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使人快乐吗?
2019-04-18 · 那几天,喝古方红糖
现在幼儿园和小学的父母中,从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来看,大概分成几个派系。
一派是“有为派”,俗称“鸡血派”,鸡血派的家长每天斗志昂扬地鸡娃,不是在家鸡娃,就是送去给别人鸡娃。
另外一派就是“无为派”,俗称“佛系家长”,信奉的是快乐教育,啥也不学,每天就是各种玩。
还有一小撮家长呢,辩证统一地吸收了有为派和无为派各自的优点,实现了一定的互补,保持了平衡。
这里哪一种派系更好,我们就不讨论了,因为这种话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要讨论起来就是三天三夜也争论不休。
前段时间在一个英语学习的QQ群里,一帮父母正在兴致勃勃的说着又要给娃去学什么兴趣班,这时跳出来一个家长说,你们给娃上这么多兴趣班,小孩子累不累?我就不给孩子上兴趣班,什么也不学,我只想让他快乐的度过小学。
这位佛系家长之所以这样说,他的心声一定是认为给小孩子课外学习英语、数学、诗词歌赋这些,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作为父母不希望他痛苦,希望他没有负担的过完小学。
我们不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学习都是痛苦的吗?
一、学习是痛苦的吗?
自古以来,在学习这件事上,古人提倡的是“头悬梁,锥刺股”,听上去就是一件很苦的差事。近年来,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国外的快乐教育引起了一部分家长的共鸣,认为爱孩子就不应该让孩子有任何压力,一切让孩子学习课外的知识,只会让孩子生活在痛苦中,让他们不再快乐。
什么是快乐,儿童的快乐是什么?
吃了一根冰淇淋,看了一场电影,游泳池玩了一下午的水,打了一盘游戏,从儿童需求角度来说,这些简单的快乐是他们需要的,但是一个长期处于简单快乐环境下的孩子,一旦她对这些她习以为常了,反倒不会觉得快乐了。
很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孩子以前从来都没有被允许吃冰淇淋,某一天开始你让她天天都吃冰淇淋,可能头一个星期会很兴奋,但是估计用不了几个月,她就会对冰淇淋这个东西免疫了。这时候,无论你给她吃什么牌子的冰淇淋,也不再能博得她开心的一笑。
从快乐的层次来说,大热天吃到透心凉的冰淇淋带来的快乐,这些快乐只是身体感官的快乐,当下很过瘾,很爽,可是不持久,不深刻。
而比身体感官快乐更高一级的快乐是怎么样的?
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快乐往往包含两种感觉,一种是愉悦感,一种是满足感,满足感是比愉悦感更深一层的快乐感觉。
这么说有点不太好理解,我们父母,只要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上的经历,就能明白,比如当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一个当初自己认为很难的项目,这时收获了领导和同事的赞赏,此时内心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是非常强烈的,自己在工作当中上被肯定,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往往超越了物质上的满足。
回到孩子身上,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这件事和痛苦这种感觉挂钩吗?认为孩子只要比同龄的孩子付出时间去学习,就是痛苦的吗?
二、深层次的快乐
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孩子也是人,人是需要成就感和认同感的,渴望成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更为强烈。
1、2岁的宝宝很执着的用勺子自己吃饭,即使米饭掉的到处都是,她渴望自己学会吃饭。
3岁的宝宝把积木搭得越来越高,她生气的把你帮忙的手推开,渴望自己搭建一座城堡。
5、6岁的孩子一遍遍的溜着轮滑,即使摔倒,拍起来拍拍屁股继续滑,她渴望自己能向大哥哥大姐姐那样,帅气的满场飞旋。
你看,孩子都是渴望做好一件事的,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要善于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体验更多的感受以及更高层次的快乐。
当她和爸爸妈妈出国,为英语不好的父母充当向导,和外国友人谈笑风生的时候;
当她自己冥思苦想终于解决了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
当她和人家侃侃而谈,口中不断冒出的历史典故和科学知识,收获别人崇拜眼神的时候;
甚至当她打游戏很厉害,不再满足于玩别人设计的游戏,能自己搞定小游戏开发的时候;
她的内心是快乐的吗?满足吗?
按照马斯洛需求的层次理论,她正处于第三和第四层,也就是她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处于这个层次的快乐我觉得远远高于简单的快乐。
三、深层次快乐的来源
那么这些快乐是建筑在什么之上呢?
这些快乐来源于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学习,持续不断学习背后的动力又是什么呢?
是我们对于自我价值实现和获得社会认同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所以,不要轻易和孩子说学习就是痛苦的,我们要给孩子愉悦感的快乐,更要鼓励孩子去体验学习成功带来满足感的快乐。
而这种快乐,能让她从中不断地吸取向上的能量,拥有这些能量,才能支撑她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寻求幸福。
2019-02-18 · 学高端技术就来八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