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中考物理复习
展开全部
物理复习是对已学过的物理知识的再次学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把物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理解、熟练运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过程。下面就十余年来指导学生复习的经历谈几点体会,权且抛砖引玉。
一、研究《考纲》 明确目标
毫无疑问,物理复习必须紧扣课本,但高效的复习必须在《中考纲要》的指导下理性地进行。这样,我们才会少走弯路,不平均用力。
《中考纲要》中明确地指出:“课本中的小实验和小制作等内容,如有超出大纲要求的知识以及选学内容、阅读材料和有些知识虽属必学内容,但只要学生常识性地了解的,均不作考试要求,不列入考试范围。”如:球面镜、物体的颜色、混联电路的计算等。
教学大纲中要求“常识性了解”的内容,只要求知道这些知识点的意义,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考试中不出专门的试题。如:热力学温度等。
《中考纲要》规定考试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知道”和“理解”,掌握。
对于“知道”的知识,对知识本身的要求是能够说出大意,对知识应用的要求是能够识别。例如大纲规定“知识升华现象”。学生应该在懂得升华的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说出升华的特点:识别出冬天晾在室外的衣服虽然结了冰,但是过些时间仍能变干,就是由于冰直接升华为气体了,而不是由于冰熔化为水再蒸发了。再如“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应该能够应用这一知识识别出划船时桨往后划水而船能前进,是由于桨受到了水的反作用力的缘故。
“理解”是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要求“理解”的知识,要说出知识的要点,要对知识有比较深入、完整的认识。必须懂得知识的物理含义。抓住本质特征,弄清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什么特性或规律。在懂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对问题的结果作出判断.进行简单的计算或估算,对简单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例如,“理解比热的概念”,应要求懂得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招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比热是反映物质这种性质的物理量;某种物质的比热是指单位质量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吸收的热量;不同的物质的比热不同;能够用比热的知识说明一些简单的现象和进行简单的计算。例如用水的比热比沙子的比热大来解释沿海地区早晚温差小,沙漠地区早晚温差大;计算某种物质温度变化时吸收(成放出)的热量。其他知识点可以相应地把握。
“掌握”除了包含“理解”的要求外,主要是运用知识的要求比“理解”高一些,还能灵活地用来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如能比较灵活地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能比较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重视基础 突出重点
近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始终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作为考查重点。因此,必须把基础知识作为复习的重点,不能简单地认为抓基础就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公式,多做一些简单题目,而应该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意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存联系并使之系统化。
对于基本概念,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物理意义是什么?它是说明什么样的物理问题的?怎样测量有关的物理量?例如质量,它是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同的物体含有不同量的物质;一个物体的质量是一定的,不随其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质量可以用天平直接测量,也可用与质量有关的计算公式间接测量后进行计算。
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各物理量的单位。
搞清楚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力和压力、压力和压强、重力和压力、功和功率、功和能、功率和机械效率、实像和虚像、温度和内能及热能的概念。
2、对基本规律的教学与复习,需达到如下要求:
搞清每个规律的内容,并能用物理语言表达出来。
搞清每个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例如,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 和q放=cm(t0-t)只适用于在温度升高和降低的过程中物态不发生变化的情况。又如欧姆定律中的三个物理量i、u、r对应的必须是同一段电路,而且是同一时刻。
搞清有关规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各物理量统一的单位,即采用国际单位制的统一单位。
要注意规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些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很相似,容易混淆,应特别注意分析它们的异同。例如液体的压强p=ρgh,物体受的重力g=mg=ρgv,浮力公式f=ρgv,这三个公式形式很相似,但除g以外,其他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
3、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的设计、表格的查找以及作图等方面的知识,其具体内容有:
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托盘天平、弹簧秤、量筒(或量杯)、滑轮和滑轮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电阻器等。
能够根据要求测密度、测机械效率、测电阻及电功率等。
会查密度表、熔点表、沸点表等。
会作力的图示,完成光路图,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或由实物连接图画出电路图等。
三.把握主干 形成网络
