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都分哪些科呢

 我来答
区桖枫P3
2013-11-16 · TA获得超过29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4.7万
展开全部
中医分科演变琐谈(一) 在医学的早期,疾病的治疗是不分科的。医学分科的出现,有赖于医学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当人们对各种疾病的诊治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时,于是逐步地将它们分门别类。人类对疾病的知识掌握得越多,分科也就能越细。 中医学的分科,最早见载于主要反映周代制度的《周礼》。从书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医学已分为4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食医相当于营养科,疾医相当于内科,疡医相当于外科。周代时,分出食医这个专科,完全是为着皇室本身的需要而设置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食医的出现,也表明中医学在周代时已积累了相当多的营养学知识了。而周代兽医的出现,则反映了当时畜牧业的发达,因而在客观上提出了医治家畜疾病的要求。 虽然,《周礼》中记载了当时医学分成4科,但是,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医生并不是以某一专科而出现的。比如《史记》里记述的战国时代名医扁鹊(秦越人),就是兼治好几科疾病的,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史记》中说扁鹊到过好多地方行医,他能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而从事医疗活动。他到邯郸时做“带下医”(妇产科医生),过洛阳时,他做"耳目痹医“(五官科医生),到咸阳后,他主要是做”小儿医"(儿科医生)。而当他经过虢国都城时,为了抢救处于昏迷状态的虢太子,他还采用针刺术使昏迷病人苏醒过来,可见他又是一个针灸医生。 中医分科演变琐谈(二) 西汉时的淳于意,是一位比较详细记录病历的名医,从《史记》里记载的淳于意的25个“诊籍”(病历)来看,其中包括内科、外科、伤料、妇科、产科、小儿科、牙科等疾病,可见淳于意也是兼治多科疾病的医生。 东汉的华佗、张仲景,分别是外科专家和传染病学专家,但他们也都兼治内科、妇科、小儿科等疾病。 公元5一7世纪,中国出现了由国家开办的医学院--太医署。在唐代的太医署,包括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医学部又分设有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与口腔科)和角法。上述各科由于专业要求不同,内容的难易与多少有别,学习的年限也就不一致。体疗学习7年,疮肿与少小都是学5年,耳目口齿学4年,角法学3年。自从唐代开始,针科与按摩都成为独立的专科,并专门培养其医生。 从太医署的分科看,7世纪时,中医已明确分为7科。当时虽然妇科、产科没有成为独立的专科,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却把妇科、产科的内容单独列为专题来论述,而且特地排列在其他各科之前,可见,妇产科在隋唐时实际上已成为中医学里的重要专科了。 到了宋代,中医学的分科较唐代又有所发展。在11世纪时的宋“太医局”中,医学分为9科,即:大方脉(内科)、风科、小方脉(小儿科)、疮肿兼折疡、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所谓风科,是治疗因“风”而发生的疾病,因为《内经》曾经说过:“风者,百病之长也”,并说“风为百病之始”,所以宋代特别专立了风科,而且把它排列在第2位,表明当时对这类疾病的重视。 元代时,医学分科继续发展,分成13科,包括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元代时,正骨科的单独成科,主要是当时盛行骑术和战争频繁,骨折损伤者明显增多,反映了元代在正骨学上的需要与成就。至于祝由科与禁科则是受宗教迷信影响的结果。 明、清两代的医学分科,基本上沿袭元代,但是由于清代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封建统治者认为针刺与火灸“有伤皇帝的身体”,而一些封建士大夫也跟着嚷嚷说施行针灸“有伤大雅”。所以到19世纪20年代,清政府命令"太医院"永远废止针灸术。然而,针灸由于具有价廉、方便、有效的特点,在民间仍广泛得到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的分科更有所发展。除了内科、外科、伤骨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针灸科、按摩推拿科等等外,还成立了皮肤科、气功科,并且根据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特点,特辟了痔科、小儿麻痹症科、肝炎科、肿瘤科等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