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文章。 10
忘了在哪个类似《读者》的文学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题目也忘了。只记得大体故事情节,分别讲了两对很好的朋友因为小事绝交,进而剖析朋友关系是你怎么对待朋友就想让朋友怎么对待...
忘了在哪个类似《读者》的文学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题目也忘了。只记得大体故事情节,分别讲了两对很好的朋友因为小事绝交,进而剖析朋友关系是你怎么对待朋友就想让朋友怎么对待自己。一旦这种对等的付出达不到,朋友关系就会变淡甚至绝交。大体是这么个意思。求这篇文章的题目。谢谢。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找到了!是这篇吧
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
(2009-12-9 16:29:07) (学前教育:bbs.szhome.com)
叶志荣:
「父母呼。应勿缓」,这里提到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远。当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学问就扎下了很好的根基。当他没有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这很有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前程。这是不是太夸张了?《大学》里面提到,一个人假如要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要怎么样?「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孩子要能诚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齐家,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彻底根除他的所有坏习性。从小能够把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现在假如有个孩子,你叫他,他走过来:叔叔,请问你有什么事吗?你会突然肃然起敬!这样的孩子已不多见。所以孩子要教!孩子从小要教他礼貌,看到长辈要叫人。有人说:叫人?他能对着你笑一笑就不错了,还叫人!对孩子仅仅是这样的要求对不对?我们现在教孩子把标准降低,会造成什么结果?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教孩子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时代而改变。你抓住原则,孩子就能学到这样的水准。我们要引导孩子,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赶快过来: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当然我们做长辈的要先做给孩子看。当爷爷奶奶叫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去表演给孩子看。习惯就成自然,当我们做出这样的态度,这种孝心跟恭敬的气氛就会熏染,就会在你的家庭形成风气。
除了「父母呼。应勿缓」,除了对父母要有这样的恭敬心,还要对谁?对师长,也要「师长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假如你明天去上班,你的上司叫你,你马上跑过去:老总,你有什么事吗?你经理马上说:你今天有没有发烧?没有关系,从我们开始改变,整个地球都会变,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学习要举一反三,要能从我们的内心把恭敬心表演出来,所谓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这是打开儒家学说唯一的钥匙,也是建立幸福家庭、建设和谐社会唯一的钥匙。当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从恭敬的心里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他们交代的事情,他同样尽心尽力;当他对人敬,对事就会敬。当他对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会不会糟蹋?不会!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恭敬心太重要了。
那对孩子要不要「儿子呼。应勿缓」?我们是长辈,他是晚辈,我们要让他对我们恭敬,要去成全他的恭敬心,而不能成全他们的傲慢心、无礼心。所以孩子假如今天说:爸爸,你过来一下。你要不要过去?绝对不可以。所以,我们面对不同的角色,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学问。
有一位女老师,有一天她的孩子敲她的门,孩子的奶奶走过来叫孙子吃东西。结果孩子马上就回了一句话:你别吵了!孩子对奶奶表现出了不恭敬。所以教育很重要,要慎于开始,你一发现就要赶快处理,不然等他习惯了就很难改。这位女老师很敏感,马上开门跟她的孩子说:跟奶奶道歉!马上纠正他讲话的傲慢、不恭敬,然而这孩子死活都不肯道歉。奶奶说:天气这么热,别道什么歉。这时在考验我们为人父母的智慧。
结果看孩子不道歉,他母亲马上就说了:孩子没有教好是我的过失,我跟你道歉。这个妈妈话才说完,儿子眼泪就掉下来。眼泪掉下来代表了孩子的惭愧心已生起。接着母亲又告诉孩子:你看你对奶奶这么不恭敬,奶奶却念念都想到你,怕你太热了,你有没有看到奶奶的心都是时时为你着想?媳妇帮奶奶说话,奶奶听了以后很感动,婆媳关系因为这件事当然就会有很好的进展。
