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习?

 我来答
°爆儿°隊
2014-04-21 · TA获得超过13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4.8万
展开全部
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教育心理学广义解释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目前比较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界定是“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广义概念的分解 第一,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或内隐或外显);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教育心理学狭义定义 (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自然界角度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既包括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学习的这种含义在日常用语和科学术语中都是一样的。但是,倾向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定义过分宽泛,不能确切地界定学习一词的含义,而且,这样的理解可以用来说明人类的学习行为,却不适于解释所有动物特别是某些低等动物的简单学习行为。因此,他们给学习下的定义是“因受到强化的练习而出现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这个定义包括四个对于了解学习过程至关重要的要点: 第一、“较为持久的改变”。这就排除了因疲劳、餍足或习惯化而造成的动机和反应能力下降等临时性的行为变化,这类变化都不属于学习。 第二、“潜在反应能力”。这说明通过学习不仅发生外部行为的明显改变,也出现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内在的变化。比如因接触某些对象和情境而使学习效能明显提高的潜伏学习和无意学习就都属于学习的范围。 第三、“受到强化”。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最重视的关键部分,因为没有强化(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或对作出的反应不给予奖赏)就不会有“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而且会使已经获得的反应能力出现消退。 第四、“练习”。要学习的行为必须实际出现并经过反覆才会发生学习。当然,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实现的学习也可以只有内在的变化而没有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此外,强调学习要经过练习还可以把某些物种的先天倾向(如鸭类的印刻现象)和由机体成熟而引起的变化(如鸟的飞翔)排除于学习之外。 定义列举 (1)素普(Thorpe,1963): 学习是通过由经验产生的个体行为的适应性变化而表现出来的过程。 (2)金布尔(Kimble,1961): 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有关行为潜能的持久性变化。 (3)加涅(Gagne,1965): 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而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 (4)威特罗克(Eittrock,1977): 学习是描述那种与经验变化过程有关的一种术语。它是在理解、态度、知识、信息、能力以及经验技能方面学到相对恒定变化的一种过程。 (5)温非尔德(Wingfield,1979): 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或知识的较持久的变化。 (6)鲍尔和希尔加德(Bower & Hilgard,1981): 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种规定情境小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7)潘菽(1980): 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8)张春兴(1994): 学习是因经验而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势产生改变且维持良久的历程。 (9)陈崎(1997):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0)皮连生(1997): 学习是机体通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导致能力或倾向相对稳定变化的过程。 学习- 学派观点 学习在教育学领域中,一般认为学习是人类个体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它把学习当作一种社会活动来考察的。而心理学领域内大家比较赞成的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它着重考察的是学习的心理机制。 行为主义 :1. 动物的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2. 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强化与反应之间的习惯性联结。3. 斯金纳派新行为主义认为--塑造有机体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4. 学习就是条件作用,学习就是行为,至于思维也是一种能够被分解和编制成详细行为目录的行为。它主要强调的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格式塔学派: 学习的实质和目的不在于强化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在于形成和发展“格式塔”(即形成和发展人的内在认知结构、完形)。格式塔强调的则是形成和发展“格式塔”。 建构主义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习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是价值与潜能的实现。 出处 在中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学”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作用和功能 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 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动物和人为了生存下去,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这种后天习得行为经验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显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只小羊羔通过不断地向羊妈妈学习,知道了哪里可以寻找到丰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样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学习,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然而,学习对个体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种动物之间的差异很大。越高等的动物,生活的方式越复杂,本能行为的作用也越小,学习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动物中,习得的行为很少,获得的速度也很慢,学习对其生活可以说不起什么作用。例如原生动物刚出生不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动作就已出现了,后天所需要的反应也已大都具备。它们学习的能力很低,保持经验的时间也很短,因而学习的结果对它们生活的作用是很小的。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人类行为的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类婴儿与初生的动物相比,相对来说,独立能力低,天生的适应能力也低。可以说,离开父母的养育,婴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可以迅速而广泛地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如,种植谷物,获取粮食,靠的是学习;战胜毒蛇猛兽等天敌,对付可怕的瘟疫,以免于被消灭,靠的也是学习。总起来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如狮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靠的是学习。