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信士居士什么区别
1、范围不同。
居士是指居家修炼的有道之士。
信士只是相信或奉行道教的人士。
2、修行方式不同。
居士因为社会、家庭或个人的原因,不能或不具备条件出家,而自己又愿意入道的人士,经道门同意,正式择师拜师,授以道名,传以法派,即成为居士。
信士由于各种原因,只信奉道教或信奉道教的某位神、仙,自己不能或不愿意择师叩拜、进入道教之列,这些人只称为信士。
3、师承与否不同。
居士是完全信奉并且拜师授业,是真正的修道之人。
信士只是简单的信仰,并未拜师授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施主”。
扩展资料
道教居士经道门同意,正式择师拜师,授以道名,传以法派,并且对道经师三宝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九戒(正一)或五戒(全真)的正式道教信徒。
一般人确立信仰后,到道观或道坛进行拜师和皈依,就可以成为正式的道教信徒,即居士;之后可以称为三宝弟子或三清弟子。当代以持道教皈依证作依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居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信士
1、定义的区别
居士:即是居家修炼的有道之士。
信士:只是相信或奉行道教的人士。
2、修行方式不同:
居士:因为社会、家庭或个人的原因,不能或不具备条件出家,而自己又愿意入道的人士,经道门同意,正式择师拜师,授以道名,传以法派,即成为居士。
信士:由于各种原因,只信奉道教或信奉道教的某位神、仙,自己不能或不愿意择师叩拜、进入道教之列,这些人只称为信士。
3、历史文化不同
在我国古代,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在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
汉碑有“义士”之称,泛指出财布施者, 宋朝时避讳太宗赵光义,改称“信士”。后因专称信仰佛教而出钱布施的人;诚实可信的人。
4、行为不同
简而言之,居士是完全信奉并且拜师授业,是真正的修道之人。
而信士只是简单的信仰,并未拜师授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施主”。
扩展资料:
依据中国道教协会《关于道教宫观管理办法》第六条第八款之规定:“宫观可接受信仰道教的公民为居士。道教居士要遵守宫观管理制度,不干预宫观事务”。由本人申请,自愿选择师父,经茅仙洞清天观批准。
年满18周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尊师重道的道门信众拜师皈依入道,居士证是道教宫观核发的身份证明,它是居士的教职身份凭证。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
参考资料:
信士专称信仰佛教而出钱布施的人。信士是指信奉佛教的在家男子,泛指出财布施者。
居士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居士是梵语gr!ha-pati,巴利语gaha-pati的中文意译,在印度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后佛教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在家修佛者亦称为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
在道教中,居士又可用来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居士:
居士,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阿袁(即陈忠远)自称药愚居士,等等。
最早出现于《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 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佛教传入后,被用翻译入佛经,形容在家修佛的人。
佛教中之居士是梵语gr!ha-pati,巴利语gaha-pati的中文意译,在印度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后佛教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在家修佛者亦称为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在道教中,居士又可用来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梵语gr!ha-pati,巴利语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vais/ya )之人物,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人物为居士,如《中阿含经》卷一水喻经、《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