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设置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例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中。我先在课前将萝卜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几天后发育成一棵幼苗。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这棵幼苗,然后让学生就此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提问气氛热烈,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吗?种子萌发需要空气吗?种子萌发需要温度吗?种子萌发需要土壤吗?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吗?种子萌发需要营养吗?更有学生好奇地提出:这棵幼苗将来能长出萝卜吗?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课堂教学首先应把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看做创新的动力源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课堂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不敢主动提问。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些学生尽管心中存疑,却不敢提问,一是担心提出的问题被同学取笑;二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是新课的要点怕被老师责怪和批评。久而久之,当疑问越积越多,就对课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提了错误问题的学生也不能批评,而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给予积极的鼓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
二、把握设疑契机,引导学生质疑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在什么时候设疑能引导学生质疑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可在以下几处设疑。
(一)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讲到“两栖动物”的概念时,我先请学生结合小学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以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对两栖动物的认识。有学生说:“一会儿在水中生活,一会儿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有的学生说:“不对!小时候在水中生活,长大了到陆上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我设疑:“到底什么样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呢。鳄鱼是两栖动物吗?海豹是两栖动物吗?”在此时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己去认真研读教材,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提出的问题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病毒”一节的教学重点是“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我在讲授“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种类”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病毒个体很小,为什么它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与病毒的结构有什么关系?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又如,“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的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克隆羊多莉很像B母羊,说明细胞核里有什么?(回答:遗传信息。)②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回答:DNA。)③DNA很长,可分为许多片段,其中每一段叫什么?(回答:基因。)④DNA在细胞核中是如何存在的?(回答:DNA作为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存在。)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仔细把握教材内的逻辑关系,逐步启发诱导,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在教学内容的过渡处设疑
在过渡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生活的信息,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及时设疑。例如,在“生物圈”一节的教学中,如何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三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讲课时过渡自然。我以学生熟悉的“家”为主线,依次提出:生物圈这个“家”在哪里?“家”有多大?“家”中能提供哪些条件?生物有没有第二个“家”?生物圈是不是生物生存的唯一的“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把课文的内容贯穿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释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大胆设疑。但学生刚养成敢问、爱问的习惯后,不一定就能把问题问得贴切、有深度、有价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向课本发问,使学生学会研读新教材
新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新知识的问题信息,值得学生思考。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析疑。例如,在进入生物学学习的第一课“致同学们”中就有许多问题:“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克隆人”“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种植转基因植物、饲养转基因动物”“为什么转基因番茄比正常的番茄储存时间长”等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激发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激发质疑和析疑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对新教材中的文字、插图、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新的知识结构设问质疑。一个学期以来,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对课本中提供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方案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案包含了三个探究实验,学生难以理解,可以化为几个小的探究实验来代替。又如,课本中“测定种子发芽率”实验为何要用100粒种子?有什么科学证据?能不能用50粒或40粒?再如,教材提示用钢笔在根尖上画等距离的线,来探究“根的什么部位伸长最快”,学生发现实际操作很难,为此也产生了质疑。
(二)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害怕学生提问,一怕干扰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二怕自己一时回答不了,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威信。这直接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学生问我:“月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烛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都是淀粉吗?”又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教材提供的方案中提出要在实验盘内放一些湿土,实际操作时学生发现鼠妇经常钻进土里,于是向我提出:“老师,能不能不放土。”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具体表现,教师应支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加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其次,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即使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也要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还要提高自身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生物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学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也离不开生物学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向生活质疑。例如,为什么酿酒的酒罐要密封,不能漏气?为什么黄豆播种应浅一些?发黄豆芽时先突破种皮的是芽吗?西瓜子和葵花子都是种子吗?韭菜和韭黄都是由韭菜种子发育而成,为什么韭菜是绿色的,而韭黄是黄白色的?为什么树叶到了秋天会由绿变黄或由绿变红呢?