这个孩子晚上写日记,说他有两个我,一个是善良的我,一个是不善良的我,双方在那里拔河。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挣扎,长大以后就会有更多的挣扎。但是假如孝心从很小时就扎根,他的人生就不会有这些矛盾,他的人生也不会因为不恭敬,因为坏脾气,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所以,当孩子一犯错,我们为人父母的也要敏感,必须赶快去处理。
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而父母对于子女的关怀、辛劳,是不是孩子长大成家就会结束?不是,而是一辈子的爱护。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母亲纵使活了一百岁,八十岁的儿子在她眼里还是她的小孩。当我们的内心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时,我们就知道,父母的恩德我们这一辈子都报不完,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讲一句不恭敬的话。因为有这一分体会,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长辈就会心生恭敬、心生欢喜。所以我们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这很重要,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会「诚于中,形于外」,我们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叶志荣: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二)
这段经文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有一分恭敬的心对待父母,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对父母,应该是对身旁周围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失恭敬。「父母呼」是一个呼唤,我们马上能够回应,这只是外在的表现。有时候只是在被动地在回应父母,声音不会很大,心里面会有不耐烦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要常常能够观照自己的内心,有不耐烦的时候必须要赶快修正。所以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就是时时能观照好自己这颗恭敬的存心。当念头不对了,马上修正,那你的言语、行为就在天天进步。
除了在家对父母要恭敬,事实上「先生呼」、「太太呼」、「长辈呼」、「领导呼」,也要「应勿缓」。当夫妻之间言谈相敬如宾,非常地尊重,已经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现在夫妻之间谈话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人愈熟愈不能随便,应该愈熟愈要尊重,所以礼不可失。纵使再亲的人,礼貌要时时提得起来。
有个小朋友听到他的妈妈接完一个电话后,就问:妈妈,你刚刚是不是在跟爸爸讲话?他儿子听母亲讲话的口气,就知道一定是在跟爸爸讲话。为什么?母亲在电话中对先生的态度随便而又散漫。所以这个母亲一听,心里惊了一下,对先生的这种态度,小孩都可以从电话中辨认出来,如果孩子从此以后也这样学,那他的恭敬心就会逐渐丧失,所以她很谨慎地意识到这样的态度必须要调整。
因此,当他的先生又打电话来时,她就很有礼貌地回应:「喂,你好!」她先生马上说:「对不起,我打错了。」就挂掉了。结果他再打过来时,她仍然是非常地有礼貌,她先生才问:「真的是你吗?」太太的态度一修正,大大改观了他们夫妇的关系,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让孩子学习、产生恭敬心、礼貌心的氛围,这样整个家庭就会修正过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一个言语的态度。
「父母呼。应勿缓」,这教导我们从小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我们做子女的跟父母的应对开始,听到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回应。
有个学校在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当父母叫你们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差不多是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嘛。以回应父母的呼唤,回答「干嘛」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接着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嘛」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地说道:我们不敢,老师!可见原因在哪里?我们就晓得,现在的家庭里,做父母的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往往就没有以身作则,这是一个大问题,身为父母、长辈的我们必须警觉,必须改正。
正因为身为父母的我们从小没有圣贤教诲的根基,现在把孩子宠得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勿缓」。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孩子就成了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一身的宠爱。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
