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展开全部
作业
1、 材料一:我国境内有流动沙丘6.7亿亩,戈壁滩84亿亩,4000米以上高山占地29.09亿亩,难以利用的土地总面积达44.19亿亩,占我国土地面积的30.68%;耕地资源20亿亩,后备耕地资源仅亿亩。另外,在我国的矿产资源中,铁矿总储量的53%集中在辽宁、河北、四川三省,煤炭储量的88%分布在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
材料二:建国初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6万平方千米。92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7%。另外,我国的植物物种约有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要求篇幅在1000字以上
2中国贫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贫困会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请结合你家乡所在区域(一个省、一个地市、一个县或一个乡镇均可)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解决贫困问题。
要求篇幅在2000字以上。
3人口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人口老龄化也将会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试结合我国人口问题论述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鄱阳湖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对鄱阳湖区乃至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请阐述鄱阳湖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这些资源是如何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以及如何保障鄱阳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贫穷与可持续发展
贫困相对于富足,类似于贫穷。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贫乏的现象。中国贫富差距明显,两级分化严重。而贫困又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贫困另一方面,为了摆脱贫困面貌各地又努力发展经济。但正如我们常常所说,地球承受不起再一次的毫无顾忌的发展。为了减少贫穷,消除两级分化,发展是必然的需求。然而,该当如何发展呢?现在以我的家乡中部小城萍乡为例,谈谈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现状:曾经发达过
与当前中西部大多数城市类似,萍乡面临着令人难堪的现状。首先便是贫困,这是几年前一段描写我家所处沂源片区的话:沂源这块红色热土无企业、无副业,5000余村民仅靠种着几分薄田、守着一点山林维持温饱;这里的群众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这里的困难户的比率远远高出其他地方;这里的潭山村更是连一条像样的出村道路都没有。现在这种惨状虽然稍稍得到改善,但贫穷面貌仍未褪去。而这正是萍乡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个缩影。
萍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环境优美,山川锦绣集雄、奇、峻、秀自然风光于一身。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袁河、萍水、草水、莲江、栗水五条河流,地表水径流量为26.46亿立方米/年,水能源可开发量5万千瓦,地下水储量为10亿立方米。全市耕地面积5.27万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钼、钨、铝、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矿泉水等36种,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潜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4%,植物物种1200余种。理论上来讲,这样一个自然资源如此优越的城市不至于至此种场面。事实上,萍乡市是中国近代工业起始最早的城市之一。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创办汉阳铁厂。为解决汉阳铁厂冶炼燃料之需,盛宣怀派德国矿师赖伦前往萍乡勘探煤源。1898年3月,盛宣怀向清廷奏请正式创办安源煤矿,并引借外资,购买西方机械设备,聘请德国工程技术人员,大举开采煤矿。萍乡遂为中国南方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但到如今却又是另外一个境地,萍乡市被确定为我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萍乡市现有陶瓷生产企业200余家,有各种型号的倒焰窑400多座;水泥生产企业40余家,有各种型号的水泥机立窑生产线60余条,年生产能力为400多万吨。由于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尘、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致使我市部分地区特别是上埠镇、下埠镇、青山镇和湘东镇等地大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酸雨频率居高不下,并引发了大量的污染纠纷。我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但是经过百多年的开采,我市已进入煤炭资源严重枯竭期。‘黑、白、灰、红、金’五大传统产业相继陷入困境,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的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主体资源衰减、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城市转型。如果再不加快转型,我市的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会陷于绝境,那我市的未来将不堪设想。”这是萍乡市委宣传部长黄芝乡在《试论科学发展观与萍乡城市转型》一文中对萍乡现实环境的客观分析,实际情况恐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年来的发展中,萍乡一度成为工业重镇。然而,留下城市地下的镂空及糟糕的环境之外,并没留下什么。萍乡人的贫困窘境,并没因为长足发展的工业得到改变。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实,勿论欠发达的萍乡或者已经较为发达的其他地区,可持续发展才是不变的道理。萍乡市是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弱化。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才是关键之关键。
首先便是构建体制机制、着眼长远发展,推动经济转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着力解决资源枯竭产业和企业遗留的各种历史问题,优先安排解决其人员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只有做到这点才是萍乡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着力项目建设,以接续替代产业支撑转型。项目建设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如前所说,萍乡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第三产业便成为一个极不错的选择。萍乡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如何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便是转型过程中的第一要务。