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追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例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中。我先在课前将萝卜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几天后发育成一棵幼苗。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这棵幼苗,然后让学生就此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提问气氛热烈,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吗?种子萌发需要空气吗?种子萌发需要温度吗?种子萌发需要土壤吗?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吗?种子萌发需要营养吗?更有学生好奇地提出:这棵幼苗将来能长出萝卜吗?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课堂教学首先应把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看做创新的动力源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课堂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不敢主动提问。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些学生尽管心中存疑,却不敢提问,一是担心提出的问题被同学取笑;二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是新课的要点怕被老师责怪和批评。久而久之,当疑问越积越多,就对课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提了错误问题的学生也不能批评,而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给予积极的鼓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
二、把握设疑契机,引导学生质疑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在什么时候设疑能引导学生质疑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可在以下几处设疑。
(一)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讲到“两栖动物”的概念时,我先请学生结合小学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以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对两栖动物的认识。有学生说:“一会儿在水中生活,一会儿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有的学生说:“不对!小时候在水中生活,长大了到陆上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我设疑:“到底什么样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呢。鳄鱼是两栖动物吗?海豹是两栖动物吗?”在此时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己去认真研读教材,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提出的问题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病毒”一节的教学重点是“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我在讲授“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种类”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病毒个体很小,为什么它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与病毒的结构有什么关系?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又如,“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的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克隆羊多莉很像B母羊,说明细胞核里有什么?(回答:遗传信息。)②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回答:DNA。)③DNA很长,可分为许多片段,其中每一段叫什么?(回答:基因。)④DNA在细胞核中是如何存在的?(回答:DNA作为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存在。)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仔细把握教材内的逻辑关系,逐步启发诱导,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在教学内容的过渡处设疑
在过渡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生活的信息,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及时设疑。例如,在“生物圈”一节的教学中,如何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三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讲课时过渡自然。我以学生熟悉的“家”为主线,依次提出:生物圈这个“家”在哪里?“家”有多大?“家”中能提供哪些条件?生物有没有第二个“家”?生物圈是不是生物生存的唯一的“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把课文的内容贯穿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释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大胆设疑。但学生刚养成敢问、爱问的习惯后,不一定就能把问题问得贴切、有深度、有价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向课本发问,使学生学会研读新教材
新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新知识的问题信息,值得学生思考。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析疑。例如,在进入生物学学习的第一课“致同学们”中就有许多问题:“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克隆人”“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种植转基因植物、饲养转基因动物”“为什么转基因番茄比正常的番茄储存时间长”等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激发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激发质疑和析疑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对新教材中的文字、插图、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新的知识结构设问质疑。一个学期以来,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对课本中提供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方案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案包含了三个探究实验,学生难以理解,可以化为几个小的探究实验来代替。又如,课本中“测定种子发芽率”实验为何要用100粒种子?有什么科学证据?能不能用50粒或40粒?再如,教材提示用钢笔在根尖上画等距离的线,来探究“根的什么部位伸长最快”,学生发现实际操作很难,为此也产生了质疑。
(二)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害怕学生提问,一怕干扰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二怕自己一时回答不了,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威信。这直接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学生问我:“月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烛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都是淀粉吗?”又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教材提供的方案中提出要在实验盘内放一些湿土,实际操作时学生发现鼠妇经常钻进土里,于是向我提出:“老师,能不能不放土。”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具体表现,教师应支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加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其次,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即使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也要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还要提高自身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生物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学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也离不开生物学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向生活质疑。例如,为什么酿酒的酒罐要密封,不能漏气?为什么黄豆播种应浅一些?发黄豆芽时先突破种皮的是芽吗?西瓜子和葵花子都是种子吗?韭菜和韭黄都是由韭菜种子发育而成,为什么韭菜是绿色的,而韭黄是黄白色的?为什么树叶到了秋天会由绿变黄或由绿变红呢?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追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