这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教他们从小对父母、长辈、师长从内心产生恭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是一种傲慢、无礼,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孝敬孝敬,孝字下面还有一个敬字,两个字是合起来的,所以没有敬就没有孝。有人问孔子,如果对父母用物质去供养,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补助,这个算不算是尽孝?孔子否认,这不算是孝。为什么?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就是你养狗、养马那也是养,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夫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你养父母不就等于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那能叫尽孝吗?所以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连在一起讲。说老实话,现在在有些人眼里,父母连宠物都不如。北京一个小区,有一个中年妇女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溜她的狗,有人问她父母最近怎么样了,她很无奈地说:「我有半年没去看父母了,没办法,每天下班后,我总要带狗出去散散步吧?」其实,当一个人能够用恭敬的存心对待父母时,我们说这个人就有福了,他在家里已经习惯了对父母温和柔顺、恭敬,踏入社会后,他这种气质一定会引起很多人对他的重视,领导、朋友一定喜欢这种人,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呼」,这个呼,如果是父母开口叫到了,当然要「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到你,你该怎么办?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父母有什么需要。父母有时候不一定是口上在呼叫我们,口上呼叫已经是万不得已,我们要懂得听到父母的心声,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叫做真正的孝道。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个大孝子,「父母呼。应勿缓」他就做得很好。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曾子的母亲一个人在家,结果来了个朋友找曾子,曾子的母亲不知道怎样招待这个朋友,想着曾子上山砍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怎么样去把曾子唤回来?她就用牙齿把自己的手指咬了一口,咬出了血,我们说十指连心,一咬破手指,心就痛,谁心痛?曾子在山里面已经感觉到心痛。曾子念念都是父母,所以母亲的心一痛他就感觉到,在山里面有这种感应,赶紧跑回家来,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有朋友来访。母亲就告诉他,因为朋友来了,我想赶紧把你唤回来,只好咬我的手指,让你能够感应。你看纯孝之心可以有超越时空的感应。所以《孝经》上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悌存心到了极处,真的可以跟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这叫做「通于神明」。四海都能感通,因为全都是一体的,这句话现在讲起来很少有人相信,为什么?我们太麻木了。因为我们的心里面都存着自己的物欲、各种不良的习气,把本有的那种感通的功能屏蔽起来了,所以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呼声,不能感知父母的需要。
叶志荣: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三)
有一个女孩子,在休息日跟朋友到KTV去唱歌到很晚,深更半夜回到家时,才看到手机上面有很多个未接电话,都是父母打来的。父母的呼叫是不是被KTV音响的声音覆盖住了?不是,是自己的物欲把自己的心给覆盖了,所以不能感知到父母的呼声。为什么曾子可以感受到?而我们的手机、电话却不知道?所以要真正能尽孝,平时要懂得在格物致知上面下手,如果不格物就没有办法致知,为什么?智慧都被物欲给蒙蔽了。真正把物欲放下,让我们的心地清明透彻,这样才能跟天地万物感应。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只要父母有丝毫细微的起心动念,我们也能感知,这是一个纯孝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就要先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慢慢提升自己的境界。要知道,真正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他已经在这里积德培福。
