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阿甘,一个生性具有身体和脑力残缺的普通人,却被我们的编导们谱写出了无限的伟大。你一定要问“是怎样谱写出来的呢?”。我只能回答你一句很无能的话:“用你身体上的一切可以感知的器官去感受这部给你带来了两个多小时的阿甘精神世界的影片,我想你会从中得到答案!”也许就是这样,你听别人叙讲多少分析和评论,不如去感知一下影片的本体,因为它是你感受和学习的源泉和基础!下面鄙人就自身所感触到的影片深邃来谈一谈,仅供自身学习和大家借鉴。 提到阿甘,我们就不可能不谈论影片开头和结尾的那根羽毛,因为它象征了阿甘的人生经历——随风逐流,慢慢的飘到这个世界中来,最终也会悄悄地随之飘走。这样具有比喻意义的开头和结尾,在我看来应该称得上是龙头和凤尾吧!然而慢慢的飘来和悄悄离去的同一根羽毛却又是那么简单的物件细节,让我们一见就明白所用之处的意义何在,再加上该片主题曲的那种轻快而悠长的主旋律,影片开篇就能用这些与影片故事情节看似毫不相干的手法和技巧带领观众进入阿甘的那种已被编导们纯化过的精神世界中来,结尾又能使观众随着主旋律的响起情绪再一次地激荡,达到了龙头凤尾的目的。 然而我们再深刻地想一想我们自己,谁又不是阿甘呢?谁的生命又不是常常像那根羽毛呢?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他写的阿Q并不是指一个人,阿Q精神也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而是一种大众化的摧毁人心的典型的集中表现罢了。同样,那根羽毛的象征意义其实也并不是单单象征着阿甘的人生,片中的每一个人物,乃至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是一根羽毛而已。 说到这里我就不能不谈一谈影片故事对片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去世的情节安排。阿甘的母亲和妻子珍妮都是因为患有不治之症而离开了人世。而影片描绘两人的去世都是运用的“羽毛法”,人离开世界本身就像回家一样,悄悄地向这个世界上你的家人说声“再见”,然后像羽毛一样再飘回到你来的地方!而阿甘是幸福的,阿甘死去的两位女人也是幸福的,他们都是在阿甘的照料下走进天堂,都是倚靠在阿甘的身旁死在了同一张床上,而编导最后都是用阿甘在死去的亲人墓碑面前向亲人道别的场景来结束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生,这样的故事结构和安排正是运用蒙太奇的特殊叙事手段来象征人生就像那根羽毛一样简单而轻盈,甚至最伟大的人物也不例外,因为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人类自身所创造的,它是一种固有的属性,它就是一根羽毛,甚至是一根极其简单的羽毛,无法改变它,就像我们无法改变随之到来的死亡一样。 珍妮最后去世了,影片再一次地运用暗喻的描写手段表现了珍妮的一生,珍妮自小就想变成一只可爱的小鸟,无忧无虑,去寻找自己所爱的人,去向往自己想去的地方。影片一开始,他就和阿甘一起祈祷,要求上天把他们变成小鸟,然后当他们祈祷后,一群小鸟飞入空中暗示了他们的梦想并不是空洞,而是一种孩童时代真实而又美好的理想。在珍妮死后,阿甘来到珍妮的墓前,向她倾诉心声,希望他和母亲一样能够永远陪伴在他的身边,然而这将是一种必然的不可能。死亡对于我们每个人,包括自己和亲人也许都是一种痛苦,但正如影片所要表达的羽毛似是人生一样,死亡也许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幸福和解脱!所以导演在这场戏中再一次编排了小鸟飞翔的场景,借助红润的晚霞,“小鸟”(这里指珍妮)终于飞翔。死亡通过这样的场景加以渲染,我们不难看出导演所要表现的对死亡既不过于乐观也不盲目悲观的阿甘精神! 对于诠释生命而言,光靠暗喻而又精彩的镜头语言是难以再现的,我们还要加之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才可成功。就像另一部我认为可以与之媲美的诠释生命的影片《人工智能》一样,该影片积聚了导演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两位影坛老将的全部心血,并由斯皮尔伯格亲自执导筒,执笔撰写剧本,这还是斯导20多年来第一次亲自执笔,不难看出对于生命诠释的影片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讲是多么的重要。《阿》片其实和《人》片运用的电影语言比例或者称之为电影语言技巧的方式其实是很相似的,主要都是靠感人的人物语言和华美的镜头语言共同来完成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无法知道会吃到什么味。”,“我妈说,从鞋子看人,可以看出许多事,知道他们要上哪儿去,去过哪儿。”,“要往前走得先忘掉过去,我想那就是跑步的意义。”,这些对生命诠释的人物语言比起《人工智能》中导演编写的语言正好是大相径庭的对立面,这也就是两部影片各自从两个恰好相反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的意义的具体表现,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与悲观态度正是两部影片所探讨的核心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阿》片能够获得奥斯卡殊荣,而《人》片却要相去遥远的原因之一吧。 说到影片的故事结构,我们不能不钦佩导演结构故事的才华。首先,这部影片的主题结构是由阿甘本人为他的倾听者来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一张长椅上坐着阿甘与他的倾听者,然而在大银幕的对面却坐着无数的倾听者,观众与影片的距离,观众与阿甘的距离似乎被无限地拉近了。不能不提及的是那张长椅,这个道具现已藏入美国某家博物馆中,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阿甘精神在美国公民中产生的深远影响。其次,这部影片故事结构的精巧之处在于导演把一系列阿甘身上的大事巧妙地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结构故事的方式在电影乃至文学作品中都不是常见的,因为这样的影片似乎初看没有一个故事中心,但是就《阿》片而言它更像一部散文——行散而神不散!诚然,这部影片的信息量确实很大,越南战争,橄榄球、乒乓球比赛,出海捕鱼,与几位总统的见面,几个亦小亦大的事件就以阿甘精神为主题作了如此合理的结构安排。怪不得国内外很多影评家把这部影片称为“一个小人物(即阿甘)诠释的美国现代史”或“汤姆·汉克斯诠释美国现代史”。因此,就仅凭这一点(该片由史诗意味,尽管这样说好像有些不合情理),奥斯卡的5000多名评委就不可能不把当年的桂冠献给“阿甘”!再有,该片虽然向我们诉说了如此之多的历史事件和阿甘身上的小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贯穿于一体的事件不缺乏场面精彩之处。所谓场面精彩之处:就是能够让观赏者记忆犹新的精彩片断。毋庸置疑,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好莱坞大片,如果没有场面浩大的特技,点睛之笔的精心枝节(当然,特技与点睛之笔完全是两种手法),那么观众是难以接受的。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曾经有外国媒体报道说美国的有些影片在首映当日就使得在座的观众不是睡着了,就是出去嚷着要退票了!这不能完全怪观众无法理解影片之精髓,因为一部好的影片会有褒贬之音,但是却很少有影片只得到呼噜声和斥骂声的吧!所以,《阿甘正传》之所以既叫好又叫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