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学习
1个回答
2016-12-15
展开全部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中小学生几千个课时学习语文,结果却不会读写,岂非绌绌怪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根源在于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太少。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一种“静听”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活动的余地。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注意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仔细分析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还有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
(1)无指导。任由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教师很少引导、点拨。
(2)无价值。对于一些可以传授的知识也一味叫学生自主探究。
(3)无准备。学生的自主学习缺少必要的课程资源支撑。
(4)无评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缺少及时的评价,或者评价跟不上。
以上种种,一方面说明在小学课堂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说明自主探究学习还有许多值得研讨的地方。
一、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小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信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要善于设计情景、巧妙引导、点拨,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削弱教师的指导,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我们既反对“老师牵着学生走”,又反对“老师跟着学生走”,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要在课堂上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创设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一个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心理安全感。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其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善于精心设计情景和教学活动,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激发学习的动机,在此基础上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桥梁。
(二)适时放权,给予自主空间
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动起来,教师就要学会适时放权,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
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根据学生需要,变换教学策略,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动起来,互动起来,主动起来。如适当地让学生画一画(《詹天佑》)、做一做(《捞铁牛》)等,让每一个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可以走到一起,共商计策。其次,在现场辩论中,教师只做中间人的角色,不偏向任何一个立场。学生在这样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完全放开了,思想的火花不断产生碰撞,有的说:“人不能这么好面子,我们应该做一个象花生那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是”,也有的说:“其实我觉得先把自己的海口夸出来,然后再朝着这个方向逼着自己去努力,也是一个自我激励的好方法”,学生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他们表达思想的平台。
(三)巧妙合作,共解文本难点
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可以引导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见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引导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中尝试解决。引导学生提出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同时,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八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三是班级集体探究。由学生各自提出问题,梳理出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而后所有的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在这期间,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间起好沟通作用,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地学习,获得知识。
这种合作探究的关键是教师要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的主题要明确,学生准备的时间要充分,注意气氛的和谐,绝不走过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同时教师要做好相应的铺垫工作,如教师应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结合,指定组长负责该小组讨论学习的开展。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人先后发言,也可以由组长作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默读课文,请你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并提出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
2、四人小组讨论时,由组长主持。组员依次读出所画句子并提出问题。
3、组员筛选几个有学习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好记录。
4、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本组重点讨论的问题、讨论的结果。
这样引导,既帮助学生建立了讨论的规则和秩序,又活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整个过程在问、想、议、悟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能携手解决自主学习中所碰到的难点。
(四)注重引导,教给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进行,而要有一定的学习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有效。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能为了仅仅告诉学生一种方法而引导,重点要在引导过程中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1、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
如生字学习中,一些字形的识记是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形象地记忆。如《乌鸦喝水》一课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对“乌”和“鸟”是这样记忆的:“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2、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就是一文本对话的形式。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的是“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教师可以通过美丽的南国景色的录像展示等课程资源的利用,设计情景,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同学。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的家乡所深深地感动。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活与语文的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离他们的生活其实很近。这样,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如借助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品、实物、图片等让学生形象识字等。
(五)及时激励,增强学习欲望
著名的心理学家盖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营造自主的学习方式,更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让自主学习更加有效。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注意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仔细分析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还有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
(1)无指导。任由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教师很少引导、点拨。
(2)无价值。对于一些可以传授的知识也一味叫学生自主探究。
(3)无准备。学生的自主学习缺少必要的课程资源支撑。
(4)无评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缺少及时的评价,或者评价跟不上。
以上种种,一方面说明在小学课堂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说明自主探究学习还有许多值得研讨的地方。
一、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小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信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要善于设计情景、巧妙引导、点拨,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削弱教师的指导,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我们既反对“老师牵着学生走”,又反对“老师跟着学生走”,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要在课堂上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创设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一个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心理安全感。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其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善于精心设计情景和教学活动,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激发学习的动机,在此基础上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桥梁。
(二)适时放权,给予自主空间
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动起来,教师就要学会适时放权,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
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根据学生需要,变换教学策略,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动起来,互动起来,主动起来。如适当地让学生画一画(《詹天佑》)、做一做(《捞铁牛》)等,让每一个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可以走到一起,共商计策。其次,在现场辩论中,教师只做中间人的角色,不偏向任何一个立场。学生在这样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完全放开了,思想的火花不断产生碰撞,有的说:“人不能这么好面子,我们应该做一个象花生那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是”,也有的说:“其实我觉得先把自己的海口夸出来,然后再朝着这个方向逼着自己去努力,也是一个自我激励的好方法”,学生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他们表达思想的平台。
(三)巧妙合作,共解文本难点
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可以引导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见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引导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中尝试解决。引导学生提出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同时,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八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三是班级集体探究。由学生各自提出问题,梳理出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而后所有的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在这期间,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间起好沟通作用,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地学习,获得知识。
这种合作探究的关键是教师要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的主题要明确,学生准备的时间要充分,注意气氛的和谐,绝不走过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同时教师要做好相应的铺垫工作,如教师应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结合,指定组长负责该小组讨论学习的开展。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人先后发言,也可以由组长作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默读课文,请你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并提出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
2、四人小组讨论时,由组长主持。组员依次读出所画句子并提出问题。
3、组员筛选几个有学习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好记录。
4、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本组重点讨论的问题、讨论的结果。
这样引导,既帮助学生建立了讨论的规则和秩序,又活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整个过程在问、想、议、悟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能携手解决自主学习中所碰到的难点。
(四)注重引导,教给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进行,而要有一定的学习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有效。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能为了仅仅告诉学生一种方法而引导,重点要在引导过程中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1、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
如生字学习中,一些字形的识记是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形象地记忆。如《乌鸦喝水》一课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对“乌”和“鸟”是这样记忆的:“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2、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就是一文本对话的形式。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的是“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教师可以通过美丽的南国景色的录像展示等课程资源的利用,设计情景,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同学。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的家乡所深深地感动。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活与语文的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离他们的生活其实很近。这样,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如借助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品、实物、图片等让学生形象识字等。
(五)及时激励,增强学习欲望
著名的心理学家盖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营造自主的学习方式,更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让自主学习更加有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