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历史学习中也应当鼓励学生多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然而,目前学生对学习历史普遍缺乏兴趣。本学期对我校的初三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中,历史位列第2;在学生对14门功课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3;在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5;在让学生学得很累的科目中历史排在第4位;在学生对各科问题的提问问题中,历史排在倒第5。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如此低下,不得不让每一位历史教师反思,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心中之痛啊。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例如:水沸腾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数不胜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疑难问题不外乎有两种表现:问和不问。分析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问问题表现为:1、不会问:这部分学生敢问,但是不知道怎么问。遇到人会的知识和题目,不多思考分析就急于问同学、问老师,问的问题很简单,常常问的是这题怎么做,那题怎样回答,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不去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2、会问的同学: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放过每一个问题,问起问题来能抓住要害,问在理解的疑难处,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对问题常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解决势不罢休的态度。
不问问题者表现在:1、不想问: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明知不懂也不问。没有一点的求知欲望,只求一节课熬过去就行了。2、怕问: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提的问题大多简单,加上有自卑感,对于没有听懂的地方,一般也不敢发问,一怕老师指责,二怕同学取笑。3、不懂问:这部分学生属中等生,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认为自己都懂了没什么可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启发学生去问题,促使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让学生在问的环境中成长。
第一、明白问的好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经常列举一些身边的同学由于好问而进步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在班级中一学期来可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明确问题的好处、问的方法。
第二、鼓励大胆质疑问难。光听不想,隔靴搔痒。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1)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作答,或教师认真回答,也可心下课给予回答,并注意抓住时机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更有意义,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2)强调不允许其他同学取笑提问的同学,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3)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在班级中专门用一记事本记载,一星期或一学期问的较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三、对学生打断上课的突然发问,教师不能简单地生气批评一通,要慎重作答,对有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例如:教学第一次燃遍全球的点火这一课时,一战爆发的原因中学生经过分析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一位学生却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还会爆发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这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先分析,看看是否会爆发一战,为什么?班上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似的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教师此时以主持人的身份让不同说法的双方,一方为正方,另一方为反方进行争辩,各自陈词。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以会爆发的一方取胜,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精神。同学们反映,这样的争论很好玩。我及时抓住时机说,希望同学们向这位同学学习,多思考分析,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2、精心预设与生成,创设“问”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拿破仑的文韬武略”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拿破仑这么具有雄才大略,为什么最后还是落得了一个失败的下场呢?我们该怎么去评价这个人物呢?积极引导学生来进行讨论,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拿破仑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失败的等都有助于问题的明朗化。这时,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最后教师再进行生成总结,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拿破仑来说,决定他一生命运的是“战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因军事而兴,也因战争而亡”。
教师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给予点拨、讲解,问题解决后,学生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刻。
3、帮助学生创设“问”的条件
(1)下课迟走一会,留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也可课堂上专门留下几分钟的时间。如:教完一个新知识或一节课将结束时,教师可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难的地方需要老师帮助的请提出来。或者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前询问看是否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鼓励学生去思考学过的东西,加以巩固。
(2)每小组准备一提问记录本。成立历史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记录,组织本组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当老师没空时,学生可将要问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小组先解决讨论这个问题,教师之后再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再班级中进行讲解。这样学后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能力。
(3)在作业订正时,要求学生写出错误原因再订正。如选择题,是记忆不牢固还是理解错误呢?问答题出错时,要求学生说明错的原因在旁边,以迫使一些不求甚解的学生翻书、问同学、问老师,找出错误所在,真正达到订正的目的,提高自己问问题的能力。
(4)组织学生课前进行小组预习。让学生预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若自己认为理解的内容可设计成问题。在教师授课时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亦可向同学提问。
教师要让学生重视历史,对历史经常发现问题,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还要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1、改变传统的历史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学历史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合作探究式的教学。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如组织小型辩论会,吸引学生参与,学生也学会了读书、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视觉的震撼来吸引学生;通过历史遗址、遗迹讲述历史使学生亲近历史、爱上历史。我们相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吸引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2、历史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工夫,也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和提问题的的方法之一。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众多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我们必须广泛联系各学科,通过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不断提问的目的。师生共读一些名著、历史小说,在读的过程中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提问的质量。
3、还可以讲他们经历过的大事,让他们感悟历史。如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在端午申遗问题上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的重视。为什么中国会在这个问题上比别国晚一步,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焦点,将现实问题与历史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以前黑人不可以当总统,而现在却可以呢?教师也可提问,黑人在美国历史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他们的地位那么低,之后又是如何获得解放的等问题,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提问水平,也锻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历史小论文。