我们自己回想一下,从小到大,当我们姗姗学步时,父母无数次叫我们:细嚼慢咽、小心脚下、小心电源、小心烫水、盖好被子……;再大一点时,父母教我们懂得尊敬长辈、团结同学;走向社会后,父母教我们如何选择朋友、选择职业,我们从什么都不懂到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其中包含父母多少心血?让我们少走了多少人生的弯路?所以父母的恩德真是恩重如山!我们要报答父母这个恩德,要常常提起这句「父母呼。应勿缓」,这就是报答父母的恩德。很多年轻人长大后,有很好的事业,就很忙了,父母的呼声已经是充耳不闻,父母的需要已经是麻木到不能感知了。有一年母亲节,《广州日报》采访了不少的父母和儿女。首先问这些儿女,母亲节到了,你们都谈一谈你们要怎么样尽孝?结果这些儿女们都说,我要挣大钱,我要买洋房、买汽车供养母亲,他们认为这样是尽孝。又问一下这些母亲,你希望你们的儿女为你做些什么?结果这些母亲没有说要儿女给她买洋房、买汽车,而很多父母都说:「我只希望儿女不要太忙,这个周末能够陪我吃一顿饭。」你想想,父母的这种需要,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能不能够「应勿缓」?反而可能常常用一个忙字做为借口,这个周末太忙了,公司还有事情,或者是说领导请吃饭,反正种种的借口,就把父母给搪塞过去,心里总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把他的公司、把赚钱、把讨好领导放在首位。别看这是生活中的小事,小事当中就能看到我们有没有真实的孝心。人忙于名闻利养的追逐当中,心就会愈来愈麻木不仁,忙到最后,正确的人生方向都盲目了,心里是一片茫然,忙到底,人生的意义又何在?所以父母的呼声我们不可以忽略。
父母培养孩子孝心要懂得用正确的方法。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正在草地上玩,年轻的母亲就要拉他回家,但是这个小孩不肯回去。母亲就从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果,对着孩子晃了一下,孩子的眼睛就盯在糖果上面,慢慢地站了起来。这幕情景,就如同马戏团训练动物。母亲问他:「你想不想吃糖果?」那个小孩二话不说就用双手去抓,母亲说:「你想吃就得跟我回家。」于是这个孩子服服贴贴跟着妈妈回家了。这幕场景现在大概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因为很多父母都在用这种方法来管孩子。我们试问一下,这样去管孩子对不对?她用糖果可以让孩子服服贴贴跟着回家,而母亲的呼声叫了多少次,孩子居然充耳不闻,所以在这个三、四岁的小孩心目中,糖果已经比他母亲更重要。
在这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给孩子心田里种下这种功利的种子,长大后他可以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随着年龄愈来愈大,他的欲望也就无止境地扩张,最后当父母已经没有能力满足儿女的欲望时,儿女就会把老人丢弃街头,甚至儿女为了争夺财产而谋害父母,种种的人间悲剧源于从小错误的教育,他们受到的教育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糖果呼。应勿缓」、「住房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们所回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怎么会不乱?所以现在道德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挽救世道完全在于挽救人心。
「父母呼」,不仅包括我们自己家里的父母,还包括社会上每一个家庭的父母,他们的呼声我们有没有听到?他们呼声是什么?呼吁自己的儿女回头孝顺父母。我们学了圣贤的教育,学了《弟子规》,懂得中华文化,面对社会大众那种急切的盼望,希望伦理道德的教育恢复,那我们也要「应勿缓」。既然已经学到了这么好的中华文化、伦理道德,自己要去依教奉行,然后也要把它广泛的宣扬,介绍给社会大众。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父母、老师、长辈们对我们的希求、对我们的盼望,都希望我们长大成人做个有德君子,将来能够让家庭和睦,能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进而再把心量扩大,涵盖宇宙万物,真正认识到万物与我一体,对万事万物都心存恭敬,这就成圣成贤了,这统统都是孝。所以《孝经》上讲,孝分成三个层次,「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第一个层次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孝的开始,事亲的阶段;从事奉双亲到事奉君国,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这就把孝做圆满了。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句意思太深了,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我们做个有德有才、有一番事业的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去实现。
所以《弟子规》里讲的道理,每一句都涵盖着无量无边的意思,就看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到。《弟子规》同时也体现出一个最高的哲学精神,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任何一条,《弟子规》所讲的任何一条都涵盖着一切的意思,当然「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也涵盖着圣贤圆满的修学。因为当我们不能够事亲,不能够忠于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能够成圣成贤,孝道不圆满,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对我们的盼望,我们就没有圆满的应到。所以真正把「父母呼。应勿缓」这条做到了,那就是圆满的圣贤,圣人所做的也就是「父母呼。应勿缓」而已,是不是一就是一切?一切圣贤之道都涵盖在这句话里头,而这句话也涵盖着一切圣贤之道。我们这样去学《弟子规》,就能受用无穷。《弟子规》把它打印出来也就是一页纸,放在天平上面来称,左边放一部《弟子规》,右边放《四库全书》,把儒家所有的典籍都放在右边这个天平上,它们两个重量平等,这个比喻能说明,《弟子规》的分量、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儒家一切典籍。《弟子规》是根,根亦涵盖着树木花果,每一句经文都涵盖了所有儒家的典籍,儒家典籍就是教你成就圣贤。如何成就圣贤?无非就是落实《弟子规》而已。
