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城的行政管辖
临港地区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六大功能区域之一,由装备产业区(65平方公里)、物流园区(16平方公里)、主产业区(108平方公里)、综合区(41平方公里)、临港奉贤园区(17平方公里)、南汇新城(68平方公里)六大功能板块组成。
临港地区的开发建设总体由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这两大集团负责开发和建设,前者主要负责以城市功能开发为主的主城区,后者主要负责以产业功能开发为主的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后者又分别与四个城镇成立了社区分公司,分别负责四个城镇社区的开发和建设 。
随着南汇并入浦东,原临港地区行政管理模式发生较大调整。在主城区内原属于市级机构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的相关单位管辖权转到浦东新区政府旗下的浦东临港新城管委会名下,隶属于浦东新区政府,并于2012年4月26日改称为“南汇新城管委会” 。但主城区外的其余地区仍属上海临港产业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归属于上海市政府。
2012年4月29日,临港新城更名为南汇新城。
2012年09月19日,市委、市政府对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完善:合并上海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和南汇新城管委会,成立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和南汇新城镇。《上海市临港地区管理办法》2013年1月12日起施行。《上海市临港地区管理办法》明确,设立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浦东新区管理,负责统筹推进该地区开发建设。这意味着过去的产业区和新城两个管委会将合二为一,临港地区正式纳入了“市属区管”的管理模式。
2015年4月17日,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鸣波在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期间透露,根据临港新一轮规划,其未来定位将从“新城”调整为“独立辅城”。 未来临港与上海主城区的关系,类似日本横滨与东京的关系,其规划的人口总量在100万—150万。 临港之心——南汇新城镇。南汇新城镇位于长江与杭州湾交汇处,东临大海、北倚浦东、南与嵊泗及大小洋山岛隔海相望,距上海市中心约70公里,南汇新城镇由原申港街道、芦潮港镇和老港镇大治河以南(不含大河村和东河村)的区域合并组成。东至长江,南至杭州湾,西至奉贤区和浦东新区泥城镇、书院镇边界,北至大治河。 总面积67.76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南汇新城镇将着力建设城市、发展产业、集聚人气、培育文化、营造氛围,大力推进南汇新城建设,将南汇新城建成为上海市东南端的经济、文化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海港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集中体现21世纪新型都市魅力和活力、兼具一定产业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滨海新城,努力建设绿色之都、智慧之都、健康之都。 自2002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经历了10年的努力、拼搏、奋战,南汇新城已初见城市雏形。截至2011年底,南汇新城镇共完成投资271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54亿元,公益性项目总投资94亿元,社会(经营性)投资项目总投资31亿元,住宅项目总投资92亿元。主城区行政办公、生活居住、商业配套、社会事业、旅游休闲等功能逐渐完备,城市雏形已现,进入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开发并举的重要转型发展阶段。
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旧唐书》记载,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因该地曲突入海,形状如嘴,故称“南汇嘴”,曾称“海曲”、“南沙”。根据《上海市政区类地名保护名录》,南汇属于“第一保护等级”的地名。按照《保护名录》的规定,目前还在使用的地名不得随意撤销或更名,对属于第一保护等级的地名,尤其要加强保护。 临港之门——泥城 。临港泥城分城区是临港新城城市建设区的组成部分,是重装备产业区和临港物流园区生活服务配套的重要补充。将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以生活居住用地为主的生态型城市社区。临港新城泥城分城区基地总面积约7.12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10万。距浦东国际机场18公里,距芦潮港码头4公里,距海港新城主城区约10公里,南邻浦东铁路和重装备产业区,东邻国际物流园区,北部与规划中的新城主产业区相对,西接郊区环线、沪芦高速公路(S2),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临港泥城分城区分别依托原泥城和彭镇设立社区功能轴的两个核心,以对原有的设施按最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标准予以更新完善;围绕社区功能轴建设社区中心综合组团,有社区的市民广场、文化中心、中心公园、商业服务中心、体育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以及公共交通枢纽。沿中心综合组团南北两侧分别建成六个居住组团。工业小区(含配套工业区和都市工业区)设于社区西北角。 居住社区根据不同人群居住要求,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现代居室要求,将居住用房、 周边产业区生活配套用房建设成景观独特、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社区。按照未来 10万人口涌入标准,设计完整的商业生态规划和商业布局格式,将商业设施与便利商业服务相结合,娱乐与人文相结合,营造人气凝聚、配套便捷、服务齐备的商业环境。