5、积极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俗语说得好“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学生掌握了提问的这种学习方法之后,学习历史也就轻松了不少,许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这样就能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例如:水沸腾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数不胜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疑难问题不外乎有两种表现:问和不问。分析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问问题表现为:1、不会问:这部分学生敢问,但是不知道怎么问。遇到人会的知识和题目,不多思考分析就急于问同学、问老师,问的问题很简单,常常问的是这题怎么做,那题怎样回答,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不去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2、会问的同学: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放过每一个问题,问起问题来能抓住要害,问在理解的疑难处,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对问题常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解决势不罢休的态度。
不问问题者表现在:1、不想问: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明知不懂也不问。没有一点的求知欲望,只求一节课熬过去就行了。2、怕问: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提的问题大多简单,加上有自卑感,对于没有听懂的地方,一般也不敢发问,一怕老师指责,二怕同学取笑。3、不懂问:这部分学生属中等生,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认为自己都懂了没什么可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启发学生去问题,促使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让学生在问的环境中成长。
第一、明白问的好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经常列举一些身边的同学由于好问而进步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在班级中一学期来可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明确问题的好处、问的方法。
第二、鼓励大胆质疑问难。光听不想,隔靴搔痒。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1)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作答,或教师认真回答,也可心下课给予回答,并注意抓住时机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更有意义,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2)强调不允许其他同学取笑提问的同学,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3)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在班级中专门用一记事本记载,一星期或一学期问的较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三、对学生打断上课的突然发问,教师不能简单地生气批评一通,要慎重作答,对有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例如:教学第一次燃遍全球的点火这一课时,一战爆发的原因中学生经过分析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一位学生却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还会爆发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这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先分析,看看是否会爆发一战,为什么?班上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似的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教师此时以主持人的身份让不同说法的双方,一方为正方,另一方为反方进行争辩,各自陈词。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以会爆发的一方取胜,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精神。同学们反映,这样的争论很好玩。我及时抓住时机说,希望同学们向这位同学学习,多思考分析,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2、精心预设与生成,创设“问”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拿破仑的文韬武略”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拿破仑这么具有雄才大略,为什么最后还是落得了一个失败的下场呢?我们该怎么去评价这个人物呢?积极引导学生来进行讨论,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拿破仑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失败的等都有助于问题的明朗化。这时,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最后教师再进行生成总结,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拿破仑来说,决定他一生命运的是“战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因军事而兴,也因战争而亡”。
教师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给予点拨、讲解,问题解决后,学生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刻。
3、帮助学生创设“问”的条件
(1)下课迟走一会,留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也可课堂上专门留下几分钟的时间。如:教完一个新知识或一节课将结束时,教师可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难的地方需要老师帮助的请提出来。或者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前询问看是否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鼓励学生去思考学过的东西,加以巩固。
(2)每小组准备一提问记录本。成立历史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记录,组织本组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当老师没空时,学生可将要问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小组先解决讨论这个问题,教师之后再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再班级中进行讲解。这样学后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能力。
(3)在作业订正时,要求学生写出错误原因再订正。如选择题,是记忆不牢固还是理解错误呢?问答题出错时,要求学生说明错的原因在旁边,以迫使一些不求甚解的学生翻书、问同学、问老师,找出错误所在,真正达到订正的目的,提高自己问问题的能力。
(4)组织学生课前进行小组预习。让学生预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若自己认为理解的内容可设计成问题。在教师授课时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亦可向同学提问。
教师要让学生重视历史,对历史经常发现问题,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还要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1、改变传统的历史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学历史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合作探究式的教学。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如组织小型辩论会,吸引学生参与,学生也学会了读书、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视觉的震撼来吸引学生;通过历史遗址、遗迹讲述历史使学生亲近历史、爱上历史。我们相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吸引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2、历史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工夫,也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和提问题的的方法之一。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众多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我们必须广泛联系各学科,通过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不断提问的目的。师生共读一些名著、历史小说,在读的过程中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提问的质量。
3、还可以讲他们经历过的大事,让他们感悟历史。如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在端午申遗问题上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的重视。为什么中国会在这个问题上比别国晚一步,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焦点,将现实问题与历史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以前黑人不可以当总统,而现在却可以呢?教师也可提问,黑人在美国历史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他们的地位那么低,之后又是如何获得解放的等问题,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提问水平,也锻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历史小论文。
5、积极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俗语说得好“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学生掌握了提问的这种学习方法之后,学习历史也就轻松了不少,许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这样就能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6-06-05