国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学习就灭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题为《学会生存》,就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习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对人类的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这个定义说明,人类的学习需要个人的自觉行动,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吸收的内容可以是知识,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智慧;学习的范围既可以是整个社会,也可以是某个个体。你如果不自觉、不主动、不积极,你就不会产生学习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在学校有学籍,并不意味着你进入了学校的学习。 促进人的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会逐渐成熟。但成熟并不是完全脱离环境和学习影响的纯自然过程。学习对成熟的影响作用,首先得到了动物心理研究的支持。 近二三十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动物,尤其是初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和成熟,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 克雷奇(D. Krech,1966)将幼鼠分成三组:对第一组给予丰富刺激,使它们的反应越来越复杂;让第二组在笼中过着通常的生活;第三组与环境刺激完全隔离。80天之后对三组幼鼠进行解剖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密度方面,第一组最优,第三组最差;在与神经冲动的传递密切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方面,三个组也呈现重大差异,第一组含量最丰富,第二组次之,第三组含量最少。 罗森茨韦格(M. R. Rosenzweig,1972)也发现,接受丰富多变的环境刺激和适当学习训练的一组幼鼠与另一组在环境单调贫乏而又缺乏学习训练的幼鼠相比,在4-10周中,前者大脑皮层的重量与厚度增加,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神经突触增大或增多,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更丰富且活动提高,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比率也有所改善。 关于人类学习对成熟的促进影响,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1969)认为,必须通过技能的练习来促进儿童的成熟。他还说:“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怀特关于对初生婴儿眼手协调的动作训练的实验研究说明了学习和训练对成熟的促进作用。怀特发现,经过训练的婴儿,平均在3.5月时便能举手抓取到面前的物体,其眼手协调的程度相当于未经训练的5个月的婴儿的水平。这就说明了学习、训练对成熟的促进作用,学习促进了潜能的表现和能力的提高。 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在婴儿出生后的四五年里,除了营养条件外,缺乏适当的学习训练或教育不当,也会给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有人研究聋哑人死后的大脑皮层,发现控制视听器官的部位趋于萎缩;对先天盲人复明后进行测验,发现他们眼运动不规则,难以集中注意于一点,不能精确地区分圆形和正方形。印度狼孩卡玛拉回到人类社会时虽然大约已七八岁了,但智力水平仅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她死时大约16岁,可能只相当于三四岁幼儿的智力水平。 所有这些研究与事实说明,早期的学习、训练以及相应的文化环境,对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等机体功能的发展是有着一定影响的。 据此,对儿童的帮助,要以其成熟程度为依据,又绝不能等待成熟。应该在合适的“生长点”上将恰当的学习内容、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教育方式结合运用,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提高人的素质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去获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缺乏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不能算做真正健全的人,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 学习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一个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质,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气质,敬业的精神,目标专一的性格,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正如萨克雷所言:“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 文明延续和发展 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在蒙昧时代,人类世代相沿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实、植物根茎为食,还有少部分栖居在树上。随着地壳的变化,气候的改变,人类不得不从树上移居地面,学会了食用鱼类、使用火、打制石器、使用弓箭、磨制石器等生存的本领,世代相袭。到了野蛮时代,人类又学会了制陶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这一时代的后期,还学会了铁矿的冶炼,并发明了文字,从而使人类历史过渡到文明时代。 由此看来,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就如同一场规模宏大而旷日持久的接力赛:前代人通过劳动和生活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形成知识和技能,传给后人;后辈人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如此代代传递,便形成了一部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 显而易见,野蛮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文明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畜牧业和农业,也只能像自己的远祖一样靠现成的天然产物为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所以学习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更加明显。十八世纪的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那时,格里沃斯、纽科门、瓦特等革新能手,通过学习,掌握物理学、机械学等知识,设计、制造、试验,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十九世纪的技术革命是以电力为标志。而这一新生产力的创造是无数人学习、创造的结晶。德国赫兹发现电生磁,法拉第发现磁生电,建立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又建立电磁理论、麦克斯韦方程,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德普勒研制出高压输电技术,等等,从而促使人类进入电力时代。本世纪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又一次证明学习的巨大促进力。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只要考虑一下这个事实:以极便宜的价格买到性能优良的个人电脑,自由地在网上漫游,不出门而立知天下事。就不能不惊诧于科学技术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不能不心悦诚服地承认学习对我们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作用。
有为之学
推荐于2016-05-23 · TA获得超过133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1万
展开全部
什么是学习呢?其实,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标准答案。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本质。