我们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到,《弟子规》不是简单的童蒙养正的小儿科教材,它是一本帮助所有人成圣成贤的大教材。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
(2009-12-9 16:29:07) (学前教育:bbs.szhome.com)
叶志荣:
「父母呼。应勿缓」,这里提到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远。当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学问就扎下了很好的根基。当他没有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这很有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前程。这是不是太夸张了?《大学》里面提到,一个人假如要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要怎么样?「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孩子要能诚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齐家,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彻底根除他的所有坏习性。从小能够把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现在假如有个孩子,你叫他,他走过来:叔叔,请问你有什么事吗?你会突然肃然起敬!这样的孩子已不多见。所以孩子要教!孩子从小要教他礼貌,看到长辈要叫人。有人说:叫人?他能对着你笑一笑就不错了,还叫人!对孩子仅仅是这样的要求对不对?我们现在教孩子把标准降低,会造成什么结果?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教孩子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时代而改变。你抓住原则,孩子就能学到这样的水准。我们要引导孩子,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赶快过来: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当然我们做长辈的要先做给孩子看。当爷爷奶奶叫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去表演给孩子看。习惯就成自然,当我们做出这样的态度,这种孝心跟恭敬的气氛就会熏染,就会在你的家庭形成风气。
除了「父母呼。应勿缓」,除了对父母要有这样的恭敬心,还要对谁?对师长,也要「师长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假如你明天去上班,你的上司叫你,你马上跑过去:老总,你有什么事吗?你经理马上说:你今天有没有发烧?没有关系,从我们开始改变,整个地球都会变,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学习要举一反三,要能从我们的内心把恭敬心表演出来,所谓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这是打开儒家学说唯一的钥匙,也是建立幸福家庭、建设和谐社会唯一的钥匙。当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从恭敬的心里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他们交代的事情,他同样尽心尽力;当他对人敬,对事就会敬。当他对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会不会糟蹋?不会!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恭敬心太重要了。
那对孩子要不要「儿子呼。应勿缓」?我们是长辈,他是晚辈,我们要让他对我们恭敬,要去成全他的恭敬心,而不能成全他们的傲慢心、无礼心。所以孩子假如今天说:爸爸,你过来一下。你要不要过去?绝对不可以。所以,我们面对不同的角色,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学问。
有一位女老师,有一天她的孩子敲她的门,孩子的奶奶走过来叫孙子吃东西。结果孩子马上就回了一句话:你别吵了!孩子对奶奶表现出了不恭敬。所以教育很重要,要慎于开始,你一发现就要赶快处理,不然等他习惯了就很难改。这位女老师很敏感,马上开门跟她的孩子说:跟奶奶道歉!马上纠正他讲话的傲慢、不恭敬,然而这孩子死活都不肯道歉。奶奶说:天气这么热,别道什么歉。这时在考验我们为人父母的智慧。
结果看孩子不道歉,他母亲马上就说了:孩子没有教好是我的过失,我跟你道歉。这个妈妈话才说完,儿子眼泪就掉下来。眼泪掉下来代表了孩子的惭愧心已生起。接着母亲又告诉孩子:你看你对奶奶这么不恭敬,奶奶却念念都想到你,怕你太热了,你有没有看到奶奶的心都是时时为你着想?媳妇帮奶奶说话,奶奶听了以后很感动,婆媳关系因为这件事当然就会有很好的进展。
这个孩子晚上写日记,说他有两个我,一个是善良的我,一个是不善良的我,双方在那里拔河。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挣扎,长大以后就会有更多的挣扎。但是假如孝心从很小时就扎根,他的人生就不会有这些矛盾,他的人生也不会因为不恭敬,因为坏脾气,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所以,当孩子一犯错,我们为人父母的也要敏感,必须赶快去处理。
