学生中不难发现那些感觉老师给予厚望在他身上的孩子,对于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更加在乎,也更愿意听老师的教导。
二、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来影响学生。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有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主题班队会活动,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收获,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地步。
少先队不仅是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
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一定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可以从孩子喜欢听的故事入手,《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同样可以注意运用学生之间的榜样的作用,记得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对于课前准备的训练我采用了表扬准备充分的孩子,激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的方式进行的!
三、 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自身认识。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小主人翁也为家人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习《失物招领》一文时让学生找找自己平时有没有也丢什么,课后找回这些东西,并提醒他们以后别丢了……
这样既明理,又导行,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
谁都知道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可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令人触目惊心。小学的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但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的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可从以下手: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小学生的心理常常是他喜欢的人,就很认真的听他的话。而要做的这些,教师必须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以前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促使学生思想进行斗争、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自身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不止一次的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如在班会上,我常常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看作是这个家中的一分子。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在运动会上班上的运动员们都努力为班级争光。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有时候我也故意给我的学生戴戴高帽子子,比如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我常告诉他其实他很能干,在老师眼里你很棒,只是偶尔犯小糊涂,老师希望他减少犯糊涂的时候,孩子听后触动很大。
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教师是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任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
尤其是小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在教育学生中不难发现那些感觉老师给予厚望在他身上的孩子,对于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更加在乎,也更愿意听老师的教导。
二、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来影响学生。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有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主题班队会活动,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收获,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地步。
少先队不仅是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
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一定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可以从孩子喜欢听的故事入手,《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同样可以注意运用学生之间的榜样的作用,记得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对于课前准备的训练我采用了表扬准备充分的孩子,激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的方式进行的!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自身认识。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小主人翁也为家人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习《失物招领》一文时让学生找找自己平时有没有也丢什么,课后找回这些东西,并提醒他们以后别丢了
这样既明理,又导行,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8-07-31 · 昱新索电机器人,托管式服务模式,提高访客开口率、增加电话量
昱新索电机器人
云朵课堂专业在线教育技术提供商,帮您打破所有技术壁垒,为教育机构提供低成本做在线教育整体解决方案,0技术研发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建立网校的技术和资金门槛建,直播、录播、互动、支付等功能齐全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加强班级管理,注重素质培养。
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班级,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阵地。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快慢,所以要把班级管理的重心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校纪班规这一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二、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成长
处在新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树立竞争意识,学会生存是社会和未来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师的职责。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等,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
2、发扬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作为科学任课老师,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3、耐心,检查反复抓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而且如果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击,到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一、加强班级管理,注重素质培养。
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班级,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阵地。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快慢,所以要把班级管理的重心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校纪班规这一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二、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成长
处在新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树立竞争意识,学会生存是社会和未来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师的职责。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等,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
2、发扬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作为科学任课老师,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3、耐心,检查反复抓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而且如果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击,到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
谁都知道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可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令人触目惊心.小学的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但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的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可从以下手: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小学生的心理常常是他喜欢的人,就很认真的听他的话.而要做的这些,教师必须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以前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促使学生思想进行斗争、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自身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不止一次的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如在班会上,我常常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看作是这个家中的一分子.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在运动会上班上的运动员们都努力为班级争光.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有时候我也故意给我的学生戴戴高帽子子,比如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我常告诉他其实他很能干,在老师眼里你很棒,只是偶尔犯小糊涂,老师希望他减少犯糊涂的时候,孩子听后触动很大.
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教师是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任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
尤其是小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在教育学生中不难发现那些感觉老师给予厚望在他身上的孩子,对于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更加在乎,也更愿意听老师的教导.
二、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来影响学生.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有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主题班队会活动,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收获,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地步.
少先队不仅是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
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一定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可以从孩子喜欢听的故事入手,《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同样可以注意运用学生之间的榜样的作用,记得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对于课前准备的训练我采用了表扬准备充分的孩子,激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的方式进行的!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自身认识.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小主人翁也为家人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习《失物招领》一文时让学生找找自己平时有没有也丢什么,课后找回这些东西,并提醒他们以后别丢了
这样既明理,又导行,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谁都知道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可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令人触目惊心.小学的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但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的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可从以下手: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小学生的心理常常是他喜欢的人,就很认真的听他的话.而要做的这些,教师必须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以前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促使学生思想进行斗争、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自身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不止一次的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如在班会上,我常常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看作是这个家中的一分子.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在运动会上班上的运动员们都努力为班级争光.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有时候我也故意给我的学生戴戴高帽子子,比如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我常告诉他其实他很能干,在老师眼里你很棒,只是偶尔犯小糊涂,老师希望他减少犯糊涂的时候,孩子听后触动很大.
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教师是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任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
尤其是小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在教育学生中不难发现那些感觉老师给予厚望在他身上的孩子,对于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更加在乎,也更愿意听老师的教导.
二、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来影响学生.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有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主题班队会活动,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收获,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地步.
少先队不仅是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
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一定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可以从孩子喜欢听的故事入手,《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同样可以注意运用学生之间的榜样的作用,记得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对于课前准备的训练我采用了表扬准备充分的孩子,激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的方式进行的!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自身认识.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小主人翁也为家人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习《失物招领》一文时让学生找找自己平时有没有也丢什么,课后找回这些东西,并提醒他们以后别丢了
这样既明理,又导行,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