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泪珠与珍珠
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性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经老师一点醒,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地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那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性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经老师一点醒,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地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那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w=%B6%C1%CA%E9%B1%CA%BC%C7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西风秋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人们要问这首词在这本书里的意义,我想它至少算得上是一个气势浩瀚文采风流的题记,它就是这本书的基调,是一个咒语--整本书逃不过这短短的六十字。
这六十字,它给我们的是一副立体的巨大的历史画卷,这里面有现实的舞台和历史的抽象的角色,而作为作者,他或许就是那个“渔翁”,亦或许不是。他应该是一位“达人”,明于世,而隐于世。
很多看官都误会了,以为那首《临江仙》是出自罗贯中之手,这是在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古人有三事最为看重,即“立德”.“立功”.“立言”,这其中的“立言”又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或赳赳武夫所能做到的,所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惜,后人竟将这首词的作者搞错,作者若有知,岂不悲呛!
那么这首词的真实作者到底是谁呢?近日在阅读李国文先生的散文集《昨夜星辰》的时候,才偶然得知。原来这人名教杨慎,也是明朝中人,书载“其诗.词.曲样样精通,乃当朝名士也”。
真相终于是大白了。我在有愧于这位500年前的名士之余也不禁在想,明朝横亘历史二百余年矣,然大浪淘沙,在不计其数的名士中,作品和名字都能遗留下来为后人所知者却不是太多,就连能够写出这首《临江仙》的杨慎竟也不闻于世了。明朝是一个小说的时代,也是一个绘画的时代,偏偏就不是一个吟诗作词的时代,所以杨老先生是该感叹生不逢时了!
所幸毛宗岗父子在校订《三国演义》的时候,在书的开卷加上了这首词,这一加,书便横生了不少的妙趣,词也便为人人所能朗诵了。
历史有时很会开玩笑,会作弄人,譬如它对杨慎先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西风秋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人们要问这首词在这本书里的意义,我想它至少算得上是一个气势浩瀚文采风流的题记,它就是这本书的基调,是一个咒语--整本书逃不过这短短的六十字。
这六十字,它给我们的是一副立体的巨大的历史画卷,这里面有现实的舞台和历史的抽象的角色,而作为作者,他或许就是那个“渔翁”,亦或许不是。他应该是一位“达人”,明于世,而隐于世。
很多看官都误会了,以为那首《临江仙》是出自罗贯中之手,这是在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古人有三事最为看重,即“立德”.“立功”.“立言”,这其中的“立言”又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或赳赳武夫所能做到的,所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惜,后人竟将这首词的作者搞错,作者若有知,岂不悲呛!
那么这首词的真实作者到底是谁呢?近日在阅读李国文先生的散文集《昨夜星辰》的时候,才偶然得知。原来这人名教杨慎,也是明朝中人,书载“其诗.词.曲样样精通,乃当朝名士也”。
真相终于是大白了。我在有愧于这位500年前的名士之余也不禁在想,明朝横亘历史二百余年矣,然大浪淘沙,在不计其数的名士中,作品和名字都能遗留下来为后人所知者却不是太多,就连能够写出这首《临江仙》的杨慎竟也不闻于世了。明朝是一个小说的时代,也是一个绘画的时代,偏偏就不是一个吟诗作词的时代,所以杨老先生是该感叹生不逢时了!
所幸毛宗岗父子在校订《三国演义》的时候,在书的开卷加上了这首词,这一加,书便横生了不少的妙趣,词也便为人人所能朗诵了。
历史有时很会开玩笑,会作弄人,譬如它对杨慎先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泪珠与珍珠
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性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经老师一点醒,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地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那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w=%B6%C1%CA%E9%B1%CA%BC%C7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西风秋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人们要问这首词在这本书里的意义,我想它至少算得上是一个气势浩瀚文采风流的题记,它就是这本书的基调,是一个咒语--整本书逃不过这短短的六十字。
这六十字,它给我们的是一副立体的巨大的历史画卷,这里面有现实的舞台和历史的抽象的角色,而作为作者,他或许就是那个“渔翁”,亦或许不是。他应该是一位“达人”,明于世,而隐于世。
很多看官都误会了,以为那首《临江仙》是出自罗贯中之手,这是在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古人有三事最为看重,即“立德”.“立功”.“立言”,这其中的“立言”又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或赳赳武夫所能做到的,所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惜,后人竟将这首词的作者搞错,作者若有知,岂不悲呛!
那么这首词的真实作者到底是谁呢?近日在阅读李国文先生的散文集《昨夜星辰》的时候,才偶然得知。原来这人名教杨慎,也是明朝中人,书载“其诗.词.曲样样精通,乃当朝名士也”。
真相终于是大白了。我在有愧于这位500年前的名士之余也不禁在想,明朝横亘历史二百余年矣,然大浪淘沙,在不计其数的名士中,作品和名字都能遗留下来为后人所知者却不是太多,就连能够写出这首《临江仙》的杨慎竟也不闻于世了。明朝是一个小说的时代,也是一个绘画的时代,偏偏就不是一个吟诗作词的时代,所以杨老先生是该感叹生不逢时了!
所幸毛宗岗父子在校订《三国演义》的时候,在书的开卷加上了这首词,这一加,书便横生了不少的妙趣,词也便为人人所能朗诵了。
历史有时很会开玩笑,会作弄人,譬如它对杨慎先生
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性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经老师一点醒,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地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那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w=%B6%C1%CA%E9%B1%CA%BC%C7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西风秋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人们要问这首词在这本书里的意义,我想它至少算得上是一个气势浩瀚文采风流的题记,它就是这本书的基调,是一个咒语--整本书逃不过这短短的六十字。
这六十字,它给我们的是一副立体的巨大的历史画卷,这里面有现实的舞台和历史的抽象的角色,而作为作者,他或许就是那个“渔翁”,亦或许不是。他应该是一位“达人”,明于世,而隐于世。
很多看官都误会了,以为那首《临江仙》是出自罗贯中之手,这是在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古人有三事最为看重,即“立德”.“立功”.“立言”,这其中的“立言”又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或赳赳武夫所能做到的,所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惜,后人竟将这首词的作者搞错,作者若有知,岂不悲呛!
那么这首词的真实作者到底是谁呢?近日在阅读李国文先生的散文集《昨夜星辰》的时候,才偶然得知。原来这人名教杨慎,也是明朝中人,书载“其诗.词.曲样样精通,乃当朝名士也”。
真相终于是大白了。我在有愧于这位500年前的名士之余也不禁在想,明朝横亘历史二百余年矣,然大浪淘沙,在不计其数的名士中,作品和名字都能遗留下来为后人所知者却不是太多,就连能够写出这首《临江仙》的杨慎竟也不闻于世了。明朝是一个小说的时代,也是一个绘画的时代,偏偏就不是一个吟诗作词的时代,所以杨老先生是该感叹生不逢时了!
所幸毛宗岗父子在校订《三国演义》的时候,在书的开卷加上了这首词,这一加,书便横生了不少的妙趣,词也便为人人所能朗诵了。
历史有时很会开玩笑,会作弄人,譬如它对杨慎先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