最后便是注重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创新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科技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也能得到许多机会。同时,加强创新能力也是萍乡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前文所说,萍乡工业规模较大,但却极为传统,污染重,产量低。加快萍乡工业转型的需求极为迫切,这依靠的便是创新能力啦。总之,无论是为了好好发展,还是长久发展创新都是最为有利的手段。换句话说,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凭依。
自然资源优势极为明显的萍乡,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变得极为贫困。于是大力发展工业,但“粗制滥造”的工业并未带给萍乡人富裕,反而带来了再次贫困的恶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正是摆脱这个循环的有利手段。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萍乡市的转型。我想,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萍乡定能变得更好。
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位于江西江西北部,长江南岸,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作为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对鄱阳湖区乃至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鱼米之乡”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号称“鱼米之乡”,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我国和江西省主要商品粮、油、棉、鱼生产基地。
鄱阳湖流域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多雨、夏季炎热、秋季干燥、冬季阴冷。流域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雨量丰沛,霜冻期短,为发展各式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鄱阳湖流域气候条件有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对发展多种经营、立体农业具备良好的条件。
环鄱阳湖区历来是江西省乃至我国重要的优质水产品主产区。湖内共有鱼类9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鲤、鲫、鲢、鳙、青、草、鳡、鲌等10余种,年产量达2550万公斤以上。此外,还出产众多的贝类、虾、蟹、水禽、莲藕和湖草等水生动、植物。2007年,该区的养殖面积达到313万亩,占江西省的54.9 %;水产品总产量为101万吨,占全省的55.9%;渔业产值达到94.5亿元,占江西省渔业总产值的53%。
但作为传统产业的农渔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一定要得到改变。一方面大力发展大水面养殖、特色水产养殖和网箱养殖及立体、多样农业,做大产品总量,提升产品质量,做响鄱阳湖品牌。同时,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水产产业链条,提高水产品加工升值能力,全面提升水产综合效益。另一方面,无论是发展何种产业还是发展到何种地步,一定要注意与环境相适应。切勿为了蝇头小利,而忽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新型资源
鄱阳湖区风力资源丰富,从星子向水域延伸,为高值区,年平均风速3.5米每秒以上,庐山、星子、棠荫、康山全年各月平均风速都在3.0米每秒以上,其中庐山有11个月大于4.0米每秒,为风能资源丰富区。年平均风能密度大于70瓦每平方米,有效风能密度大于160瓦每平方米,年平均有效风能达500千瓦时每平方米以上,适宜小型风力发电。
鄱阳湖草洲湖草资源非常丰富,面积180多万亩,开发潜力很大。但是当地牛羊因草蛋白含量过高吃多了往往会“拉肚子”,而无福消受。同时,湖草多了不利行洪,而且助长钉螺繁衍。以致鄱阳湖草洲湖草资源非但一直未得到很好开发,反倒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若能引进耐高蛋白牛羊良种到草洲放牧,同时帮助灭螺,那么在搞好草洲利用的同时,也达到了行洪、血防的效果。事实上,优秀的湖草资源代表的往往是前景极佳的畜牧业。
新兴资源往往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是弥漫在各处。在新一轮的鄱阳湖资源开发过程中,转变旧有思路,打破常规,将原本不起眼甚至是祸患的东西变为经济发展的财宝,才是整个过程中的正道。这对于整个湖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旅游资源
鄱阳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有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枯水一线,洪水一片”与候鸟群是鄱阳湖的两大胜景。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这便形成 “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鄱阳湖有着“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在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逐渐离去,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同时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鄱阳湖由此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来鄱阳湖观鸟绝对是件让人向往的事情。
丰厚的历史文化情结,是鄱阳湖发展旅游业的另一个保障。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陶渊明等都曾在湖区生活。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描写的也是鄱阳湖的胜景。这里还有,文革受破坏较少的老爷庙、得名于“落星石,周迥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的落星墩、千年古县鄱阳县等等。
旅游业历来被公认为无公害产业。隶属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往往能得到最大化的关注。有着如此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鄱阳湖发展旅游业有着极大地优势。同时,发展旅游业对于提升鄱阳湖区的整体形象,引进外来优质资金及项目都有极正面的促进作用。这对于鄱阳湖区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同时,我国人口具有增长速度快,年龄结构轻,向老龄化发展,分布不均等特点。虽然,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后,成功的抑制了人口的暴增,保持着低生育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加快。同时,人口素质底,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困扰着中国,也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人口老龄化
当今中国人口问主要有,人口数量过多,人口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而在这些之中,又数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阻碍最大。因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等诸种因素的作用,人的寿命日益延长,使到达老年期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中国老龄化现象极为严重表现在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造成中国老龄化现状的原因可能有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带来的人口老化、人口迁移造成的地区性人口老化。
