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兑的主要贡献
自1977年以来长期从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城市气象、环境气象、云雾物理、大气环境等研究,自1986年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其中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U0733004珠三角城市群灰霾天气的细粒子污染本质和陆气输送过程及边界层特征研究);面上项目4项(49975001南岭山地浓雾的物理结构和能见度研究;4037500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气溶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40775011华南大陆与南海北部黑碳气溶胶谱20年变化研究;41475004海盐气溶胶对华南沿海工业城市能见度恶化的影响)和中港合作项目一项(40418008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区气溶胶污染与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主持973课题2011CB403403 “珠三角季风区气溶胶对亚洲季风影响的实验研究”;担任863课题2006AA06A306“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模拟、预测技术及应用”副组长;主持863专题2项;973专题1项;主持了有关大气气溶胶、雾与能见度、紫外线辐射、云与降水物理结构、大气凝结核、降水化学与酸雨、城市气象、人工降雨试验、大气环境评价等方面的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局级课题10余项。 “七五”攻关课题中的子专题内专项研究5项(华南酸雨研究),“八五”攻关课题中的子专题1项(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横向课题12项。并参加了其它22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三项,主持完成的“环境气象特种预报技术” 2004年获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广东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珠三角大气气溶胶辐射特性与灰霾天气的细粒子污染本质及输送特征研究”2010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珠江三角洲光化学烟雾污染预报预警系统研究”2012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完成的“南岭山地雾的物理结构与能见度研究及高速公路能见度预报系统建设”2005年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二等奖;“京珠国道主干线粤境小塘-甘塘段雾区路段交通监控系统研究”获 2006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华南大陆与南海海域气溶胶水溶性成分谱分布的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三等奖;“热带海洋大气中巨盐核等的观测研究”1990、1993年获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三等奖和国家级成果奖(注:省级气象部门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奖历史上仅两次,均由本人主持的课题组获得);“大江河回流区二维水力学模型应用研究”1988年获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圳市暴雨台风预警系统技术开发研究”2002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宁夏降水性层状云宏微观物理结构”1984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四等奖;“广州春季锋面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1998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关于雨滴在云下蒸发的数值试验”1992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广州黄埔工业区近地层气溶胶分级水溶性成分的物理化学特征”2003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宁夏层状云中的液水含量与降水增长条件”1985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2003、2012年获全国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2012年获全国十佳环境科技工作者奖。另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1994年11月由中国气象局委派赴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讲授“云与降水物理学”、“雷达气象学”,按照WMO(世界气象组织)的要求为其培训高级预报员。2002年4月和12月由中山大学安排赴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讲授“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 2003、2004、2005、2006和2007年度担任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硕士研究生“大气化学”授课任务;2005、2006、2007年度担任澳门理工学院本科生“大气化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环境气象学”授课任务;2001年在中山大学与广东省气象局分别主办的环境气象学习班讲授“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1999年为4期省市台预报员上岗陪训班讲授“雷达气象学”;1993年主讲了5期“广东省人工降雨学习班”,还曾于1980年在西安全国云物理和人工降雨学习班讲授“飞机云物理观测方法”。所著24万字的《雾和霾》由气象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所著10万字的《探秘PM2.5》由气象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编著35万字的《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由气象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2007年再版),编著18万字的《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由气象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作为主编之一编著的《中国北方五省区飞机探测云物理资料(1980-1982)》由气象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参与编著8万字的《高速公路雾区预测预报与监控系统》由人民交通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参与编著7万字的《火箭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由气象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另编著10万字的《人工降雨基础知识与实施技术》由气象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并于1995 年获广东省中玻杯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获软件专利6项。招收硕士研究生11人,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9人,其中2人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已招收正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