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有什么典故?

 我来答
奥海5
高粉答主

2020-09-19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这是东晋时期的一个故事,说这句话的人叫做王导,这句话中的”伯仁“叫做周顗(yǐ)。唐朝大诗人元稹有一首绝句用的就是这两个人的典故: 自笑心何劣,区区辨所冤。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

晋室南渡初期,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晋元帝司马睿很像后来南宋的赵构,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当皇帝,但是机缘巧合,竟然做了东晋的第一代国主。 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支持。

王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辅佐司马睿,但是权倾内外。引发了皇权与相权的猜忌,导致了王敦的造反、王敦起兵以后,有人建议皇帝杀掉还留在健康的王导家族,王导领着一家老小在宫殿门前等候发落。这时候周顗进宫见皇帝,王导跑到近前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们全家100多口人的性命,就全靠你了。"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结果周顗没有搭理他就昂首走进宫去。不过周顗面冷心热,见到皇帝说尽好话,劝皇帝留下了王导一家的性命。

周顗喜欢喝酒,在宫中喝醉了才出来。王导在宫门口叫他,周顗不但没搭理,还一边走还一边说:"今年杀叛贼 ,换个金印带在身上 "王导却不知道周顗救了自己,反而对其恨之入骨。

诛杀王敦攻占建康后,问王导如何安置周顗,王导三缄其口。王敦看哥哥一句话不说,认为王导同意诛杀周顗,于是就随了王导之愿。而周顗呢?正如元稹诗中所说: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没想到,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竟然翻出了周顗当时极力为自己辩白的奏章。 王导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痛苦万分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 "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而死。 "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引申到现代的含义,例如:我知道“伯仁”会遇到危险,但是我选择了沉默,并没有提醒或者举报,最终惨剧发生,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却因为沉默而间接害死了“伯仁”。

山海梦好
2019-09-29 · TA获得超过44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2万
展开全部

公元三二二年,偏安江左的东晋朝廷大祸临头。手握重兵、坐镇上游的一代奸雄王敦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武昌,舳舻连天,大兵压境。

建康,午门之外,此时跪满了人。昨天,他们还权势煊赫,炙手可热,但现在他们却已是待罪之身。于他们,命运在一夜之间斗转星移。因为他们都姓王,他们是王敦的亲戚。琅琊王氏,自东晋开国以来就成为了权力中枢里最重要的拼图。王家子弟遍布要津,关于这种重要,当时有一句民谚,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曾经有多么得意,如今就有多么恐惧,在他们面前是紧闭的宫门和莫测的未来。

跪着的人中,领头的叫王导,中兴的名相,江左的干城,王敦的堂弟。此刻的他忧心如焚,万念俱灰。然后他看到了希望,那是一个匆匆走向宫门的人,周顗(音yi,字伯仁),当朝名士,王导的好朋友。此刻正走在王氏一门的生路和自己的不归路上。在宫门口,一脸惨然的王导叫住了自己的朋友,然后说了最英雄气短的一句话——伯仁,我以王氏百口累卿。穷途末路,至少朋友还是可以相信和托付的吧。然而,王导看到了寒心的一幕,面对他的求助,他的朋友理也没理,头也不回就进宫了。“顗直入不顾”。

那一刻,周顗的表现像极了世态炎凉的小人。但在见到晋元帝司马睿后,周顗终于露出了正人君子急公好义的真面目。史书上说他“言导忠诚,申救甚至。”终于说得晋元帝回心转意,云开雾散。大功告成,皇帝特地为这个公忠体国的臣子设了酒宴。一生好酒的周顗开怀畅饮,酒入欢肠,终于大醉,然后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宫门。此行对得起国家,更对得起朋友。接着他看到了仍然忐忑不安的朋友。王导还没离开,他不死心,他仍然不相信一生相交的朋友会在危难的时刻抛弃他。我等着,只为了再问他一句。

伯仁,王导有点怯生生地叫着朋友。然而这次他得到的还是冷脸子。周顗没理他,而是转过头来和自己的随从说,今年一定大杀那些贼奴才,然后赢取一颗金印,挂在肘后。所谓取侯封印,正在今日。豪气干云,狂气凌人,寒气逼人。再次被无视的王导如堕冰窟,这次彻底死心了。仇恨就此深种,大错就此铸成。

恶果在误会的土壤里正在生根发芽。回到家中的周顗,生怕晋元帝改了主意,伤害了王导,于是连夜写了一封上书,力证王导无辜。最终,这封上奏成了未来真相大白的关键。那场叛乱很快就结束了,政治上的正义最终敌不过军事上的强横,兵强马壮的王敦杀进了东晋的都城建康。反攻倒算开始了。

周顗是慷慨赴死的,在被押赴南门刑场的道路上,他表现得像一条汉子,极口痛骂王敦之后,从容就义。我以我血荐轩辕。又过了些日子,王导在中书省料检过往的奏章,翻着翻着,终于看到了那篇上书,周顗拼命救他的上书,那一刻,王导悲不自胜,泪流满面——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白自我
2019-11-18 · TA获得超过2.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7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8万
展开全部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是我不是不想杀你,而且你却是因为我而死的,所以出现了这个典故。

周凯是金朝的一位大臣,他的父亲是安东·周军将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与周凯有关的典故,比如智者的忠告。谚语的意思也很清楚。我讨厌博仁,但我不是故意杀他的。东晋时,王氏是一个大家族。王的兄弟之一是王盾,他当时是江州的牧民,也是荆州的省长。但最有名的是“我不杀伯仁,但我为他而死”。

这句谚语的意思非常简单明了,所以问题是,这里面的薄人是谁?祖提死后,王盾依靠自己的军事和文化技能,拒绝购买法院的账户。他不仅无视中央的命令,在影视剧中也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但伯仁是因为我而死的”,这是一句深奥的话。俗话说哪里?这时,元朝皇帝信任刘怀刁帮助两人,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金朝时,中国到处是狼和烟,北方的中明定时宗族和南方的地方宗族围绕国家的权利进行了几十年的权力争夺,恐怕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问题。我只听过这句谚语,但我一点也不懂其中的意思,王盾认为等级高于刘怀调会,但并不重要,于是从武汉出发起义,直接进攻南京,震惊了金代中央政府。

在叛乱平定的时候,王导还是自己管理者东晋的朝政。周顗进宫见晋元帝,细述王导的忠君爱国,认为决不可错杀忠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hanglijun962
2019-09-28 · TA获得超过36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60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55万
展开全部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就是我不杀你,你却因我而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有画说艺
2020-11-06 · 说文化,说艺术,说传统,说历史,画说天下
个人认证用户
有画说艺
采纳数:13 获赞数:41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我们在看影视剧和小说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那么,这里提到的“伯仁”是谁?说这句话的人,又是谁呢?伯仁到底为何而死,你知道其中的历史典故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