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是“鬼节”,为什么中元节不如清明节有名?
中国有三个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今天农历七月十五,恰好是中元节。
从节日功能来说,一年一个“鬼节”加上死者祭日的祭拜,就能满足需求,为什么要设定三个节日就值得人深究了。
先来说说中元节。
一般认为,中元节,又名“盂兰盆节”、“鬼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
鬼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民间俗信的“鬼节”中,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所以,使用“中元节”这个词汇指代的七月十五,其实是“地宫赦罪日”,而民间俗信中,这一天祭祀的鬼并不专为祖先亲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但在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
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在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僧人要定居在寺院,安心参悟,不得外出,安居首日(也就是四月十五)是结夏,圆满结束为解夏。七月十五日,和尚们终于能够出来了,很多和尚修行圆满,佛看到这一切,和和尚一样欢喜,故称“欢喜月”。
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元节与清明节不同,清明的“鬼”其实就是先人,但中元节的鬼却有饿鬼和祖先两种含义。
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铁梁教授提出,中元节中关于“鬼”的分类与祭祀仪礼包含了亲属制度的结构套用。既不是单一的孤魂野鬼们,也不单纯是先人。
寒衣节不同于这两个节日,它的意义更为单调,对于先人思念的切入点更小。
寒衣节在农历十月初一,已经进入寒冬时节,其主要形式就是送寒衣。《诗经·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天逐渐冷了,人们该为逝去的亲人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农历十月初一又称授衣节。
同是“鬼节”,为什么中元节不如清明节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