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而父母对于子女的关怀、辛劳,是不是孩子长大成家就会结束?不是,而是一辈子的爱护。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母亲纵使活了一百岁,八十岁的儿子在她眼里还是她的小孩。当我们的内心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时,我们就知道,父母的恩德我们这一辈子都报不完,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讲一句不恭敬的话。因为有这一分体会,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长辈就会心生恭敬、心生欢喜。所以我们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这很重要,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会「诚于中,形于外」,我们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叶志荣: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二)
这段经文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有一分恭敬的心对待父母,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对父母,应该是对身旁周围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失恭敬。「父母呼」是一个呼唤,我们马上能够回应,这只是外在的表现。有时候只是在被动地在回应父母,声音不会很大,心里面会有不耐烦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要常常能够观照自己的内心,有不耐烦的时候必须要赶快修正。所以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就是时时能观照好自己这颗恭敬的存心。当念头不对了,马上修正,那你的言语、行为就在天天进步。
除了在家对父母要恭敬,事实上「先生呼」、「太太呼」、「长辈呼」、「领导呼」,也要「应勿缓」。当夫妻之间言谈相敬如宾,非常地尊重,已经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现在夫妻之间谈话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人愈熟愈不能随便,应该愈熟愈要尊重,所以礼不可失。纵使再亲的人,礼貌要时时提得起来。
有个小朋友听到他的妈妈接完一个电话后,就问:妈妈,你刚刚是不是在跟爸爸讲话?他儿子听母亲讲话的口气,就知道一定是在跟爸爸讲话。为什么?母亲在电话中对先生的态度随便而又散漫。所以这个母亲一听,心里惊了一下,对先生的这种态度,小孩都可以从电话中辨认出来,如果孩子从此以后也这样学,那他的恭敬心就会逐渐丧失,所以她很谨慎地意识到这样的态度必须要调整。
因此,当他的先生又打电话来时,她就很有礼貌地回应:「喂,你好!」她先生马上说:「对不起,我打错了。」就挂掉了。结果他再打过来时,她仍然是非常地有礼貌,她先生才问:「真的是你吗?」太太的态度一修正,大大改观了他们夫妇的关系,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让孩子学习、产生恭敬心、礼貌心的氛围,这样整个家庭就会修正过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一个言语的态度。
「父母呼。应勿缓」,这教导我们从小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我们做子女的跟父母的应对开始,听到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回应。
有个学校在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当父母叫你们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差不多是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嘛。以回应父母的呼唤,回答「干嘛」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接着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嘛」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地说道:我们不敢,老师!可见原因在哪里?我们就晓得,现在的家庭里,做父母的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往往就没有以身作则,这是一个大问题,身为父母、长辈的我们必须警觉,必须改正。
正因为身为父母的我们从小没有圣贤教诲的根基,现在把孩子宠得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勿缓」。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孩子就成了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一身的宠爱。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
