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 我来答
境术柴A
2013-12-01 · 超过9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0万
展开全部
首先,转变我们教育者的传统观念是关键。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内涵要变。作为“主导”教师不应是“提问题”的主导,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设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让学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课堂,即要让学生变成“提问题”的“主体”,而不只是回答问题的“主体”。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模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模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依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单向度信息传递方式教育学生,那学生永远只会被牵着鼻子走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善问善答,更要重视鼓励和教会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让师生构成“学习共同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陶行知说:“发明千万法,起点在一问”。 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将寓言、诗歌、民谣、音乐、谜语、漫画等融入教学中,巧妙设疑,灵活解疑,于无疑处布疑,积极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内部需要和学习动机,撞击思维的火花,激发萌动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在不断学习、积累、运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创造性地质疑。1、于课题题眼处起疑。《五彩池》一课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自读课题,就课题题眼——“五彩”一词提出自己迫切想知道的问题。“五彩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它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样子?到底有些什么色彩?”等。然后可通过看一段关于五彩池的风光录象片来整体感知五彩池的奇特魅力。2、于内容点睛处设疑。《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学习后,可这样设问:“珍贵”的近义词有哪些?请换上你喜欢的近义词再读读课题,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哪个词语更确切,为什么?3、于看似无疑处布疑。有一篇阅读短文——《问路》,学生一读就知道主要内容,还明白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养成懂礼貌、尊重他人的美德。看似没有什么疑问之时,一位同学却开口了:“老师,小军开始问路,老爷爷瞪了他一眼,扭过头,没理他,继续指挥他的交通。直到小军明白过来,再次有礼貌地问他,他才高兴地回答了小军,老爷爷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小军他错在哪里呢?”我首先赞赏地朝这位爱动脑筋的孩子点点头,然后缓缓地说:“是啊!正如往常老师讲注意安全时许多同学认为老师真是罗嗦,听不进去,可为什么星期六那天发生车祸以后,老师又讲注意安全时同学们都听的非常认真,而且公路上就极少有学生骑自行车了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只有亲眼看见,亲身实践,亲自体验,印象才会更深刻。4、于拓展延伸处质疑。《捞铁牛》一课学习后,同学们对怀丙和尚能在当时想出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自然非常佩服。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需要16船泥沙,每捞一只铁牛后都要把泥沙铲到黄河里,那以现代环保观点看,这个办法有没有问题?同学们有更好的办法既能捞起铁牛,又能同时注意环保吗?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其实是为了“用不着教”。 再次,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今天,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只要是学生真切的感受,哪怕是十分幼稚的、肤浅的体会或问题,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因为儿童是有待点燃的火把,具有潜在的创造力量,一旦点燃,将熊熊燃烧,生生不熄。自信心就好似点燃儿童这把火把的“起爆剂”,起爆儿童智慧的火花,起爆儿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儿童内在的力量充分展现出来。尤其是后进生,只要他敢于站起来发问,即便他提出的是一个引人发笑的问题,或者甚至是因为没听讲而重复别人才说过的问题,我都会大加赞赏,绝不武断地轻易掐灭这本来就极其微弱的火星,而是小心拨弄,让它越来越亮,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大放异彩。 第四、培养问题能力应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充满个性化地放射状地发展,而绝不能把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死胡同。 有这么一个故事:幼儿园的老师问一群孩子:“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孩子说:“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给顶开了。”第二个孩子说:“花儿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第三个孩子说:“花儿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的衣服漂亮。”第四个孩子说:“花儿想看一看,有没有小朋友把它给摘走。”第五个孩子说:“花儿也有耳朵,它想听听小朋友在唱什么歌?”…… 只要合乎情理,答案就不是唯一的。 《钓鱼的启示》一课教学后,有位同学忽然站起来:“老师,我有个问题,作者和他爸爸干嘛要晚上去钓鱼呢?”说实在话,课前我还真没考虑到学生会有这么一问,不过我立刻不失时机地夸奖他:“这个问题提得好!”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告诉大家,一同分享你智慧的成果吗?”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我认为爸爸白天要上班,孩子要上学,没有时间,只有晚上才有空。”“我认为晚上钓鱼既能享受钓鱼的乐趣,还可同时欣赏月色下的美景,真是一举两得。”“我认为晚上钓鱼,没有人看见,这对父子俩能不能自觉遵守捕捞鲈鱼的时间的规定更是一个考验……”。真是富有创意的见解,我不禁带头鼓起掌来。这看似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为老师备课不充分解了围,却因此给学生创设了更为广阔的求异和发散思维空间,有力地激发了学生想问,找问、提问,答问的热情。 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释疑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之波不停地激荡、冲撞、裂变、组合,让学生的灵感迸发如开闸的水流汩汩滔滔,浮想联翩,激溅出奇异迷人的浪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