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同样会为社会的经济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 消费结构面临转变。老年人口的增加,对消费总的影响不大,但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消费支出,用于医疗方面的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旅游、老年服务消费、休闲等相应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加大,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将放慢。
二, 科技创新遭遇浅滩。老年人口的增加,会降低整个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从而诱发采取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削弱了技术进步和灵活劳动力市场对长期增长的贡献作用。
三, 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决定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供给又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设备的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四, 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在退休人员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正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与此同时,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基本没有养老保险。老年人群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对象,可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
事实上,人口曾经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优势。
人口的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在这一系列的成就中,人口的作用不容忽视。毛泽东说过“人多力量大”,且不论正确与否,人多力量确实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民充分发挥人口数量大劳动力多的优势,大肆发展经济,是国民社会都得到普遍提高。
劳动力富余是中国制造业腾飞的基础。中国现在被称作“世界工厂”,货船载着大批的原料,能源等,进入中国港口,然后满载商品离开。“made in china”的标识覆盖在全世界的产品上,之所以能够如此,便与中国的低廉劳动力有关。低廉的劳动力,带来的是低成本,在国外市场中就更有竞争力。而低廉的劳动力背后便是庞大的人口数量在支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用勤劳朴实的双手,创造着世界经济奇迹。但就在现在或不久的将来,他们会老去,从而将中国带入老龄化深渊。
方法
老龄化既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更有其独特的现实原因。老年人年轻时为社会奋斗多年,对社会贡献极大。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中,一定要注意老年人的处境,同时要兼顾可持续发展理念,务必做到使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同时,能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前文老年人所造成的问题所说,老年人消费水平较大,医疗,保险等消耗较多。如何合理保障老年人消费需求,关注老年服务是整个老龄化社会的根本要求。同时,老年产业的兴起,对于拉动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这样在保障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同时,还能兼顾经济的发展。
尽快脱离劳动力依赖,是当今社会各产业的重中之重。如前所说,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人口的减少,首当其冲的便是以劳动力为基本的制造业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首要的便是利用科技提高生产力。劳动力依赖型产业,应该注意合劳动力,合理引导,利用科学勇于创新,摆脱劳动力依赖。老龄化最现实的问题便是,更少的劳动力,更大的需求。因此,我们更应该利用科学技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全民素质,使有限的劳动力发挥出无限价值。
正如某些争论所说,人口老龄化不一定是件坏事。这不仅表现在,其后人口的减少,对于中国来说,更多的是人口老龄化会逼迫人们改变现有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构造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有高效的社会。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短缺,以及矿产资源分布不均等资源问题;材料二反映了水土流失严重,以及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
材料一提到的资源问题首要便是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是有一个极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地区是有限的,是会出现资源枯竭、短缺问题的。但资源短缺问题不仅仅是这个自然极限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不适当的管理,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社会结构的不适应、科学技术水平低,环境恶化等因素,才是资源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在这里就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资源稀缺问题谈点看法。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处于世界后列,经济上又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的国家,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更显得突出,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根本的改善。
自然资源利用是不平等的。首先,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中国发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瓶颈,如何应对资源短缺,为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提供资源保障,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立科学能源观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尽管中国目前还有条件依靠国内保障能源供应,但从发展来看,形势非常严峻。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和今后的挑战,必须依靠科学的方式来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首先是树立科学能源观。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5个方面:1.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在经济转型期,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确定因素,必须从战略高度、人类文明的高度来谋划或制定资源战略。2.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世界是个整体,要从全球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借助外力,加强内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3.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发展循环经济,不能走重工业道路。要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科学利用、科学配置和科学管理,滥肆开发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4.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资源战略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负责,既要创造物质文明,也要创造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扎扎实实的符合民众的意愿和需要。5.符合科学规律。要完善机制、调整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减少能耗。