展开全部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历史学习中也应当鼓励学生多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然而,目前学生对学习历史普遍缺乏兴趣。本学期对我校的初三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中,历史位列第2;在学生对14门功课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3;在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5;在让学生学得很累的科目中历史排在第4位;在学生对各科问题的提问问题中,历史排在倒第5。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如此低下,不得不让每一位历史教师反思,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心中之痛啊。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例如:水沸腾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数不胜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疑难问题不外乎有两种表现:问和不问。分析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问问题表现为:1、不会问:这部分学生敢问,但是不知道怎么问。遇到人会的知识和题目,不多思考分析就急于问同学、问老师,问的问题很简单,常常问的是这题怎么做,那题怎样回答,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不去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2、会问的同学: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放过每一个问题,问起问题来能抓住要害,问在理解的疑难处,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对问题常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解决势不罢休的态度。
不问问题者表现在:1、不想问: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明知不懂也不问。没有一点的求知欲望,只求一节课熬过去就行了。2、怕问: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提的问题大多简单,加上有自卑感,对于没有听懂的地方,一般也不敢发问,一怕老师指责,二怕同学取笑。3、不懂问:这部分学生属中等生,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认为自己都懂了没什么可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启发学生去问题,促使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让学生在问的环境中成长。
第一、明白问的好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经常列举一些身边的同学由于好问而进步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在班级中一学期来可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明确问题的好处、问的方法。
第二、鼓励大胆质疑问难。光听不想,隔靴搔痒。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1)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作答,或教师认真回答,也可心下课给予回答,并注意抓住时机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更有意义,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2)强调不允许其他同学取笑提问的同学,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3)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在班级中专门用一记事本记载,一星期或一学期问的较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三、对学生打断上课的突然发问,教师不能简单地生气批评一通,要慎重作答,对有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例如:教学第一次燃遍全球的点火这一课时,一战爆发的原因中学生经过分析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一位学生却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还会爆发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这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先分析,看看是否会爆发一战,为什么?班上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似的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教师此时以主持人的身份让不同说法的双方,一方为正方,另一方为反方进行争辩,各自陈词。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以会爆发的一方取胜,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精神。同学们反映,这样的争论很好玩。我及时抓住时机说,希望同学们向这位同学学习,多思考分析,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2、精心预设与生成,创设“问”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拿破仑的文韬武略”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拿破仑这么具有雄才大略,为什么最后还是落得了一个失败的下场呢?我们该怎么去评价这个人物呢?积极引导学生来进行讨论,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拿破仑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失败的等都有助于问题的明朗化。这时,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最后教师再进行生成总结,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拿破仑来说,决定他一生命运的是“战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因军事而兴,也因战争而亡”。
教师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给予点拨、讲解,问题解决后,学生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刻。
3、帮助学生创设“问”的条件
(1)下课迟走一会,留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也可课堂上专门留下几分钟的时间。如:教完一个新知识或一节课将结束时,教师可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难的地方需要老师帮助的请提出来。或者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前询问看是否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鼓励学生去思考学过的东西,加以巩固。
(2)每小组准备一提问记录本。成立历史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记录,组织本组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当老师没空时,学生可将要问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小组先解决讨论这个问题,教师之后再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再班级中进行讲解。这样学后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能力。
(3)在作业订正时,要求学生写出错误原因再订正。如选择题,是记忆不牢固还是理解错误呢?问答题出错时,要求学生说明错的原因在旁边,以迫使一些不求甚解的学生翻书、问同学、问老师,找出错误所在,真正达到订正的目的,提高自己问问题的能力。
(4)组织学生课前进行小组预习。让学生预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若自己认为理解的内容可设计成问题。在教师授课时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亦可向同学提问。
教师要让学生重视历史,对历史经常发现问题,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还要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1、改变传统的历史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学历史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合作探究式的教学。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如组织小型辩论会,吸引学生参与,学生也学会了读书、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视觉的震撼来吸引学生;通过历史遗址、遗迹讲述历史使学生亲近历史、爱上历史。我们相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吸引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2、历史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工夫,也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和提问题的的方法之一。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众多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我们必须广泛联系各学科,通过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不断提问的目的。师生共读一些名著、历史小说,在读的过程中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提问的质量。
3、还可以讲他们经历过的大事,让他们感悟历史。如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在端午申遗问题上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的重视。为什么中国会在这个问题上比别国晚一步,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焦点,将现实问题与历史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以前黑人不可以当总统,而现在却可以呢?教师也可提问,黑人在美国历史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他们的地位那么低,之后又是如何获得解放的等问题,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提问水平,也锻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历史小论文。