由于平时的教学是逐章逐节、点点滴滴地进行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往往不系统,对于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和规律,只记住了其表达式或公式,而不理解它的内涵、外延和来龙去脉,更不清楚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样在遇到一些复杂、综合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建立知识体系在读书的基础上打破章节界限,按知识条块归类,并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楚,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也是深刻理解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过程,也是使物理复习质量升华的过程。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可以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的,例如关于测量的知识,初中物理中涉及到长度、力、质量、液体体积、液体压强、温度、电流、电压、电能等物理量的直接测量。进行任何测量必须有一个标准单位,测量就是把一个要测量的量跟所规定的标准单位进行比较,看它是标准单位的多少倍。所有测量都涉及到仪器的使用,而任何测量工具都有各自的准确度,这反映在量具的最小分度上,当测量值不是最小刻度的整数倍时,只能靠眼睛估计出最后一位数字,所以任何测量都有误差问题,且都可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读数误差。任何仪器都不可能超量程使用,任何测量工具都有各自不同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复习中如果把所有的测量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无疑会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四、抓好实验 研究探索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的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教材和历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验研究能力的考核。近几年来,中考物理中实验考核的分值在上升,而从试题内容上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趋向实验探求设计的模型。如在2011年中考第26题中,首次在实验题中考核学生设计实验表格、根据实验器材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相关的实验数据等实验基本能力。而这方面恰恰是学生较薄弱的方面,历年来失分较多。因此,在复习中学生要加强训练。一般在实验研究中,学生尤其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确研究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中考纲要>>明确指出实验题以考查本纲要列出的16个学生实验为主,也包括课本中的重要演示实验。要求掌握每个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所用仪器及实验操作步骤。能正确地使用有关仪器进行测量、观察和读数。能正确地独立地书写实验报告。能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对每一个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原理是关键。例:测定小灯泡的功率,明确实验原理为p=ui时,器材的选择必然是:为组成一个基本电路必须“电源、开关、待测小灯泡、导线若干”。实验中需测电压和电流,必须使用“电压表、电流表”。为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还必需一个“滑动变阻器”。
若测量某家用电器的功率,实验原理为p=w/t时,就必须测量电功和时间,测量仪器就必须选择“电能表和计时器”。必须懂得:“①安全②准确、简便③符合实验要求”是器材优化选择的三原则。回味实验,还应回味实验步骤的因果关系,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回放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中必须“匀速向上提拉弹簧秤”等。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出记录表格;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直是实验考查的重点。对演示实验,应了解实验装备,知道各部分的作用,仔细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细化应用 提高能力
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物理复习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强化知识的应用。
1.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到医院打针时在皮肤上擦酒精后局部感到凉,是因为酒精蒸发要从皮肤吸热;跑步时被绊,向前摔跤,是由于惯性;白炽灯丝烧断再接上时灯更亮是因为电功率和电阻的关系,等等。
2.应用物理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训练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出物理模型,知道是哪些物理规律的应用。教材中的习题要充分利用。每做一题,都要善于总结,要有所收获。对于综合性强的题目,解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本题应用了哪些物理知识?有几种解法?哪一种解法最佳?这样才是真正突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题型归类 掌握方法
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题目一定要多做,才能熟能生巧、才能触类旁通。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并不是明智之举。学生应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物理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领会和掌握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应用。
七.关注热点 把握动态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几大类热点问题:(1)估计、估算类此类试题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判断能力。要求考生能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并从物理学的角度仔细观察事物,熟练地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去求解。(2)数据表格类该类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分析归纳和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确定试题研究的物理模型,寻找同一表格中纵向、横向数据之间的关系(相等、较大、较小、和差、正反比等),进一步寻找同表中或表与表之间的数据关系,找出关系存在的物理依据的条件,归纳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结论。(3)动态、故障类电学的动态分析题,都涉及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和电键诸多电学仪器,是历年中考的常见试题,考生平时必须重点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在电路中的作用及错误连接可能造成的故障等。(4)“小灯泡”及“电阻”类此类题目几乎把电表的使用、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和电功率等重要电学知识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考生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复习和探索。 (5)科学方法题主要考核物理概念、规律形成中的思想方法;(6)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7)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即在研究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势,研究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