开源则是获得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就矿产资源问题可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第一,立足国内,获得更多可利用的矿产资源;第二,开拓境外,以更经济、更安全的方式,如投资、合作、期货、现货等多种方式获得更多的国外资源;第三,积极开拓新型的替代资源。 寻求新型的、非常规的替代资源,是解决人类矿产资源短缺的崭新思路,也是新兴产业崛起的需求。
材料二反应的则是水土失问题,以及生态系统遭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1、自然因素动力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与夏季,常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地面状况: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且广布疏松的黄土,植被稀少。另一方面,人为因素历史上黄土高原绿树葱茏,今天却是荒山秃林,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首先是植被的破坏。如材料中所说,濒危植物数量过多便可看出。人为作用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当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便弃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轮荒的结果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最后一个是开矿采矿能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并造成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积。根据科学工作者对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90.4%,这说明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保持水土首先要遵循两个原则保持水土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与开发想结合。具体为压缩农业用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压缩牲畜的数量。做好矿区的复垦工作。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另一个则是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问题。在过去的5个世纪内,约有900种动植物从地球消失。而濒临消亡的物种现在超过10000种。我国生物物种数量正在以每天一个濒危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少,这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破坏极为严重。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便是提高人么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其次,应该人工培育濒危动植物。再次,加强立法,加大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1、 材料一:我国境内有流动沙丘6.7亿亩,戈壁滩84亿亩,4000米以上高山占地29.09亿亩,难以利用的土地总面积达44.19亿亩,占我国土地面积的30.68%;耕地资源20亿亩,后备耕地资源仅亿亩。另外,在我国的矿产资源中,铁矿总储量的53%集中在辽宁、河北、四川三省,煤炭储量的88%分布在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
材料二:建国初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6万平方千米。92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7%。另外,我国的植物物种约有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要求篇幅在1000字以上
2中国贫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贫困会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请结合你家乡所在区域(一个省、一个地市、一个县或一个乡镇均可)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解决贫困问题。
要求篇幅在2000字以上。
3人口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人口老龄化也将会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试结合我国人口问题论述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鄱阳湖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对鄱阳湖区乃至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请阐述鄱阳湖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这些资源是如何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以及如何保障鄱阳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贫穷与可持续发展
贫困相对于富足,类似于贫穷。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贫乏的现象。中国贫富差距明显,两级分化严重。而贫困又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贫困另一方面,为了摆脱贫困面貌各地又努力发展经济。但正如我们常常所说,地球承受不起再一次的毫无顾忌的发展。为了减少贫穷,消除两级分化,发展是必然的需求。然而,该当如何发展呢?现在以我的家乡中部小城萍乡为例,谈谈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现状:曾经发达过
与当前中西部大多数城市类似,萍乡面临着令人难堪的现状。首先便是贫困,这是几年前一段描写我家所处沂源片区的话:沂源这块红色热土无企业、无副业,5000余村民仅靠种着几分薄田、守着一点山林维持温饱;这里的群众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这里的困难户的比率远远高出其他地方;这里的潭山村更是连一条像样的出村道路都没有。现在这种惨状虽然稍稍得到改善,但贫穷面貌仍未褪去。而这正是萍乡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个缩影。