什么是学习

如何解释这句话呢?我记得我上学时,学古文开篇《论语六则》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的语文老师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学习的时候常常的温习(复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查了很多教科书,也询问过很多语文教师,他们都是这样的解释。

我认识这是胡说八道!

大家想想,有谁感到“学习了之后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还高兴的“不亦说乎”?包括我这样上学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也没有感觉到学习后常常温习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果这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话,我认为孔老夫子根本称不上圣人,这是“睁眼说瞎话啊!”,我查了很多资料,孔老夫子真的是圣人,只是很多人歪曲了这句话的正确解释:

这句话的核心是在“习”上,“习”不是温习和预习的意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才是温习和复习的意思。这里的“习”是“实践”——“学了了知识之后去尝尝去实践,那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我在课堂上常常给家长举例子:

假设我有一套方法,只要你跟着我学习一天,出门就立即能挣到10万块钱,家长们想学吗?家长异口同声说想学,这就是学习动机。有了学习动机才会主动学习;

那我就开始教大家掌握这样的方法,我在上面讲,大家在下面听,对于家长来讲这叫做“学”;

一天时间大家学完了,听懂了,我告诉大家:“都不要出门,先温习温习,复习复习”,试问家长你复习时快乐吗?我想没有这样的人!

什么时候你会快乐,而且快乐的直蹦高?——出门去实践,方法非常有效,一下子赚到10万块钱的时候!

学的知识实践有效这才是快乐的事情,等你挣到10万块钱后,你是不是想着,我还要去找老师,他的招儿管用,我得和他好好学习学习挣到50万块钱的方法。成功实践又增强了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你又努力去“学”!“学”了“习”,“习”了“学”,“学”了再“习”,“习”了再“学”,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好的学习过程。说白了,其实就是“学以致用”才是一件“不亦乐乎”快乐的事情。“学”本身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习”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而不“习”不爱学习

请牢记:现在孩子不爱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只学不习”!

孩子们每天在学校学知识,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也不知道学这么多知识到底要干什么,他哪能有学习的兴趣呢?

姜昆有个相声,大致意思是,老师教应用题,说一个进水管多长时间能把水池灌满,一个出水管,多长时间能把水池放干,问两个水管同时开,多长时间水池能满?这是我们上学时常常遇到的一个类型的应用题,“姜昆”同志不想着解题,只想着“国家这么缺水,这样做不是浪费水吗!”他总这么想,哪还有心思学习呢?如果“姜昆”的爸爸带他到污水处理场参观参观,让“姜昆”知道这样做是非常有意义的,那我想“姜昆”一定会好好学。“姜昆”的爸爸在“习”上做文章,“姜昆”就会在“学”上做文章;

我上小学时,刚开始遇到火车的“相遇”和“追击”问题的应用题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总是在想,“相遇”了不就“相撞”了吗?“追击”了不就“追尾”了吗?这是孩子们的思维,我问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铁路职工,他带我去火车站看,带我去找管调度的叔叔给我讲,我才知道,这样做是为了“不相撞”!如果计算不好的话,火车就会相撞,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这个类型的知识,因为我怕“火车因为我而相撞”。爸爸在“习”上做文章,我就在“学”上做文章!