总之,只要大家在复习中能做到打好基础、提高能力,把握主干、形成网络,活化思维、注意创新,抓好实验、研究探索,综合活动、联系实际,适当训练、熟悉题型,中考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一、研究《考纲》 明确目标
毫无疑问,物理复习必须紧扣课本,但高效的复习必须在《中考纲要》的指导下理性地进行。这样,我们才会少走弯路,不平均用力。
《中考纲要》中明确地指出:“课本中的小实验和小制作等内容,如有超出大纲要求的知识以及选学内容、阅读材料和有些知识虽属必学内容,但只要学生常识性地了解的,均不作考试要求,不列入考试范围。”如:球面镜、物体的颜色、混联电路的计算等。
教学大纲中要求“常识性了解”的内容,只要求知道这些知识点的意义,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考试中不出专门的试题。如:热力学温度等。
《中考纲要》规定考试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知道”和“理解”,掌握。
对于“知道”的知识,对知识本身的要求是能够说出大意,对知识应用的要求是能够识别。例如大纲规定“知识升华现象”。学生应该在懂得升华的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说出升华的特点:识别出冬天晾在室外的衣服虽然结了冰,但是过些时间仍能变干,就是由于冰直接升华为气体了,而不是由于冰熔化为水再蒸发了。再如“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应该能够应用这一知识识别出划船时桨往后划水而船能前进,是由于桨受到了水的反作用力的缘故。
“理解”是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要求“理解”的知识,要说出知识的要点,要对知识有比较深入、完整的认识。必须懂得知识的物理含义。抓住本质特征,弄清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什么特性或规律。在懂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对问题的结果作出判断.进行简单的计算或估算,对简单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例如,“理解比热的概念”,应要求懂得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招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比热是反映物质这种性质的物理量;某种物质的比热是指单位质量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吸收的热量;不同的物质的比热不同;能够用比热的知识说明一些简单的现象和进行简单的计算。例如用水的比热比沙子的比热大来解释沿海地区早晚温差小,沙漠地区早晚温差大;计算某种物质温度变化时吸收(成放出)的热量。其他知识点可以相应地把握。
“掌握”除了包含“理解”的要求外,主要是运用知识的要求比“理解”高一些,还能灵活地用来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如能比较灵活地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能比较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重视基础 突出重点
近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始终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作为考查重点。因此,必须把基础知识作为复习的重点,不能简单地认为抓基础就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公式,多做一些简单题目,而应该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意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存联系并使之系统化。
对于基本概念,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物理意义是什么?它是说明什么样的物理问题的?怎样测量有关的物理量?例如质量,它是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同的物体含有不同量的物质;一个物体的质量是一定的,不随其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质量可以用天平直接测量,也可用与质量有关的计算公式间接测量后进行计算。
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各物理量的单位。
搞清楚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力和压力、压力和压强、重力和压力、功和功率、功和能、功率和机械效率、实像和虚像、温度和内能及热能的概念。
2、对基本规律的教学与复习,需达到如下要求:
搞清每个规律的内容,并能用物理语言表达出来。
搞清每个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例如,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 和q放=cm(t0-t)只适用于在温度升高和降低的过程中物态不发生变化的情况。又如欧姆定律中的三个物理量i、u、r对应的必须是同一段电路,而且是同一时刻。
搞清有关规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各物理量统一的单位,即采用国际单位制的统一单位。
要注意规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些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很相似,容易混淆,应特别注意分析它们的异同。例如液体的压强p=ρgh,物体受的重力g=mg=ρgv,浮力公式f=ρgv,这三个公式形式很相似,但除g以外,其他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
3、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的设计、表格的查找以及作图等方面的知识,其具体内容有:
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托盘天平、弹簧秤、量筒(或量杯)、滑轮和滑轮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电阻器等。
能够根据要求测密度、测机械效率、测电阻及电功率等。
会查密度表、熔点表、沸点表等。
会作力的图示,完成光路图,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或由实物连接图画出电路图等。
三.把握主干 形成网络
由于平时的教学是逐章逐节、点点滴滴地进行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往往不系统,对于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和规律,只记住了其表达式或公式,而不理解它的内涵、外延和来龙去脉,更不清楚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样在遇到一些复杂、综合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建立知识体系在读书的基础上打破章节界限,按知识条块归类,并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楚,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也是深刻理解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过程,也是使物理复习质量升华的过程。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可以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的,例如关于测量的知识,初中物理中涉及到长度、力、质量、液体体积、液体压强、温度、电流、电压、电能等物理量的直接测量。