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找矿模型的内涵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 一) 找矿模型的概念
关于找矿模型,国内虽有众多文献论述,但大多数是针对具体矿床找矿标志和勘查方法陈述的。陈毓川等 ( 1993) 在其 《中国矿床成矿模式》专著中对找矿模型概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指出了建立找矿模型必要的图件和内容。他们主张,“找矿模型突出的是某类矿床的基本要素和找矿过程中特殊意义的地质、物化探和遥感影像等特征及其在空间的变化情况,总结发展该类矿床的基本标志和找矿使用的方法手段”。在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的关系上,陈毓川等 ( 1993) 也作了精辟的论述,认为“矿床成矿模式是建立找矿模型的地质基础”,“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是矿产勘查的地质理论基础; 找矿模型是矿产勘查工作的实际指导,它是缩小勘查区 ( 或靶区) 甚至发现矿床的择优技术,区域成矿模式和矿床成矿模式的内容只有与找矿模型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本书根据陈毓川等 ( 1993) 对找矿模型的描述与定位,结合美国、俄罗斯对矿床模型的分类,对找矿模型再作进一步剖析。本书之所以要称之为 “找矿模型” ( 图 2 -2) ,旨在突出模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突出模型的找矿功能,体现着我们主要针对具体找矿实践来研究矿床模型的思路,其中包括区域成矿预测 ( 或曰区域找矿) 和局部找矿 ( 或曰矿床普查与勘探) 。
找矿模型是矿床模型的一种重要类型,因此,它的建立和应用,亦必须遵循矿床模型研究的上述3 条基本原则。
图 2 -2 找矿模型与经验模型、理论模型的关系示意图
首先,找矿模型的陈述必须以成因分类为基础,尽可能按矿床地质类型编排。本书正是按照这一原则编排找矿模型的 ( 专栏 2 -3) 。
其次,找矿模型的建立应以实现找矿突破为目的,针对不同勘查阶段不同矿床类型,分阶段、分类型建立。在矿产勘查过程中,大体可以分为区域评价、局部普查和详细勘探 3 个阶段。与之相应,找矿模型可以分为区域找矿模型 ( 区域成矿预测评价模型) 、局部找矿模型 ( 普查找矿模型) 和矿床找矿模型 ( 矿床勘探模型) 。其中,局部找矿模型是选择拟寻矿床最有效的方法组合和标志组合,在局部找矿靶区内圈定或找到矿床勘探基地。因此,局部找矿模型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也是本书研究之重点。
最后,经验模型与理论模型的交叉与融合是建立找矿模型的核心。找矿模型这一术语虽然体现了模型的实用性,但也不排除理论 ( 成因) 的探讨。因此,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经验模型,都应纳入找矿模型的范畴,统一到提高找矿实践效果的最终目的上来 ( 图 2 -2) 。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所建立的找矿模型,不管其成熟度如何,均是以经验模型与理论模型的各类信息的兼收并蓄为基础,以找矿为目的,以特征和标志等事实资料为基本内容,以标志、特征、数据组合 ( 不是成因和假设) 为依据形成准则和判据指导找矿。此类模型包括普查模型、预测普查模型,甚至俄罗斯针对矿体建立的模型,都可以归入找矿模型之列。
( 二) 找矿模型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思路,结合国内外矿床模型研究的现状,这里提出了构建找矿模型的基本大纲,指导找矿模型研究。找矿模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概述、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
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要介绍该矿床类型的定义与特点、经济意义、重要矿床或矿区的分布,主要的或代表性的矿床、矿田、矿区或矿带的储量和矿石品位,等等。
第二部分是地质特征,首先介绍该类型矿床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包括矿床或矿区的大地构造环境、地质发展历史、地层分布、区域构造特征、岩浆作用和成矿时代。然后介绍矿床地质特征,包括容矿岩石、矿体产出部位及形态、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矿石结构和构造、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特征,等等。
第三部分是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矿床成因主要包括关于该类矿床各种成因的主要观点及主流观点。找矿标志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 区域地质找矿标志,即大地构造环境,地层,岩石、岩性及岩相,成矿时代,构造事件,岩浆作用,等等。
2) 局部地质找矿标志,即控制矿床或矿体的断裂和褶皱构造因素,容矿岩石,矿体形态,控矿的岩浆或岩体因素,围岩蚀变,矿石矿物组合及标志矿物,等等。
3)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即岩石物性特征,各种地球物理异常,岩体、断层、矿层及控矿环形构造在遥感图像上的反映和显示,以及适用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手段,等等。
4)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即元素异常 ( 原生晕、次生晕、分散流) 、元素组合、重砂矿物异常和重砂矿物组合、同位素特征、指示元素或探途元素、地球化学分带,等等。
上述三部分内容,构成了找矿模型的一个有机整体。根据上述思路及资料的丰富程度,本书确立了 50 个典型成因类型矿床的找矿模型 ( 专栏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