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展开全部
概述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编辑本段]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编辑本段]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 □文/张耀海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编辑本段]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编辑本段]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 □文/张耀海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
光点科技
2023-08-16 广告
2023-08-16 广告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关注点开始着重挖掘数据的价值。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价值被不断挖掘和创造,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资产——数据资产。而数据资产则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资产,能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数据资产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明显,挖掘数据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光点科技提供
展开全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几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要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其实对自然的改造并达到与其和谐相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尽量深入地认识人们面对的自然,认识它的规律。这就需要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探察,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防止浮躁和粗枝大叶。这就是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倡调查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重视科学试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然有过长期的观察,积累了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丰富经验,都江堰、苏州园林、黄土高原的梯田……这些都是前人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范例。它们产生于前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其规律的深入把握,也是千百年反复实践认识的结果。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在强调以史为鉴的同时,还要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科学实验,强调在继承和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口号化、简单化。
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大自然环境却面临着日益破坏的危机
,人类不断地毁坏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灾害。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不可否认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这不代表人和自然之间就不可以和谐相处。
只要人类合理的利用资源,不在对自然资源肆意的破坏,对自然采取相对的保护政策措施,人和自然之间就可以和谐的相处。所以说,要想人和自然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就得靠大家自己的努力,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重视科学试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然有过长期的观察,积累了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丰富经验,都江堰、苏州园林、黄土高原的梯田……这些都是前人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范例。它们产生于前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其规律的深入把握,也是千百年反复实践认识的结果。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在强调以史为鉴的同时,还要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科学实验,强调在继承和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口号化、简单化。
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大自然环境却面临着日益破坏的危机
,人类不断地毁坏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灾害。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不可否认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这不代表人和自然之间就不可以和谐相处。
只要人类合理的利用资源,不在对自然资源肆意的破坏,对自然采取相对的保护政策措施,人和自然之间就可以和谐的相处。所以说,要想人和自然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就得靠大家自己的努力,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