萍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环境优美,山川锦绣集雄、奇、峻、秀自然风光于一身。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袁河、萍水、草水、莲江、栗水五条河流,地表水径流量为26.46亿立方米/年,水能源可开发量5万千瓦,地下水储量为10亿立方米。全市耕地面积5.27万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钼、钨、铝、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矿泉水等36种,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潜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4%,植物物种1200余种。理论上来讲,这样一个自然资源如此优越的城市不至于至此种场面。事实上,萍乡市是中国近代工业起始最早的城市之一。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创办汉阳铁厂。为解决汉阳铁厂冶炼燃料之需,盛宣怀派德国矿师赖伦前往萍乡勘探煤源。1898年3月,盛宣怀向清廷奏请正式创办安源煤矿,并引借外资,购买西方机械设备,聘请德国工程技术人员,大举开采煤矿。萍乡遂为中国南方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但到如今却又是另外一个境地,萍乡市被确定为我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萍乡市现有陶瓷生产企业200余家,有各种型号的倒焰窑400多座;水泥生产企业40余家,有各种型号的水泥机立窑生产线60余条,年生产能力为400多万吨。由于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尘、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致使我市部分地区特别是上埠镇、下埠镇、青山镇和湘东镇等地大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酸雨频率居高不下,并引发了大量的污染纠纷。我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但是经过百多年的开采,我市已进入煤炭资源严重枯竭期。‘黑、白、灰、红、金’五大传统产业相继陷入困境,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的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主体资源衰减、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城市转型。如果再不加快转型,我市的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会陷于绝境,那我市的未来将不堪设想。”这是萍乡市委宣传部长黄芝乡在《试论科学发展观与萍乡城市转型》一文中对萍乡现实环境的客观分析,实际情况恐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年来的发展中,萍乡一度成为工业重镇。然而,留下城市地下的镂空及糟糕的环境之外,并没留下什么。萍乡人的贫困窘境,并没因为长足发展的工业得到改变。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实,勿论欠发达的萍乡或者已经较为发达的其他地区,可持续发展才是不变的道理。萍乡市是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弱化。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才是关键之关键。
首先便是构建体制机制、着眼长远发展,推动经济转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着力解决资源枯竭产业和企业遗留的各种历史问题,优先安排解决其人员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只有做到这点才是萍乡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着力项目建设,以接续替代产业支撑转型。项目建设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如前所说,萍乡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第三产业便成为一个极不错的选择。萍乡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如何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便是转型过程中的第一要务。
最后便是注重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创新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科技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也能得到许多机会。同时,加强创新能力也是萍乡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前文所说,萍乡工业规模较大,但却极为传统,污染重,产量低。加快萍乡工业转型的需求极为迫切,这依靠的便是创新能力啦。总之,无论是为了好好发展,还是长久发展创新都是最为有利的手段。换句话说,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凭依。
自然资源优势极为明显的萍乡,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变得极为贫困。于是大力发展工业,但“粗制滥造”的工业并未带给萍乡人富裕,反而带来了再次贫困的恶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正是摆脱这个循环的有利手段。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萍乡市的转型。我想,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萍乡定能变得更好。
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位于江西江西北部,长江南岸,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作为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对鄱阳湖区乃至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鱼米之乡”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号称“鱼米之乡”,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我国和江西省主要商品粮、油、棉、鱼生产基地。
鄱阳湖流域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多雨、夏季炎热、秋季干燥、冬季阴冷。流域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雨量丰沛,霜冻期短,为发展各式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鄱阳湖流域气候条件有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对发展多种经营、立体农业具备良好的条件。
环鄱阳湖区历来是江西省乃至我国重要的优质水产品主产区。湖内共有鱼类9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鲤、鲫、鲢、鳙、青、草、鳡、鲌等10余种,年产量达2550万公斤以上。此外,还出产众多的贝类、虾、蟹、水禽、莲藕和湖草等水生动、植物。2007年,该区的养殖面积达到313万亩,占江西省的54.9 %;水产品总产量为101万吨,占全省的55.9%;渔业产值达到94.5亿元,占江西省渔业总产值的53%。
但作为传统产业的农渔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一定要得到改变。一方面大力发展大水面养殖、特色水产养殖和网箱养殖及立体、多样农业,做大产品总量,提升产品质量,做响鄱阳湖品牌。同时,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水产产业链条,提高水产品加工升值能力,全面提升水产综合效益。另一方面,无论是发展何种产业还是发展到何种地步,一定要注意与环境相适应。切勿为了蝇头小利,而忽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新型资源
鄱阳湖区风力资源丰富,从星子向水域延伸,为高值区,年平均风速3.5米每秒以上,庐山、星子、棠荫、康山全年各月平均风速都在3.0米每秒以上,其中庐山有11个月大于4.0米每秒,为风能资源丰富区。年平均风能密度大于70瓦每平方米,有效风能密度大于160瓦每平方米,年平均有效风能达500千瓦时每平方米以上,适宜小型风力发电。
鄱阳湖草洲湖草资源非常丰富,面积180多万亩,开发潜力很大。但是当地牛羊因草蛋白含量过高吃多了往往会“拉肚子”,而无福消受。同时,湖草多了不利行洪,而且助长钉螺繁衍。以致鄱阳湖草洲湖草资源非但一直未得到很好开发,反倒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若能引进耐高蛋白牛羊良种到草洲放牧,同时帮助灭螺,那么在搞好草洲利用的同时,也达到了行洪、血防的效果。事实上,优秀的湖草资源代表的往往是前景极佳的畜牧业。