5、积极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俗语说得好“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学生掌握了提问的这种学习方法之后,学习历史也就轻松了不少,许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这样就能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例如:水沸腾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数不胜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疑难问题不外乎有两种表现:问和不问。分析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问问题表现为:1、不会问:这部分学生敢问,但是不知道怎么问。遇到人会的知识和题目,不多思考分析就急于问同学、问老师,问的问题很简单,常常问的是这题怎么做,那题怎样回答,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不去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2、会问的同学: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放过每一个问题,问起问题来能抓住要害,问在理解的疑难处,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对问题常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解决势不罢休的态度。
不问问题者表现在:1、不想问: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明知不懂也不问。没有一点的求知欲望,只求一节课熬过去就行了。2、怕问: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提的问题大多简单,加上有自卑感,对于没有听懂的地方,一般也不敢发问,一怕老师指责,二怕同学取笑。3、不懂问:这部分学生属中等生,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认为自己都懂了没什么可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启发学生去问题,促使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让学生在问的环境中成长。
第一、明白问的好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经常列举一些身边的同学由于好问而进步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在班级中一学期来可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明确问题的好处、问的方法。
第二、鼓励大胆质疑问难。光听不想,隔靴搔痒。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1)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作答,或教师认真回答,也可心下课给予回答,并注意抓住时机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更有意义,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2)强调不允许其他同学取笑提问的同学,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3)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在班级中专门用一记事本记载,一星期或一学期问的较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三、对学生打断上课的突然发问,教师不能简单地生气批评一通,要慎重作答,对有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例如:教学第一次燃遍全球的点火这一课时,一战爆发的原因中学生经过分析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一位学生却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还会爆发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这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先分析,看看是否会爆发一战,为什么?班上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似的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教师此时以主持人的身份让不同说法的双方,一方为正方,另一方为反方进行争辩,各自陈词。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以会爆发的一方取胜,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精神。同学们反映,这样的争论很好玩。我及时抓住时机说,希望同学们向这位同学学习,多思考分析,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2、精心预设与生成,创设“问”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拿破仑的文韬武略”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拿破仑这么具有雄才大略,为什么最后还是落得了一个失败的下场呢?我们该怎么去评价这个人物呢?积极引导学生来进行讨论,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拿破仑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失败的等都有助于问题的明朗化。这时,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最后教师再进行生成总结,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拿破仑来说,决定他一生命运的是“战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因军事而兴,也因战争而亡”。
教师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给予点拨、讲解,问题解决后,学生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刻。
3、帮助学生创设“问”的条件
(1)下课迟走一会,留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也可课堂上专门留下几分钟的时间。如:教完一个新知识或一节课将结束时,教师可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难的地方需要老师帮助的请提出来。或者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前询问看是否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鼓励学生去思考学过的东西,加以巩固。
(2)每小组准备一提问记录本。成立历史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记录,组织本组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当老师没空时,学生可将要问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小组先解决讨论这个问题,教师之后再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再班级中进行讲解。这样学后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能力。
(3)在作业订正时,要求学生写出错误原因再订正。如选择题,是记忆不牢固还是理解错误呢?问答题出错时,要求学生说明错的原因在旁边,以迫使一些不求甚解的学生翻书、问同学、问老师,找出错误所在,真正达到订正的目的,提高自己问问题的能力。
(4)组织学生课前进行小组预习。让学生预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若自己认为理解的内容可设计成问题。在教师授课时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亦可向同学提问。
教师要让学生重视历史,对历史经常发现问题,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还要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1、改变传统的历史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学历史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合作探究式的教学。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如组织小型辩论会,吸引学生参与,学生也学会了读书、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视觉的震撼来吸引学生;通过历史遗址、遗迹讲述历史使学生亲近历史、爱上历史。我们相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吸引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2、历史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工夫,也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和提问题的的方法之一。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众多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我们必须广泛联系各学科,通过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不断提问的目的。师生共读一些名著、历史小说,在读的过程中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提问的质量。
3、还可以讲他们经历过的大事,让他们感悟历史。如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在端午申遗问题上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的重视。为什么中国会在这个问题上比别国晚一步,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焦点,将现实问题与历史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以前黑人不可以当总统,而现在却可以呢?教师也可提问,黑人在美国历史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他们的地位那么低,之后又是如何获得解放的等问题,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提问水平,也锻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历史小论文。
5、积极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俗语说得好“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学生掌握了提问的这种学习方法之后,学习历史也就轻松了不少,许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这样就能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