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自然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勇于提出疑问,从而更加深刻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敢问,不好意思问,不知道怎么问。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热爱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那么具体到我们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足够的安全,可以尽情的轻松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努力拉近师生距离,创设一种民主、自由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广泛交流。让教室成为一方自由的天地,成为师生心灵碰撞,智慧火花四射的乐园。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力争合作,自觉形成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奇数与偶数的区别这个教学环节中,问: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很显然:这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答案。
(1)7与众不同:理由是2、4、6、10是偶数,而7是奇数;
(2)10与众不同:理由是2、4、6、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
(3)2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数都大于3,只有2小于3;
……
上述问题,学生大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师的模仿者,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集体研讨的力量
教师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地鼓励并积极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有误,有些学生更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我,我……”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答得不好,情绪低落。因此,就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学习。
(三)给学生充分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教师不轻易下结论。
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让学生充分的说,避免学生刚刚出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熄灭。到最后,才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答案,并使学生明白思考问题要结合生活实际。可见,教师延迟判断会让学生感到安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勇于表现自我,并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质疑意识。
第二:充分激发、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老师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其实是学生对困惑既想提问但又害怕“出错”,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批评。所以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创设一个能让学生积极质疑的情境,让学生热爱质疑,让学生将内心的问题与疑惑说出来,以利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更要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要对课本知识,教师教法大胆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看课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本上是用两块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计算面积公式,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学生这个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如运用“商不变性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教学重点是对余数的理解。教学例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
4300÷200=21(天)……100(千克)
4300÷200=21(天)……1(千克)
学生计算后,发现余数不一样,出现了疑问,余数到底是多少,全班展开讨论,最终利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还原,得出结论余数是100。为什么不是1呢?教师适时点拨,原因是利用商不变性质时,将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相同倍数,同时,余数也被缩小了相同倍数,应该把最后余下来的数乘以缩小的倍数得出余数。通过质疑、释疑,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为学生的质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积极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体现。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要担心问错,怎么想就怎么问。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瓶盖、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及学生自带的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
第四:丰富质疑方式,自我质疑和集体质疑相结合
(一)集体质疑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候质疑时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有利于消除这种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质疑的能力。
(二)自我质疑
学习的过程是个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不断的完善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反思。反思既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前提。例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以学生自问的形式作为结尾。问:“我今天懂得了什么新知识?”“还有什么困惑?”
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和升华了新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质疑
(一)教师示范,使学生善于提问。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首先,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精心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使学生在集体讨论中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其次,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提问方法加以示范和指导。如在学《正比例解应用题》时,怎样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例题中有这样一句“照这样计算”可提问“是怎样计算?什么意思?”这一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和类比等。学生通过听课,可从老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在后续学习中更好的提出问题。
(二)学以致用,让学生尝试质疑
学生日常学习中常常会有各种不解和困惑,这就是疑问,是学习新知过程中的困难,此时教师要启发引导,让学生直面困难,尝试质疑。可有以下方法: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及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
总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我们应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鼓励学生将这种能力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之中。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足够的安全,可以尽情的轻松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努力拉近师生距离,创设一种民主、自由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广泛交流。让教室成为一方自由的天地,成为师生心灵碰撞,智慧火花四射的乐园。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力争合作,自觉形成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奇数与偶数的区别这个教学环节中,问: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很显然:这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答案。
(1)7与众不同:理由是2、4、6、10是偶数,而7是奇数;
(2)10与众不同:理由是2、4、6、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
(3)2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数都大于3,只有2小于3;
……
上述问题,学生大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师的模仿者,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集体研讨的力量
教师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地鼓励并积极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有误,有些学生更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我,我……”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答得不好,情绪低落。因此,就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学习。
(三)给学生充分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教师不轻易下结论。
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让学生充分的说,避免学生刚刚出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熄灭。到最后,才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答案,并使学生明白思考问题要结合生活实际。可见,教师延迟判断会让学生感到安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勇于表现自我,并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质疑意识。
第二:充分激发、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老师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其实是学生对困惑既想提问但又害怕“出错”,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批评。所以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创设一个能让学生积极质疑的情境,让学生热爱质疑,让学生将内心的问题与疑惑说出来,以利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更要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要对课本知识,教师教法大胆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看课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本上是用两块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计算面积公式,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学生这个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如运用“商不变性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教学重点是对余数的理解。教学例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
4300÷200=21(天)……100(千克)
4300÷200=21(天)……1(千克)
学生计算后,发现余数不一样,出现了疑问,余数到底是多少,全班展开讨论,最终利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还原,得出结论余数是100。为什么不是1呢?教师适时点拨,原因是利用商不变性质时,将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相同倍数,同时,余数也被缩小了相同倍数,应该把最后余下来的数乘以缩小的倍数得出余数。通过质疑、释疑,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为学生的质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积极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体现。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要担心问错,怎么想就怎么问。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瓶盖、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及学生自带的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
第四:丰富质疑方式,自我质疑和集体质疑相结合
(一)集体质疑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候质疑时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有利于消除这种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质疑的能力。
(二)自我质疑
学习的过程是个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不断的完善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反思。反思既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前提。例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以学生自问的形式作为结尾。问:“我今天懂得了什么新知识?”“还有什么困惑?”
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和升华了新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质疑
(一)教师示范,使学生善于提问。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首先,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精心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使学生在集体讨论中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其次,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提问方法加以示范和指导。如在学《正比例解应用题》时,怎样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例题中有这样一句“照这样计算”可提问“是怎样计算?什么意思?”这一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和类比等。学生通过听课,可从老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在后续学习中更好的提出问题。
(二)学以致用,让学生尝试质疑
学生日常学习中常常会有各种不解和困惑,这就是疑问,是学习新知过程中的困难,此时教师要启发引导,让学生直面困难,尝试质疑。可有以下方法: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及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
总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我们应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鼓励学生将这种能力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之中。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