这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教他们从小对父母、长辈、师长从内心产生恭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是一种傲慢、无礼,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孝敬孝敬,孝字下面还有一个敬字,两个字是合起来的,所以没有敬就没有孝。有人问孔子,如果对父母用物质去供养,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补助,这个算不算是尽孝?孔子否认,这不算是孝。为什么?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就是你养狗、养马那也是养,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夫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你养父母不就等于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那能叫尽孝吗?所以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连在一起讲。说老实话,现在在有些人眼里,父母连宠物都不如。北京一个小区,有一个中年妇女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溜她的狗,有人问她父母最近怎么样了,她很无奈地说:「我有半年没去看父母了,没办法,每天下班后,我总要带狗出去散散步吧?」其实,当一个人能够用恭敬的存心对待父母时,我们说这个人就有福了,他在家里已经习惯了对父母温和柔顺、恭敬,踏入社会后,他这种气质一定会引起很多人对他的重视,领导、朋友一定喜欢这种人,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呼」,这个呼,如果是父母开口叫到了,当然要「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到你,你该怎么办?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父母有什么需要。父母有时候不一定是口上在呼叫我们,口上呼叫已经是万不得已,我们要懂得听到父母的心声,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叫做真正的孝道。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个大孝子,「父母呼。应勿缓」他就做得很好。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曾子的母亲一个人在家,结果来了个朋友找曾子,曾子的母亲不知道怎样招待这个朋友,想着曾子上山砍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怎么样去把曾子唤回来?她就用牙齿把自己的手指咬了一口,咬出了血,我们说十指连心,一咬破手指,心就痛,谁心痛?曾子在山里面已经感觉到心痛。曾子念念都是父母,所以母亲的心一痛他就感觉到,在山里面有这种感应,赶紧跑回家来,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有朋友来访。母亲就告诉他,因为朋友来了,我想赶紧把你唤回来,只好咬我的手指,让你能够感应。你看纯孝之心可以有超越时空的感应。所以《孝经》上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悌存心到了极处,真的可以跟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这叫做「通于神明」。四海都能感通,因为全都是一体的,这句话现在讲起来很少有人相信,为什么?我们太麻木了。因为我们的心里面都存着自己的物欲、各种不良的习气,把本有的那种感通的功能屏蔽起来了,所以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呼声,不能感知父母的需要。
叶志荣: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三)
有一个女孩子,在休息日跟朋友到KTV去唱歌到很晚,深更半夜回到家时,才看到手机上面有很多个未接电话,都是父母打来的。父母的呼叫是不是被KTV音响的声音覆盖住了?不是,是自己的物欲把自己的心给覆盖了,所以不能感知到父母的呼声。为什么曾子可以感受到?而我们的手机、电话却不知道?所以要真正能尽孝,平时要懂得在格物致知上面下手,如果不格物就没有办法致知,为什么?智慧都被物欲给蒙蔽了。真正把物欲放下,让我们的心地清明透彻,这样才能跟天地万物感应。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只要父母有丝毫细微的起心动念,我们也能感知,这是一个纯孝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就要先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慢慢提升自己的境界。要知道,真正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他已经在这里积德培福。
我们自己回想一下,从小到大,当我们姗姗学步时,父母无数次叫我们:细嚼慢咽、小心脚下、小心电源、小心烫水、盖好被子……;再大一点时,父母教我们懂得尊敬长辈、团结同学;走向社会后,父母教我们如何选择朋友、选择职业,我们从什么都不懂到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其中包含父母多少心血?让我们少走了多少人生的弯路?所以父母的恩德真是恩重如山!我们要报答父母这个恩德,要常常提起这句「父母呼。应勿缓」,这就是报答父母的恩德。很多年轻人长大后,有很好的事业,就很忙了,父母的呼声已经是充耳不闻,父母的需要已经是麻木到不能感知了。有一年母亲节,《广州日报》采访了不少的父母和儿女。首先问这些儿女,母亲节到了,你们都谈一谈你们要怎么样尽孝?结果这些儿女们都说,我要挣大钱,我要买洋房、买汽车供养母亲,他们认为这样是尽孝。又问一下这些母亲,你希望你们的儿女为你做些什么?结果这些母亲没有说要儿女给她买洋房、买汽车,而很多父母都说:「我只希望儿女不要太忙,这个周末能够陪我吃一顿饭。」你想想,父母的这种需要,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能不能够「应勿缓」?反而可能常常用一个忙字做为借口,这个周末太忙了,公司还有事情,或者是说领导请吃饭,反正种种的借口,就把父母给搪塞过去,心里总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把他的公司、把赚钱、把讨好领导放在首位。别看这是生活中的小事,小事当中就能看到我们有没有真实的孝心。人忙于名闻利养的追逐当中,心就会愈来愈麻木不仁,忙到最后,正确的人生方向都盲目了,心里是一片茫然,忙到底,人生的意义又何在?所以父母的呼声我们不可以忽略。