新兴资源往往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是弥漫在各处。在新一轮的鄱阳湖资源开发过程中,转变旧有思路,打破常规,将原本不起眼甚至是祸患的东西变为经济发展的财宝,才是整个过程中的正道。这对于整个湖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旅游资源
鄱阳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有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枯水一线,洪水一片”与候鸟群是鄱阳湖的两大胜景。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这便形成 “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鄱阳湖有着“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在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逐渐离去,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同时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鄱阳湖由此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来鄱阳湖观鸟绝对是件让人向往的事情。
丰厚的历史文化情结,是鄱阳湖发展旅游业的另一个保障。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陶渊明等都曾在湖区生活。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描写的也是鄱阳湖的胜景。这里还有,文革受破坏较少的老爷庙、得名于“落星石,周迥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的落星墩、千年古县鄱阳县等等。
旅游业历来被公认为无公害产业。隶属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往往能得到最大化的关注。有着如此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鄱阳湖发展旅游业有着极大地优势。同时,发展旅游业对于提升鄱阳湖区的整体形象,引进外来优质资金及项目都有极正面的促进作用。这对于鄱阳湖区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同时,我国人口具有增长速度快,年龄结构轻,向老龄化发展,分布不均等特点。虽然,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后,成功的抑制了人口的暴增,保持着低生育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加快。同时,人口素质底,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困扰着中国,也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人口老龄化
当今中国人口问主要有,人口数量过多,人口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而在这些之中,又数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阻碍最大。因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等诸种因素的作用,人的寿命日益延长,使到达老年期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中国老龄化现象极为严重表现在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造成中国老龄化现状的原因可能有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带来的人口老化、人口迁移造成的地区性人口老化。
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同样会为社会的经济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 消费结构面临转变。老年人口的增加,对消费总的影响不大,但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消费支出,用于医疗方面的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旅游、老年服务消费、休闲等相应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加大,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将放慢。
二, 科技创新遭遇浅滩。老年人口的增加,会降低整个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从而诱发采取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削弱了技术进步和灵活劳动力市场对长期增长的贡献作用。
三, 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决定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供给又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设备的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四, 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在退休人员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正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与此同时,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基本没有养老保险。老年人群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对象,可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
事实上,人口曾经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优势。
人口的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在这一系列的成就中,人口的作用不容忽视。毛泽东说过“人多力量大”,且不论正确与否,人多力量确实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民充分发挥人口数量大劳动力多的优势,大肆发展经济,是国民社会都得到普遍提高。
劳动力富余是中国制造业腾飞的基础。中国现在被称作“世界工厂”,货船载着大批的原料,能源等,进入中国港口,然后满载商品离开。“made in china”的标识覆盖在全世界的产品上,之所以能够如此,便与中国的低廉劳动力有关。低廉的劳动力,带来的是低成本,在国外市场中就更有竞争力。而低廉的劳动力背后便是庞大的人口数量在支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用勤劳朴实的双手,创造着世界经济奇迹。但就在现在或不久的将来,他们会老去,从而将中国带入老龄化深渊。
方法
老龄化既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更有其独特的现实原因。老年人年轻时为社会奋斗多年,对社会贡献极大。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中,一定要注意老年人的处境,同时要兼顾可持续发展理念,务必做到使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同时,能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前文老年人所造成的问题所说,老年人消费水平较大,医疗,保险等消耗较多。如何合理保障老年人消费需求,关注老年服务是整个老龄化社会的根本要求。同时,老年产业的兴起,对于拉动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这样在保障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同时,还能兼顾经济的发展。
