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中矿物颗粒的大小
2020-01-14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矿物的绝对大小
按照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和肉眼下可辨别的程度将岩浆岩的结构分为如下几种。
(1)显晶质结构
指矿物颗粒较大,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据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粗粒结构:颗粒直径>5mm;
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
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0.1mm;
微粒结构:颗粒直径<0.1mm。
(2)隐晶质结构
指矿物颗粒很细,肉眼下不可分辨但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矿物晶体者。具隐晶质结构的岩石,外貌致密,肉眼下有时不易于和玻璃质岩石区别,但隐晶质没有玻璃质的玻璃光泽及贝壳状断口,而常以瓷状断口为特征。在偏光显微镜下,这种结构可分为以下两种。
1)显微晶质结构:在显微镜下可以明显看出矿物颗粒者。
2)显微隐晶质结构:颗粒细小到连显微镜下也不能分辨而只有偏光反应者。较酸性熔岩和某些脉岩中的霏细结构多属显微隐晶质结构。
2.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
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图2-4)。
(1)等粒结构
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2)不等粒结构
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此种结构按矿物颗粒粒径的相对大小分为以下几种。
1)连续不等粒结构:同种矿物颗粒大小不同,粒度依次降低,形成一个连续的变化系列,称为连续不等粒结构(图2-4右下)。
图2-4 由颗粒相对大小划分的结构类型
左上—等粒结构;右上—不等粒结构;右上—似斑状结构;左下—斑状结构
2)斑状结构:岩石由两类大小明显不同的颗粒组成,大的颗粒散布于小的颗粒或玻璃质中,大的称斑晶,小的叫基质,基质为微晶、隐晶或玻璃质构成。斑状结构是浅成岩和喷出岩的重要特征。斑晶和基质多形成于不同的世代,斑晶多在深处或上升过程中晶出,随后,携有斑晶的岩浆上升到地表或较浅处,除了晶体以外的未凝固的液态岩浆处于过冷却状态下,快速凝结形成细小的晶体或玻璃质,即为基质。因此,就成为大小不同、世代不同的两群,这就是斑状结构(图2-4左下)。
3)似斑状结构:岩石由两类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组成,但颗粒大小相差不悬殊。斑晶颗粒粗大,基质为显晶质(粗粒、中粒)结构,且斑晶与基质成分一致,有时还发现基质颗粒插入斑晶中。多见于部分中深成或浅成侵入岩,特别是花岗岩中常见(图2-4右上)。
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的区别,除了基质结晶程度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斑状结构中斑晶和基质是不同世代产物,而似斑状结构中,斑晶和基质基本上是同一世代产物,其表现为二者的矿物在结构状态和成分上都接近或一致,斑晶的周围一般看不到熔蚀或暗化边;由于斑晶的继续生长和基质的结晶同时进行,基质颗粒往往从边缘穿插到斑晶中。此外,斑晶与基质颗粒,有的在大小上并无显著的区别,往往过渡为连续不等粒结构。
2024-07-1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