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 我来答
花房里的男人
2016-11-29 · TA获得超过320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06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218万
展开全部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践,对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对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做出有益的贡献。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然而,常规教学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情境,不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而信息技术加入课堂教学后,它创设了丰富的情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讲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江山多娇》这一课时,经过课前调查,我发现班内没有一个学生去过黄河,我便尝试从互联网上下载黄河奔流的景象,在制作课件时,背景音乐插播优美的《黄河》钢琴协奏曲。上课开始,我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引导学生:“同学们,黄河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以她那奔流不息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她的风采、她的美。”随即放映课件《奔流的黄河》。直观的视觉,刺激的听觉,使学生们不禁发出“啊!太美了!”、“太壮观了!”这样的感叹。我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处境移情,仿佛身临其境,使其感受到黄河壮观的美景。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学生带入了黄河的奔流不息、积极进取的意境。运用多媒体课件所产生的直观、形象的效果,远远超过了教师单纯的讲授。在学生的感叹声中,我体会到这一尝试是成功的,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搜集资料的途径还不是很广。所以,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我的祖国多辽阔》时,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并为祖国感到自豪。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国幅员辽阔”这一概念,我结合教材,安排了这样的活动:课前,让学生注意听一听这几天的天气预报,看看哈尔滨和海南的气温相差有多少度,想象两地的景观和人们的衣着会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课前的活动和课上的交流,对于两地的差别有了基本的了解。这种了解,是一种抽象的,不直观的了解。这时,我再通过课件放映同样是十二月份哈尔滨和海南的不同环境:哈尔滨是一派冰天雪地的景象,一组图片放映过后,学生们感到了冬天的寒冷与凛冽,紧接着我放映海南绿树红花,阳光明媚,人们漫步于沙滩上的视频。通过将这两个地区不同景象的对比,学生们对两地的差别一目了然。

可见,多媒体课件所表现出的教学内容艺术性更强,直观性更强,形象性更强,使学生方便快捷地理解了社会知识,从而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美感,渗透美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吸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地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那迷人的色彩,和谐的声音都可以使小学生有一种审美的快感。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美的形象、美的事物具体展现出来,可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因为通过审美感知,可以引起学生心态的一系列变化,或爱或憎,或欢快或沉闷,这些情感印记,在触动学生改善认知行为上起到了微妙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授《我的祖国多辽阔》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名胜,并引以为豪。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活动环节是“祖国辽阔我自豪”。在此环节中,就应将学生的情绪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学生因为有这样一个美丽而辽阔的祖国而感到自豪。为此,课件首先放映的是我国的一些优美名胜景观,然后出示我国的雄鸡版图,背景音乐插播乐曲《我的中国心》。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图片,这些图片无一不反映出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聆听着动听的乐曲,这乐曲中寄予了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情。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是一种直接的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单位时间内信息传递量大的特点。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扩大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传递信息的速度,使学生接受的刺激源增多,特别是视觉、听觉的刺激增大,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程资源。例如在讲授《江山多娇》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了“悬河”的问题,这一问题很明显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便放映了Flash动画――悬河的形成。生动的画面,再配上动情的讲解,学生豁然明朗。

实践证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可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视野开拓了,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维方式也会有所改变。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使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服务,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