生活中,全家人去餐馆吃饭,吃晚饭结账的时候,最好能让服务员拿来“单子”做做“口算”,家长你先看,仔细算算,算出来是108元,你就和孩子说,“孩子,老爸怎么算不清楚,好像是98”,孩子仔细一算“爸爸,108,你好笨啊!”,你在旁边假装再仔细算算:“真的是98,你数学这么好啊,爸爸都不如你!”,孩子知道,原来学数学可以算账,而且还比爸爸强,他觉得被认同,学以致用,相信孩子到学校之后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家长在“习”上做文章,孩子就在“学”上做文章!

看看我们周边的孩子们:喜欢天文的孩子物理好、喜欢阅读的孩子作文好,喜欢旅游的孩子地理好,喜欢逛庙的孩子历史好,喜欢做点小买卖的孩子数学好,这就说明“习”的重要。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学知识的实践环境,需要我们家长来营造。因此,从今天开始,“学习”这个词从家长嘴上消失吧,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习学”。家长在“习”上做文章,孩子在“学”做文章,“习”是快乐的,“学”只有在“习”的基础上才是快乐的,负责“学”可能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影响孩子爱不爱学习的因素有三:是否建立正确的学习认知、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否具备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认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都不能靠“讲道理”来传授给孩子,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只要在“习”上做足功夫,孩子自然就会好好学习。

“习”的快乐可以让人更爱去“学”,孩子们的“习”来源与两个方面:

其一,考试是一种“习”:

孩子每天在上学,每天在学校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他们所学知识最直接的实践是“考试”。参加考试,考了第一名,同学羡慕、老师表扬、家长奖励,那种内心的喜悦太美妙了。为了保持住这样的快乐和喜悦,为了不断体会这样的快乐和喜悦,就要更加努力去“学”。他学了就能用,用了就高兴,高兴了就回来学,来来回回时间长了,他享受这种感觉的时候他就不愿意下来了,他怕老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他,这就是为什么学习好的孩子越学越好的原因。

但毕竟第一名只有一个,前五名只有五个,通过考试能够体会到被人羡慕感觉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但这并不代表考试就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如果你的孩子并不是前五名的孩子,他想体会到考试的快乐,请家长记住:“自己和自己比、这次和上次比、今天和昨天比”,我们关注孩子的进步,没有进步也要给孩子找出进步,孩子发现他每次都有进步,这也是考试“习”的快乐。千万不要拿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其二,“玩”才是真正的“习”

孩子的“习”除了考试以外,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方面是“玩”。很多家长不理解,因为对于大部分中国家长来说“谈玩色变”,很多家长到我们面前最爱抱怨的是“孩子不好好学习很贪玩”。家长们,“你工作累了玩吗?你平时看电影吗?打麻将吗?KTV吗?…”我们成人工作累了后,还需要靠“玩”来调节,何况我们的孩子呢?现在最累最苦的不是成人而是孩子,你看看每天早上6、7点钟,大家上除了清洁工就是孩子在上学,晚上9点钟,我们很多成人已经在家里看电视了,很多孩子骑着自行车刚刚下了晚自习。

现在的孩子很可怜,没人玩,不会玩,不知道怎么玩,我们的成人还说孩子贪玩!看看现在孩子的三大玩——看看电视、玩玩电脑、睡睡觉!可悲啊。我们的成人都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玩,给孩子营造“玩”的环境,让孩子有地方“玩”,有人“玩”,知道怎么“玩”。

“玩”可分为:“娱乐性玩”、“兴趣性玩”和“学习性玩”三种类型,中国的家长对玩的理解非常片面,常常局限在“娱乐性玩”上,忽视孩子“兴趣性玩”和“学习性玩”。其实也就是忽略了孩子们“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让孩子不再爱学习。

让孩子学会“玩”才是真正的“习”!把三种玩合三为一,事半功倍,请家长做好三件事,让三种“玩”合三为一,让孩子爱上学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她说1113
2014-04-20 · TA获得超过14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5万
展开全部
学习是生活中的困难,学习是自己在成长中就学会懂事!!!! 自己慢慢领悟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迪惹合祖3292
2014-04-21 · 超过5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05万
展开全部
搞懂自己不懂的事的过程就是学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猴来亮8
2014-04-21 · TA获得超过112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3.2万
展开全部
学习自己需要的理论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