尽快脱离劳动力依赖,是当今社会各产业的重中之重。如前所说,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人口的减少,首当其冲的便是以劳动力为基本的制造业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首要的便是利用科技提高生产力。劳动力依赖型产业,应该注意合劳动力,合理引导,利用科学勇于创新,摆脱劳动力依赖。老龄化最现实的问题便是,更少的劳动力,更大的需求。因此,我们更应该利用科学技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全民素质,使有限的劳动力发挥出无限价值。
正如某些争论所说,人口老龄化不一定是件坏事。这不仅表现在,其后人口的减少,对于中国来说,更多的是人口老龄化会逼迫人们改变现有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构造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有高效的社会。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短缺,以及矿产资源分布不均等资源问题;材料二反映了水土流失严重,以及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
材料一提到的资源问题首要便是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是有一个极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地区是有限的,是会出现资源枯竭、短缺问题的。但资源短缺问题不仅仅是这个自然极限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不适当的管理,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社会结构的不适应、科学技术水平低,环境恶化等因素,才是资源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在这里就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资源稀缺问题谈点看法。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处于世界后列,经济上又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的国家,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更显得突出,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根本的改善。
自然资源利用是不平等的。首先,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中国发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瓶颈,如何应对资源短缺,为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提供资源保障,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立科学能源观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尽管中国目前还有条件依靠国内保障能源供应,但从发展来看,形势非常严峻。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和今后的挑战,必须依靠科学的方式来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首先是树立科学能源观。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5个方面:1.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在经济转型期,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确定因素,必须从战略高度、人类文明的高度来谋划或制定资源战略。2.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世界是个整体,要从全球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借助外力,加强内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3.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发展循环经济,不能走重工业道路。要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科学利用、科学配置和科学管理,滥肆开发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4.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资源战略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负责,既要创造物质文明,也要创造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扎扎实实的符合民众的意愿和需要。5.符合科学规律。要完善机制、调整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减少能耗。
开源则是获得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就矿产资源问题可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第一,立足国内,获得更多可利用的矿产资源;第二,开拓境外,以更经济、更安全的方式,如投资、合作、期货、现货等多种方式获得更多的国外资源;第三,积极开拓新型的替代资源。 寻求新型的、非常规的替代资源,是解决人类矿产资源短缺的崭新思路,也是新兴产业崛起的需求。
材料二反应的则是水土失问题,以及生态系统遭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1、自然因素动力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与夏季,常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地面状况: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且广布疏松的黄土,植被稀少。另一方面,人为因素历史上黄土高原绿树葱茏,今天却是荒山秃林,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首先是植被的破坏。如材料中所说,濒危植物数量过多便可看出。人为作用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当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便弃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轮荒的结果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最后一个是开矿采矿能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并造成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积。根据科学工作者对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90.4%,这说明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保持水土首先要遵循两个原则保持水土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与开发想结合。具体为压缩农业用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压缩牲畜的数量。做好矿区的复垦工作。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另一个则是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问题。在过去的5个世纪内,约有900种动植物从地球消失。而濒临消亡的物种现在超过10000种。我国生物物种数量正在以每天一个濒危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少,这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破坏极为严重。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便是提高人么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其次,应该人工培育濒危动植物。再次,加强立法,加大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