父母培养孩子孝心要懂得用正确的方法。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正在草地上玩,年轻的母亲就要拉他回家,但是这个小孩不肯回去。母亲就从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果,对着孩子晃了一下,孩子的眼睛就盯在糖果上面,慢慢地站了起来。这幕情景,就如同马戏团训练动物。母亲问他:「你想不想吃糖果?」那个小孩二话不说就用双手去抓,母亲说:「你想吃就得跟我回家。」于是这个孩子服服贴贴跟着妈妈回家了。这幕场景现在大概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因为很多父母都在用这种方法来管孩子。我们试问一下,这样去管孩子对不对?她用糖果可以让孩子服服贴贴跟着回家,而母亲的呼声叫了多少次,孩子居然充耳不闻,所以在这个三、四岁的小孩心目中,糖果已经比他母亲更重要。
在这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给孩子心田里种下这种功利的种子,长大后他可以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随着年龄愈来愈大,他的欲望也就无止境地扩张,最后当父母已经没有能力满足儿女的欲望时,儿女就会把老人丢弃街头,甚至儿女为了争夺财产而谋害父母,种种的人间悲剧源于从小错误的教育,他们受到的教育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糖果呼。应勿缓」、「住房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们所回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怎么会不乱?所以现在道德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挽救世道完全在于挽救人心。
「父母呼」,不仅包括我们自己家里的父母,还包括社会上每一个家庭的父母,他们的呼声我们有没有听到?他们呼声是什么?呼吁自己的儿女回头孝顺父母。我们学了圣贤的教育,学了《弟子规》,懂得中华文化,面对社会大众那种急切的盼望,希望伦理道德的教育恢复,那我们也要「应勿缓」。既然已经学到了这么好的中华文化、伦理道德,自己要去依教奉行,然后也要把它广泛的宣扬,介绍给社会大众。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父母、老师、长辈们对我们的希求、对我们的盼望,都希望我们长大成人做个有德君子,将来能够让家庭和睦,能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进而再把心量扩大,涵盖宇宙万物,真正认识到万物与我一体,对万事万物都心存恭敬,这就成圣成贤了,这统统都是孝。所以《孝经》上讲,孝分成三个层次,「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第一个层次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孝的开始,事亲的阶段;从事奉双亲到事奉君国,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这就把孝做圆满了。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句意思太深了,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我们做个有德有才、有一番事业的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去实现。
所以《弟子规》里讲的道理,每一句都涵盖着无量无边的意思,就看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到。《弟子规》同时也体现出一个最高的哲学精神,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任何一条,《弟子规》所讲的任何一条都涵盖着一切的意思,当然「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也涵盖着圣贤圆满的修学。因为当我们不能够事亲,不能够忠于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能够成圣成贤,孝道不圆满,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对我们的盼望,我们就没有圆满的应到。所以真正把「父母呼。应勿缓」这条做到了,那就是圆满的圣贤,圣人所做的也就是「父母呼。应勿缓」而已,是不是一就是一切?一切圣贤之道都涵盖在这句话里头,而这句话也涵盖着一切圣贤之道。我们这样去学《弟子规》,就能受用无穷。《弟子规》把它打印出来也就是一页纸,放在天平上面来称,左边放一部《弟子规》,右边放《四库全书》,把儒家所有的典籍都放在右边这个天平上,它们两个重量平等,这个比喻能说明,《弟子规》的分量、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儒家一切典籍。《弟子规》是根,根亦涵盖着树木花果,每一句经文都涵盖了所有儒家的典籍,儒家典籍就是教你成就圣贤。如何成就圣贤?无非就是落实《弟子规》而已。
我们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到,《弟子规》不是简单的童蒙养正的小儿科教材,它是一本帮助所有人成圣成贤的大教材。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