泥城分城区产业区将积极配套临港主产业区,重点发展技术精、税收高、就业广、环保优的产业项目,同时积极促进本地现有工业结构相应调整,构建完备的生态产业链。
“泥城”名称由来:白鹤庙周边抗击海潮所建的土堤。清朝咸丰年间,有一宁波虞姓人氏,在一泥墩上,只见一只白鹤立地欢唳,声音悦耳动听。虞叫家人前往欲擒,那白鹤飞飞落落,虞氏家人终不得手。虞氏对白鹤飞行方向作了观察,发现它飞行轨迹恰恰兜了个四四方方的圈子。虞氏心想:白鹤是吉祥之鸟,此地定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定居于此开垦建庄园。又据白鹤飞的踪迹筑起了数尺高的土堤。以防海潮侵袭,利于开垦堤内土地。后虞氏把庄园改建成庙宇,因没有改变外面的白壁瓦屋,故此白鹤庙成了远近闻名的与众不同的庙宇,自此四方百姓视此地有神佛保佑,纷纷迁居于此。后人把白鹤庙周边抗击海潮所建的土堤,称之为“泥城”。 临港之玉——芦潮港 。芦潮港镇是上海的东南水上门户。芦潮港以港兴镇,为国家一类口岸,全国重点渔港。芦潮港码头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以上,2005年已增至100余万人次。 芦潮港分城区是临港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万人 ;产业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芦潮港分城区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东邻临港物流园区并紧靠东海大桥,与洋山深水港隔海相望,西侧由200米宽森林绿带与临港重装备园区相接,南面临海,宛如镶嵌在临港新城中的一块天成宝玉。在与两大产业园区及洋山深水港的积极互动中,芦潮港分城区将不断获得提升,成为一个充满魅力与活力,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突显生活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海城镇。 芦潮港分城区水陆交通发达。海上出芦潮港码头到浙江宁波、舟山、普陀山、大小洋山等地,在一、二小时之内。陆路距离海港新城5公里,距离洋山深水港32公里。
“芦潮港”名称由来:芦苇荡中踩出的一条小路。解放前,渔民下海捕鱼主要从“搁头港”出进。 因“搁头港”出滩较远,淤泥多,道路泥泞难走,于是有的渔民从“搁头港”东侧密集的芦苇中向东南出海,渐渐地从芦苇中踩出一条小路。 以后,走这条路的人越来越多,日积月累,路越踩越宽,也越踩越低,经过几次潮汛,低陷的路面冲出一条有5米宽的深漕。 大约在民国24-27年(1935-1938年)间,渔民给这条深漕随意起了一个名字叫“路潮港”。以后,地方政府和当地人也沿用这个地名。 1960年,南汇县人民政府在“路潮港”口建三门节制水闸,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宋日昌为水闸题名时,用谐音改成芦潮港,后一直沿用至今。 2012年,原芦潮港镇和原申港街道合并,成立南汇新城镇。 临港之翼——书院。 临港书院分城区位于临港新城主产业区北翼,总规划面积约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近8万,是临港新城面积最大的分城区。城区北倚新城内河航运干道---大治河;东邻连接浦东国际航空港和洋山深水港的快速交通干道---两港大道;南接新城重要交通干道---白玉兰大道;西靠主产业区交通干道---Y6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临港新城活力十足的分城区。分城区主要分为产业区、西北社区、西南社区、东北社区、东南社区及中央公园社区六大区域,通过运用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全面打造与临港新城相匹配、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生态城区和产业配套区。
“书院”名称由来:租税粮仓库的名字。清朝嘉庆年间,当时的清政府为了储存书院地区的租税粮,建造了5开间两厢房的仓库,当地人叫它“收租厂”。因为这些租税粮专用于南汇县的私塾和各类教育经费,故又叫“书院厂”,简称“书院”。书院闻名四邻,后以此取名。 临港之窗——万祥。 万祥分城区位于临港新城的西北部的主产业区内,是临港新城的北门户,距离张江高科仅40公里(车程约40分钟),与浦东国际机场相距12公里(车程约15分钟),总面积为23.4平方公里。 分城区紧靠 A30 郊环线和浦东铁路。产业区五大功能定位:航空科技产业园、厂房区、装备制造区、物流配送区、总部经济区万祥分城区产业区融合于整个临港主产业区内,建设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用地范围东至Y8道路、南至白玉兰大道、西至Y10道路、北至X9道路。万祥分城区社区结构布局主要以“三层结构 三层布局-永续环境 永续生活永续生命”为核心思维。社区通过建设四高标准的新型生活区,将逐步成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并与临港新城协调发展的新型生态型城市社区。高标准的生活社区将为产业工人提供居住、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万祥”名称由来:杂货店“万祥裕”的名字。清朝光绪年间,货商夏裕芳在开设“万祥裕”大南货店,规模宏大,经营范围广。因地段适中,生意兴隆,名声远播。附近的商店见“万祥裕”南货店生意兴隆,也逐步北迁,在“万祥裕”附近开店、办厂,久而久之形成一条南北向长约0.5公里、沿马路塘港弯曲的集镇街道,从此人们称去“万祥裕”南货店购货,就简说为去“万祥”。万祥就此叫出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