进行任何测量必须有一个标准单位,测量就是把一个要测量的量跟所规定的标准单位进行比较,看它是标准单位的多少倍。所有测量都涉及到仪器的使用,而任何测量工具都有各自的准确度,这反映在量具的最小分度上,当测量值不是最小刻度的整数倍时,只能靠眼睛估计出最后一位数字,所以任何测量都有误差问题,且都可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读数误差。任何仪器都不可能超量程使用,任何测量工具都有各自不同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复习中如果把所有的测量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无疑会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四、抓好实验 研究探索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的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教材和历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验研究能力的考核。近几年来,中考物理中实验考核的分值在上升,而从试题内容上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趋向实验探求设计的模型。如在2011年中考第26题中,首次在实验题中考核学生设计实验表格、根据实验器材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相关的实验数据等实验基本能力。而这方面恰恰是学生较薄弱的方面,历年来失分较多。因此,在复习中学生要加强训练。一般在实验研究中,学生尤其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确研究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中考纲要>>明确指出实验题以考查本纲要列出的16个学生实验为主,也包括课本中的重要演示实验。要求掌握每个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所用仪器及实验操作步骤。能正确地使用有关仪器进行测量、观察和读数。能正确地独立地书写实验报告。能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对每一个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原理是关键。例:测定小灯泡的功率,明确实验原理为p=ui时,器材的选择必然是:为组成一个基本电路必须“电源、开关、待测小灯泡、导线若干”。实验中需测电压和电流,必须使用“电压表、电流表”。为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还必需一个“滑动变阻器”。
若测量某家用电器的功率,实验原理为p=w/t时,就必须测量电功和时间,测量仪器就必须选择“电能表和计时器”。必须懂得:“①安全②准确、简便③符合实验要求”是器材优化选择的三原则。回味实验,还应回味实验步骤的因果关系,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回放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中必须“匀速向上提拉弹簧秤”等。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出记录表格;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直是实验考查的重点。对演示实验,应了解实验装备,知道各部分的作用,仔细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细化应用 提高能力
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物理复习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强化知识的应用。
1.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到医院打针时在皮肤上擦酒精后局部感到凉,是因为酒精蒸发要从皮肤吸热;跑步时被绊,向前摔跤,是由于惯性;白炽灯丝烧断再接上时灯更亮是因为电功率和电阻的关系,等等。
2.应用物理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训练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出物理模型,知道是哪些物理规律的应用。教材中的习题要充分利用。每做一题,都要善于总结,要有所收获。对于综合性强的题目,解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本题应用了哪些物理知识?有几种解法?哪一种解法最佳?这样才是真正突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题型归类 掌握方法
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题目一定要多做,才能熟能生巧、才能触类旁通。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并不是明智之举。学生应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物理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领会和掌握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应用。
七.关注热点 把握动态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几大类热点问题:(1)估计、估算类此类试题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判断能力。要求考生能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并从物理学的角度仔细观察事物,熟练地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去求解。(2)数据表格类该类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分析归纳和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确定试题研究的物理模型,寻找同一表格中纵向、横向数据之间的关系(相等、较大、较小、和差、正反比等),进一步寻找同表中或表与表之间的数据关系,找出关系存在的物理依据的条件,归纳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结论。(3)动态、故障类电学的动态分析题,都涉及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和电键诸多电学仪器,是历年中考的常见试题,考生平时必须重点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在电路中的作用及错误连接可能造成的故障等。(4)“小灯泡”及“电阻”类此类题目几乎把电表的使用、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和电功率等重要电学知识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考生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复习和探索。 (5)科学方法题主要考核物理概念、规律形成中的思想方法;(6)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7)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即在研究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势,研究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
总之,只要大家在复习中能做到打好基础、提高能力,把握主干、形成网络,活化思维、注意创新,抓好实验、研究探索,综合活动、联系实际,适当训练、熟悉题型,中考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